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上的寶庫,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就藏在這裡

2020-12-12 逐古旅遊

在我國,很多景點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歷史背景,如果把時間的長河比作五線譜,那這些歷史景點就是跳動的音符,也正是因為有它們的存在,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歷史的過往。

提到古代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絲綢之路是不可忽略的,雖然如今的絲綢之路已經沒有了昔日來來往往的中外商人,也沒有叮叮噹噹的駝鈴聲,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這條路上曾經熱鬧非凡。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

廣義上的絲綢之路指的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漢武帝時期,劉徹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開通了連接漢長安、甘肅、新疆、中西亞、地中海的貿易通道,後經歷朝歷代發展,在唐朝時期達到頂峰。

甘肅

唐宋以後,海上絲綢之路漸漸興起,原來陸上的絲綢之路受到影響,逐漸沒落下去,但得益於絲綢之路的影響,這條路線上的重鎮已經形成,蘭州就是其中一座,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位於蘭州的甘肅博物館。

甘肅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有什麼特別之處呢?先說說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文物: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

我們小時候書本上看到的那個「馬踏飛燕」就藏身在這裡。

「馬踏飛燕」,原名東漢銅奔馬,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現在就存放在位於蘭州的甘肅博物館,1983年被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認定為國寶,目前為禁止出國展覽文物。

馬踏飛燕全國各地可見

除了馬踏飛燕這件國寶級文物,這裡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展廳就是「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絲綢之路對我國古代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性不亞於四大發明。

「絲綢之路文明」展廳

絲綢之路的繁榮,帶來了經濟來往和文化交互影響,出自東方大國的產品源源不斷輸入西域各國,同時來自西域的各種奇珍異物,也不斷傳到東方,這個展廳不僅展現了古代絲綢之路上交易雙方攜帶的商品,也通過文物再現了古絲綢之路的繁榮。

縱觀整個絲綢之路,甘肅博物館,是研究絲綢之路,反應絲綢之路文化最全面的博物館,可以說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寶庫

除了馬踏飛燕和絲綢之路展廳,這座博物館藏品其實還有很多,但是這座「寶庫」卻不是很出名,即使它擁有「馬踏飛燕」這樣的藏品,實在是有點遺憾

青銅器

目前,關於絲綢之路的旅遊線路還不是很多,相信,隨著未來西北旅遊的發展,蘭州這顆絲綢之路上的明珠和甘肅博物館這座「寶庫」,一定還會再火起來!

全文完畢

相關焦點

  • 中國旅遊商標的圖案「馬踏飛燕」:讓國人認識武威
    甘肅武威雖然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結點,但查看網上的遊記介紹的並不多,只說它原是一個古城,歷史上有過一次強地震把古城和古蹟都破壞了,現存沒有什麼古蹟可玩。其實武威並不是無景點可看,古代的涼洲就是現在的武威,涼洲詞很多人都讀過,還有中國旅遊商標的圖案「馬踏飛燕」就是武威的雷臺漢墓出土的,還有文廟也是4A級景點,海藏寺也有特色,據說還與藏傳佛教有著淵源,等等這些景點都是在市裡,市郊還有一些景點。
  • 你知道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在哪兒嗎?為何一條腿站立卻不倒
    說到馬踏飛燕,很多人都知道這個雕像,因為它是中國旅遊的標誌,很多旅遊城市也都會有馬踏飛燕的雕塑,不管是哪個版本的教材,都有學過關於馬踏飛燕的課文,但是你知道馬踏飛燕收藏在哪座博物館嗎?馬踏飛燕的造型雖然很酷很飄逸,但是一條腿站立的馬踏飛燕是如何穩穩噹噹站立的呢?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可能是只鷹
    呂昆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圖像之一,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銅奔馬」的命名一直存在爭議,而對於「馬踏飛燕」這一傳播最廣的名字,學術界也一直頗多質疑,其實,這一文物多以「銅奔馬」命名,雖然當年公布旅遊形象標誌時的新聞稿中稱謂是「馬超龍雀」。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武威雷臺漢墓軍事儀仗隊複製品(原件藏甘肅省博物館)匈奴鷹金冠(戰國時期 內蒙古自治區考古研究所藏)銅奔馬(東漢 武威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
  • 叫了這麼多年「馬踏飛燕」,竟然叫錯了……
    它不是叫「馬踏飛燕」嘛?沒錯,就是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銅鷫鸘馬」「馬踏飛鷹」「天馬逮烏」……這些都是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文物部門多用「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當年官方文件確定的「馬超龍雀」的標準說法反而難覓蹤影。
  • 觀點|銅奔馬並非「馬踏飛燕」,所踏或為「匈奴鷹」
    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圖像之一,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銅奔馬」的命名一直存在爭議,而對於「馬踏飛燕」這一傳播最廣的名字,學術界也一直頗多質疑,其實,這一文物多以「銅奔馬」命名,雖然當年公布旅遊形象標誌時的新聞稿中稱謂是「馬超龍雀」。
  • 馬踏飛燕?馬超龍雀?
    (每日甘肅網資料圖)    今天下午,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聞發布會,甘肅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馬玉萍回答媒體記者關於「近期社會各方對中國旅遊標誌圖形銅奔馬的名稱有不少爭議」的問題時表示:「『銅奔馬』一名已經使用了近50年,並被國際國內認可和接受,是享譽世界的明星文物,其名稱不宜輕易改動。」
  • 「馬踏飛燕」的來歷,你知道嗎?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東漢青銅器「馬踏飛燕」是國內最知名的文物之一。它的出名不僅僅是因為這件文物具有歷史故事和考古價值,還在於國家把它確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形象標誌而被廣泛傳播,蜚聲內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進「馬踏飛燕」青銅器,了解一下它的來歷和名字由來。馬踏飛燕的燕子大將軍的陪葬在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這裡有一位鎮守張掖的長官張先生。張先生的官職為 「守張掖長」 兼 「武威太守」,也就是全面主持張掖軍事工作和武威行政工作的最高長官。這位守張掖長卒後,陪葬極為「高端大氣上檔次」。
  • 叫了這麼多年的「馬踏飛燕」,原來一直真名叫這個……
    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然而,這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旅遊標誌,長期以來卻為一個名字所擾。「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這個極其重要的標誌物的稱謂被雜亂混用,甚至錯誤稱名。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馬踏飛燕已經是國人熟知的文物了,1969年在雷臺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中出土,現在被甘肅博物館收藏,馬踏飛燕的地位也非常的高,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 漫談【馬踏飛燕】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
    1983年10月被國家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現在它已聞名海內外,飛(奔)向了世界的大洲、大洋。高超的藝術造詣我有幸第一次看到這件稀世珍寶,還是1971年10月,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次全國性出土文物展覽會上。這尊「馬踏飛燕」,一蹄著燕,三足凌空,昂首舉尾,嘶鳴長空,呈飛奔壯。它體形矯健俊美,氣韻生動,神形兼備,是現實和浪漫想像的完美結合。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是燕子嗎?專家:踏的是匈奴王冠上的鷹!
    提到甘肅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相信有太多人都會下意識的脫口而出:「馬踏飛燕」!這件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東漢時期銅奔馬雕像,在上世紀出土之後因為其同時具有寫實主義的駿馬造型和浪漫主義的馬踏飛燕,是漢代極具代表性的青銅器。後來這件文物在北京展覽時轟動全國,還被選為中國旅遊圖形標誌,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國寶之一了。
  • 一件國寶的命名「新難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新說法存爭議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 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這件國寶目前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
  • 馬踏飛燕成中國旅遊標誌,但為何從不拍正面照?網友看後忍俊不禁
    馬踏飛燕成中國旅遊標誌,但為何從不拍正面照?網友看後忍俊不禁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旅遊標誌是「馬踏飛燕」,那你知道它的故事嗎?銅奔馬,也就是馬踏飛燕就在其中。剛開始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銅奔馬的價值,真正意識到銅奔馬價值的是郭沫若。當他第一眼見到銅奔馬,就被銅奔馬的造型驚呆了,認為它既有動物奔跑時矯健的身姿,也符合力學平衡原理,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寶物。於是文物局將這件寶物拿到北京的展覽會上宣傳,銅奔馬一鳴驚人。之後被定為中國旅遊標誌。
  • 銅奔馬為何不叫「馬踏飛燕」了?馬蹄下究竟是什麼鳥?再議銅奔馬
    銅奔馬原本只是甘肅武威雷臺一位將軍墓中出土的39匹銅馬中的一隻,因「馬踏飛燕」而名聲大振,也因其獨特的造型而享譽世界。「馬踏飛燕」這個名字是它最早的名字,流傳的也最廣。但是,自這個名字被叫定之初就一直存在著爭議。
  • 遊客拍「馬踏飛燕」只照側面?看清它的正面照,網友:真要笑哭了
    遊客拍「馬踏飛燕」只照側面?看清它的正面照,網友:真要笑哭了提起和旅遊有關的一些話題,相信很多人應該也都是有關注過不少的吧,畢竟在網上關於這個方面會讓人熱議的點還挺多。因為在很多博物館之類的地方,都會有各種國寶級文物的存在,就拿甘肅省博物館裡的「馬踏飛燕」來說,其實就真的有吸引到諸多遊客的關注。而且,很多人因為在課本、書籍上都見過它的照片,所以更是會對藏於博物館的事物很好奇了。說到這個點,其實也有讓人比較好奇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遊客拍「馬踏飛燕」都只照側面,很少有人去拍它的正面照呢?
  • 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從沒有正面照?看到最後,忍不住哈哈大笑
    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從先秦時期算起到如今,出土的文物已經不勝枚舉,在我國最著名的博物館——中國博物館中,收藏著一座鼎,它的名字叫做司母戊鼎。說起司母戊鼎,熟悉歷史的朋友基本都能說上一兩句,它是在河南安陽出土,是一座西周時期祭祀所用的青銅器。
  • 寧強教授研究新突破:「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本文轉自首師大考古公眾號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國寶「馬踏飛燕」隱藏了啥,為何從不拍正面照?專家:誰敢拍它?
    大家仔細一看,這大石頭上竟然隱隱浮現出一些圖案,大傢伙兒的興致立馬被提起來,三下五除二把這裡清理了出來——竟然是一個墓室!大隊的幹部是見過世面的人,他趕緊通知了當地文物部門,武威的文物工作者們迅速趕來現場,前後清理出了200多件完整的文物,其中就有今天我們要說的「馬踏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