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在傳「省人民醫院姚主任的心梗自救」短文,大意為——
當你獨自下班路上發現自己胸口劇痛,有可能是心梗,無法及時趕到醫院時,要把握自救的短暫黃金10秒,用力咳嗽,每次咳嗽前深吸一口氣,然後用力地、深深地、長長地、不停地咳出來,每次咳嗽間隔兩秒,一次吸,一次咳,直到救護車趕到或恢復正常。深呼吸,「是要把氧氣吸進肺」,咳嗽,是「以這個動作擠壓心臟」,促進血液循環。
這是真的嗎?
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了浙江省人民醫院,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省人醫」,醫院表示,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姚主任」。在醫院官網上檢索,總共只有三位姚姓醫生,一位在腎臟病科,其餘兩位屬於康復醫學科。
由此推斷,這條微信中的「省人醫」還有所謂的「姚主任」,一定不是來自浙江省人民醫院。
浙江省醫學會心血管分會青年委員、浙江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丁亞輝在接受快報記者採訪時說,在他印象中,這條假消息也流傳了好幾年,從2014年全國首個「11·20心梗日」設立以來,每年到了這個時候,都會流傳一波。「可能每個省都有人民醫院,所以造謠者還特意只說『省人醫』,來增加自己這種說法的可信度」。
咳嗽反而會增加心梗後心跳驟停風險
那麼,10秒內咳嗽真能實現心梗自救?
「這種做法是嚴重不對的,甚至會引發危險!」丁亞輝醫師得知這一說法後,擔心地說。
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正常情況下,高頻率的咳嗽就可能造成暈厥,而發生心梗後,咳嗽需要力氣,如果像網上流傳的自救法那樣,反覆深呼吸和咳嗽,會明顯增加體力消耗,造成耗氧增加。
丁醫師說,「耗氧增加,是心肌梗死後最忌諱的」,這樣會加重心肌缺血和壞死,增加心梗後心跳驟停的風險。
「咳嗽確實能擠壓心臟,但是連續反覆咳嗽,反而會造成胸腔壓力過大,靜脈血回流不到心臟。好比打氣筒,我們也要抽一下壓一下,不能不間斷抽壓。」有時候,丁醫師遇到血壓掉得很快的病人,在準備推藥的階段,會讓病人偶爾咳嗽一下,但這也屬於個別情況,「利用咳嗽來促進血液循環,有著嚴格的適用條件」。
由此,丁醫師推測,這條微信朋友圈文章的原作者,是個「半吊子專家」,只掌握了皮毛,說法純屬「扯淡」,會誤導大家。
出現心梗,最好的方法,是休息,等待120,而不是咳嗽,否則是在害自己。
心跳驟停3-5秒,人會喪失意識
發生心梗後自救成功,「基本上是天方夜譚」。丁醫師說:「不要說是普通人,就算是專業的醫生,也只能等待救護車或者他人實施心肺復甦術。」
心梗後,一般都會出現持續性胸痛,超過15分鐘,就應該撥打120急救電話。救治心肌梗死的黃金時間為120分鐘,如果能在症狀發作後的120分鐘內進行治療,將大大降低死亡率以及致殘率。這時候,醫生能比普通人多做的,無非就是迅速撥打120,告知自己的症狀,「也許下一秒就會神志不清」。
朋友圈流傳的咳嗽自救法,原理是基於胸泵作用壓迫心臟被動射血,射血效率是明顯低於正常心跳的。心肺復甦時的胸外按壓也是胸泵作用,如果要保證效果,頻率要不少於100次。「而咳嗽法估計一個周期不少於3秒,一分鐘20次最多,完全無法滿足腦部供血需要,這點供血只能讓人苟且活著,但意識肯定已經不清,更別說持續自救了。」
更嚴重的情況,心梗後會出現心跳驟停。根據丁醫師的經驗,「心跳驟停3-5秒,人就會喪失意識,連呼救都來不及,怎麼可能有清醒的頭腦和足夠的時間來自救?」
從小學心肺復甦
長大做心梗院前急救志願者
心跳驟停後,有4分鐘黃金搶救時間,救護車再快,也沒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飛過來」。因此,當出現心跳驟停後,旁人能否實施正確及時的心肺復甦術很重要。
遺憾的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遇到這種情況,只能傻傻坐著,病人家屬只能在那裡哭。」在我國,真正會心肺復甦的人,少之又少(儘管這幾年,隨著國內健康科普教育的深入和普及,對心肺復甦有所了解的人群在增加,但相比歐美等發達國家,還是存在差距)。丁醫師說,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院外心梗搶救成功率僅為1%左右,而歐美國家可以達到20%的原因所在。
確實,發病急、時間短,導致心梗引起心跳呼吸驟停的院外搶救成功率本來就不高。全民的急救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和加強。
丁醫師介紹,目前心肌梗死院內死亡率在5%-10%左右,「像我們這類醫院,積累了豐富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經驗,急性心肌梗死院內死亡率已降到5%以下」。不過,心跳、呼吸已驟停的病人送到醫院,死亡率還是很高的,很多人根本沒機會上手術臺。
「我國的人口基數那麼大,只要能從1%提升到2%,就能挽回成千上萬人的性命。」為此,心肺復甦急救知識的全民普及亟待提升。
丁醫師的孩子在上小學,他曾和同事搬了個模擬人,去孩子班裡,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心肺復甦術,並和大家約定,今後每隔一年,就會給大家溫習一遍。「從小抓起,那麼他們長大以後,就是心梗後院前急救的最佳志願者。」
會心肺復甦
緊要關頭救人一命
會心肺復甦有多重要?
這裡有幾個活生生的例子。丁醫師回憶起幾年前,有位僱主家裡的保姆,一天碰到僱主家的老先生發生心梗,心跳驟停後及時開展了心肺急救,最後把老先生給「按」回來。原來,這位保姆先前在醫院當過護工,是個有心人,留意過心肺復甦急救法,才在緊要關頭,救人一命。
還有一例,是一位外公帶著外孫到山上採茶,採著採著,這位外公突發心梗,倒在地上,幸好外孫在學校裡學過怎麼緊急搶救,在急救車來之前,也把外公給「按」回來了。
丁醫師特別提醒說,突發心梗,一定要先打120,不要開私家車送去醫院。有些人會覺得自己開車快,但有不少突發情況,「病人是會死在半路上的,因為沒有專業醫護人員做隨車救護」。
丁醫師的《心梗自救寶典》
【高風險人群日常準備措施】
既往有過心肌梗死的病人,有冠心病且心絞痛發作較為頻繁的病人,有冠心病且家族中有人有心梗或猝死的病人,日常要做好以下準備工作——
1.對於這些人應該將相關的病歷、醫保卡(本)和既往的心臟病資料都放在一起並置於一個取用方便的地方,同時要告知其他家屬存放地點,萬一發病可迅速取用。病曆本中最好貼一張直系親屬的聯繫卡,以便急救人員能聯繫家屬。病曆本上的過敏史和主要用藥情況最好也寫上。
2.有條件的,在家中準備血壓計、吸氧設施(如氧氣瓶或制氧機)。
3.準備一些藥物,如救心丸(保心丸)、硝酸甘油之類的。它們雖然不能直接治療急性心梗,但可以在胸悶胸痛症狀早期幫助緩解症狀,鑑別是心絞痛發作還是心肌梗死發作。
4.發病早期要儘早聯繫急救人員,不要堅持半小時以上還在糾結要不要去醫院,記住「時間就是生命」。
5.平時要告知直系親屬自己心臟病的情況,以免自己無法描述時,家屬無法告知醫生相關情況。
【如何判別】
心前區,胸骨附近的持續性悶痛,可伴有頸肩部和左臂不適,程度一般較劇烈,持續15至30分鐘以上不緩解,舌下含服救心丸或硝酸甘油無效。
【如何處理】
1.先要呼救,撥打120,打開房門方便急救人員進入,打電話呼救親屬(如果沒聯繫上,寫字條記錄親屬聯繫方式,方便急救人員聯繫)。
2.儘早臥床,放鬆情緒,減少活動。放鬆心情,可降低心臟負擔。
3.吸氧最好,血壓要測。有條件的最好吸上氧氣。測量一下血壓和心率,也有助於決定是不是要含服硝酸甘油片,對未來醫生判斷也有好處。
4.救心丸可用,硝酸甘油慎用,阿司匹林暫緩。血壓偏低或不知道血壓,但有頭暈的病人,應謹慎使用硝酸甘油片。因為家中無法判斷是否為心肌梗死,阿司匹林建議先不要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