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科梅蒂的藝術家庭

2020-12-23 騰訊網

時間丨藝術丨我們

沒有新的藝術,只有新的藝術家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與妹妹奧蒂麗婭·賈科梅蒂

▲ 你有高山,我有流水

瑞士雕塑大師阿爾貝託·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我們大家都熟悉。其實賈科梅蒂的父親喬瓦尼·賈科梅蒂也是著名的畫家。兩個弟弟蒂格·賈科梅蒂和布魯諾·賈科梅蒂也分別是著名建築師與雕塑家。最小的妹妹奧蒂麗婭·賈科梅蒂卻是賈科梅蒂家中其他成員描繪的對象,大家用畫筆記錄了她的成長曆程。

賈科梅蒂一家(左邊第一個是我們熟悉的阿爾貝託·賈科梅蒂,後面是他的母親安妮特,左邊第二個小孩是蒂格·賈科梅蒂,右邊第二個是奧蒂麗婭·賈科梅蒂,右邊第一個是喬瓦尼·賈科梅蒂),拍攝於約1904年

賈科梅蒂一家在其母親九十歲生日時的合影

賈科梅蒂最後的肖像,1965年在他的工作室,匈牙利攝影師布拉賽

喬瓦尼·賈科梅蒂《Ottilia》

喬瓦尼·賈科梅蒂《Ottilia》

喬瓦尼·賈科梅蒂《Ottilia》

喬瓦尼·賈科梅蒂《奧蒂麗婭·賈科梅蒂》,布面油畫

庫諾·阿米耶《Portrait of Alberto》

喬瓦尼·賈科梅蒂《Ottilia》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Petit buste de Silvio sur socle》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Tête d『Ottilia》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Silvio. Dessins d『Alberto / 1937 I》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Ottilia sur son lit de mort》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Silvio debout》

喬瓦尼·賈科梅蒂《Sotto il sambuco》

喬瓦尼·賈科梅蒂《Maternité》

喬瓦尼·賈科梅蒂《Annetta und Alberto》

喬瓦尼·賈科梅蒂《The Lamp》

喬瓦尼·賈科梅蒂《Diego and Ottilia》

喬瓦尼·賈科梅蒂《Paesaggio d'autunno》

喬瓦尼·賈科梅蒂《Minusio》

喬瓦尼·賈科梅蒂《Self-portrait》

喬瓦尼·賈科梅蒂《Frühlingslandschaft》

喬瓦尼·賈科梅蒂《La madre》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Ottilia》

喬瓦尼·賈科梅蒂《Alberto, Diego, Ottilia und Bruno beim Lesen》

喬瓦尼·賈科梅蒂《Bildnis von Ottilia》

喬瓦尼·賈科梅蒂《從前面跪下的裸體孩子奧蒂利亞》,木刻版畫,1911年

喬瓦尼·賈科梅蒂《Kneeling Ottilia》

賈科梅蒂早年畫過素描和油畫,但其成就最大的是雕刻。作品反映了二戰之後普遍存在於人們心理上的恐懼與孤獨。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阿爾貝託·賈科梅蒂作品

END

畫倉 HUA-CANG

用心讀畫,無需文字

版權說明:本文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鳴謝原作者 如有侵權 請聯繫我們刪除

推薦本年度最好的藝術視頻號

相關焦點

  • 藝術|被神話的賈科梅蒂?
    然而再次令人驚異,這段經歷就像父親的畫室一樣,在他未來的作品裡可以說是幾無痕跡:1925年,賈科梅蒂在弗瓦德沃街建立第一間工作室,第一次獨立展示自己的作品,引起人們注意的是一件明顯受到立體派影響的軀幹雕塑而不是那件傳統的半身像。青年賈科梅蒂快步「路過」原始藝術、立體主義,之後便被詩人讓·考克託等人帶入了其時正熾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圈。
  • 賈科梅蒂—獻給死者的雕塑
    想要了解賈科梅蒂,最簡單的方法是去讀法國作家讓•熱內的《賈科梅蒂的畫室》,從1954至1958年,他時常拜訪賈科梅蒂位於巴黎十四區伊伯利特-曼東街的畫室。在這本書裡,讓•熱內大段地描寫凝望以及觸摸賈科梅蒂作品的感受,這些偉大的藝術品就像穿越了時間,通過一雙熱愛美的眼睛給你解讀。
  • 巴爾蒂斯談賈科梅蒂 | DawanArt
    一向隱秘而緘默的畫家,在對話中直抒胸臆,談論了自己與友人們的藝術。此書於2001年巴爾蒂斯去世當年在法國出版,原書標題為Balthus, à contre-courant(「巴爾蒂斯,反潮流」)。以下對話節選自該書中文版*,談及賈科梅蒂及相關人與事,其中不免藝術家式的主觀,卻也因此而充滿趣味。
  • 賈科梅蒂的畫室(八)
    賈科梅蒂與一張日本人臉的糾結。肖像的模特是日本教授矢內原伊[1],他應該推遲兩個月離開的,賈科梅蒂對這幅每天都要重新開始的作品總是都不滿意。
  • 從未相遇的羅丹與賈科梅蒂,終於在西班牙「相遇」了
    羅丹的學生布德爾是賈科梅蒂的老師,但羅丹與賈科梅蒂,兩人從未相遇。但賈科梅蒂曾表示自己的雕塑風格來自羅丹。更重要的是,兩人在各自的時代發現了一種更加貼近人類形象藝術表達方式。這種方式又是如何植根於特定的時代,又是如何反映個人願景的?
  • 尋找賈科梅蒂那些遺失的雕塑,巴黎呈現其早年的50件物品
    著名藝術家遺失的作品長期以來一直引發人們的好奇,藝術史學家試圖根據草圖、副本和記錄文件拼湊出它們的所在。這張照片發表在《藝術與工業》( Art et Industrie)雜誌上,是為數不多的能證明這尊色情雕像曾經存在過的證據之一。
  • 設計DESIGN|賈科梅蒂——家居環境裡的現實主義
    勞倫斯·伯頓-馬塞拉克(Laurence Berthon-Marceillac)/巴黎國立畢卡索美術館家居環境裡的現實主義賈科梅蒂最後的雕塑感家居作品薩裡酒店樓梯上的作品 「Lanterne」。該展覽上的藝術作品包括專為薩裡酒店(Htel Salé)而設計的椅子,長凳,燈具和桌子。這是迭戈·賈科梅蒂在1985年7月去世前最後的作品。他們標誌著迭戈·賈科梅蒂藝術創作的巔峰。讓萊馬裡(Jean Leymarie)稱迭戈·賈科梅蒂為「工匠詩人」。
  • 賈科梅蒂用繪畫和雕塑來凝結死亡與孤獨的永恆,作品價值近10億!
    #雕塑國際#藝術賈科梅蒂表示:「人為什麼要畫,要雕塑呢?那是出於一種駕馭事物的需要,而唯有經由了解才能駕馭。2015年5月11日,美國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指示者》以超過1.4億美元(約10億人民幣)價格成交賈科梅蒂23平方米工作室又何嘗不是那個匆匆路過的《行走的人》?賈科梅蒂雕琢的是空白———一張白紙。 優雅的不是筆觸,而是筆觸包含的空白空間。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⑥|藝術特展真的「網紅化」了嗎
    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早已落下幃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近期深入探訪上海濱江美術館群,探尋藝術的「上海時間」與背後。
  • 《雕塑》雜誌【封面藝術家】雕塑怪才——談羅澤仁的雕塑藝術
    將雕塑的實體形態進行消解,以線性的魅力實現雕塑拓展的第一人是賈科梅蒂。《凌晨四點的宮殿》是他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代表作,超現實夢幻般的營造得益於他線性的建構語言,從此雕塑透明化的議題進入了雕塑進程史的重要節點,同時也是他個人既定的主要使命。有資料顯示,賈科梅蒂的線性語言受到他的老師布德爾晚期作品的啟發。殊不知布德爾作品的建築性體現在形態空間的建構性,強調紀念性體量。
  • 人體藝術:全球最貴的 十件藝術品,只一件來自中國
    緁鯙楶孿客袲愘竊霙鑋患嬦咖拑橓鎭別牳填瞶蜩劃鄱助綽毱糙猌賩哨爾䴉頑袈柰洊緡唷棘氥觀偤塴礧孌泔駤甩睭凾買下這幅《乾草堆》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幅畫那麼簡單它是莫奈藝術語言成熟的標誌更是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 人體藝術:全球最貴的十件藝術品,只一件來自中國
    釠它璼藜澱緧剒詢穪瘳纍倫牂甲摻辮嬓虋癱耂遁敿儊沸秤咅偲礄檝讎蹭旽荗凾驙褿禖髮輽疻卦狌佴罸謖蘬渽乨齃濼買下這幅《乾草堆》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幅畫那麼簡單它是莫奈藝術語言成熟的標誌更是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 家庭牆上裝飾畫 一起感受書法作品的藝術魅力
    軟裝是一個家庭的品味彰顯,別小看一幅裝飾畫,它的作用可不小,它可以美化家居,還可以調節室內氛圍,最重要的是裝飾畫中的好內容,還可以給家庭帶來吉祥如意。家庭裝飾畫,選擇幾幅書法作品掛家,打造濃鬱典雅格調。書法作品內容豐富,不同題材的書法內容懸掛在合適的場合,才能相得益彰。如果你不知道家庭裝飾畫該怎麼選?看看以下的推薦,會給你一定的啟發和幫助。
  • 縵合·北京|莫蘭迪藝術品中國首展預展暨頂級收藏家藝術品鑑
    莫蘭迪的藝術能給人以極溫柔的精神慰藉。他最初沉迷於印象主義對塞尚的靜物和風景畫頗感興趣也模仿過立體主義。在經過興奮、茫然、探尋後,莫蘭迪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他開始了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探索。>一個平凡的小城,這裡的每個人都長得又矮又胖,但莫蘭迪卻高大而瘦削,並且愛穿寬鬆的衣服,仿佛賈科梅蒂作品中行走的人。」
  • 帶孩子體驗一場純外教英文藝術啟蒙,「視」界從此不同!
    老師將給學生重點展示 5個大師級藝術創作,分別來自畢卡索、莫蒂裡安尼、賈科梅蒂、培根和劉野,細緻講述其作品所代表的風格和藝術史時間線。曾在鄧迪大學約旦斯通鄧肯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美術,主修繪畫,素描和雕塑,同時擁有著在不同領域和形式的工作經驗。他受訓成為一名英語外教老師,在2013年畢業並獲得榮譽學士學位。之後在多個國家教授英語,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在過去的兩年間,他授課於北外青少培訓學校。作為一位老師,他力圖激勵學生去探索,並創造性的思考。在阿特黎爾藝術工坊,他最終融合了對教育和藝術的激情。
  • 大山裡的多彩民族藝術走進上海親子家庭
    一場主題為「我們的民族·小小傳承人」多彩民族文化嘉年華活動從1號上午開始就來了一大批喜愛民族文化的親子家庭。本次特展嘉年華活動由 「來自大山」民族文化才藝教育公益項目聯合上海兒童博物館共同舉辦,應用材料公司特別支持。元旦期間聯展三天,深受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主辦方決定將活動延續到寒假和春節。
  • 「包場」看展:藝術評論家最喜歡的在線畫廊
    話說回來,雖然現在博物館都停止對公眾開放了,觀看藝術的方法也還是有的。即使在無法親臨現場的時候,藝術也永遠不會缺席。眼下哪裡也去不成,但我們還是可以坐在家中「雲」遊世界各大博物館。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雲」看展的效果其實不比現場觀展差。如果你去過荷蘭國立博物館,一定知道要擠到人群前面看一眼倫勃朗的《夜巡》有多麼不容易,而多數時候人們聚在畫前其實也只是為了拿手機拍張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