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進行的親子活動中,有一項活動幾乎所有父母每天都會和孩子一起做,而且非常肯定它對孩子成長的幫助,那就是閱讀。
截止目前,已有大量的證據顯示,儘早念故事書給孩子聽,可以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以及未來的閱讀能力,進而幫助孩子就學後的學業成就。
美國兒科醫師Dr. John S. Hutton醫生及其同事近年發表了一項新研究,他們藉由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觀察到幼兒在聽讀故事時,其大腦的真實活動狀態。
研究團隊招募了19名3~5歲健康的學齡前兒童,這些孩子有37%來自低收入家庭。研究的進行方式是讓孩子聽一段適齡的故事,同時對其大腦進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然後,比對負責發展語言和理解故事的大腦區域活動,得出了以下結論:
一、家庭閱讀環境較豐富的孩童,其大腦負責語義處理的部分更加活躍。
大腦負責語義處理的這一區域是在幫助我們從語言中分析意義,對於發展語言、文字乃至自主閱讀都極其關鍵。
研究中的家庭閱讀環境指標包括親子共讀頻率、家中書籍數量、以及書籍種類的豐富程度。
二、孩子在聽故事時,其腦部與圖像有關的視覺區域被活化。
研究中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似乎孩子在」聽」故事時,同時能夠「看到故事」。這種功能稱之為心理意象(mental imagery)。這個功能很重要,當孩子們從閱讀圖畫書在進展到文字書時,他們必須想像文字背後發生的故事,才能幫助自己理解文章的涵義。這也直接影響到孩子未來的想像力。
三、不論貧富,只有有豐富的閱讀環境,就能在家活化孩子腦部發展。
另一個重要的結論是,孩子腦部活化的程度,與家庭收入如何,或是父母有無額外教導孩子認知技巧(例如認識數字形狀)等因素並無相關,但與豐富的家庭閱讀環境有正相關。
也就是,不論富有或貧窮,不論家長有沒有能力特意教導孩子認知,只要家長願意幫孩子建構豐富的閱讀環境,包括常常念故事書給孩子聽,家中經常有童書,選擇不同內容的圖畫書念給孩子聽,就能夠刺激孩子腦部神經細胞的發展,且讓大腦內不同功能區域有較多的連結,如此就能幫助孩子未來的閱讀能力與學習能力。這點,對許多處於經濟能力較弱的家庭,意義更為重要。
四、早期認知發展落後,可能影響日後學習表現。
2016年衛福部國健署出版的臺灣健康不平等報告書中指出,孩子出生的第1年是其神經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兒童日後的認知能力奠定基礎。如果兒童的早期認知發展落後,他們在日後的教育階段有可能進一步落後,早期認知能力發展與之後的學業成就、收入和健康等高度相關。
調查報告顯示,臺灣母親的教育程度和是否經常念書給三歲的孩子聽有顯著落差。教育程度大專以上的母親念書給孩子聽的比例是小學教育程度母親的5倍,是國中學歷母親的3.4倍,以及高中學歷母親的1.8倍。這可以部分歸因於較高學歷的父母較有能力念書給孩子聽,也更容易引發孩子對故事和文字世界的興趣。
想讓孩子成為一個還讀書的人,需要潛移默化,父母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
父母自身做一個愛讀書的榜樣,是幫孩子愛上閱讀的重要方式。父母愛閱讀,孩子自然會覺得閱讀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會有樣學樣。
給孩子創造一個能隨處接觸書的環境,比如床頭、玩具旁,到處都能讓他接觸到書,也是在暗示孩子「書是生活的一部分」。
有些家長為孩子不愛看書很發愁,於是天天強迫孩子一起看書,結果孩子反而更討厭看書。其實逼迫只會造成逆反,或者心口不一的「服從」,效果自然不好。內在驅動力才是最重要的,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但這需要大人激發和引導。
孩子本身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對世界充滿「興趣」,關鍵要用對方法。所以引導孩子閱讀,一定要注意:分齡閱讀
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要根據他們的認知能力進行相應的閱讀。
2-4歲:寶寶處在語言敏感期,其感知範圍在逐漸擴大,感知能力也在逐步提高。此時給孩子選書應當注意幾個方面:
1.故事要口語化,不要出現複雜的句子或情節,故事中的人物不要過多,最好是增疊式的推進和重複的故事,可以刺激記憶和鼓勵孩子合理猜想。
2.故事要貼合孩子的生活情景,讓孩子可以通過故事結合生活經驗,擴大認知面,甚至可以幫助培養好習慣。
3.溫馨的情感故事,幫助孩子完成情感表達。
5-7歲:是孩子閱讀理解力迅速發展期,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也更加豐富。隨著孩子邏輯思維的萌芽,情節複雜曲折一些的故事也可以理解了。除了「聽」故事外,逐漸可以培養他們進行自主閱讀。此時給孩子選書要注意:
1、依然不需要大量篇幅的字,有的家長在這個時期希望孩子多認字,便給孩子看字多圖少的書,這是不好的。5-7歲的孩子,還是右腦的圖像思維更為發達,依然是右腦為主去認知世界。此時刺激他們右腦的想像力,比多教會幾個字重要得多。因為字少圖多的繪本,孩子會根據圖片去想像更多的情節內容,而字多詞少的繪本,孩子會依賴字的情節去記憶故事,而忽略想像圖片的情節了。要知道右腦的開發只能在早期(學齡前),但「認字」真的不急於一時。
2、孩子的邏輯思維開始萌芽,簡單的情節可能不夠吸引他們,需要提供些複雜生動有趣的情節。
3、除了口語化,書中也可以有些書面語,增進孩子的語言發展。
4、孩子開始進入了「十萬個為什麼」的階段,每天會有很多問題。科學繪本就是解答他們疑問的好方式——讓孩子在看書中找答案,這比家長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要好很多。同時,也是在暗示孩子,很多問題的答案在書裡,而不是在爸爸媽媽的腦子裡,你將來看書就可以找到答案了。這樣等孩子上學以後,自然也會有自己去翻書找答案的習慣,而不是張口就問。很多思維習慣是要從小開始培養的。
5、傳統故事,歷史故事,增加孩子的人文知識面。
正確引導
除了注意內容,我們還要注意語氣語態,以及和孩子看書時互動引導方式。
很多家長陪孩子看書的時候,只是一頁一頁地按著書本上的字讀,孩子難免會缺乏興趣。家長陪孩子看書的時候,要聲情並茂地給孩子講述每一頁的情節,配合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孩子才會更有興趣。
不用太過在意書本上寫的文字,完全可以展開你的想像力去編造情節。孩子不會在乎你說的是什麼,只要他覺得有趣都願意聽,他們還會看著圖片自己去聯想情節。
大些的孩子,一個故事讀完幾遍後,還可以引導孩子複述,講給你聽。允許孩子自己對情節添油加醋。只要他能快樂的講述就行。這樣的體驗會讓孩子有興趣看更多的書、聽和講更多的故事。
講故事的時候,要和孩子有互動、有提問,引導孩子去觀察畫面、思考問題、引起孩子的興趣。互動還會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注意力更加集中。提問方式可以針對情節,還可以針對畫面上的顏色、數量方位等等。幫助孩子寓教於樂,學習鞏固一些知識。問題不用太多,問得太多孩子也會煩。講故事時觀察孩子的注意力,注意力不太集中時,建議提些小問題,進行互動,讓孩子注意力回來。每次讀同本書也可以問不一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