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8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巾幗四美講堂
展女性四美,助鄉村振興
孩子上課總是走神發呆
無法找到學習的狀態
學習效率低下
那我們又應該如何去解決呢?
這次心課堂帶你學習正念療法
面對疫情,三門縣教育局、三門縣婦聯、三門縣愛有家共同推出疫情防控心理微課系列——「我和你,疫路同行」心課堂,希望陪大家度過這段寶貴的「假期」時光。
第七講
正念減壓療法
主講人介紹
主講人:周雯
教育心理學本科;
NLP國際執行師;
心理學高級中學教師資格;
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B級教師。
課程內容
一種工具
「正念」一詞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是第一次聽說,從字面上理解,會以為是現在特別流行的正能量,或是正確的、積極的念頭等,其實不是。美國的心理學專家喬恩.卡巴金博士是這樣定義的:正念即通過有意地、非評判地注意當下而生起的覺知。
正念療法就像手機一樣,它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學工具,大家不需要太清楚理論和原理是什麼,只要會使用它就可以。
兩個故事
故事一、
在18年6月的時候,有一支泰國的少年足球隊集體消失,當天,年僅25歲的足球教練帶著12名足球隊員進入一個洞穴探險,不料,入洞不久,外面下起了暴雨,洪水灌入溶洞,上漲的水位淹沒道路,於是他們都被困在洞中,就此失聯...
正當人們不抱有任何希望的時候,在進入溶洞的第十天,兩名潛水員終於發現了這群孩子。這些足球小將們沒有一個慌亂,沒有走散,更沒有死亡,而是在黑暗中,在溶洞的高處打坐。不知道這是奇蹟還是科學,教練帶著12位足球隊員在溶洞中靜坐,克服恐懼、憂慮,儘可能地保存了體力。經過體檢,除了每人瘦了兩斤左右,身體器官和機能上都沒有任何的損傷和問題。
史丹福大學的專家就說,打坐應該是這群孩子們活下來的關鍵因素。靜坐時可以減慢呼吸、降低心率,達到身心平衡。
故事二、
自古至今的先賢都是通過靜坐來修行,如明代哲學家、心學創始人王陽明就是在靜坐時開悟,追溯得更久遠一些,就是姜太公釣魚的故事了,姜太公的魚鉤上沒有魚餌,因為他的魚鉤是直的,那他明明知道魚是釣不上來的,他在幹什麼呢?沒錯啊,他其實也是在靜坐。
三大原則
1、覺知當下
當下,即此時此刻,正如此刻我在給大家分享正念,那我就把覺知放在講課上。不想講課前發生了什麼,也不想講完之後會怎麼樣,只是把注意力放在我現在所講的內容上。
2、有意識地
現在流行一句話「懂了那麼多人生道理,可怎麼就過不好這一生呢!」這就是因為我們常常被無意識控制,卻不自知了。
那怎麼辦呢?就是有意識地覺察當下,只要它被我們有意識的覺察,被看見了,我們就會發現「無意識行為」便自動消失。正如太陽一出來,黑夜就不存在了。所以,練習正念就是訓練自己有意識地覺察當下,讓無意識「見光死」。
3、不評判地
在做正念練習的時候,我們可能會產生各種雜亂的思緒,大多數人一開始都是這樣的,不需要擔心自己做得好或不好,在正念的練習中沒有好壞,不去評判自己,也不去評判孩子。
如果孩子坐不住,只是稍稍提示,讓他關注呼吸,家長們更不要去問孩子剛剛想了什麼。我們練習正念不需要去改變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認知體系,一切都是順其自然。你和孩子只要堅持去練習就可以了,保證每天5-15分鐘的正念,慢慢的,這種狀態就會自然地保持到生活中的每件事來,比如走路、吃飯、看書、寫作業等,都會自然地帶著覺知的狀態做每一件事。
正念初體驗
接下來,我放一段正念練習的音頻,現在你最好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如果可以就跟孩子一起來練習。你可以坐在椅子上,也可以盤坐下來,如果覺得不舒服,也可以在臀部墊一個墊子。準備好了,我們就開始體驗。
小貼士
推薦大家下一個APP喜馬拉雅,裡面的「正念100天」以及卡巴金博士和他的夫人共同寫的《正念父母心》非常不錯。
END
如果你想得到心理援助,請撥打以下號碼
✄ 圖文來源於三門婦聯;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原標題:《「我和你,疫路同行」|心課堂⑦:正念減壓療法》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