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胡萬明,是一位年近六旬的高級農藝師,在黔東南州錦屏縣鍾靈鄉政府工作近16年。言語不多,沉穩,幹練是同事們對我的評價。在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後,我以一名老黨員的身份主動衝鋒一線。
經組織委派,我來到了鍾靈鄉路最遠、貧困程度最深、群眾居住較為分散、思想意識相對落後的貢村村八客溪口萬隆平昌自然寨任網格員(共計54戶),我負責7戶幫扶對象。由於在家的基本上是婦女老幼,我與他們言語交流較為困難,可在我心中,他們都是親人,村民們也都親切地稱我為「老胡」。
我覺得信息精準與材料完善是做好扶貧工作的重要前提。所以在走訪和入戶詳細核實過程中,所獲得的基本情況與信息都要進行細心的收集整理。對電腦操作不熟練的我為把工作做好,就常把難得休息的兒子叫過來幫忙,我們父子倆有時候一忙就忙到了深夜。 我負責的網格裡的五保戶龍立文老人雖在前不久已經過世,但他生前卻是我常常牽掛的對象。龍立文生前一個人居住,年老體弱,每一次入村,我都要了解他的基本生活起居、吃住情況,並叮囑他注意防火安全,一遇天氣異樣,我必親自前往或打電話提醒。我還經常給老人捎帶他需要的東西,幫助他辦好需要辦的事,所以龍立文老人一說到我,都會豎起大拇指誇獎。
我負責的貧困戶楊啟森常年生病,在「三改」中要改一個豬圈與廁所,因施工人員有限,運送材料有難度,他家的改建進度跟不上,一家人如廁一直不方便。為儘快解決實際困難,我親自挑泥漿、鏟沙子,一鏟一挑來回跑,工作激情與活力令施工人員也感到敬佩不已。因為家庭缺乏勞動力,楊啟森家生活很困難,我還給他買了衣櫃以及其他生活用品。
在人居環境整體打造過程中,拆腐拆舊是消除視覺貧困的主要工作內容。因我所在的村木房多,廢棄的木質廁所、豬牛圈也較多,但我從不膽怯,每天清晨的整體行動中我總是衝在最前面,挑戰最危險的地方,撿拾最髒亂的部位,肩扛最重的木頭,即使汗流浹背也無怨無悔。我還時常鼓勵年輕人,為人民服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我沒有豪邁的語言,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能為老百姓實實在在做好一件事,我覺得這就是我的人生價值。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運鎮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周文君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