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戰場上的老黨員丨錦屏縣鍾靈鄉貢村村八客...

2020-12-18 天眼新聞

我叫胡萬明,是一位年近六旬的高級農藝師,在黔東南州錦屏縣鍾靈鄉政府工作近16年。言語不多,沉穩,幹練是同事們對我的評價。在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後,我以一名老黨員的身份主動衝鋒一線。

經組織委派,我來到了鍾靈鄉路最遠、貧困程度最深、群眾居住較為分散、思想意識相對落後的貢村村八客溪口萬隆平昌自然寨任網格員(共計54戶),我負責7戶幫扶對象。由於在家的基本上是婦女老幼,我與他們言語交流較為困難,可在我心中,他們都是親人,村民們也都親切地稱我為「老胡」。

我覺得信息精準與材料完善是做好扶貧工作的重要前提。所以在走訪和入戶詳細核實過程中,所獲得的基本情況與信息都要進行細心的收集整理。對電腦操作不熟練的我為把工作做好,就常把難得休息的兒子叫過來幫忙,我們父子倆有時候一忙就忙到了深夜。 我負責的網格裡的五保戶龍立文老人雖在前不久已經過世,但他生前卻是我常常牽掛的對象。龍立文生前一個人居住,年老體弱,每一次入村,我都要了解他的基本生活起居、吃住情況,並叮囑他注意防火安全,一遇天氣異樣,我必親自前往或打電話提醒。我還經常給老人捎帶他需要的東西,幫助他辦好需要辦的事,所以龍立文老人一說到我,都會豎起大拇指誇獎。

我負責的貧困戶楊啟森常年生病,在「三改」中要改一個豬圈與廁所,因施工人員有限,運送材料有難度,他家的改建進度跟不上,一家人如廁一直不方便。為儘快解決實際困難,我親自挑泥漿、鏟沙子,一鏟一挑來回跑,工作激情與活力令施工人員也感到敬佩不已。因為家庭缺乏勞動力,楊啟森家生活很困難,我還給他買了衣櫃以及其他生活用品。

在人居環境整體打造過程中,拆腐拆舊是消除視覺貧困的主要工作內容。因我所在的村木房多,廢棄的木質廁所、豬牛圈也較多,但我從不膽怯,每天清晨的整體行動中我總是衝在最前面,挑戰最危險的地方,撿拾最髒亂的部位,肩扛最重的木頭,即使汗流浹背也無怨無悔。我還時常鼓勵年輕人,為人民服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我沒有豪邁的語言,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能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做好一件事,我覺得這就是我的人生價值。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周文君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扶貧路上的「知心朋友」丨錦屏縣鍾靈鄉鄉長...
    我叫朱澤輝,是鍾靈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貢村村幫扶責任人。為此,我給自己定下要求、規劃目標、細化每日工作任務,經常下到各村去走訪群眾,收集民情民意,當好群眾的「知心人」和領路人;堅守初心和使命,充分發揮好統籌作戰能力,練就攻克堡壘的本領,才能贏得致勝權,交上人民滿意的答卷。  鍾靈鄉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44戶3915人,6個村中有3個貧困村,經過近幾年的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全鄉的三個貧困村精彩出列,貧困人口全部清零。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有「方子」丨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第一...
    我叫龍正培,自2017年起,我就與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結下了不解之緣,任中華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尖刀班」組長、網格員,每個職務都是沉甸甸的責任。而我用「三子串線」來體現擔當和襟度。  沉入一線,脫貧致富有「方子」  村裡的群眾聽說又來了一位年輕人來扶貧,感到很漠視。而我用溫暖的心來融化他們,主動跑到田間地頭,幫助群眾幹農活。哪家遇到難事,我總是主動上門解決。這段時間裡,手被磨破皮、腳走出水泡、人被曬脫皮。
  • 「我的扶貧故事」從「沙場」轉戰「脫貧戰場」丨大方縣星宿鄉雲峰...
    在2008那年,縣裡面送來一批遠教設備,技術員在村公所現場指導教大家操作那些設備,當時的我48歲,任雲峰村村支書,我也是在場「學生」中的一名,技術員的一頓猛虎操作看得我雲裡霧裡。於是,我白天忙村裡面的各種事務,晚上就在那臺「大腦殼」上摸索,哪裡不懂就研究哪裡。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也是村裡的「理髮師」丨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
    我叫楊從書,是錦屏縣啟蒙鎮地稠村前沿指揮部指揮長。在村期間,我經常會利用空閒時間給村民理髮,這件事在村裡成了熱點,其他幹部也紛紛效仿。在平時的走訪中,我發現,村裡許多五保戶、貧困戶和留守老人的頭髮都很長了。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生活不再窘迫丨錦屏縣啟蒙鎮便幌村村民林昌錫
    我叫林昌錫,是錦屏縣啟蒙鎮便幌村村民,也是我們村的貧困戶,村裡人之前對我的評價是黑黑瘦瘦、蓬頭垢面、微微駝背的男人,暫未婚。我家之前的房子是一棟破舊而古老的兩間三層樓的侗家木房,一樓有豬圈、牛圈等,可以說是人畜混居。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也脫單丨錦屏縣啟蒙鎮甘塘村村民吳聲奎
    我知道老媽急切抱孫子的願望,嘴裡咀嚼的一口米飯瞬間難以下咽,我哽咽了沒有回答。家裡這麼破舊即使帶回家也難免會跑掉,我心裡這麼想著,不敢與老媽的雙眼對視,望著窗外,淚水差點沒掉下來。我叫吳聲奎,是錦屏縣啟蒙鎮甘塘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戶嘛,家庭條件肯定不好,且家裡的房子是全村最破舊的,因此我心裡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自卑感,到了35歲都一直不敢去談女朋友。
  • 「我的扶貧故事」衝鋒在扶貧路上的脫貧「戰士」丨貓洞鄉龍都村駐...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我深入一線,嚴守工作崗位、忠誠履職、埋頭苦幹、傾情奉獻,深入走訪群眾,用心用情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朱仲友是貓洞鄉龍都村黑巖組的村民,也是村裡的一名老黨員,家庭經濟條件十分糟糕,住房也不安全。其長子朱啟貴還是個肢體殘疾人,朱仲友對未來的生活也失去了信心。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生命的意義所在丨錦屏縣新化鄉歐陽村扶貧...
    我叫龍麗芝,是黔東南自治州錦屏縣新化鄉人民政府社會事務辦的一名工作人員。同時,我也是新化鄉歐陽村的一名扶貧幹部、一名網格員。自2015年10月入職以來,我便開始了幫扶工作。2019年5月,我有幸成為了一名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群眾,做有意義的事情丨原錦屏縣銅鼓鎮火衝村...
    我叫歐陽菊蘭,53歲,是錦屏縣婦幼保健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4月,按照縣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被派駐到銅鼓鎮火衝村任第一書記。火衝村在錦屏縣銅鼓鎮的西部村,交通不便,貧窮落後,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困難、群眾觀念落後。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基層 無悔前行|錦屏縣河口鄉文鬥村駐村幹部...
    田浩呈為村民打掃衛生2016年,我來到文鬥村參加扶貧工作,有幸成為一名光榮的駐村幹部,見證了文鬥苗寨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居環境整治是脫貧攻堅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我與駐村工作隊按照「應改盡改」原則對農村危房進行整治,全面推進「改廁改廚改圈」工程建設、透風漏雨整治和人畜混居改造,徹底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同時,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我組織群眾投工投勞修通3000米的串戶路,建設衛生廁所、衛生室、文化廣場、路燈亮化等基礎設施。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脫貧者也是幫扶人|錦屏縣銅鼓鎮花橋村民委...
    我叫肖池彬,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錦屏縣銅鼓鎮花橋村民委代理主任。我家曾經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能夠以脫貧者和扶貧者的雙重身份參與到脫貧攻堅戰這場偉大的戰役中,用自己的力量來反哺家鄉,自己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2017年,我參加花橋村民委競選,並被任命為花橋村民委副主任、代理主任,成為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花橋萬畝大壩有豐富的耕地、林地資源,我認為只有因地制宜,發展優質稻、果蔬等短平快優勢特色產業,才能持續的帶動全村村民,特別是貧困村民脫貧致富。於是我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抓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真貧、真脫貧上。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必須先讓腰包能鼓起來丨錦屏縣固本鄉九...
    作為鄉政府聯繫我村的鄉幹部,也作為我村脫貧攻堅前沿指揮部副指揮長,你來我村工作很久了,做了大量工作……」今年8月初,我收到了這樣一封由一位年近杖朝老人親手執筆的特殊來信。  2018年9月,我得益於組織的信任,有幸擔任了固本鄉九桃村尖刀班班長,從那時開始,便和九桃結下了不解之緣。  「別的村都有些像樣的產業,怎麼我們村什麼都沒有呢?」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是新生活奮鬥的起點丨德江縣長豐鄉黨委書記...
    轉眼,我在長豐鄉脫貧攻堅戰場上戰鬥五載有餘,記得2015年8月到長豐鄉工作時,96平方公裡地域被三條河流切割、溝壑縱橫、土地分散貧瘠,基礎設施落後、無一條硬化路,群眾收入渠道單一、只靠外出務工,受教育程度低、各種問題突出。從那時起,我心裡暗暗告誡自己,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錯、一天也不能耽誤,絕不辜負組織的信任和人民的重託。
  • 錦屏縣脫貧攻堅網格員龍志友32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
    打開電腦,一項項表格、文檔等電子扶貧資料整整齊齊地排列在桌面上,仿佛還能看到他埋頭整理資料的身影。龍志友是錦屏縣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工作員,2019年5月至今擔任巨寨村網格員。為了不耽誤村民白天的勞動時間,龍志友每天一大早趁村民沒出門就去走訪、核實情況。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
  • 「我的扶貧故事」用行動為貧困群眾辦好每一件事|錦屏縣偶裡鄉扶貧...
    我是錦屏縣偶裡鄉扶貧工作站站長楊勇,自2015年9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脫貧攻堅工作,至今已有五個年頭。主動作為,讓政策惠及每一個人。有一次我聽說貧困戶龍本丹希望得到一本關於扶貧政策之類的書,然後我親自將一本全縣統一印製的《政策明白卡》送到他家,交到他的手中,他一直握著我的手深切的說,「小楊,我聽說有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但就是不知道怎麼申請,也不知道這個政策我們符不符合條件,你這書就是我最希望得到的,太謝謝你了。」目前龍本丹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到縣城安置點,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戰場上的「全能戰士」|沿河自治縣思渠鎮...
    我叫張紅文,是沿河自治縣檔案館選派思渠鎮大阡村第一書記,大阡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場的600多個日日夜夜裡,我從一個新兵蛋子,逐漸成長為群眾心中的「全能戰士」。在幹群共同努力下,2020年上半年,大阡村脫貧攻堅核心指標已全部清零,工作隨即轉入「大提升大成效」階段。為了讓村莊更加美麗,我採購了丙烯顏料、畫筆、外牆漆,因地制宜,著手給村民房屋穿上美麗的外衣。通過兩個多月的努力,一幅幅色彩鮮豔的脫貧攻堅宣傳漫畫和宣傳字畫隨處可見,每一面牆,都承載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踏實幫扶 用心用情用功丨錦屏縣銅鼓鎮銅鼓村網格...
    我叫文明偉,是錦屏縣銅鼓鎮黨政辦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5月,下沉到銅鼓村擔任網格員。脫貧攻堅成效不僅體現在全村的變化上,更體現在每一戶網格群眾及貧困戶家中,每一個群眾的臉上。然而劉培權長期患重病,妻子患有慢性病,兩人已年邁,子女常年外出,醫療開支較大,經過我走訪調查,給該戶成功申請了低保,兩位老人感動不已。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忘哥」那些事兒丨錦屏縣銅鼓鎮銅鼓村網格...
    曾幾時,我在想低保作為脫貧攻堅兜底環節,真的能解決群眾真正的困難?享受或者不享受低保能產生多大的作用?不會滋生另外一種等靠要好吃懶做的思想?諸如此類的問題,困擾著我。  我叫吳紅滿,就職於錦屏縣銅鼓鎮人民政府。
  • 「我的脫貧故事」懶漢的蛻變丨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楊光橋
    我叫楊光橋,現年53歲,是錦屏縣啟蒙鎮八瓢村三組村民。在村幹部和幫扶幹部的幫扶下,2019年光榮脫貧了。我曾經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光棍漢,我是地方上出了名的「酒鬼」「懶漢」,每天只知道喝酒,成天醉醺醺的,走路嫌街窄,晃悠晃悠的,無所事事。
  • 「我的扶貧故事」基層工作就是為群眾做好每一件實事丨錦屏縣彥洞...
    我叫吳宇芹,是錦屏縣彥洞鄉計生辦主任,婦聯專職副主席,救民村原同步小康駐村幹部。   2016年10月剛進入鄉政府工作的我便參加了同步小康駐村。烈日當頭,戴上草帽,拿起捲尺我毅然加入薏仁米種植驗收班隊伍。路過的大媽拉著我說「父母以為你們考上工作就能在辦公室辦公,一個姑娘,頭頂烈日還要爬山,父母知道要心疼」,我的眼角溼潤了,我也是出生農村,深深體會農村,特別是偏遠農村的不易。農村生活不易,基層工作不易,正是在這兩種「不易」中我堅定了為群眾辦好實事的信念,與群眾建立起了充分的信任和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