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軍事指揮權都歸於希特勒,但其卻沒有足夠的軍事能力

2020-12-23 騰訊網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的英文縮寫為「OKW」,它成立於戰爭爆發前的1938年2月,從理論上說,它是納粹德國武裝力量的最高指揮機構,可以指揮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OKH)、海軍總司令部(OKM)和空軍總司令部(OKL)等三軍司令部,三軍再各自建有自己的總參謀部。

OKW是一個對戰爭進行全盤戰略指導的「戰時大本營」角色,同時對陸海空各軍種進行協調指揮,而實際上,這一機構成為了「最高統帥」希特勒繞過陸軍總參謀部直接發號施令的工具。

一戰德國戰敗以後,它禁止擁有空軍和海軍,因此陸軍「總參謀部」實際就是德國軍隊的頭號首腦機關,同時在陸軍的傳統中,總司令部並不負責作戰計劃制定和作戰具體指揮,這項工作是由陸軍總參謀部負責的,因此陸軍總參謀長才是全陸軍中地位最重要的人物。

約德爾

而「總參謀部」的建立原本是普魯士陸軍最偉大的一項發明,它的精髓在於將戰爭的決策模式從「統帥決策型」向「軍官團決策型」轉變,甚至有人說「總參謀部也許是19世紀最偉大的軍事創造」,然而希特勒徹底踐踏和粗暴破壞了這一原則,其手段就是另行建立了最高統帥部。

1933年1月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並授權其組閣,1934年8月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又兼任總統,改稱「國家元首兼帝國總理」併兼任「武裝力量最高統帥」。1938年2月,希特勒宣布自己為全體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標誌著他的權力達到了一個頂峰,擁有了指揮海陸海空三軍的實際權力,為了徹底掌握武裝部隊指揮權,他隨即著手建立了所謂的「最高統帥部」。

說白了,希特勒建立的OKW成為二戰德軍事實上的總參謀部,而傳統的陸軍總參謀部基本成為了擺設。

卡納裡斯

最高統帥部在希特勒之下,設置「最高統帥部總監」一職(也有譯成長官),下轄作戰部(約德爾上將)、情報部(卡納裡斯海軍上將)等單位,負責掌握納粹德國的戰爭總體情況和統一戰略部署。考慮到二戰德國戰場主要在東線的實際情況,陸軍在所有軍種中應該佔據主導地位,而空軍和海軍負責加以配合,這也是普魯士傳統的「陸軍決定論」觀點的體現,因此,OKW不應過分幹涉陸軍總參謀部的專業部署和作戰指揮。

可惜的是,在希特勒的強力幹預下,OKW與陸軍總參謀部及其背後的普魯士軍官團關係日趨對立,在爭奪陸軍指揮權問題上的矛盾愈發尖銳,尤其是OKW和戈林、鄧尼茨等新派力量聯合起來試圖加強海空軍的地位,進一步弱化了陸軍總參謀部的職能。最要命的是,自毛奇以來陸軍總參謀部所擁有的作戰指揮權已不復存在,在戰爭中期以後,完全憑藉希特勒的個人直覺進行作戰部署。等於二戰時期德軍的指揮體系倒退回一戰前的「統帥決策型」。

阿道夫·希特勒

再退一步,哪怕OKW的職業軍人們能堅持自己的專業和操守,也能為陸軍總參謀部爭得應有的權力,然而OKW的總監凱特爾元帥幾乎成為了希特勒的「應聲蟲」,他毫無保留地完全順從希特勒,同意他撤掉那些功勳卓著的將領,甚至贊同處死許多高級軍官,而這些軍官的唯一罪名只是未能服從希特勒,他的絕對服從使OKW成為了希特勒的「副官處」,極大地助長了前線的災難。

1942年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前,凱特爾私下裡認為夏季進攻可能會失敗,但他不敢向希特勒直諫。當第6集團軍被圍困的時候,凱特爾卻反過來支持希特勒駁回曼施坦因和保盧斯等人的突圍請求,他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地位,儘管他也知道那樣的決定是危險的。

應該說,凱特爾雖然出身德國陸軍,但是他和他領導的OKW反而成為了希特勒打垮德國陸軍的幫兇,最後自己也因此在1946年上了絞刑架。

威廉·凱特爾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OKW的存在,使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和普魯士軍官團對戰局的事實影響非常有限,而戈林的空軍和希姆萊的武裝黨衛軍卻又只聽命於OKW,進而不斷削弱陸軍的作戰指揮權,希特勒終於通過OKW實現了「外行領導內行」的局面。史達林格勒戰役後,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在與希特勒進行了一場激烈爭吵之後被解除職務,不久以後陸軍總參謀部便被告知其職權範圍僅限於東線,其它戰場的陸軍事務劃歸OKW管轄。

於是重點來了,希特勒不僅自兼德國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還通過OKW把陸軍作為一個整體分割開來,其後果是所有的作戰部門全部喪失獨立的戰役能力,一切權力集中在希特勒手中。而他並沒有專業的軍事素養來支撐作戰指揮,從而加速了德軍在兩條戰線上的崩盤。

相關焦點

  • 希特勒自己出任陸軍總司令,這在軍事上可以說是對德國的嚴重打擊
    1941年底希特勒自己親自出任陸軍總司令,這標誌著希特勒開始對德國的軍事實施全面的幹預,並且隨著戰事發展的不利希特勒的幹預也越加細緻,甚至達到戰術層面。而希特勒並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軍事教育,對於作戰指揮可以說是難以勝任,尤其是對於大兵團的作戰指揮。
  • 二戰時,希特勒幹預前線將領的指揮,是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嗎?
    二戰期間,希特勒作為納粹德國的元首,按理只是負責決定戰略上的大方向,卻偏偏喜歡幹預前線將領的軍事指揮?很多人認為這種越級幹預是德國最終戰敗的主要原因,這種看法對嗎?很多人都將德國的失敗,歸咎於希特勒的越級幹預前線將領的軍事指揮。
  • 波蘭戰役德軍速勝背後 二戰中德國最大的軍事冒險 希特勒都心虛
    但在輝煌勝利的背後,波蘭戰役實際上是納粹德國二戰中非常大的一次軍事冒險,德國內部很多將軍都嚇得串聯起來要刺殺希特勒以阻止戰爭爆發了,因為在整個波蘭戰役期間,德軍在西線僅有23個步兵師的二線部隊,面對絕對優勢的法軍,可以說是不堪一擊。
  • 一將功成萬骨枯,盤點二戰最傑出的軍事將領,你認識幾個?
    在此崗位上,曼施坦因取得了現代戰爭史上最偉大的勝利,面對於人數和裝備都佔據優勢的蘇聯,他成功地阻止了蘇軍自史達林格勒勝利之後的攻勢,並成功地發動反擊,奪取了哈爾科夫。儘管他從不質疑希特勒對於德國軍隊的絕對指揮權,但是卻以敢於在許多問題上當眾反駁希特勒而聞名。在通常情況下這將導致丟官罷職,但曼施坦因卻可以在希特勒面前用事實證明自己。最終,因為和希特勒在戰略上的分歧導致了他在1944年被解職。
  • 二戰時,德國軍事力量於1941年達到巔峰,能否打敗整個日本陸軍?
    隨著人們的生產力的不斷進步,戰爭規模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到了二戰時期,德國集結了日本和義大利組成法西斯陣營,幾乎將全世界的人民都捲入了戰爭的漩渦,讓全世界為希特勒的野心買單,這也是世界人民,尤其是猶太人心中抹不去的痛。希特勒為了這次戰爭可以說是做足了準備,各種戰爭動員,各種洗腦,在1941年的時候,德國的陸軍實力達到了巔峰狀態。
  • 二戰前,法國號稱「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為何僅43天就被德國幹掉?
    輛坦克、3000多架飛機、上千艘艦艇,這在當時都是很領先的,另外,當時的美國還沒有開動戰爭機器,英國只是空軍很強,但陸軍不如法軍,蘇聯又剛剛經過大清洗,大量高級將領被殺,武器裝備和軍隊戰鬥力都嚴重下滑,已經與法國拉開了檔次,因此,這個時候能打敗法國的也只有德國了,工業時代的戰爭,拼的是國力與生產能力,1939年,法國的煤產量為50.2百萬噸,而德國則為386.8百萬噸;法國鋼產量為795萬噸,而德國則為
  • 二戰德國東線失敗的最大軍事原因
    當德國元首希特勒決定投入兩線作戰時,他實際上已經埋下了德國失敗的種子。從政治上講,1941年12月是決定德國失敗的死線,因為希特勒非常不理智地主動對美國宣戰,卻沒有要求日本同時對蘇聯宣戰。但是政治上的失敗並不一定迅速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也不一定導致第三帝國的滅亡。
  • 希特勒的失敗,是由於軍事上兩線作戰的原因嗎?
    二戰當中,最富有爭議性的人,無疑就是希特勒了。有許多人對他咬牙切齒、視若魔鬼,也有許多人對他敬仰萬分,敬之如神,直到今天,全世界還有許多人對希特勒爭論不休。很多人都說,希特勒不應該兩線作戰,如果希特勒不是兩線「浪戰」,他根本不會失敗,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希特勒的失敗真的是因為軍事原因嗎?
  • 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為什麼沒有攻打中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二戰的戰場範圍從歐洲擴展到亞洲,從大西洋一直到太平洋,波及範圍之廣,參戰人口之多,面積之大,持續時間之久,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一場人類的浩劫,所有的參戰國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全球經濟蕭條了很久,萎靡不振,難民到處都是。 當時在歐洲戰場的主要是以德國為首的法西斯,雖然德國不是大國,但是其軍事力量可是非常強大的。
  • 沒充足石油儲備還敢開戰,希特勒開戰的三個理由,第一和軍事無關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最近幾年,很多歷史資料顯示,二戰期間,德國人是受了希特勒的蠱惑,所以選擇支持納粹對外發動戰爭。直到今天,二戰期間,希特勒極富煽動的演講視頻,還流傳在網絡上,成為那個年代德國被帶入歧途的證據。
  • 二戰前德國的軍事實力到底多強大? 怎麼敢挑戰整個歐洲
    從一戰戰敗籤訂《凡爾賽和約》一直到1933年,德國的軍事一直受限,沒有得到任何發展。但從1933年開始,德國國內的軍事力量突破制衡,這一年大家都知道,希特勒從德國工人黨黨首搖身一變成為了德國總理。此時離他公開廢除《凡爾賽和約》還有兩年,但事實上,在他上臺成為德國總理後,立馬就秘密地在德國實施了補充軍隊人數和建立軍事技術裝備的計劃。
  • 盤點二戰德國十大著名將領
    盤點二戰德國十大著名將領德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挑起國,擁有許多優秀的軍事將領。且不論他們的是非態度,單說軍事才能,是不容忽視的。就隨著本期專題來看看吧。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泰因德國軍事家、戰略家他是助紂為虐的法西斯幫兇,對別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爭罪行,同時他過人的軍事素質、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也對世界軍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值得後人研究。與那些製造屠殺的納粹德國政客們和黨衛軍首腦相比,他雖在希特勒的戰爭中策劃指揮,卻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更沒有參與屠殺暴行。
  •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為何沒有作戰指揮權?逐漸淪為專業「傳聲筒」
    1938年希特勒為什麼要搞掉陸軍元帥勃洛姆堡?因為後者的職務是「戰爭部長兼武裝部隊總司令」,也就是德國國防軍的職業軍官第一人。他的存在不僅妨礙希特勒徹底控制軍隊,同時還具有潛在的危險,也就是當希特勒倒行逆施之時,搞不好勃洛姆堡就可以率領軍官團發動軍事政變,直接把小鬍子趕下臺。
  • 二戰德軍資歷最老,具有古士之風的一代名將,卻受到希特勒質疑
    但有一位將軍表現同樣出色,卻並沒有他們三人那樣亮眼,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這位將軍,他完全是一位風格較傳統的指揮官,此人就是:卡爾·魯道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高居二戰德國的陸軍元帥之職。卡爾·魯道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1875年12月12日,倫德施泰特出生在有800多年從軍歷史的軍人世家,其父曾擔任少將軍銜,從而為倫德施泰特進入軍界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 德國發動二戰時的底氣在哪?看看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產能
    在二戰正式爆發前的德國,雖然整體的經濟前景十分良好,但在經濟結構上卻沒有建設的很好,由於在那個時候全球各大市場基本上都已經被一些老牌強國給佔據完了,而且還存在著貿易保護,所以德國只能通過增大國內的需求量來推動經濟的發展,但因為德國佔地面積小,人口數量也不多,因此希特勒上臺後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大力建設軍事,來增加全國的就業率並實現消費的增長,等到了1983年,德國在軍費開支上就差不多有財政預算的
  •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三大名將之一 埃爾溫·隆美爾
    埃爾溫·隆美爾 納粹德國陸軍元帥,世界軍事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術家、理論家,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之一第一次參加戰鬥時,他率領3名士兵擊敗了20名左右法軍的進攻,表現出色。 1919年擔任步兵連長、步兵學校戰術教員、騎兵營營長、波茨坦軍事學校教員、維也納新城軍事學校校長等職。隆美爾是在希特勒接管德國後仕途開始上升,他當戰術教官時所寫的《步兵攻擊》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
  • 如果希特勒不發動二戰,那麼他就是統一德國的民族英雄了
    但是如果我們將希特勒和史達林相比較就會發現,他們兩個只有一點區別,那就是一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我倒是認為,對於希特勒的評價,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以1939年發動對波蘭的戰爭為界,之前的都是比較好的,之後的就是反面的。正如我們評價拿破崙一樣,拿破崙前期的戰爭都是正義的戰爭,後期變成了入侵戰爭。那麼希特勒前期都為德國作出了什麼貢獻呢?
  • 二戰時,手握軍權的隆美爾被希特勒賜死時,為何要選擇束手就擒?
    二戰時,手握軍權的隆美爾被希特勒賜死時,為何要選擇束手就擒? 二戰名將隆美爾綽號「沙漠之狐」,被授予德國陸軍元帥。他在戰場上風光無限,下場卻很悲催,最後居然被希特勒賜死,不得不服藥自盡。其原因眾說紛紜。隆美爾,1891年11月15日出生於德國符騰堡邦海登海姆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 二戰時的德國到底有多強大?
    雖然德國現在放棄了在軍事力量上面的快速增長,但因其超強的經濟能力及科技能力,在歐洲成為了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國家,可見,德國的逆生長速率多麼快。現如今,德國人的想法同1929年時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此時的德國人,過著富足安定的日子,厭惡戰爭,不盲目崇拜軍事,覺得能滿足德國的基本防禦所需就很好了。
  • 二戰中的德國軍隊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軍事史學家:原因有幾點
    二戰時期,一群德國年輕人加入到國防軍第167步兵師。儘管輸給了盟軍,但納粹德國軍隊仍然被世界軍事史學家評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強大的軍隊。當時德國陸軍裝備是世界上最為現代化的,有虎,豹,虎王等坦克和其他重型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