《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2021-02-08 京師書苑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一座記述景教在唐代流傳情況的石碑,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西安碑林第二室裡立著一通名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著名石碑。它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一批又一批中外遊人,人們在它面前流連忘返、攝影留念,人們稱頌它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貴資料,是綴在絲綢之路這條五彩絲帶上的一顆閃閃發光的寶石。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國寶級文物),唐建中二年( 781年)景淨撰,呂秀巖(呂洞賓)書並題額。高279釐米,寬99釐米,明天啟年間陝西省長安縣崇壽寺出土,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此碑建於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原立於唐長安城義寧坊大壽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搬至金勝寺。此碑螭首龜座,是為基督教在中國的流傳而立。呂秀巖書,碑文共三十行,一行六十二個字,記載了景教的教規、教義,東羅馬山川、河流、特產以及在中國傳播的情況,碑文還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經典和中國史書中的典故來闡述景教教義,講述人類的墮落、彌賽亞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跡等。「大秦」是中國古代對羅馬的稱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支派。公元五世紀創始於敘利亞聶思脫裡,又稱「聶思脫裡派」。唐太宗貞觀年間傳入長安。碑額上楷書「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額上三角處、蓮花座上刻十字架圖案。碑側及碑身下部刻有七十餘個敘利亞文字的景教僧名及其職稱。

此碑是中外馳名的楷書碑石,保存完好,字跡清晰,書法秀麗,史料價值極高,是研究景教歷史及其在中國唐代傳播的情況以及中國古代與敘利亞、伊朗等的文化交流、友好往來的重要實物資料。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文化意義

碑上有文字:「太宗文皇帝光華啟運,明聖臨人,大秦國有上德曰阿羅本,佔青雲而載真經,望風律以馳艱險,貞觀九祀,至於長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齡,總使西效入內,翻經書殿,問道禁闈。」 這幾句說的是唐太宗貞觀年間,波斯教,唐太宗降旨準許了他們的請求,景教開始在長安等地傳播起來,反映當時唐朝在文化上包容萬象的氣度和自信。此外碑上還有景教經典《尊經》翻成中文的記載。碑文還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經典和中國史書中的典故來闡述景教教義,講述人類的墮落、彌賽亞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跡,碑額上部,由吉祥雲環繞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中國蓮花瓣朵,顯示出景教開的是中土之「花」,結的是基督教之「果」。碑文雖系波斯傳教士撰寫,但他的中文功底極其深厚,因此後人讀來並不覺得晦澀難懂,更像一篇精美的歷史散文。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記述景教在唐代的流傳情況的重要文獻。此碑於唐建中二年由一個名叫景淨的波斯傳教士撰刻樹立,呂秀巖書並題額,立於大秦寺的院中,正面刻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及頌文,上有楷書三十二行,行書六十二字。此內含明李之藻編刻本及民國拓本、拓片(頌文及左右)。此碑高279釐米,寬 99釐米,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上有楷書三十二行,行書六十二字,共 1780個漢字和數十個敘利亞文。碑額上部,由吉祥雲環繞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蓮花瓣朵,顯示出景教開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結的是基督教之「果」。

這塊石碑上說的是唐太宗貞觀年間,有一個從古波斯來的傳教士叫阿羅本,歷經跋涉進入中國,自西域、經河西走廊來到京師長安。他拜謁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國傳播波斯教。此後唐太宗降旨準許他們傳教,景教開始在長安等地傳播起來,也有景教經典《尊經》翻成中文的記載。碑文還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經典和中國史書中的典故來闡述景教教義,講述人類的墮落、彌賽亞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跡等。碑文雖系波斯傳教士撰寫,但他的中文功底極其深厚。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此碑的出土向世人披露了基督教在華傳播的第一章;對該碑的研究,標誌著中國景教研究的開始。

隨著景教的沒落,大秦寺的院落為佛教所用,此碑不知何時失落。明天啟三年(1623)出土,當時許多西方傳教士得知後,爭相傳拓,把碑文拓片譯成拉丁文寄往歐洲本國。當地人怕此碑被他們盜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勝寺內,豎起來交寺僧保管。清文宗鹹豐九年(1859年)武林韓泰華重造碑亭,但不久因戰亂碑寺被焚毀,碑石暴呈荒郊。西方一些學者主張將此重要的景教文物運往歐洲保管。1891年歐洲某公使館請求總理衙門設法保護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總理衙門匯出100兩銀子,但到陝西時只剩下5兩,只能草草搭一小蓬遮蓋。20世紀初,丹麥人傅裡茨·荷爾姆(Fritz Halms)出三千金買下此碑,準備運往倫敦。清廷得知,立刻通令陝西巡撫制止,陝西巡撫派陝西學堂教務長王獻君與荷爾姆協商,最後荷爾姆同意廢除購買合同,但獲準複製一通帶回倫敦。荷爾姆的複製品,十分逼真,幾可亂真。回倫敦後又依照原碑複製了一批,分派各國大學和朝鮮金剛山長安寺。1907年陝西巡撫將《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入藏西安碑林。


‍‍

相關焦點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景教自貞觀九年(635年)傳入中國到會昌五年(845年)被禁止,在唐朝共流行210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述了其中15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考察景教傳入中國、流行及發展情況的唯一文獻。據有關資料記載,大秦景教碑在唐朝建中二年(781年)建成,並立於大秦寺。會昌五年(845年)滅佛時景教受到牽連,景教徒怕景教碑被人為破壞,於是將其深埋於大秦寺中。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前世今生
    撰碑文者名景淨,敘利亞文稱其為「省主教兼中國總監督亞當司鐸」,由「朝議郎前行台州司參軍」呂秀巖書並題額。這座石碑的名字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名列「世界考古史上四大名碑」之一,具有極高的歷史、考古價值。另外,由於石碑記載了唐代景教傳播的詳細過程,且具有唯一性,是研究我國古代基督教早期傳播必不可少的考據文獻,被譽為「中國基督教之崑崙」。
  • 陝西出土的國寶——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其中位於第二展室裡豎立著一塊「鎮館之寶」——《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鑑於該碑具有最早記錄基督教入華事跡的文獻價值(唐朝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因此它也被丹麥探險家傅裡茨·何爾謨(FritzHalms)譽為「世界四大碑刻」,而在這四大名碑中,中國的「景教碑」位列之首!這是世界文物界的共識。為什麼?讓我們先看看另外三塊石碑。
  • 天下第一碑——記「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寫完「大秦寺塔」,就決定要繼續完成「大秦景教碑」的文章,這兩篇文章是無法分割的,我稱它們為「姊妹篇」。景教也就是基督教,唐初傳入中國,在唐太宗以及後來六位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在中國廣為流傳。前後大約興盛了200多年,陝西省周至縣的大秦寺塔就是基督教第一次傳入中國的見證,也是全世界唯一存留的景教塔。而在中國西安碑林,還一塊著名的「大秦景教碑」,據考證,這碑正是在周至大秦寺裡修建和出土的,此碑和此塔的關係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其中的故事更是曲折離奇。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前世今生——附高清拓片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以下簡稱「《景教碑》」)現珍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第二展室,系出土於明代的唐代碑石。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譯文)
    在「中華第一古都」西安的市中心豎立著一座有著
  • 中國之聲帶你探訪基督教東來的最早實物見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今天咱們去的地方是被譽為「書法淵藪、經史寶庫」的中國最大的石質博物館西安碑林,它本身就是國保單位,而且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刻類第1號)。我們要探訪的這件國寶是一通唐代的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 世界四大名碑之一「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見證一段塵封歷史
    碑林是西安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她不僅是全國收藏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最早、最多的地方,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有著巨大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而在西安碑林第二室裡立著一通高 279釐米,寬99釐米,名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著名石碑,她與古埃及的羅塞塔碑、死海東岸摩押希伯來文碑以及北美阿茲特克授時碑並稱為「世界四大名碑」。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解讀
    存須所以有外行。削頂所以無內情。不畜臧獲。均貴賤於人。不聚貨財示罄遺於我。齋以伏識而成。戒以靜慎為固。七時禮讚。大庇存亡。七日一薦。洗心反素。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惟道非聖不弘。聖非道不大。道聖符契。天下文明。太宗文皇帝。光華啟運。明聖臨人。大秦國有上德。日阿羅本。佔青雲而載真經。望風律以馳艱險。貞觀九祀至於長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齡總仗西郊賓迎入內。翻經書殿。問道禁闈。深知正真。
  • 《長安十二時辰》:伊斯的景教碑,是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當然他還立志,要立一塊大秦景教碑,記錄景教在中國的發展情況。誠然,他做到了。這塊碑現在就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是碑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景教中國流行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唐建中二年(唐德宗在位期間,並不是唐玄宗天寶年間哦),由波斯傳教士伊斯所立,最初藏於大秦寺內(大秦寺是對中國景教寺廟的通稱)。
  • 最早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景教
    漢地景教的名稱為教徒自己所取,唐建中二年(781)吐火羅人伊斯出資於長安義寧坊大秦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存西安市碑林),內有「真常之道,妙而難名,功用昭彰,強稱景教」數語,可能是既取「基督」的諧音,又取光明輝煌的含義敦煌遺書中有《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也是景教在中國流傳的寶貴資料。
  • 險被盜運出國的驚世國寶——景教碑歷險記(上)
    在西安碑林的第二展室中,立著一通高279釐米、寬99釐米的巨大石碑,這通碑名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 與佛教同期進入中國的西方景教,唐太宗是怎樣對待的?
    近日博叔查閱一些檔案資料,就景教起源和早期進入中國進行一些初步了解,首先我們來了解下景教的起源。景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裡派,也就是東方亞述教會。我們還是回到鼎盛時期的大唐說起吧,這要從在1625年出土的一座石碑說起,讓景教進入中國的傳說成為有見證的事實,這座珍貴的石碑,今天仍然完好地保存在被譽為「六朝古都」的西安碑林裡。這塊碑文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裡面的「大秦」一詞,從我國的漢朝起,指的是東羅馬帝國,景教是基督教東方教會的一支。
  • 景教碑的第二段傳奇歷史,可以再寫一本《古董局中局》
    書接前回,《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樹立,可以說凝聚了自聶斯脫利被逐出君士坦丁堡以來,景教徒三百餘年的努力與夙願。從碑文可以看到,一代代傑出的教眾為景教的中國化、本土化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對各大宗教進行了系統性的打擊和削弱,長安城佛教寺、僧遭到嚴厲打擊,摩尼、祆教與景教等植根於外來人群的宗教更是遭受滅頂之災。
  • 【歸正之窗】景教碑的歷史
    截至目前,基督教傳入中國最為可靠的歷史資料,是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以下簡稱「景教碑」)。         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西安城西(一說是在盩厔,今周至縣)出土一幢巨大的石碑,上書「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數字,碑文敘述了「景教」在中國的傳播歷史,立碑時間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
  • 景教在華史
    來源/ www.AboutBible.net編輯排版 /隨手君(ID:suishouchuanfuyinjun)明熹宗天啟五年 (A.D.1625) ,在西安附近掘得一古碑,碑額書「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景教在華傳播的記錄。
  • 陰山汪古景教圖像的初步研究
    公元431年東方教會的教義被判為異端邪說,其信徒受到羅馬帝國的驅逐,就此開始向東方傳播,景教是基督教聶思脫裡派傳到中國的名稱。明代在西安附近周至縣發現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碑文記載了景教在中國流傳的經過。汪古之名始於金末,在漢文史籍中有汪古、汪古惕、雍古、雍古多、甕古、王孤等多種不同的譯寫。
  • 「景教碑」與梵蒂岡之緣報導之二:無愧天下第一碑
    中國綠髮會秘書長親手將天下第一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拓本捲軸,贈與天主教第266任教皇方濟各。一座高不過三米,寬不足一米的石碑,為何會有「天下第一碑」的美譽?中國綠髮會為何選擇此碑的拓本作為禮物贈與教皇方濟各?一時間,引起各方關注與猜測。
  • 景教藝術在西域之發現
    這段史料明言從大秦國到洛陽的三千餘人均屬「沙門之外」。如果真是這樣,這將是記錄基督教入華的最早漢文史料。此後不久,在西域傳教的景教僧侶,在553-554年把蠶種成功地帶到拜佔廷,歐洲才開始有了自己的絲綢紡織業。唐代以前,景教僅在中國民間傳播,直到唐高宗時才得到中國官方認可。貞觀九年(635),波斯景教士阿羅本到長安傳教,得到唐太宗的賞識。
  • 何新:中國現存最早的光明教——唐代的獨眼神刻碑
    西安碑林第二室裡立有一通石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國寶級文物)。唐建中二年( 781年)番僧景淨撰碑文,朝官呂秀巖(有雲此人即仙人呂洞賓)書文並題額。碑高 279釐米,寬99釐米。明天啟三年(1623年)出土於陝西。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一座記述景教在唐代流傳情況的石碑。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