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觀察|「順物自然」藝術觀和「技道兩進」創作觀的時代觀照!

2020-12-14 美術觀察20200715

蘇軾是中國書法史上裡程碑式的人物,他以卓異的天資、高尚的人格、深厚的學養、豐富的經歷和對藝術真諦的執著追求,創造出曠達雄放、意趣天真的書法風格。作為北宋「尚意」書風的重要倡導者和實踐者,蘇軾身處重文輕武的時代,深受道家文化的浸染,極力推崇老莊之學,論藝著力於自然尚意,即創作前心境淡泊自然、創作中筆意隨性自然、筆墨之外中和自然,形成了「順物自然」的書法藝術觀。蘇軾開闢了宋代書法藝術的新天地,他的《黃州寒食詩帖》《赤壁賦》《祭黃幾道文》《致季常尺牘》等成為後世書家學習的經典。

展廳時代釋放了書法的藝術魅力,同時也讓當代書法進入了「有墨無翰」的創作生態,如入古不深、以技為道、盲目跟風、風格雷同等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書法創作脫離了「為我」書寫的個人情感表達,演變成為展廳效應下「為評委」「為展廳」「為觀眾」書寫的文藝生產活動。立足當下,以蘇軾「順物自然」書法藝術觀為指引,在書法走向多元化審美的今天,創作者如何實現古今書法創作的借鑑轉換,在自然本真與風格展示之間找到合理的思辨方法,在人文情感、藝術審美、表現形式、流派風格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是實現新時代書法藝術從「高原」到「高峰」的必經之路。

一、自然為上——隨心書寫的性靈意趣

老子《妙真經》曰,「自然者,道之真也」「人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莊子《內篇·應帝王》曰:「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老莊的道家哲學思想強調「自然而通」「非外物使然」的狀態,是以一種超越功利目的、身心自由的心態來順應萬物的。蘇軾的藝術觀因受老莊思想影響,主張藝術創作「隨物賦形」「胸有成竹」「不能不為之為工」,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其書法創作崇尚老莊哲學中的「原天地之美」「順物自然」等思想。蘇軾《評草書》論書法創作「書出無意於佳乃佳爾」,在《跋王鞏所收藏真書》評懷素字曰:「其為人儻蕩,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沒人之操舟,無意於濟否,是以覆卻萬變,而舉措自若,其近於有道者耶?」可見,蘇軾在書法創作中不在意佳與不佳、工與不工,其藝術觀蘊涵的是「性靈」「天趣」「無意」……實質就是自然而為,不糾紛雜,這些觀念對時人以及後世的書畫創作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文質兼蓄——詩詞文賦的筆墨融匯

歷史上名留千古的書家,無不才高學富、學養深厚,自然天成的筆墨功夫信手拈來,看似漫不經心,實際上沒有深厚篤實的文字、文學、文化功底和超越常人的人生閱歷是難以做到的。如果把文學與藝術兩方面的成就綜合起來評價的話,蘇軾堪稱千古第一人,整個中國文化史上能與其並駕齊驅的屈指可數。蘇軾的書法創作與其文人身份密不可分:散文方面,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方面,蘇軾在整個宋代與陸遊齊名;詞方面,蘇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是宋詞最高成就的代表;書法方面,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繪畫方面,蘇軾是文人畫的開創者。古往今來,幾曾有過以一人之身在這麼多的文化藝術領域登峰造極的巨匠?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被奉為學書經典,通篇宛如天籟之音,融入靈魂血肉,筆已盡而意無窮。蘇軾一生跌宕起伏,貶謫黃州,令他進一步走向民眾,作品具有著時代的人文氣息。他把個人命運與家國情懷聯繫在一起,洞徹古今,萬取一收,寫出了人間至情和人生真諦,人品與作品都展現出持久的藝術魅力。

蘇軾《致季常尺牘》

三、意法相融——繼承與出新的藝術探求

蘇軾晚年屢遭貶謫,輾轉奔波,從而視野廣闊、思想超脫,也令其書法個性更加顯著。蘇軾的書法對於「意」的追求力求「點畫信手煩推求」「百出新意,不踐古人」,強調率意為之,有所出新,而不謹小慎微,不重蹈古人。當然,在蘇軾看來,「出新」並不意味著無法無度、我行我素。《東坡題跋》中評吳道子作品時,他曾說:「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黃庭堅曾論蘇軾書法:「東坡道人少時學《蘭亭》,故其書法姿媚似徐季海;至於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乃似柳誠懸;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從蘇軾的存世大字作品來看,其用筆肥厚帶有隸意,較顏真卿的大字多了幾分妍美,正如他在《次韻子由論書》中所說的:「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意」與「法」在書法實踐中猶如兩極,蘇軾力求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來達到藝術的完美。他對於書法創作中「意」與「法」辯證統一關係的正確認識,有助於我們從「尚意」的偏執中走出來,從而看到蘇軾對於唐代「尚法」的繼承。

四、情理之和——眾妙盡美的精神認同

理學作為宋代思想的主流形態,是宋代藝術的主流文化背景和審美基礎。宋人書法、詩詞推崇「理過其辭」,畫學推崇「寫物必究其理」,可見,宋書之「意」在通於「情」的同時必通於「理」,是時代的必然。黃庭堅論蘇軾書曰:「斯人深入理窟」,蘇軾題跋詩曰:「吾觀天地間,萬事同一理」即是例證。寓理於書,書理同轍,以書載道,「情」與「理」渾然同體。蘇軾雖自論「無意為書家」,但其信筆處往往是情在胸中,意在筆下,心手相暢。其酣暢淋漓表現出來的「爛漫」,除了「情」「意」之外,創作技術上亦離不開「理」與「法」的融入。蘇軾《柳氏二外甥求筆跡》曰:「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他告誡學書者:「作字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從文化視角分析,理學幾乎成為宋代文人的精神認同。兩宋時期,集理學與書學於一身而名世的學者,除了蘇軾之外,還有張載、程顥、歐陽修、黃庭堅、朱熹、陸九淵等,龐大的理學體系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書學思想,自然成為當時書法創作的審美基礎。

五、「順物自然」藝術觀和「技道兩進」創作觀的時代觀照

回望、梳理了蘇軾「順物自然」書法藝術觀,我們回到當代。當書法進入了從承繼到出新的藝術升華期,同時也面臨著文藝蓬勃發展下社會文化生態危機與人文精神失落的同質泛化,因此,我認為當下的書法審美應目視其外在的形式之美,心讀其內在的韻味之醇。近四十年來,書法從「書齋」走向「展廳」,給我們帶來了視覺和情感的空間碰撞,展廳視角下的書法創作帶有時代的鮮明烙印,應在注重傳統筆墨修養的基礎上,強調書法的視覺審美和時代精神,尤其要注重書法作品與展覽環境、創作情境、觀眾感受之間的融合與對接。

中國書法從古到今,堅守向內、重和、尚簡、貴神的審美核心,書法的繼承學習須從形而下的「技」的角度和形而上的「道」的角度同時展開。當下書法創作者應以蘇軾「順物自然」的藝術觀和「技道兩進」的創作觀為指引,進行人文思想的滋潤與書法審美的轉化。書法創作者應努力探索當代書法藝術創作的人文性、學術性與時代性,以創作出有氣韻、有氣格、有氣息、有氣象的時代精品。

蘇軾《歸安丘園帖》(局部)

相關焦點

  • 透納-藝術神童的非主流藝術觀「清央美術」
    透納-藝術神童的非主流藝術觀「清央美術」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1775-1851年)是倫敦一位理髮師的兒子,是一個藝術神童。在他還很年輕的時候,就得到了同行們的認可,後來成為英國風景畫領域的翹楚。
  • 技進乎於道:淺談筆墨的精神內涵
    中國畫的筆墨還有更深層的含義,需要上升到道的層面來理解,以技載道,不斷讓「技進乎於道」,從而達到「技道合一」的境界,這是筆墨的本質內涵。正是中國畫這種獨特的審美觀念,賦予了筆墨超乎技巧層面,上升到「道」層面的深刻內涵。
  • 有關現實題材與現實主義美術創作的思考
    茶馬古道(油畫) 於小冬眾所周知,「加強現實題材創作」已被寫進十九大報告,由此可見現實題材創作在新時代文藝創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也是對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文藝創作的新要求與新期待。換句話說,現實題材創作不完全等同於現實主義創作,我們務必要從廣義層面來認識和理解。就創作本身而言,它應該是包含了現實主義繪畫在內的更為宏大的創作觀,也是更加符合時代需要與藝術發展規律的創作觀,甚至說一切有利於關注現實生活、反映時代精神、引導和鼓舞人們向上向善向美的健康積極的文藝觀、創作觀都理應為現實題材創作所包容、吸收和運用。
  • 美術研究|論寫實油畫創作中「技」與「道」的關係!
    摘要:「技」與「道」的關係的把握與處理是寫實油畫創作實踐中的重要內容,是創作者才華、精神和性靈的發揮與體現。在油畫實踐中,「技」是指繪畫的「技」能和方法,「道」是指作者的追求、情感、思想在作品中的表達。在臨摹、寫生、創作這三個階段「技」的比重隨著油畫實踐層次的提高而減弱,「道」的比重隨著油畫實踐層次的提高而加強。
  • 多學「大聖」的正心誠意的創作觀
    我很欣賞這種正心誠意的創作觀。(中國文明網)   在這個充滿工業化味道和流水線程序的時代,「為真誠而藝術」,還有多少推動力和「催淚功能」?相信不少人都會有懷疑。《大聖歸來》做出了明確的回答,你用全心全意的真誠,對待藝術作品和藝術規律,它們回饋給你的,仍是「花開的時代」,哪怕你是無名小卒。——「正心誠意的創作觀」背後仍然蘊含著極大的「票房奇蹟」。此言不虛。   是啊!
  • 美術研究|何水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自然花卉通透亮豔的屬性特徵!
    何水法:抒寫自然花卉的鮮活氣與生命感尚輝《美術》雜誌社社長兼主編、博導如何將中國古代傳統的沒骨花鳥繪畫進一步繼承和發揚,並將沒骨和寫意兩種技法熔於一爐,無疑是一條非常艱難的探索路徑。3.團塊式構圖與豐富的筆墨中國畫有中國畫的觀察方法,西洋畫有西洋畫的觀察方法。山水畫有山水畫的觀察方法,花鳥畫有花鳥畫的觀察方法。山水畫的觀照方法一般是畫遠景,花鳥畫一般是畫近景。
  • 美術觀察丨緱夢媛:關注時代平凡的瞬間——第十三屆全國美展水彩...
    關鍵詞:第十三屆全國美展 水彩·粉畫 時代 現實 平凡2019年9月27日至10月27日,「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水彩·粉畫作品展」在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舉辦,共展出350件入選作品,包括進京作品40件(含獲獎提名作品9件)。其中,該展區頡元芳的《遠方》與奚忠恕的《天路》分別獲得了本屆美展的金獎和銀獎。
  • 佛經中的「觀照」,指的是什麼意思?
    所謂觀照,才能彼此和諧,才能彼此相應,才能彼此幫助,就像如魚得水一樣,我們才能得道。例如,一個學生經常觀照自己,是否有認真學習過,是否有努力進取過,這樣成績自然會非常好。再者,作為一個妻子或一個丈夫是否經常觀照自己,有過盡妻子或丈夫的責任嗎?這樣一個家庭自然就會家和萬事興。 《般若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 什麼是佛教中的「觀照」?如何用佛法來觀照自己?
    我們用智慧和佛法去分析、觀察,就會知道一切的過患、煩惱都來自於自己,跟他人沒有任何關係。這是事實真相、真理。煩惱,需要智慧來轉一切處是道,會不了的,就被時光境界轉,這裡不如法,那裡不適宜。境風浩蕩,摧殘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種,生死怎麼能了呢?在這個境上觀照此心,降伏此心。所以說修行人,一切處、一切事,勿被境轉。
  • 美術研究|寫意是一切藝術最高的要求和最終的目的!
    寫意是一切藝術最高的要求和最終的目的。它不僅是中國文化中一個古老的概念,更是哲學層面上的一種時代精神。它是超越時空的創造,是中國本源文化的重要特徵,使中國畫保存並不斷加強和顯示著它「超以象外」的東方氣質。從先秦至隋唐,從隋唐至宋元,從宋元至明清, 「寫意」一脈傳承,不斷超越。
  • 美術觀察丨緱夢媛:本體語言積累與公共性期待——第十三屆全國美展...
    觀察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版畫展,它仍持續地進行著本體語言的探索和積累,但也不斷受到類似「新興木刻」這樣的經典形式的參照性挑戰,面臨著是否具備足夠公共性功能的質問。關鍵詞:第十三屆全國美展 版畫 本體語言 公共性 2019年9月23日至10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版畫作品展」在四川美術館展出。
  • 《莊子·應帝王》:心如明鏡,如實觀照
    聖主明君亦如得道之人,唯有明悟,才知如何引導芸芸眾生,依靠的是「行不言之教」,而非繁雜、嚴厲之法制。「鐋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調和萬物而不以為是義,恩澤於萬代而不認為是仁。盡享自然所賦予的本性而非人為之所見所得,這正是虛靜無為的心境。正如老子所言:我無為,而民自化。身為帝王,當應以民為本,即「欲先民,必以身後之」名利權謀不應用於與民之爭,功德於天下,而不居功自傲,治理天下,應上行下效,而非苛政束縛民眾,需知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絕非一人一行可達,而是集眾人之智慧,付諸於實際而實現。
  • 如何通過觀照,如是住,如何降伏其心?
    佛家和道家都提到了「觀」。我們經常會說,「觀察、」「觀點」、「觀望」、「世界觀」、「人生觀」等等,也都不離一個「觀」字。我問大家,當我們與世界是一體的時候,當我們與本體時刻在一起的時候,本性之中生出思想的時候,它知道嗎?一定知道!當本性裡面產生各種各樣的思想的時候,我們知道嗎?一定知道!這時本性以不作為的狀態,去顯現有作為的萬事萬物。
  • 觀照般若破妄心,念般若禪十兩金,老和尚的前三三與後三三
    老和尚回道:「你要買我的般若禪嗎?我的一首般若禪詩賣二十兩黃金,不過你是第一位有緣人,就賣十兩黃金好了。」「喔!般若禪到底是什麼呢?竟然值十兩黃金?好貴重啊!不過我家沒有,就跟您買一個吧!」老和尚就說了一首般若禪詩:「《前三三與後三三》向前三步想三想,退後三步想三想,嗔心起時細思量,息下怒火是吉祥。」
  • 當代名家系列丨彬彬文質,技道兼修 ——陸明君書法評議
    學術研究除書法史論外,涉及金石學、文字學、美術學等,出版《簠齋研究》《魏晉南北朝碑別字研究》《陳介祺年譜》《書壇藻鑑》等專著,獲「首屆中國美術獎·理論評論獎」「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多次在全國書法論文評選以及全國書法大展作品評選中擔任評審委員、監審委員及學術觀察等。
  • 美術研究|中國畫飽含著詩情畫意,但中國文化的根本意義是做人
    西畫有它的體系,中國美術有它的體系,兩個體系,兩大高峰。這兩大高峰是相互對峙的,也相互影響,相互可以交融的。從春秋戰國到宋元明清,中國藝術形成自己的體系,當然也受外來的影響,但是有其穩定、恆定的東西。西方也是。西方藝術吸收東方藝術,20、21世紀一些有思考、有成就的前衛藝術家幾乎沒有一個不講『道』的,沒有一個不講老子的,沒有一個不講中國《易經》的。
  • 美術研究|畫人物是傳神,畫花鳥是寫生,畫山水是留影!
    站在中國傳統繪畫的高度上看寫生的發展過程,宋代「寫生」的表現範疇和審美取向充分體現那個時代的繪畫特色而成為繪畫史上的焦點。讓我們從宋代「寫生」盛行的原因和含義來解析其內在真意。1.「寫生」盛行的原因黃荃和徐熙畫風的直接影響。
  • 美術研究|名山許遊未許畫,畫必似之山必怪,不似之似當下拜!
    中國傳統藝術是以「道」為本體和邏輯起點的。「道」是哲學的最高境界,是宇宙的本源。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不可言傳不可名狀的東西。「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有精甚真。真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從中可見,道是模糊不清、恍惚不已的。
  • 以自然之道統攝技藝之事,這是莊子「道藝論」的基本宗旨
    這個規律和原則,就是「道」。故下文提出:「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備。」意即只要用「道」去對待,萬事萬物皆可應付自如。「萬物之應備」,就包括技藝:「故通於天者,道也;順乎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義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自上而下言之,道通於天,施於地,行於萬物,貫穿於政事,支配者技藝。
  • 高考美術速寫如何快速提分
    構圖的完整性是決定速寫質量的重要因素,有其根本的規則和研究。速寫作品不要畫得太偏、太大或太小,從而使畫面不完整,更加顯得不夠飽滿。畫之前,我們要明確意圖,注意觀察對象的動態特徵、生理特徵,尤其是神態特徵。在人物速寫中,人體比例就是人體各部分有一定的長、寬比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