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候鳥星級「加油站」

2020-12-23 新華社客戶端

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4處世界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溼地類型世界自然遺產空白

首發:「新華每日電訊」調查周刊

本報記者:邱冰清、陸華東

編輯:劉小草

海風吹動蘆葦蕩沙沙作響,鹽城黃海溼地的草叢、光灘和沼澤一望無際,落日的餘暉灑落海堤。灘涂的狼尾花開出花穗,泥灘上留下麋鹿清晰的蹄印,夕陽把水塘染成鮮豔的紅色,麋鹿和白鷺就這樣靜靜相伴。

乘坐小型電動遊覽車進入麋鹿保護區的人工馴養區,在一大片草地之間的溪水中,發現了麋鹿群。它們在水中嬉戲,在路邊進食,悠閒自得,十幾隻白鷺在麋鹿周圍盤旋飛翔。

▲麋鹿與候鳥。楊國美攝

即便和麋鹿保持幾十米的距離,還是被機警的它們發現了。伸出胡蘿蔔,它們緩緩走來,隨著距離的縮短,不斷用前蹄試探,確認安全後,才抬起頭顱,「貪婪」地吃起胡蘿蔔。

秋意灑落在灘涂溼地上。葦花白了,鹽蒿紅了,成群結隊的候鳥起伏其間,像是在一大塊紅毯上跳舞的精靈。幾隻東方白鸛從水塘邊飛起,追逐那鹽蒿草的「火焰」,追逐那海邊「風車」葉輪轉動的金光。它們向高處飛,向遠處飛,向草木樹林最茂密處飛,翅膀掠過一片豐沛的水澤,緩緩降落在保護區核心區的樹叢中。

嚴寒冬日,一群丹頂鶴編隊掠過。嘹亮高亢的鳴唱,在廣袤的溼地迴蕩。丹頂鶴有細長的雙腿和優雅的長脖子,潔白的羽毛配上黑色的「燕尾服」,再加上頭頂一抹朱紅,優雅地走起「模特步」,美得有些「高傲」。舒展翅膀時,其毛色黑白相間顯得秀逸、瀟灑,紡錘形的身體,修長的腿,構成最富有魅力的曲線。

與丹頂鶴結伴前來的,還有各種灰鶴、白鷺等水鳥。這些身姿優美的禽類,時而以秀逸的姿態掠過連綿的蘆葦叢,時而在水中上演捉魚大戲,讓人怎麼看也看不夠。

2019年,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4處世界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溼地類型世界自然遺產空白。

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樞紐

鹽城黃海溼地位於黃海生態區南側,是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的海岸型溼地,也是黃海生態區內面積最大的連續分布泥質潮間帶溼地。黃河、長江等河流攜帶入海的沉積物在特殊的水文條件和歷史變遷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泥灘、沙灘、沼澤等生境(生存環境)。這裡擁有全世界最特殊的海底沙脊群,被稱為「海上迷宮」:有70多條水下沙脊,相互之間有深槽相隔。

▲鹽城沿海溼地。李東明攝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濱海溼地生態系統、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關鍵區域,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涂。落潮時,潮灘貝類資源豐富,如泥螺、文蛤等,水邊線附近魚蝦豐富,是遷徙鳥類的重要食物。潮間帶灘涂、沼澤和淺水為很多魚類、甲殼類物種提供產卵和育苗棲息地。

遺產地範圍主要包括江蘇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部分區域、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境、鹽城條子泥市級溼地公園和溼地保護小區,總面積188643公頃。

遺產地有680種脊椎動物,包括415種鳥類、26種哺乳動物、9種兩棲動物、14種爬行動物、216種魚類,以及165種底棲動物等。大量鳥類聚集依賴於此,它們在這裡換羽、越冬、覓食、繁衍等。尤其是潮間帶的泥灘,吸引了眾多鳥兒。

潮間帶和沿海系統最引人注目和最為明顯的保護價值在於,它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飛路線中不可替代的樞紐。而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飛路線則是世界上受威脅最嚴重、同時也是擁有最多瀕危鳥類物種甚至是極度瀕危物種的路線。

遺產地擁有17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物種:1種極度瀕危物種,5種瀕危物種,5種脆弱物種和一些受威脅物種。其中勺嘴鷸、小青腳鷸等尤其依賴於提名地及周邊地區。

提供「救濟糧」的「加油站」

江蘇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四季因為鳥類熱鬧非凡。這裡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的交界處,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留鳥、冬候鳥、夏候鳥和旅鳥在此聚集。這裡既可以作為鳥類的繁殖地也可作為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每年,丹頂鶴、東方白鸛、黑臉琵鷺、灰鶴等許多候鳥都要克服嚴峻的自然考驗、長途的飛行距離,謀求種群的生存與繁衍。

以丹頂鶴為例,西部遷徙種群每年9月份從俄羅斯、蒙古和我國的內蒙古、黑龍江等地陸續出發,途經吉林、遼寧、河北、山東等地,抵達江蘇鹽城。保護區資源管理與保護科管護站站長陳國遠告訴記者,如果是春季「直飛」,10天左右即可抵達,但對於秋季遷徙的鳥類而言,它們在北方寒潮的推動下,需要多次「經停」中途的遷徙停歇地,最長的需要兩個月左右才能飛抵終極越冬地鹽城。

今年10月24日,保護區發現首批抵達的8隻丹頂鶴。「前期幾乎都是以家庭為單位抵達,當溫度降至零下攝氏度,就會集群越冬。」近幾年大約每年有300到600隻丹頂鶴在保護區越冬。工作人員預計,在12月中旬,越冬丹頂鶴將陸續到齊。「這裡『老客戶』不在少數,有隻左腿受傷的丹頂鶴,我們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都觀察到它在保護區越冬。」

越冬地丹頂鶴的每日主要活動就是「吃飯睡覺打豆豆」。每天早晨六點半到七點左右,冬候鳥多飛到保護區核心區外的其他區域覓食,這一天吃飯、休息大多在白天的覓食區活動,直至傍晚歸家。不同於有些「挑食」的小鳥只吃單一食物,丹頂鶴可謂雜食性動物,魚蝦、農作物的種子、草本植物等照單全收。吃飽喝足,鳥兒或休息,或打鬥,或梳羽,好不愜意。

下午四五點左右,鳥兒從不同方向飛回保護區核心區夜棲地。有的呈人字形,有的是一字型,有的兩兩結對……在鳥界「航道線」上有序飛行,互不幹擾。晚上夜棲時,選定靠水的「地盤」後,幾乎全部站立式休息。丹頂鶴是呈「金雞獨立」式,將喙埋入翅膀下休息,但時刻保持警戒狀態。

當東南風吹起,天氣變暖,候鳥們開始順著氣流遷徙。它們慢慢起飛,在天空盤旋、鳴叫,最久的要盤旋1小時之久,一方面表達自己對越冬地的戀戀不捨,一方面召喚自己的同伴們。當升至一定高度,集群達到一定數量後,就是丹頂鶴離開的時候了。「早晨九十點鐘左右離開。」陳國遠說。

▲鷺天野鹿。楊國美攝

保護區科研科工作人員張亞楠告訴記者,一年四季在此記錄到的鳥類大約有415種,每種鳥各有各的「脾氣」。丹頂鶴好奇心很重,很溫順,但一般和人保持300米的安全距離,越冬時喜歡和灰鶴混群活動;勺嘴鷸最喜歡和紅頸濱鷸待在一起,想找勺嘴鷸可以先尋紅頸濱鷸;如果發現水上有一隻鳥突然消失,然後從十幾二十米遠處鑽出來,基本上是鸊鷉無疑……

遷飛路變為幸福路

申遺成功的第二天,江蘇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副主任陳浩給保護區首任主任打了電話,告訴老主任這個好消息的同時感謝他當年對於劃分保護區範圍做出的努力。「沒有他堅持對保護區核心區的嚴格保護,維持其生態特徵,就沒有今天的自然遺產地。」

在保護區核心區內,除採取物理隔離欄、開挖隔離河道等保護措施外,視頻監控24小時「站崗」,5架無人機「守護」。為防止附近風電場對回歸鳥兒造成幹擾,保護區還安裝鳥類監測雷達,努力不侵佔鳥的飛行通道。諸多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讓茫茫灘涂變成一級管控區。工作人員表示,這麼多年來,最明顯的感受就是保護區內人少了,鳥多了。

30多年前(註:1983年2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江蘇省鹽城地區沿海灘涂珍禽自然保護區),當地鳥類盜捕行為較為猖獗。尤其對野生丹頂鶴的傷害引起了政府重視,下定決心成立保護區。

保護區成立初期,當地居民非常不理解。「保護區附近都是漁業鄉鎮,當地人喜歡在此捕魚,採、取灘涂資源,挖一些貝類、小螃蟹等,一些人覺得打鳥也不犯法。」保護區成立初期就參加工作的老員工說,隨著環保觀念的逐步提高和生計問題的解決,當地老百姓才慢慢理解支持保護區的工作。

在中國東部沿海寸土寸金的經濟發達地帶建立保護區,更大的困難在於,周邊社區、企業經濟發展對保護區的一次次衝擊,保護和發展之間該如何協調。

「有一年,保護區附近要建設一座汙水處理廠。由於廠房建設、管道鋪設會破壞保護區生態,在堅決反對下該項目作罷。」老員工告訴記者,在中國沿海開發如火如荼的那些年,保護區巨大的土地資源是各方覬覦的「蛋糕」。

令保護區人自豪的是,保護區設立以來,面積34萬畝的核心區一直保持著最原始的生態環境。據統計,保護區內有動植物2200餘種,每年有近300萬隻候鳥遷徙中途休息在此地,季節性居留和常年居留的鳥類達50多萬隻。

「溼地明星」勺嘴鷸

標誌性的勺形嘴、略顯呆萌的外表、超強的飛行能力、極其瀕危的數量……提起「溼地明星」勺嘴鷸,眾多攝影師、鳥類愛好者都會興奮不已,渴望著尋覓「芳蹤」、一睹「真顏」。

李東明,鹽城本地人,在溼地邊長大。十年前,原本經營圖片社生意的他,決定加入「鳥人」行列。了解到勺嘴鷸極度瀕危,李東明很快將自己的鏡頭聚焦勺嘴鷸,進行長期跟蹤拍攝。

2010年,李東明在條子泥第一次拍到勺嘴鷸,自此一戰成名,成為國內鳥類攝影愛好者圈子裡的「勺子王」。這種極罕見的鳥兒,李東明最多的一次,在條子泥觀測到了60多隻。

想拍到勺嘴鷸並不容易。「它非常敏感,動作幅度稍微大一點,它就會覺察飛走,必須保持合適的距離,而且得一點點靠近。」為了拍到勺嘴鷸,在泥灘上一趴幾小時是常有的事。

▲勺嘴鷸。李東明攝

李東明往往凌晨三四點就出發,一拍就是一天,常常日落才回家。在他看來,勺嘴鷸已經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去拍,總感覺生活中少了點什麼。

除了辛苦,拍攝勺嘴鷸讓李東明感受最多的還是樂趣。「別看它有點呆萌,行動起來非常靈活。捕起食來也很聰明,先用小鏟子形的勺子嘴敲一敲、震一震泥灘,把小螃蟹、小魚蝦驚動出來,然後再把送到嘴邊的食物輕鬆吃掉。小傢伙特別喜歡有小坑的地方,因為坑裡的食物不容易跑掉。」李東明說。

「希望自己拍攝的照片能引起社會關注,更加重視鳥類保護,更好呵護勺嘴鷸這個物種。」據李東明介紹,勺嘴鷸的瀕危等級比國寶大熊貓還要高,保護刻不容緩。

如今的李東明,已從最初的拍攝和觀測,到成為鳥類保護志願者,他的拍攝為勺嘴鷸研究和論證提供了大量的圖片資料。

相關數據顯示,勺嘴鷸全球個體數量約為360到600隻,超過50%的勺嘴鷸會來到鹽城東臺的條子泥覓食、換羽,停留時間長達4個月左右。李東明相信,未來這裡的保護將會更好,這片土地也將真正成為勺嘴鷸等珍稀鳥類的天堂。

鏡頭之下的麋鹿傳奇

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這一世界遺產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麋鹿,似馬、似牛、似驢、似鹿,俗稱「四不像」。它自古被稱為吉祥之物,卻命途多舛;它具有300萬年悠久的生命歷史,卻在數百年的時期內幾度瀕臨滅絕。

清末,南海子皇家獵苑中最後的麋鹿飽受戰爭苦難,流落海外;1920年前後,麋鹿在中國絕跡;直到1986年,英國決定贈送中國39頭麋鹿放養在大豐自然保護區,麋鹿才得以重新「回家」。

1986年,39頭;2020年,逾5000頭。短短30多年,一度絕跡中國的麋鹿,來到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後,不僅種群成功保存,而且數量快速增長。如今,大豐麋鹿種群數量已佔全球60%。

保護區成立於1985年,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佔地面積4萬畝,是世界最大的麋鹿保護區。

1986年8月14日,39頭麋鹿,從英國倫敦飛抵上海虹橋機場,再被卡車運送到江蘇大豐。

出生於江蘇大豐小海鎮小洋村的楊國美,正是在這一年擔任大豐縣(現為大豐區)副縣長。

他上任後接受的第一項任務就是麋鹿拯救工程,並負責籌建麋鹿自然保護區。

常年穿著下水褲,或蹚河取景,或在蘆葦、狼尾草中拍攝,肩扛三腳架,一待就是好久……這是楊國美最常有的姿態。

因為分管農業,楊國美常帶著花了自己一個半月工資購買的「傻瓜相機」拍攝農業生活。麋鹿來了以後,因為經常和保護區工作人員同吃同住,楊國美自然而然地把鏡頭對準了麋鹿。

「很多人沒看過麋鹿的長相,如今麋鹿回來了,就想讓更多人知道麋鹿到底長啥樣。」他拍攝的第一幅麋鹿照片刊登在當地的《鹽阜大眾報》上。此後,他手中對準麋鹿的相機再也沒放下過。

提到麋鹿,楊國美有說不完的話:雄性有角,雌性無角。雄麋鹿體形較大,體重約200公斤;雌麋鹿體重約140公斤。它們每年換毛兩次,夏季為棕紅色,冬季呈灰褐色。

▲呦呦鹿鳴。楊國美攝

麋鹿的胃口很大、嘴巴挑剔。將玉米青貯切碎、儲存、發酵,能穩固原有營養的80%-90%,再加一些豆餅、麥麩等,就是冬天麋鹿的口糧,一頭麋鹿一天的生活費是20元。

麋鹿還是遊泳健將,因為曾橫渡長江,唐代詩人王建寫過「麋鹿渡江蟲出穴」。不僅如此,它們還很膽小怕人,一旦感知有人靠近,撒腿就跑。

這些都為楊國美的拍攝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夏天,頂著烈日,穿著長褲長袖,紮緊領口、袖口,扛著三腳架,踩著高靴,一腳深一腳淺地走在溼地裡,腳下隨時可能有螞蟻窩、蛇等。冬天下雪是拍攝麋鹿的最佳時間,楊國美要穿著捕魚的下水褲,在溝、湖縱橫間踏水而過,還要防止陷入泥灘上不來,拍完後衣服、三腳架上都有了冰塊。

「找到麋鹿就不容易,拍到麋鹿就更難。想拍麋鹿正面更要走很遠很遠的路,繞道而行,同時隱蔽好,不讓它發現。」一身迷彩服、一雙高筒靴、一條下水褲、30多斤的攝影器材,30多年寒來暑往,楊國美陪伴著麋鹿初回故土、第一頭幼崽誕生、幾次成功野放、夏季的鹿王爭霸……他用鏡頭記錄了麋鹿的多彩與傳奇。

為了麋鹿,他放棄了兩次調動工作的機會,一輩子留在了大豐。75歲的楊國美至今仍每個月去保護區好幾趟。麋鹿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拍攝麋鹿也成為他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情。

「一個人一輩子做成功一兩件有意義的事就很高興。只要腿還能走,手還能拿相機,眼睛還能看得見,我就會一輩子拍下去。」楊國美說。

▲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麋鹿。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申遺後的諸多思考題

溼地申遺成功,將助推候鳥保護科普宣傳,深化人們對溼地的認識,增強保護意識。同時還將推動更大範圍、更高標準的溼地保護,有助於提升中國在生態環保領域的國際形象。

下一步,分類、規範化地保護管理,以及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成果將是重要課題。

「我們將向國際一流自然保護區看齊,加大投入力度,提升管理能力,讓保護區成為更多鳥、獸、魚的理想棲息地。」陳浩說。

申遺成功後,很多人都認為當地旅遊大有可為。可吳其江不太談旅遊。申遺成功的興奮之後,他忙碌依舊。自2016年起,他擔任鹽城市黃海溼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至今。

面對記者,吳其江念出他記在筆記本上的諸多「思考題」:一、申遺成功的意義是什麼?二、成功申遺後,下一步怎麼辦?三、在鹽城這片溼地,自然保護與經濟發展究竟應該是什麼關係……

「曾經有人認為保護區面積太大,影響發展,希望能夠縮小保護區面積。但是我們還是堅持將沿海溼地『留白』,進行最嚴格的保護。」鹽城市委書記戴源表示,經過三十餘年的堅守,溼地保護正成為鹽城社會各界的共識,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由「兩難」向「雙贏」加速轉變,守護溼地的生態文明理念已融入當地,成為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涵養。

鹽城在「為鳥讓路」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周邊居民的生存與發展。除了給予生態補償金,當地還將發展遺產地生態旅遊等,反哺當地居民及溼地保護。

「未來,我們在繼續嚴格保護溼地的同時,還將堅持綠色發展,以成功申遺為新的契機,加快鹽城產業轉型,吸引高端人才和綠色產業,讓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戴源說。

浙江路橋:「小病幹部」有了「啄木鳥」醫生

一個衛健幹部的「朋友圈」

如何更精準地保衛我們的肺?

數千進口牛染疫,病毒究竟來自哪裡?

5G按下快進鍵,需防一哄而上盲目「鋪攤子」

家暴受害者,為何「不知道不願用不敢用」此令?

起底10萬個微信號背後的灰色利益鏈

自行車王國為何受制於小小變速器

中國襪業品牌高地是怎樣構築的

相關焦點

  • 在黃海邊,有一個令人心動的東亞候鳥星級「加油站」
    楊國美攝▲麋鹿與候鳥。楊國美攝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邱冰清、陸華東)12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東亞候鳥星級「加油站」的飛禽、走獸和人——來自鹽城溼地和大豐麋鹿保護區的綠色報告》的報導。
  • 東亞候鳥星級「加油站」的飛禽、走獸和人
    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樞紐  鹽城黃海溼地位於黃海生態區南側,是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的海岸型溼地,也是黃海生態區內面積最大的連續分布泥質潮間帶溼地。黃河、長江等河流攜帶入海的沉積物在特殊的水文條件和歷史變遷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泥灘、沙灘、沼澤等生境(生存環境)。
  • 遷徙的候鳥為何「插翅難逃」?
    新華社記者 李繼偉/攝 候鳥遷徙季節,非法獵捕販賣野生鳥類的行為仍十分猖獗。遷徙的候鳥可能攜帶傳染性病毒,流入市場後將帶來隱患。相關部門已下發通知,要求嚴厲打擊非法獵捕、出售候鳥等野生動物的行為。然而,記者近日在河北、北京等地採訪發現,正值候鳥遷徙季節,獵捕野生鳥類的行為仍十分猖獗,非法交易活躍。專家表示,遷徙的候鳥來源於世界各地,存在攜帶傳染性病毒的可能,捕獲流入市場後將帶來不少隱患。 網捕成風,野生鳥慘死風化成「乾屍」「那邊又有一張捕鳥網!」在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大石廟鎮秋窩村的一處玉米地,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邢世傑一邊喊,一邊向前衝去。
  • 冬候鳥「前哨部隊」到三明啦
    這是三明境內今年觀察到的第一批冬候鳥。與去年的首批冬候鳥到來時間9月10日相比,今年首批冬候鳥到來時間提前了7天。        冬候鳥是指冬天在本地區越冬,春夏則遷往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繁殖的鳥類。據資料統計,每年遷徙來到三明的冬候鳥有130多種,是旅鳥的2倍,是夏候鳥的4倍多。據悉,這與三明市所處的亞熱帶溫暖潮溼的氣候有關。
  • 大批候鳥抵粵過冬 廣東成「鳥的天堂」
    姬東 攝   中新網廣州1月8日電 (程景偉 林蔭)冬季候鳥南飛。當前,廣東省各大溼地公園、灘涂地、海岸線等迎來了大批候鳥落腳「歇息」,南粵大地成為了「鳥的天堂」。  1月8日傍晚,記者跟隨廣東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來到廣州南沙溼地。在這裡,隨處可以看到成群的候鳥,棲息於灘涂、樹林,或在空中翱翔,場面十分壯觀。
  • 北京今年監測到的過境野生候鳥數量創新高
    ,還是眾多候鳥春秋兩季遷徙的必經通道。由於地處亞熱帶向亞寒帶的過渡區,每年春秋季,北京都會迎來大規模的過境候鳥,而監測顯示,今年的候鳥數量再創歷史新高。  據調查,全球有八大候鳥遷徙通道,經過中國境內的共3條,其中北京處於「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上,每年過境南遷或北徙的候鳥、旅鳥達300多種。
  • 關愛小候鳥的愛心暑託班又來啦
    本報7月30日訊(記者 趙波 通訊員 李子銳) 7月30日,2020年青島市「牽手關愛 七彩假期-建設工地小候鳥驛站」愛心暑託班正式開班,42名來自各地的建設工地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開始他們在青島的暑假生活。4年來,先後有約360名小候鳥參與其中。
  • 遷徙那麼累,為什麼候鳥們不留在溫暖的南方?
    為什麼候鳥不一直待在南方在北方的夏天,晝長夜短,一天當中天明亮的時刻較南方更長,而這樣燕子就有更多的時間用來覓食和繁育雛鳥。南方的夏天天氣炎熱,萬物生長,各種鳥類競爭食物和地盤就更加激烈,另外,鳥類的天敵比如蛇類、猛禽、野獸的種類也相應地更加繁多。
  • 央視「網紅」叫醒烏海湖--候鳥歸來
    烏海的小夥伴們速來烏海湖觀鳥啦我市地處全球8大候鳥遷徙路線之一的
  • 鄱陽湖何以成為冬季候鳥家園
    這首民謠形象地描述了候鳥在鄱陽湖越冬的壯觀場景,也展現出鄱陽湖作為冬季候鳥家園的美麗畫卷。鄱陽湖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最重要的水鳥越冬地,共記錄到鳥類20目76科235屬462種,佔我國1445種鳥類的31.97%。2021年新年伊始,根據江西省對鄱陽湖越冬水鳥開展的全湖調查,共監測到越冬水鳥68種,數量達68萬餘只。
  • 辰山植物園過冬候鳥已就位 自然生態交響曲即將開場
    成群的候鳥從天空飛過,稀疏的叢林間和寬闊的草坪上能遇見各種冬候鳥和留鳥,常見的冬候鳥有:北紅尾鴝、黃雀、樹鷚和灰頭鵐等;留鳥種類繁多,例如:珠頸斑鳩、烏鶇、棕背伯勞、黑尾蠟嘴雀、白頭鵯、八哥、喜鵲、戴勝等等。
  • 每年秋季都有超過5000萬隻候鳥來 「錦州通道」做客
    目前,「錦州通道」正是候鳥遷徙最繁忙期,在海灘、兩河溼地等處,停留棲息的候鳥主要有鴴鷸類、鷗類和鷺類,灰鶴等珍稀鳥類「先頭部隊」預計11月份抵達。據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錦州志願者聯盟負責人餘煉介紹,全世界有9條最主要的候鳥遷徙通道,其中東亞及澳大利亞候鳥遷徙通道堪稱最繁忙的一條,其瓶頸即最狹窄地區在我國渤海灣區域,這裡地處遷飛通道的中間位置,是很多鳥類遷徙的中途停歇地。同時,最新發現的環太平洋候鳥遷徙通道也經過渤海灣,渤海灣處於兩條遷徙通道的交匯處。
  • 辰山秋冬限定 | 萌萌噠冬候鳥&留鳥!
    辰山秋冬限定 | 萌萌噠冬候鳥&留鳥!成群的候鳥從天空飛過,稀疏的叢林間和寬闊的草坪上能遇見各種冬候鳥和留鳥,常見的冬候鳥有:北紅尾鴝、黃雀、樹鷚和灰頭鵐等;留鳥種類繁多,例如:珠頸斑鳩、烏鶇、棕背伯勞、黑尾蠟嘴雀、白頭鵯、八哥、喜鵲、戴勝等等。上海處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屬華東沿海平原,春秋兩季,很多小型林鳥會選擇該路線遷飛,同時,上海的城市綠地和郊區農田、林地等也為眾多鳥類提供了居所。
  • 小欖加油站行業布局升級,中石化佔比超5成
    「以後在家門口就能加上放心油了,等了很久中石化埒西二加油站終於開業了!」聯豐社區居民林女士高興地說。12月13日上午,中石化埒西二加油站開業。據悉,小欖鎮的加油站行業將迎來布局升級,後續還有多家加油站將全新開業,並提升多元化的服務功能。
  • 留鳥與候鳥
    鳥類分類(遷徙)     同一個地方的小鳥按照是否會隨季節遷徙到其他地方再返回的現象,分為留鳥和候鳥
  • 為何辰溪的士司機,都喜歡跑七裡亭加油站加油呢?
    辰溪的加油站遍地開花而在如此之多的加油站中為何的士司機會對辰溪七裡亭加油站如此親睞?這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辰溪幾百臺的士情有獨鍾?幾年來一直為車主提供高品質的燃油和不斷進步星級服務,深受廣大司機的信任和支持,也憑獲得很多忠實客戶。
  • 數十萬候鳥雲集洞庭湖:3000多隻小天鵝「組團」來過冬
    李石裡 攝洞庭湖,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國際重要溼地,不僅是鳥類的天堂,也是觀鳥的勝地。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有20餘萬隻候鳥在此越冬和棲息。12月7日,第十一屆洞庭湖國際觀鳥節開幕式暨洞庭湖博物館開館儀式,在位於嶽陽市君山區的洞庭湖博物館舉行,國內外鳥類專家學者、環保志願者等共赴觀鳥盛宴。副省長陳文浩出席並宣布活動開幕。
  • 數十萬候鳥早已雲集八百裡洞庭湖,這份觀鳥指南請一定收好
    它們,就是遠道而來的客人——候鳥。咱們湖南的洞庭湖,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國際重要溼地,每年10月至翌年3月,都有20餘萬隻候鳥在此越冬和棲息。每年在這些候鳥中,白鶴、小天鵝、白鸛、白琵鷺等珍稀鳥類開始頻繁現身,洞庭湖區也成為了「鳥類的天堂和觀鳥的勝地」。
  • 候鳥首次在永定河畔棲息,科學家這樣提醒愛鳥人士
    眼下,候鳥遷徙的「先頭部隊」正陸續抵達北京的各個「中轉站」。今年春天永定河北京段25年來首次實現全線有水,越來越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大量候鳥首次在此地駐足。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的隊員們,今年已經在這裡進行了5次鳥類調查,共記錄到了野鳥73種,其中候鳥60種,佔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