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肅】魏晉南北朝時期興盛的甘肅貿易

2020-12-15 澎湃新聞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無休止的戰亂災荒中,商品經濟受到很大影響。與此同時,甘肅各割據政權都急欲通過關稅徵收,充實國庫;獲得遠方物產特別是奢侈品以供統治者享用,因而採取鼓勵通商的政策。於是富商大賈周遍天下,各類貿易,包括絲綢之路貿易,各政權之間的貿易以及各地方性貿易方興未艾,有時還呈現出相當活躍的景象。這一時代,甘肅的商品貿易絕不落後於中原內地。

「絲綢之路」的發展和朝貢貿易

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即今新疆各民族政權經過東漢以來的互相兼併,益趨減少。漢時西域三十六國,後分為五十餘國,三國時兼併成二十國,到北魏太武帝太延時(435年—440年),又只有十六國。它們對內地政權「無歲不奉朝貢,略如漢氏故事」。絲綢之路也有新的發展。據《三國志·魏書》記載,三國時絲綢之路有三條,具體是:

從玉門關西出,經若羌轉西,越蔥嶺(帕米爾高原),經縣度(在今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西南),入大月氏(位於今阿姆河一帶),為南道。

從玉門關西出,發都護井,回三隴沙(在今新疆羅布泊東)北頭,經居盧倉(在今新疆羅布泊北岸鐵板河北),從沙西井轉甘肅,過龍堆(在今新疆羅布泊和甘肅敦煌市古玉門關之間),到古樓蘭(在今新疆羅布泊西北孔雀河北岸),轉西詣龜茲(治所在今新疆庫車縣東),至蔥嶺,為中道。

從玉門關甘肅出,經橫坑,闢三隴沙及龍堆,出五船(今甘肅瓜州縣)北,到車師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市),轉西與中道合龜茲,為新道。

中亞、西亞等地的使臣、商人,就是通過這三條道路,進入玉門關,經河西、隴右而與中原內地進行政治聯繫和經濟文化交流。西域使臣或商人入玉門關後,當地政府有一套嚴密的接待管理制度。如倉慈為敦煌太守時,鼓勵中西通商,西域商人「欲之洛(陽)者,為封過所,欲從郡還者,官為平取,輒以府現物與其交市,使吏民護道路」。(《三國志·倉慈傳》)這是說,當時一部分西域商人在河西市場上就近交易後就返回,一部分經河隴深入內地直至京師洛陽,只要胡商在當地辦理「過所」即通行證,就可以放行,並在貿易後由官府派人護送出境。

北魏「不設科禁,買賣任情」。(《魏書·韓麒麟傳附顯宗傳》)就是不設禁令,放開交易渠道。魏孝明帝正光時(520年—525年),由於水旱兵荒,國家糧儲缺乏,停止給百官發酒,但對遠蕃使客,照例供給,「不在斷限」。這是鼓勵通商,照顧遠使客商的一個例證。正是在這類照顧下,絲綢之路在北魏時又有新的發展,據《北史·西域傳》記載:

其出西域,本有二道,後更為四:出自玉門,度流沙,西行兩千裡至鄯善,為一道;自玉門度流沙,北行二千二百裡至車師,為一道;從沙車西行一百裡至蔥嶺(帕米爾高原),蔥嶺西一千三百裡至伽倍(中亞古國名),為一道;自莎車西南五百裡,蔥嶺西南一千三百裡至波路(中亞古國名),為一道焉。

史書上累代不絕地詳載絲綢之路的走向及其變化情況,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社會動亂,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仍在進行並有發展。戰亂只能暫時地阻止交通,卻不能徹底堵塞甘肅與中原、西域經濟文化的聯繫。前秦涼州刺史梁熙遣使西域,稱揚苻堅的威德,並以彩繒賜諸國王。於是,朝獻者十有餘國,包括大宛、康居、鄯善、車師、天竺、于闐等。「大宛獻天馬千裡駒,皆汗血朱鬛,五色,鳳膺麟身,及諸珍異五百餘種。」(《晉書·苻堅載記上》)文中「鳳膺麟身」,是形容大宛獻的「千裡駒」,胸膛像鳳凰的一樣圓潤,體格像麒麟般美好。車師前部王彌寘,鄯善王休密馱朝見苻堅,引見西堂,寘等觀其宮宇壯麗,儀衛嚴肅,因請年年貢獻。苻堅以西域路遙不許,只令三年一貢,九年一朝,「以為永制」。(《晉書·苻堅載記下》)

甘肅各割據政權與內地的朝貢貿易一如前代,從未間斷。見於記載的,如前涼張軌向晉王朝「獻馬五百匹,毯布三萬匹」。張軌子張寔向晉朝獻「名馬方珍、經史圖籍」。(《晉書·張軌傳》)北涼沮渠蒙遜玄始十三年(423年)二月,北涼王沮渠蒙遜遣使進貢於南朝劉宋政權。四月,西秦王乞伏熾磐遣使北魏,貢黃金2斤。西秦乞伏熾磐建弘八年(427年)八月,西秦奉貢於北魏。宋文帝元嘉六年(429年)十二月,北涼王沮渠蒙遜遣使向宋進貢。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年)十一月,沮渠牧犍遣使向北魏朝貢。仇池氐帥楊難當自稱大秦王,如天子之儀,也貢奉於劉宋、北魏不絕。北涼沮渠牧犍永和五年(437年),北涼遣使向北魏、劉宋獻方物、圖書。(《十六國春秋輯補·北涼錄三》)

當時,經甘肅與中原進行貢賜貿易的中亞、西亞等地的民族國家,主要有蠕蠕、突厥、嚈噠、大月氏、康國、粟特等。北魏秦州(治所在今天水市秦州區)刺史元琛曾遣使向西域求名馬,遠至波斯國,得千裡馬,號稱「追風赤驥」,次有七百裡者十餘匹,都有名字。他常會宗室,陳諸寶器,金瓶銀甕,甌檠盤盒各百餘口,自餘酒器,有水晶缽,瑪璃杯,琉璃碗,赤玉數十枚,做工奇巧,中土所無,皆從西域而來。(《洛陽伽藍記》卷4)建都於今甘肅成縣的仇池國,則利用山上鹹泉,汲以煮鹽,用於交換。活動於今甘青等地的吐谷渾,「國無常稅,須則稅富室、商人以充用」。(《北史·吐谷渾傳》)可知其國商人及其資本很雄厚。吐谷渾統治者同樣採取既向南朝也向北朝通貢的政策,一直延續到北周末。

甘肅各政權之間的貿易

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作為多民族聚居區,民族經濟的多樣性,割據政權、各族上層對奢侈品、辦公用品、軍需品需求的急迫性和持久性,都促進甘肅各政權之間的貿易。

各民族政權之間的物資流通有單向的進貢。如前涼張茂向前趙劉曜獻馬1500匹、牛3000頭、羊10萬隻、黃金380斤、銀700斤,諸珍寶、珠玉、方物、美貨不可勝數,(《十六國春秋輯補·前趙錄》)是一次數額很大的進貢。後涼呂光太安二年(387年),龜茲國向後涼獻寶貨奇珍、汗血馬。西秦乞伏熾磐建弘四年(422年),遣尚書郎莫者阿胡等向魏貢黃金200斤。(《十六國春秋輯補·西秦錄》)有純粹的物資交換,如呂光遣使到于闐市六璽玉。前涼張軌,後涼呂光,北涼沮渠蒙遜等,都曾在高昌設立太守,故當時高昌與涼州各政權的貿易很頻繁。西魏文帝大統十二年(546年),西域商賈到河西進行交易,當時韓褒為西涼州(今甘肅張掖市)刺史,商貨到來,他先讓當地較貧窮的人買賣。「於是貧富漸均,戶口殷實。」(《北史·韓褒傳》)交易而能使「貧富漸均,戶口殷實」,可見其規模之大和效益之高。

朝貢貿易主要在官府進行。而甘肅各政權與民間的貿易,各族民眾間的貿易,則主要在市場進行。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的市場,按規模可分為三類:一是農村集市(民族貿易區又有邊市),各族農牧民,小商販用糧食、皮毛、牲畜、農具等農副手工產品到集市換取生產、生活用品,是邊郡集市貿易的主要內容。史載突厥土門統治時期,部落稍盛,開始到塞上來購繒絮,這一購物活動就是在「邊市」進行。二是遍布於各州、郡、縣治所的「城市」。它既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各族人民進行商業活動的重要場所,在這裡進行交易的,有當地各族農牧民,手工業者,也有從遠方招致的商賈。曹魏明帝太和時(227年—233年),西域胡人進貢或貿易來到敦煌,經常受到豪族的控制。豪族與胡人交易,又多欺詐侵侮,不得公平,胡人怨氣很大。如前所述,倉慈作敦煌太守後,對胡商多加慰勞。官定平價,又先拿官府現物與其交易,還「使吏民護送道路」(《三國志·魏志·倉慈傳》)得到當地民眾和胡商的一致好評。三是商業都會。指商業十分繁榮的全國性甚至是國際性貿易城市。魏晉十六國北朝,甘肅的商業都會主要集中在絲綢之路沿線。如涼州、敦煌等城市。在這些商業都會中,經常聚集著很多各國、各地、各族的商人。

貨幣經濟不振及商業貿易的歷史作用

魏晉以來,甘肅同中原內地一樣,世族地主莊園制生產佔支配地位,商品經濟大大萎縮,以至有些地方「錢貨無所周流」,即貨幣派不上用場。魏文帝甚至下令:「罷五銖錢,使百姓以谷帛為市」。(《晉書·食貨志》)就是廢止貨幣,實行物物交換。但貨幣的流通有其本身的規律,決不是帝王的詔令所能完全禁絕。當時甘肅用錢時斷時續。嘉峪關魏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64枚銅錢,其中包括半兩錢、五銖錢、剪邊五銖錢、環錢、貨泉、剪邊貨泉、大泉五十等幣種。(《嘉峪關壁畫墓發掘報告》)酒泉十六國墓隨葬物中,也有63枚銅幣,其中有半兩錢、貨泉、大泉五十、五銖、小五銖等種類。(《酒泉十六國墓壁畫》)這些貨幣雖然大都是漢代鑄造,但魏晉時期肯定仍然發揮著價值尺度、貯藏和支付等職能,否則,還隨葬幹什麼。《晉書·張軌傳》記載:晉愍帝時(313年—316年),太府參軍索輔對張軌說:古以金貝皮幣為貨,息穀帛量度之耗。二漢制五銖錢,通易不滯。晉武帝泰始年(265年—274年),河西荒廢,遂不用錢,裂匹以為段數。縑布既壞,市易又難,徒壞女工,不任衣用,弊之甚也。今中州雖亂,此方安全。宜復五銖以濟通變之會。

這是說,貨幣的使用是歷史的一種進步。廢錢不用問題很多,應該恢復用五銖錢。張軌採納他的意見,以麻布為基準發行貨幣,錢遂大行,人賴其利。一些域外貨幣也在甘肅市場流通,如波斯銀幣,拜佔庭金幣等,從一個側面反映當時甘肅商業活動的興盛。

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主要的商品範圍,一是馬、牛、羊等牲畜和珍禽異獸;二是金、骨、漆、玉、瑪瑙、琉璃、水晶等寶貨奇珍;三是錦組繒紈,絹帛金氈、藥材等土特產;四是書籍、經典;五是民間生產、生活用品,如銅鐵竹木石農具用具、穀物、布帛、毛皮、氈毯、裘褐等,其中除第五項外,大都是各族上層統治者所需的奢侈品、文化品和軍用品。就是說,這類商業活動對於農、牧、手工業等及民眾生活關係不大。各族統治者用來交換的商品,除一部分由官府手工作坊、工場或牧場生產外,大都是以賦稅形式向民間徵來。因此,這類商業活動愈發達,統治者用以交換的絹帛等土特產需求量就愈大,加在各族勞動者頭上的賦稅就愈重,其對社會生產和廣大勞動者造成的困難也就愈多。從實際情況看,甘肅山高路險,關河重阻,交通不便,無論是河隴與西域,還是甘肅與內地的貿易,都有一個運輸困難的問題。因此,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貿易,其整體規模都不是很大。只是戰亂、交通不便並沒有阻斷「絲路」貿易,這些為數不多規模不大的民族、民間貿易,在民眾生活,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來源:每日甘肅網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溯源甘肅】魏晉南北朝時期興盛的甘肅貿易》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歷代髮式與服飾-魏晉南北朝服飾圖集(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髮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魏晉時期的百姓服飾 近年在甘肅嘉峪關東北的戈壁灘上,發現一處魏晉時期的墓群,其中有六座墓室的墓磚上繪有彩畫,共有六百餘幅。
  •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隱士?
    出世的觀念與思想漸漸流行,為隱逸現象的發展推波助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學術思潮開始兼容並包、共同發展。在這一時期,流行起了老莊之學,這對於士人們來說,可謂極具顛覆性地改變了他們的思想認識。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所謂的玄學。玄學是在老莊之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迅速成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很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 【溯源甘肅】「如意甘肅」:從歷史深處走來
    【溯源甘肅】「如意甘肅」:從歷史深處走來屬於大地灣一期文化的寬帶紋三足彩陶缽出土於秦安葉家堡的唐代三彩騎俑隊列嘉峪關城樓  今天的甘肅行政區劃如同一柄玉如意。在西漢時期,甘肅形成了「十郡並列、鑿空西域」的輝煌歷史,這十郡分別是:隴西郡、北地郡、武威郡、酒泉郡、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張掖郡、敦煌郡、金城郡。以甘肅作為基礎,沿著遊牧民族所開闢的通道,張騫開始了鑿空西域的偉大曆程,班超更是讓西域五十多個國家重新歸附了漢王朝,一條絲綢之路成為中國聯繫世界的全新紐帶。
  • 魏晉到底指的是哪一個時期?南北朝為什麼叫魏晉南北朝?
    很多人搞不懂「魏晉南北朝」的朝代順序,主要是因為這段時間內政權更替太過於頻繁了,其實,理清楚了就很簡單的。 一,「魏晉南北朝」裡的魏,指的是曹操之子曹丕建立的「曹魏」,並非後面南北朝時期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東魏和西魏。容易混淆的地方也在這裡。
  • 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的強烈興盛,這對後世文學發展有何貢獻?
    在人們的影響中似乎明清時期才是小說繁榮昌盛的時期。我國四大名著中除《紅樓夢》以外,其餘3本都為明代所寫。而在中國古代的魏晉南北朝得到小說發展,大家又知道多少呢?對於後世的文學發展又有怎樣的貢獻呢?莊子魏晉南北朝其為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狀況,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杜牧《江南春》這句詩的意思,各地讀者一看就明白,說的是南朝佛教興盛的狀態,佛教自漢明帝時期開始傳入中國,有了第一座寺院,河南洛陽白馬寺。而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出現了大發展的黃金時期,魏晉時,佛教為了得到宣傳,當時是以方術為主,甚至依附玄學,自己的理論還未完全成型,但是在當時一個動蕩的社會環境中,也是離不開當權者的支持!
  •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房器用考略
    古玩藝術雜誌「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為自由、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宗白華)儘管政治上混亂黑暗,但是經濟、文化、工藝依然曲折前行,民族交流融合加強,文藝興盛,出現了一大批風流名士,文學、書法交相輝映,人才輩出。「士人並以文義為業」(沈約《宋書·宗愨傳》)。
  • 「溯源甘肅」絲綢之路上的漢代郵驛
    【溯源甘肅】絲綢之路上的漢代郵驛嘉峪關出土的彩繪驛使圖磚懸泉置遺址(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汪受寬今甘肅境內約兩千公裡的驛路是絲路東段最主要的部分。甘肅居延和懸泉出土的漢簡,揭示了由漢長安城到河西地區的驛路及驛置的設置情況。居延新簡記載有新莽時期自關中沿涇水至隴西,再到河西走廊驛路裡程的簡,簡文共4組。分別介紹了長安經今甘肅平涼一線至高平(今寧夏固原),自媼圍(今景泰縣蘆陽鎮)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市涼州區),武威郡至張掖郡的驛路裡程和驛置情況。
  • 「溯源甘肅」周人先祖在隴東的興起
    【溯源甘肅】周人先祖在隴東的興起位於慶城縣的周祖陵森林公園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陶興華甘肅隴東慶陽一帶曾經是周人長期創業發展過的地方。據學界研究,不窋率領周人所到的「戎狄之間」便在今甘肅隴東的慶陽一帶。正如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所云:「自這一帶(彬縣和旬邑縣一帶)逆涇河,再循支流馬蓮河而上100多公裡,為甘肅慶陽地區,傳說周先公不窋『奔戎狄間』即在此」。
  • 魏晉南北朝的服飾文化,你知道嗎?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服飾大變動時期,大致趨勢是胡漢服飾交融,從褒衣大袖的漢服變為圓領窄袖的胡服。當時流行的胡服大致特徵為緊身、圓領、窄袖、下擺開衩。曹魏時期的服飾基本繼承漢代服裝樣式,但社會動亂,不按等級穿衣的情況常見,特別是將校軍官、貴族等多越級穿衣。
  •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一鍵收藏魏晉南北朝
    中國朝代的歷史,分分合合,統一國家的秦漢帝國之後,出現分裂混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再接著是隋唐帝國絢爛的大統一時期。長達近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後來的歷史格局和民族文化有著至深影響。例如,在各國割據的春秋戰國時期之後便是締造了中國早期統一國家的秦漢帝國時期,隨後緊接著又出現了分裂混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繼而又迎來了隋唐帝國絢爛的大統一時期。本卷所研究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夾在前後兩個大統一時期之間、跨度大約四百年的一個大分裂時期,是名副其實的一段「亂世」。
  • 魏晉時期選官制度:曹魏興盛原因與九品中正制的發展
    各類人才層出不窮,國家才能興盛不絕;而統治者掌控選官制度,也能幫助他們更好加強中央專權。從政治角度考慮,選官方式會直接影響朝堂格局、君王專權與國家興盛。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大概可分為世官制、察舉制與科舉制。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九品中正制,其本質便是對察舉制的繼承、揚棄和發展。因此研究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也有助於我們更好了解當時王朝更迭的根本原因。
  • 甘肅為什麼叫甘肅,甘肅古時候叫什麼,甘肅歷史的由來
    秦朝時期,甘肅地區仍屬於隴西郡和北地郡,今甘南東南隅之一部屬漢中郡。西漢時期,在隴西郡和北地郡基礎上,增設武威郡、酒泉郡、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公元前111年,分武威郡置張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公元前81年,從天水、隴西、張掖3郡各分出2個縣建立金城郡,自此,甘肅共設置十個郡,甘肅屬涼州刺史部。
  • 魏晉南北朝時期:徵戰不止民不聊生,動蕩百年如人間地獄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段黑暗又混亂的時代,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黑暗和混亂的時期持續了很長時間。魏晉南北朝的混亂之初在於三國,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期,在這之後又出現了五胡亂華,總而言之,各種戰爭出現導致生靈塗炭。在那一時期出現了很多的小國,數百年之間都在不斷地打仗,朝代更迭速度非常快。
  • 服飾 | 魏晉南北朝
    ◊魏晉女性自我意識覺醒,更加關注個體和精神,敢於在各種場合表現自我,十分注重服飾美◊魏晉南北朝時期女性服飾繼承並發展了漢代服飾形制,二者相似但又有很大不同。相比於漢朝,更加注重獨創性和形體美。漢代的曲裾深衣的袖口是窄小、收緊的。
  • 【漲知識】魏晉南北朝歷史簡述
    魏晉南北朝歷史簡述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
  • 魏晉南北朝史推薦閱讀文獻彙編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中華版《唐長孺文集》,2011 4.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第二編第二章《魏晉的九品官人法》,中譯本中華書局,2008 5.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第五章《官品的創製》、第六章《中正品與勳位》,中華書局,2002 6.徐衝《「禪讓」與「起元」:魏晉南北朝的王朝更替與國史書寫
  • 無哀樂,莫善於樂,聊聊魏晉南北朝時期代民發音的俗樂、雅樂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割據、紛擾,按理說經濟搖搖欲墜,文化思想也隨時局一同瀕臨凋謝,而事實並非如此,魏晉南北朝時期多方面出力恢復雅樂,民間俗樂蓬勃發展,嵇康在「聲無哀樂論」否認了音樂表達可以國民喜哀情感,否認音樂的內容性和政治性,雖對前儒家審美思想有一定進步意義,但魏晉南北朝時期俗、雅樂的發展無疑是聲無哀樂,莫善於樂,代國民發音。
  • 魏晉南北朝,荒唐且美好,網友:學歷越低,魏晉南北朝越美好
    不過也有人說喜歡魏晉南北朝,老師問為什麼,那個學生就說:「因為魏晉南北朝,荒唐且美好,名士放蕩不羈,婦女能頂半邊天」,而他的話也引起了一干人的深思,而這個人的言論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叫好,說紛紛嚮往魏晉南北朝和民國時代。
  • 甘肅數萬枚千年簡牘「安身立命之所」封頂
    原標題:甘肅數萬枚千年簡牘「安身立命之所」封頂 中新網蘭州12月18日電 (記者 馮志軍)歷時一年多建設,甘肅簡牘博物館建設項目主體18日封頂,這意味著「漢簡之鄉」甘肅長期「沉睡」在庫房的數萬枚千年簡牘擁有了「安身立命之所」。過不了多久,這批珍貴文物將走出「深閨」,得到有效展示和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