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肅」絲綢之路上的漢代郵驛

2020-12-18 每日甘肅

【溯源甘肅】

絲綢之路上的漢代郵驛

嘉峪關出土的彩繪驛使圖磚

懸泉置遺址(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汪受寬

早在殷商時代,為了滿足龐大國家機器的運轉,就開始構建由王都通往全國各地的道路和沿途負責傳遞公文、接待過往官員使者的機構,這就是由驛路和驛站組成的郵驛系統。中央王朝在西部的郵驛道路,就是後來所說的絲綢之路東段。

以懸泉置為代表的郵驛機構及千百裡驛道,構成甘肅境內貫通東西的郵驛系統,為絲綢之路東段的暢通提供了生活及交通保障,懸泉置出土的漢簡揭示了兩漢與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實況,是兩漢絲綢之路繁榮的歷史實錄和重要標誌。

綿亙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其基本走向形成於漢代。學界通常將今新疆境內的絲綢之路稱為絲路中段,今河西走廊西端往東直至王朝都城長安、洛陽間的線路稱為絲路東段。今甘肅境內約兩千公裡的驛路是絲路東段最主要的部分。

甘肅居延和懸泉出土的漢簡,揭示了由漢長安城到河西地區的驛路及驛置的設置情況。居延新簡記載有新莽時期自關中沿涇水至隴西,再到河西走廊驛路裡程的簡,簡文共4組。分別介紹了長安經今甘肅平涼一線至高平(今寧夏固原),自媼圍(今景泰縣蘆陽鎮)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市涼州區),武威郡至張掖郡的驛路裡程和驛置情況。敦煌懸泉置簡記載有關於河西驛路的3組文字簡。分別介紹了由倉松(今天祝縣安遠鎮)至顯美(今涼州區豐樂堡),由池(今甘州區梁家墩村)至表是(今高臺縣駱駝城遺址),由玉門(今玉門市赤金鎮)至淵泉(今瓜州縣四道溝)的驛路裡程和驛置情況。由淵泉向西,出玉門關或陽關,進入絲綢之路中段,再到中亞、西亞,可以直至地中海岸的羅馬帝國。

這些簡牘文字,歷述從長安往西,越隴山,渡黃河,沿河西走廊經武威、張掖、酒泉直至敦煌的數十處驛置及各段驛路的裡程,向我們證明了兩千年前的絲綢之路東段驛路的真實不虛。

保障絲綢之路安全的主要是東線沿途北側的長城、烽燧、亭障、軍屯等軍事系統和西部諸郡都尉、縣尉、鄉遊徼等治安官。而保障絲路暢通,負責公文傳遞、物資轉運、人員接送食宿的,則是國家設置的郵驛系統。

郵驛也稱驛置、傳驛,就是在水陸交通線上,每隔一定距離修置一所館舍,館中有客房、夥食和出行的車馬、船隻,以及專門的差役人員,兼有現代軍隊系統兵站和地方政府招待所以及郵政和機要通訊站的功能。

漢代甘肅地區軍政事務繁雜,又處於絲綢之路東段交通孔道,郵驛更為繁忙。由西域各國來漢的王侯、使節或商貿人員,各級出使西域人員和公務出行者,就在館舍中食宿,以館中的車馬送到下一個驛站。政府和軍隊的公文信件奏報,由驛站派人沿著驛路一站一站地轉相傳遞。當初,霍去病接受匈奴渾邪王投降後,就利用郵驛系統,「獨遣渾邪王乘傳先詣行在所」,送去面覲漢武帝。

西漢郵驛的總管是典屬國(後改稱大鴻臚),各郡國是諸部督郵。驛置由驛丞掌管,其下設倉、廚、廄、置四嗇夫、佐為吏員,有傳舍嗇、郵書、郵人等,有馬數匹或數十匹。在甘肅等地,負責傳遞文書的郵人多為戍卒擔任。從西漢驛置道裡簡可知,地廣人稀的甘肅地區,其驛置的間距,大體在50至90漢裡,即20.8千米至37.4千米之間。

漢代敦煌郡的懸泉置遺址,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郵驛接待機構,是西域通往中原的絲綢之路東段第一置。懸泉置發掘出自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東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的有字簡牘2.3萬餘枚,帛書、紙文書和各種遺物數萬件。這些簡牘有大量涉及驛置職能的各種簿籍,較為完整地反映了漢代驛置的職能與功用。根據簡牘文字分析,懸泉置有官卒徒御37人或47人,傳馬40匹左右,傳車6至15乘,必要時會徵用民間車馬用於轉送人員或物資。

漢代的書寫材料主要是竹簡木牘,每件郵書表面都有標明收件者、傳遞方式、封緘類別、傳送交接等內容的封皮——封檢題署,用繩子綁束後以泥印封緘。郵書傳遞的方式,有以郵行、以次行、以亭行、馳行和輕足行等。其中馳行是以車馬快速傳遞邊郡緊急文書。經由懸泉置傳遞的郵件往往非常重要,如懸泉一簡所記郵件「上書二封:其一封長羅侯,一烏孫公主」,是在西域的長羅侯常惠和下嫁烏孫(今吉爾吉斯一帶)王的解憂公主給朝廷的上書。懸泉一簡記載有「出西書一封,廷尉章。詣西域騎都尉。二月戊子日下餔時受魚離嗇夫,即時立行。」是朝廷最高刑法官廷尉發給西域都護的緊急文書。懸泉置在傍晚接到傳來的文書後立即出動人員向西傳遞。

漢代郵驛制度嚴格,不按規定失期失程的要依律處罰。漢代郵傳效率很高。西漢宣帝時,趙充國從金城(今蘭州西固區北)向長安發送奏疏,再接到朝廷回詔,只用了7天。東漢時,奉天子璽書使者三騎行,一晝夜可達千裡。

漢朝從河西到西域,「立屯田於膏之野,列郵置於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完善的郵驛制度加強了內地與邊疆與西域的聯繫,鞏固了國家統一,保障了人民往來和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商業興盛和都市繁榮。

絲綢之路開通以後,漢朝「因益發使抵安息、奄蔡、黎軒、條枝、身毒國。而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於道。諸使外國一輩(批)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人所齎操大放(仿)博望侯時。」漢朝與西域的使者、商賈和其他人員往返都要經過甘肅地區。懸泉置遺址和居延簡牘中有大量中西使節及人員往來及接待的記錄。

漢朝往來西域人員的:如懸泉簡記載「以食使大宛車騎將軍長史□」,是接待一位漢朝出使大宛(今土庫曼斯坦)的武官。懸泉簡「甘露二年四月甲寅朔庚辰……遣浩亹亭長桼賀,以詔書送施刑伊循」,是向西域屯田所押送弛刑人員的。懸泉簡「□懸泉置度侍少主、長羅侯用吏。」少主名相夫,元康二年(前64年)漢宣帝決定以其下嫁烏孫太子元貴靡,到敦煌後,因烏孫政治形勢突變,而被召回長安,漢簡卻保留了她到達敦煌的記錄。懸泉簡《過長羅侯費用簿》,是元康五年(前61年)接待出使烏孫的長羅侯常惠及其隨從154人、弛刑士300人的食物帳單。懸泉簡「……樂官(涫)令充敢言之:詔書以騎馬助傳馬,送破羌將軍、穿渠校尉、使者馮夫人……」是甘露二年(前52年)接待破羌將軍辛武賢和下嫁烏孫昆莫的解憂公主侍者、著名外交家馮嫽的記錄。

接待來漢朝西域君臣及其他人員的。如懸泉簡「客大月氏、大宛、(疏)勒、于闐、渠勒、精絕、扜彌王使者十八人,貴人□人……」,是接待西域大月氏(今中亞阿姆河流域)等七國使者。居延新簡「神爵二年十一癸卯朔乙丑……□□□□送日逐王乘至冥安……」,日逐王是匈奴在西域的王。當西域都護殺死樓蘭王后,其頭顱也是經由敦煌轉送長安的,居延簡「詔夷虜候章發卒曰:持樓蘭王頭詣敦煌,留卒十人,女譯二人,留守證」。

西域各國來漢人員回程時,漢朝委派相當職級的官員禮送其出境,不少是集體轉送。如懸泉簡「五鳳四年(前54)六月丙寅,使主客散騎光祿大夫田扶韋制詔御史曰:使雲中太守安國、故□未央倉龍□衛司馬蘇□武彊,使送車師王、烏孫諸國客,與軍候周充國載先俱,為駕二封軺傳,二人共載……」,二千石的雲中太守陪送尊貴的車師國王回國。懸泉簡「今使者王君將于闐王以下千七十四人,五月丙戌發祿福,度用庚寅到淵泉。」這一批送回的包括于闐王在內共1074位西域客人。敦煌邊塞簡「知何國胡一男,取亭東□」,是一位西域人入境的記錄。

漢代商品經濟發達,「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漢代通過絲綢之路頻繁進行以絲綢和寶馬為主的中外貿易。西域各國一般以使節貢獻的名義來漢朝,朝廷照例給他們更高價值絲綢等物品的賞賜,這事實上就是一種中外貿易的形式。西域使臣及商賈入境後,其所攜帶的「貢品」,一般由邊郡出錢收購,懸泉簡:「出錢二萬二千三百五十以給烏孫諸國客獻罷□ 」,就是敦煌郡出價購買烏孫國客貢獻物品的記錄。而「西域賈胡,到一處輒止」,得到這些錢以後,就在沿線地方購買所需要的物品,或運至其他地方或運到西域出售謀利。漢朝出使西域的人員往往攜帶大量絲綢等物品,賞賜給西域君臣。

通過絲綢之路,西域的許多珍奇物品傳到甘肅和內地。漢武帝「聞天馬、蒲陶則通大宛、安息。自是之後,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於後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鉅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於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 西域的葡萄、苜蓿、蠶豆等都傳到甘肅,懸泉簡:「出錢廿佐廣卿書敦煌買苜蓿食馬」,說明當時河西大量種植苜蓿,故可以隨時交易。史書稱:「葡萄……生隴西、五原、敦煌山谷。」居延簡:「胡豆四石七鬥」,說明當時河西地區有許多蠶豆的種植。還有胡麻(芝麻)、胡桃(核桃)、胡瓜(黃瓜)、胡荽(香荽)、胡蘿蔔等,據稱都是張騫從西域引進的,它們極大地豐富了甘肅各地居民的生活。

由西域經絲綢之路輸入的還有名馬、珍奇動物、皮毛、玉石等。懸泉一簡記載有漢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十一月,朝廷派人到敦煌郡迎天馬(汗血馬)的記錄。懸泉一簡記載有烏孫、莎車王使者進貢橐佗(駱駝)的記錄。安息(今伊朗)王「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於漢」。大鳥即鴕鳥,眩人是魔術師。「而漢使窮河源,源出于闐,其山多玉石,採來,」和田玉就這樣大量輸入河隴及內地。敦煌、蘭州、武威、酒泉出土有漢代玻璃棋子或耳璫,說明罽賓(今阿富汗一帶)產的璧流離(鈉鈣玻璃)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甘肅。

漢朝通過絲綢之路輸往西域的,主要是絲、絲織品。西域本不產絲,漢朝給西域贈送或賞賜的物品皆以絲及絲織品為主,其名目有絮、繒、繡、綺、襦、錦、綈、袍、綾、帛、彩、縑、絹、帷帳、衣被、冠帶衣裳等。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就「齎金幣帛直數千巨萬」。漢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龜茲王來朝,宣帝「賜以……綺繡雜繒琦珍凡數千萬」。漢代河西有大量絲綢的交易,如懸泉簡:「報趙卿前買楊子真緹一匹」,緹為橘紅色的絲織物。懸泉簡是漢宣帝神爵三年敦煌某人向上黨郡周解購買襦衣和錦的帳單。敦煌烽燧簡「出牛車轉絹」語,說明當地絲綢的數量很大。途經河西的西域商賈,在當地採購了絲、絮及絲織品運回去銷售或換取其他物品。瑞典漢學家斯文·赫定在新疆樓蘭遺址發現一封信,言當地某居民買到4326大包絲綢,將用於向鄰國交換麥子。

漢代甘肅在絲綢之路開通、維護、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絲綢之路對中國和沿線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哲學、科技等方面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宛洛古道上的驛站》之中國的古代郵驛
    在先秦 時代,以車傳送稱作「傳」,步遞稱作「郵」,馬遞則稱 作「驛丄為驛傳設置的中途停駐之站稱作「置」,為郵 遞設置的中途停駐之站稱作「亭」。古代的亭是驛道系統 的組成部分,驛道系統其機構設置統稱為郵驛,細分為 郵、亭、驛、傳。這種由郵傳與驛站設施和機構組成的 郵驛系統,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為政治、軍事服務, 承擔傳遞文書、接待使客以及轉運物資的任務。
  • 絲路郵驛詩篇賞會
    原標題:絲路郵驛詩篇賞會  絲綢之路橫貫甘肅,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驛道之一。自漢武帝派霍去病徵戰河西,武力驅逐匈奴勢力後,在絲綢之路甘肅段沿線「列置郵亭」,設立了許多郵驛,保證長安到西域的信息暢通無阻。
  • 嘉峪關:「沒有嘴巴的人」為你講述中國郵驛的發展
    今天我們要從這裡說起——甘肅嘉峪關新城鎮魏晉壁畫磚墓出圖的《驛使圖》。《甘肅導遊》對它的描述是這樣的:《驛使圖》原畫長34釐米,寬17釐米,為米色底,黑色輪廓線,馬身塗黃,還有幾筆紅色的斑塊。3 漢代郵驛通信的三大要求是迅速、準確、安全,傳遞方法以輕車快馬為主。4 唐政權的通信組織中專有一支以駱駝為主的隊伍,稱為"明駝使",用於邊塞軍機的緊急傳遞。5 我國民信局產生於明代永樂年間,至1935年1月1日,國內民信局全部停歇。
  • 「溯源甘肅」周人先祖在隴東的興起
    【溯源甘肅】周人先祖在隴東的興起位於慶城縣的周祖陵森林公園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陶興華甘肅隴東慶陽一帶曾經是周人長期創業發展過的地方。據學界研究,不窋率領周人所到的「戎狄之間」便在今甘肅隴東的慶陽一帶。正如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所云:「自這一帶(彬縣和旬邑縣一帶)逆涇河,再循支流馬蓮河而上100多公裡,為甘肅慶陽地區,傳說周先公不窋『奔戎狄間』即在此」。
  • 話說洛陽郵驛文化
    洛陽的郵驛文化源遠流長。自夏商時期至清末,洛陽的郵驛文化伴隨城市的興衰不斷發展,見證了中國郵驛制度的起源和發展,以及許多歷史事件的發生。  夏商時期,洛陽郵驛文化萌發  「我國古代郵驛制度的形成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具體出現於哪一年已難以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夏商時期,郵驛文化已經萌發。」
  • 「東方玉韻」氣勢磅礴的漢代古玉
    在學術與文藝方面上承先秦,不同地區的文化兼收並蓄,並開時代之新風,創造出舉世矚目的、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漢代文明。所以說,漢代也是一個繼往開來的時代。漢代的玉器繼承了戰國時代玉器的傳統,並有所變化和發展。
  • 「溯源甘肅」兩漢時期的涼州:天下要衝,國家藩衛
    【溯源甘肅】兩漢時期的涼州:天下要衝,國家藩衛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李元輝修葺一新的武威南城門樓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儀仗隊「天下要衝,國家藩衛」,短短八個字,說出了漢代涼州重要的戰略地位。是否放棄涼州的爭議在兩漢時期還出現過幾次,但朝廷最終都作出堅守涼州的正確決策。這是因為,兩漢時期的涼州,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是「隔絕羌胡」的戰略要地,是經營西域的橋頭堡壘,是守護長安的天然屏障,又是經濟發達的富庶之地、中西交流的重要驛站,而且還是精兵猛將的培育基地。
  • 「溯源甘肅」一曲相思 驚豔千年 東漢夫妻詩人秦嘉徐淑的愛情酬唱
    【溯源甘肅】一曲相思 驚豔千年東漢夫妻詩人秦嘉徐淑的愛情酬唱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王長華通渭縣創作的秦嘉徐淑故事連環畫。均為東漢隴西郡平襄縣(今甘肅定西市通渭縣)人。秦嘉和徐淑,既是才貌雙全、情投意合的夫妻,又是才德齊備、「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詩人。夫妻都是詩人,這不僅在甘肅文學史上絕無僅有,而且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也是少見的。秦嘉徐淑在短暫的一生中,寫下了大量的愛情詩篇,他們的詩歌藝術成就,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席位。
  • 「溯源甘肅」伏波將軍馬援在隴上
    【溯源甘肅】伏波將軍馬援在隴上馬援收伏羌人故事連環畫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汪受寬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在平定交趾(今越南)二徵之亂,與越人申明約束以後就是這位功勳卓著、情操高尚的傳奇將軍,從新莽始建國(9年—13年)到東漢建武十六年(40年)的三十餘年間,在涼州即今甘肅度過,並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牧馬北地、苑川,製成天下銅馬式馬援(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縣東)人。
  • 【溯源甘肅】魏晉南北朝時期興盛的甘肅貿易
    與此同時,甘肅各割據政權都急欲通過關稅徵收,充實國庫;獲得遠方物產特別是奢侈品以供統治者享用,因而採取鼓勵通商的政策。於是富商大賈周遍天下,各類貿易,包括絲綢之路貿易,各政權之間的貿易以及各地方性貿易方興未艾,有時還呈現出相當活躍的景象。這一時代,甘肅的商品貿易絕不落後於中原內地。
  • 絲綢之路上的寶庫,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就藏在這裡
    甘肅唐宋以後,海上絲綢之路漸漸興起,原來陸上的絲綢之路受到影響,逐漸沒落下去,但得益於絲綢之路的影響,這條路線上的重鎮已經形成,蘭州就是其中一座,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位於蘭州的甘肅博物館「馬踏飛燕」,原名東漢銅奔馬,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現在就存放在位於蘭州的甘肅博物館,1983年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認定為國寶,目前為禁止出國展覽文物。
  • 【溯源甘肅】「如意甘肅」:從歷史深處走來
    【溯源甘肅】「如意甘肅」:從歷史深處走來屬於大地灣一期文化的寬帶紋三足彩陶缽出土於秦安葉家堡的唐代三彩騎俑隊列嘉峪關城樓  今天的甘肅行政區劃如同一柄玉如意。  因此,從現在甘肅的地理地貌,特別是行政區劃所形成的「如意形態」追溯歷史,這不僅僅是對當下甘肅山川河嶽的恰當描述,也是甘肅經歷了一個長久歷史進程的漸次發展結果。  遠古的榮光  甘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黃帝相傳都誕生在這裡。
  • 「蘇」為何簡化為「蘇」
    ▼熱點推薦閱讀:「蘇」簡化作「蘇」,據説是草書楷化。但「蘇」字的行書、草書都不像簡化字「蘇」的寫法。簡體寫法的來源也不清楚,惟一確定的是「蘇」字最初見於近代。(甲)《簡化字溯源》首先,「蘇」寫作「蘇」字沒有見於20世紀以前的文獻,《簡化字源》也稱説「『蘇』字最先見於1935年的《手頭字第一期字彚》和《簡體字表》」。《簡化字溯源》則寫:「蘇」字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新簡化字」。
  • 驍勇善戰的漢代駿馬,展現著他們雄強弘大、永恆不衰的藝術生命
    漢代的駿馬,以驍勇善戰而聞名。西漢初年,邊境不斷遭到匈奴侵擾。霍去病率騎兵三千越千裡大漠大敗匈奴,卻不幸早逝。武帝為其墓前立一石馬,人與馬均被賦予勇者的表徵。西漢政府曾與大宛國發生過兩次血戰,是為了奪取「汗血馬」。漢玉天馬 故宮博物院藏 長七·五釐米寬三釐米高五·五釐米據說這馬體態矯捷,能「日行千裡」,但負重能力並不強。
  • 「風物誌」玉門花海木觚:「劉徹遺詔」原是漢代學生習字範本
    玉門花海木觚:「劉徹遺詔」原是漢代學生習字範本木觚上的文字(局部放大)木觚的不同稜面玉門花海木觚1977年8月,在甘肅玉門市花海鎮的一座漢代烽燧遺址中,出土了一些木簡等文物。1977年8月,酒鋼公司的幾名員工在假期中去玉門市花海鎮的一處漢代長城遺址參觀遊玩。其間,當一名小夥俯身繫鞋帶時,忽然在城牆的拐角處發現了幾根筷子一樣的東西,仔細一看上面隱隱還有字跡。他把這東西帶回去後,交給了當地博物館的專家。專家們很快就意識到這是個重大發現,立即組織了一個考古隊,來到小夥發現木簡的地方進行考古挖掘。
  • 【漢代四神】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 漢代白虎瓦當 在四方的神靈中,根據山海經的說法,「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東方有句芒,身鳥人面,乘兩龍。」;「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兩龍。」,比較有趣的一點是,在山海經中的龍都是用騎乘的,而跟他同類的蛇則都是被或握或cao或繞頸,顯示出兩者的不同來;不過在五方的五神卻跟四方的四神不大一樣,這裡就不再詳述了。
  • 張掖見聞錄一|弱水三千,孕育戈壁灘中的綠洲城市,人稱甘肅糧倉
    正如我的河西走廊自駕之旅,宛如奏響了心中的風沙狂想曲,甘肅張掖成為了我記憶中閃閃發亮的存在。戈壁荒灘、風沙乾旱,似乎是人們腦海中對河西走廊的固有印象。如今,曾經絲綢之路上的駝鈴聲早已遠去,那些曾經發生的故事早已成為了歷史,融入了歷史的塵煙。車輪滾滾,一路向西,在翻越烏鞘嶺之後,眼前的景色變得單調,連霍高速黑色的柏油路在一望無際的黃土地上延伸。索然無味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