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港木格客家人的上燈習俗,有什麼寓意?

2020-12-14 知貴港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習俗

不同的習俗體現了不同的文化

你聽說過上燈習俗嗎

這個習俗又有什麼寓意呢

一起來了解木格鎮君子垌客家人的習俗吧

01什麼是上燈習俗?

上燈,顧名思義就是將花燈掛上廳,港南區木格鎮客家人的上燈習俗由來已久,這是除了春節之外最為隆重熱鬧的節日。上燈還有「添燈」的說法,在客家人的口音中「燈」與「丁」發音相近,因此「添燈」也寓意「添丁」,是家族人丁興旺、薪火相傳的意思。

木格鎮君子垌客家人的上燈習俗,都是在客家圍屋內進行,通常選擇每年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五這幾天為上燈時間。

02上燈有什麼儀式?

上燈前,當年生下男孩的家庭會先去採購花燈。上燈的儀式分別有祭拜、下燈、上燈。上燈前,去年上燈的家庭需要拿供品到祠堂祭拜,大家先到祖祠內統一祭拜,然後回到所在的圍屋分祠堂祭拜。

祭拜之後開始下燈,然後用染紅的大煤油燈繩將花燈掛上廳,煤油燈繩由一條條連結成,每一條代表一家庭添丁。下燈後的煤油燈繩並不會被丟棄,而是由去年上燈的家庭收藏起來,這也體現了客家人注重延續的精神。

03上燈有多熱鬧?

對於君子垌客家人來說,上燈習俗的熱鬧及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上燈的前一個星期,祠堂內已經點起了香燭,燈燭通明直到上燈結束一個星期後。

節日當天,祠堂內擠滿了人,這裡有敲鑼打鼓,鑼鼓喧天;這裡有鞭炮燃放,鞭炮聲不絕於耳;這裡有酒菜飄香,用以招待親朋好友,場面十分熱鬧,很多聽說這個習俗的外地人甚至特地來到當地觀看。

你們那裡都有什麼樣的習俗?

又有什麼樣的寓意?

歡迎來留言板說說

相關焦點

  • 客家人春節習俗,有酒麼酒嬲到初九
    年三十臨晨要接財神,每年有具體財神來的時辰開大門。還會有打鑼鼓,燒紙燒冥幣,舞龍,舞獅,串羅定炮等活動。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客家人出嫁的女兒,有回娘家探親的習俗,又稱「轉妹家」。她們帶著雞、糖果等禮品,回娘家看望父母,與家人團聚。特別是新婚女婿(嶽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嶽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
  • 正月初七的習俗是什麼
    是什麼呢?  正月初七的習俗是什麼  1、戴人勝  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  10、土地廟送燈  人日還叫「人齊日」,民間有上土地廟送燈的習俗,人們將一盞油燈放在土地神像前,家裡有幾口人就點上幾個燈捻兒,此時無子的人家要去偷燈,認為這樣可以求到兒子。
  • 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粄」
    圖/匯圖網每逢過年,客家人大多都有「蒸甜粄」的習俗,還有「不蒸甜粄不過年,沒有甜粄不成禮」的說法。甜粄,又稱大籠粄,是客家地區的年糕,寓意來年生活甜甜美美。至今在廣東客家地區,過年客人來訪,有蒸甜粄的人家都會把家裡的甜粄切下一塊送給客人,作為回禮。
  • 客家人的二次葬習俗:遠古的繼承和對祖先的敬畏
    客家民居客家人自古就有二次葬的文化,至今仍舊施行。因此也常為外人所不解。關於二次葬習俗,其實沒有外界傳言的那般玄乎。客家人在先人去世後,會停屍守靈三日,下葬起一年內不得祭拜。下葬後於來年春分召集親屬前往祭拜,並為新墳「開山」,在墳墓後方挑選風水寶地設置「后土」,首次祭拜先拜亡人,禱告天地,請示后土娘娘隨後為新墳置「后土」,相傳如此亡人才得有神位方能安息。 往後祭拜皆先祭「后土」,後祭祖先。
  • 嶺南民俗——客家人的粄食習俗
    「興記發粄」店老闆詹興傳看著剛出爐的發粄和味酵粄笑開了顏,「春節期間,我們每天都做上萬個粄供市民需求,一個蒸盤可蒸300多個粄,一天能蒸掉30多個蒸盤。每到春節,許多宗祠和家庭都會購買一些粄來慶祝新春的到來,並用以此招待賓客。所以,粄一直都是客家人逢年過節必吃的美食。」詹興傳欣喜地說。
  • 哪裡有客家人,哪裡就有「粄」!
    via:攝圖網每逢過年,客家人大多都有吃「蒸甜粄」的習俗,寓意來年生活甜甜美美,由此還有「不蒸甜粄不過年,沒有甜粄不成禮」的說法。有一句流傳的俗語,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因為客家人多居住在山區,清明時節雨水多,溼氣重,而艾能祛溼、健脾胃,所以客家人在拜山掃墓、踏青時順便摘艾葉回去製作應節的艾粄。
  • 春分是什麼意思含義介紹 春分立蛋習俗風俗有什麼寓意
    春分是什麼意思含義介紹 春分立蛋習俗風俗有什麼寓意時間:2020-03-20 00:2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春分是什麼意思含義介紹 春分立蛋習俗風俗有什麼寓意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分者半也,一年之中,從立春到立夏整90天,春分當九十日之半也,
  • 最貴港的十大地標符號
    作為晚清最悲情的戰將,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貴港籍)被汪精衛譽為「太平人傑」並題額此四字在先烈石達開紀念碑上。4.貴縣話貴港是明代三界公馮克利的故鄉,是中國南方三界神崇拜的發源地,貴港三界廟更是嶺南地區所有三界廟的祖庭與朝聖地。上圖為登龍橋三界廟,是貴港城區四座古代三界廟唯一遺存。6.紫水
  • 大年初七有哪些習俗與禁忌呢?
    那大年初七的風俗是什麼?    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
  • 客家人「做滿月」
    閩西是客家人聚居之地,這裡的禮俗風情兼容了中原遺風和土著習俗,分外豐富多彩。其中有個習俗叫「做滿月」,是為慶賀添丁而行的某些儀式或慶祝活動。在客家人看來,添丁是僅次於結婚、出嫁的大喜事。因此,「做滿月」非常隆重,主要有以下習俗:剃滿月頭滿月時,要給嬰兒剃頭。這是孩子自出娘胎第一次剃頭,所以又稱「剃滿月頭」「剃胎毛」。
  • 一口氣讀懂:客家人與潮汕人有什麼不同!
    在深圳,你進菜市場買菜,那賣菜的十有七八是潮汕人;而你進政府辦事,辦公室裡那些帶「長」的官員則十有七八是客家人。從歷史上來看,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曾經是外來的「北佬」。有研究表明: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時就開始南來。中國史學界歷來認為「從中原南遷的漢人稱客家」。秦始皇徵服嶺南百越各族後,「謫徙民五十萬戍之」,這五十萬中原人大概就是最早的嶺南客家人了。
  • 客家人的由來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
  • 漲知識:木格白玉蔗,玻璃脆甘蔗是這樣砍的
    田地邊,放眼望去,只看見一片片長勢茂盛的蔗林已經拔地而起,筆直粗壯的白玉蔗杆密密麻麻地直立在田野上,頂端的綠苗鬱鬱蔥蔥,長勢良好。 據了解,白玉蔗的收穫期為農曆10月至翌年3月,扎束種植、成捆培植是木格白玉蔗獨特的種植工藝,蔗農用蔗葉包裹蔗杆,不僅能在冬季起到保鮮作用,而且有利於長途運輸。
  • 春節習俗!
    就這樣,歡樂的人們飛在鞦韆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結束。福建福建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有著自己的特色。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
  • 飲食|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粄」
    「粄」是客家人用來稱呼米製品的專有名詞,類似於閩語中的「粿」,「粄」在客家人心中的地位,就像「粿」在潮汕人心中的地位。  流行於大埔縣西河鎮的客家小食「老鼠粄」也是其一,可別以為這道小食跟真正的老鼠有什麼聯繫,其實只是因為長長的米粉外形特別像老鼠尾巴,因而得名。
  • 全國各省春節習俗大全!
    四川客家春節習俗 客家人的不斷遷徙,使他們對故土更為留戀。對家鄉山水、習俗的懷念使他們緊緊地團結起來,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困苦,傳統習俗成為聯繫客家人的堅強紐帶。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風俗習慣。
  • 剝俺,bǎn,客家人的粄
    圖/匯圖網每逢過年,客家人大多都有「蒸甜粄」的習俗,還有「不蒸甜粄不過年,沒有甜粄不成禮」的說法。甜粄,又稱大籠粄,是客家地區的年糕,寓意來年生活甜甜美美。至今在廣東客家地區,過年客人來訪,有蒸甜粄的人家都會把家裡的甜粄切下一塊送給客人,作為回禮。
  • 客家人常說的「入年界」,到底是什麼意思?
    「界」,邊界;「年界」,「年」的邊界;「入年界」,意味著進入了「年」的邊界,寓意快過年了。「年界」,又叫「年假」、「年家」、「年架」、「年鴐」。其中,「年架」與「年鴐」同義(在古代,鴐與架通用)。「年鴐」,就是乘著坐騎,走進「年界」,準備過年了。
  • 客家婚禮習俗,保留了多少原汁原味?
    新中國成立以後,全國各地都開始摒除買賣或包辦婚禮的陋習,自由戀愛成為婚禮的主流,一些封建的婚禮習俗也開始逐步被替代,如今,客家人的婚俗又是怎樣的呢?本期婚尚周刊找來以為正宗客家人,有多場客家婚禮經驗的婚禮主持,來介紹一下如今廣東地區客家人常見的婚禮習俗。
  • 【客家人的「食粄」情結】五花八門的粄食--客家人最想念的味道,絕對亮瞎你的眼!
    在許多場合,客家人喜歡做粄、食粄來表達他們的心情以及渲染當時的氣氛。粄類食品在客家人心中是吉祥的象徵,也是客家美食文化的傳承。 首先表現在紅白喜事上,無論是婚、喪、喜、慶生等客家人都喜歡食粄來表現它獨特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