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碟試聽】再買一張艾爾加,何妨?傑米華爾頓的深情大提琴

2021-03-03 視聽發燒網

您一定聽過貝多芬,聽過莫扎特,聽過舒伯特,聽過巴赫,聽過馬勒,聽過這些音樂家的名字,但怎麼數來數去都是來自德奧地區的呢?歐洲當然不只說德文的會寫音樂,義大利有擅寫歌劇的羅西尼、威爾第、普契尼;法國也有柏遼茲、比才、德彪西、拉威爾;東歐有來自波蘭的蕭邦、匈牙利的李斯特、捷克的德沃夏克,俄國有柴可夫斯基、普羅高菲夫等;甚至連北歐,我們都數得出芬蘭的西貝柳斯和挪威的葛利格。那,英國呢?

嗯,的確出名的音樂家少了點,而且份量也輕了點。本來英國在歐洲歷史裡就從沒有成為文化中心過,倫敦從來沒有像佛羅倫斯、像巴黎那般人文薈萃過。這能理解,沒關係,廿世紀中葉以後他們藉流行音樂把排行榜討了回來,多少數得出來的流行樂手來自英國呢?別的不說,光是Beetles就夠瞧的了,不是?即便如此,英國還是有不得不提的作曲家,16世紀的泰利斯(Thomas Tallis)以寫作宗教音樂著稱,不過,到底他能出名,還是靠著後世作曲家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寫了一首「泰利斯主題幻想曲」(Tallis Fantasia),就靠這首美的不象樣的曲子,增加了泰利斯的詢問度。至於寫了許多作品,卻只有一部「行星組曲」被人記頌的霍爾斯特(Gustav Holst),與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同病相憐,就靠那一千零一部作品,也足以流芳百世。

艾爾加(Edward Elgar)不像霍爾斯特那樣「一曲成名天下知」,但他也是經過一段時日等候,始得揚名。他一生創作不少,但真正為人熟悉、經常被演奏的曲子卻總是那幾首,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曲子,包括了一系列以他周遭親友為圖像描繪的「謎樣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讓人邊聽邊猜邊想像。也有學校畢業典禮經常點播的「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其第一首進行曲就算你不認識艾爾加(Edward Elgar),也肯定聽過,這首曲子還有個名字叫做「希望與光榮之地」(Land of Hope and Glory);當年英王聽過該曲之後便建議艾爾加當為之填上歌詞,於是他就把它改寫成合唱曲,這首著名的曲子,深受英人喜愛,許多英國人甚至希望這首歌能成為英國的國歌。正因這樣出名,所以我才說您肯定聽過。艾爾加還有一曲可愛的小品—「愛的禮讚」(Salut d'Amour/ Liebesgruss),這首為小提琴和鋼琴創作的小品,充滿浪漫情意,是艾爾加在婚前題獻給愛妻艾麗斯之作。這首曲子不僅是每個拉小提琴的必練曲目之一,更有數不清楚的改編版本,這麼通俗,您多半也知道。

我是不是扯太遠了?還是快快回到正題。除了上述幾首為人熟知的作品外,艾爾加最出名的曲子莫過於他的大提琴協奏曲(op. 85)。寫作這首曲子時,艾爾加已經是個年過六旬的老先生了,那時候他正經過一場大手術,健康狀況不佳,或許正因如此,他把哀傷與感懷都給寫進了曲子裡。開頭的第一樂章便充滿了憂鬱哀怨的情懷,第三樂章又見沈溺深刻,第四樂章雖時現激動,但中段的大提琴低吟,那可句句都是悲苦的聲調。艾爾加寫得「威風凜凜進行曲」這般陽光而充滿希望的曲子,也寫得幸福洋溢的「愛的禮讚」,卻在人生低谷時,寫下這情感泛濫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這曲子在1919年由艾爾加自己指揮下首演,不過,因為樂團事前準備不夠,這次首演並不成功,遭致許多批評。後來這首曲子是靠一個年輕女孩給捧紅了的,那人就是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é),這位才華洋溢的女大提琴家,把艾爾加這首大提琴協奏曲演詮得淋漓盡致,明明是個不經世事的年輕女子,卻能在十幾二十歲時,演出讓人動容的詮釋。就連她的老師羅斯託波維奇聽過她的拉奏後,也表示自己的徒弟實在青出於藍勝於藍,就連他自己都沒辦法拉得像杜普蕾拉得這麼美。杜普蕾最經典的錄音之一,便是1965年她年僅20歲時,與指揮巴畢羅裡(Sir John Barbirolli)及倫敦交響樂團合作錄製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直到現在,這個版本還是樂迷心中的最愛。這個錄音版本還有另一插曲,指揮巴畢羅裡正是當年1919年首演時樂團中的大提琴手,四十年後,則成為指揮,再度演出此曲,與杜普蕾共創一張錄音史傳奇。

又扯遠了。抱歉。不過,會提杜普蕾,是有原因的。

這份Signum的錄音,擔任大提琴獨奏的Jamie Walton,1974年出生,在錄製此張專輯時,年僅34歲,雖然沒有當年杜普蕾那麼年輕,那麼有故事性,但這時也是他獨奏家生涯正開始不久的時候。還有更巧的,他的老師William Pleeth當年也指導過杜普蕾,換句話說,Walton可說是杜普蕾的同門師弟。當年杜普蕾用一把1673年的史特底瓦裡琴,Wlaton用的則是1712年的瓜奈裡琴。琴不同,自然音色不同,駕馭手法也各有異。因此,我不能說師姐師弟誰比較厲害,這種比較全然沒有意義,但是我能說,Walton的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實在精彩。

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沒有複雜艱難的和聲,樂曲的結構單純,配器簡單,變化不多,但是演奏家和指揮家在這其中得「御簡為繁」,才好把那藏埋其中的深情表露出來。杜普蕾的演奏是露骨的,是外顯的,悽美的濃情感染力極高,讓音樂的情緒沒有距離地滲透到聆聽者的身體裡。正是這股特質,讓這個版本成了不墜經典。Walton的演奏則是另一風貌。就唱片播放出來的音色而論,Walton的音色略暗一些,演奏上顯得深沈內斂一點。而澳洲籍的指揮Alexander Briger指揮愛樂管弦樂團,音色上也相對更濃稠一些,巴畢羅裡讓LSO音色更鮮活些,音樂也更顯激情。總之,這兩份演奏各有千秋,而且獨奏與樂團的配合都契合無比,相輔相成之下,能獨樹一格地建立起各自的詮釋地位。就我來看,無論您有多少個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的版本,這張都值得收藏。

花了好大篇幅談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其實這張唱片後面還有一曲,是俄國作曲家米亞斯科夫斯基(Nikolai Myaskovsky)的大提琴協奏曲。米氏活躍於前蘇聯時期,他生涯創作了27首交響曲,比同期的蕭士塔高維契還多上將近一倍;因此他也贏得了「蘇聯交響曲之父」的稱號。米氏有兩首協奏曲,1938年完成了小提琴協奏曲,1945年又創作了大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的首演則是在1956年,由羅斯託波維奇擔任大提琴演奏。

這首大提琴協奏曲只有兩個樂章,第一樂章以緩版起始,帶出悠遠綿長的意境,大提琴的獨語在樂團的陪襯之下,富有詩意。第二樂章的速度一下子變快起來,樂曲就顯出了活潑與生氣,前後一對照,像是從第一樂章的沈睡中醒過來一般。米氏讓大提琴與樂團間維持著平衡的對話,甚至,大提琴就像是一個歌唱者一般,在那裡唱著祖國與故鄉的故事。米氏創作這曲子時,正是採擷了多首俄羅斯民謠作為題材,也難怪樂曲聽來這般平易近人。

Jamie Walton在Signum留下不少錄音,我相信未來還會有。他不僅錄製如艾爾加、德佛札克、舒曼等人的大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變奏曲這些深受樂迷喜愛的常見曲目,也嘗試了少見錄音的作品,如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的大提琴作品,包括大提琴交響曲(Cello Symphony,我沒寫錯,真是叫「交響曲」)、大提琴組曲(Solo Cello Suites),以及本章CD所收錄的米亞科夫斯基的協奏曲。

Jamie Walton,值得認識,值得聽。

【靚碟試聽】拉琴的力道千變萬化:「Shiksa Lara St. John」

【精品黑膠】鄂溫克族民謠:「古佳耶-娜木拉大提琴與北方遊牧民族音樂」

【靚碟試聽】等待一甲子的質樸:鄭京和巴赫無伴奏小提琴

敬請點擊「閱讀原文」

關注微信公眾帳號「視聽發燒網」,獲取更多更新快音響資訊。

添加微信號:sthificom 或掃描下圖二維碼進行關注。

相關焦點

  • 【靚碟試聽】五重奏中少有的高成就:「SCHUBERT: TROUT QUINTET鱒魚」
    通常五重奏的編制都是鋼琴加上一組弦樂四重奏(即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也稱為鋼琴五重奏。而舒伯特的這部作品,卻是由鋼琴與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構成。減少了一把小提琴,增加了一把倍大提琴,使作品的低音聲部渾厚、深沉。強大的低音使人倍感過癮。特別是現代的愛樂者,有了出色的聆聽器材對低頻的上佳表現,加之人們對低頻的偏愛,在此曲中便可盡情地享受了。
  • 溫柔似水的大提琴,才是最懂你的感傷與深情
    在鋼琴流暢的琵音所描繪的蕩漾水波上,獨奏大提琴舒緩悠長的旋律,仿佛是天鵝在水面徐徐遊動的寫照。婉轉飄逸的憂鬱和思念,悠然的穿過歲月,將絲絲縷縷的心緒拉得深遠而悠長...女大提琴家杜普蕾 Jacqueline du Pre 天生自帶的憂鬱和深情,使這天籟之音充滿了獨特而複雜的情感表達,每次聆聽,都會被其中隱藏的孤獨深深打動。
  • 「音緣」大提琴的旋律輕柔、安靜肅然,飽含深情經典的西方音樂風格
    本曲由大提琴組合2CELLOS大提琴雙傑與樂隊共同演奏。大提琴的聲音渾厚深沉,是飽含深情的傾訴。2CELLOS由大提琴演奏家盧卡·蘇裡科和斯蒂潘·豪瑟組成,兩人都是從小接受專業的古典音樂訓練,擁有獲獎無數的傲人紀錄、世界巡迴演出的背景,並且對於將古典、流行、搖滾樂結合有出人意料的天分及表演魅力。
  • 極致優雅的:品味古典音樂史上最深情的大提琴協奏曲
    今天「影音新生活」將與大家共同品味10首古典音樂史上最深情優美的大提琴協奏曲。 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舒曼的這部《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s in A Minor OP.129)反映了他性格中最為動人的一面。
  • 全碟試聽:吳彤 - 我一直聽見自己的 笙音
    順序曲目試聽01早餐02春秋配03再苦也比月亮幸福04記得05下雪了06望春風07近年不僅僅加盟享譽國際的大提琴家馬友友「絲路之路」演奏團,並且以「笙」及「巴烏」做為絲路巡演中的主要演奏樂器,把中國傳統管樂之美展現在國際舞臺上。  1994年於中國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畢業,現為中國國家一級演員。吳彤常年熱愛搖滾音樂演唱,但同時也並沒有放棄民族管樂器的演奏,音樂風格跨界之廣,令人驚嘆!
  • 「音緣」玩發燒,現在你可以比較彩膠大碟和黑膠大碟的音質區別了
    今年姚瓔格的新碟《老歌》,一共選入了12首,40年代上海老電影的主題曲或者插曲,都是經典耐聽的好作品。為了增加可玩度,《老歌》出版了一式兩份大碟,一張彩膠碟,一張黑膠碟。發燒友可以比較兩種不同材質的大碟,播放相同的音樂時,音質的差別。
  • 【經典】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 Circumstance) 作曲:愛德華.艾爾加(Edward Elgar)
    當1901年新完成的第一首在倫敦由作曲家親自指揮首演時,全場聽眾為之瘋狂,紛紛起立和大聲喝彩,使音樂會無法繼續,一直到艾爾加連續把這首曲子奏了三次,場面才平靜下來。 本來已經相當有名的艾爾加此時更加聲名大震,不但被英王封他為爵士,美國大學還送給他名譽學位,英國節日大廳一連三日舉行艾爾加作品音樂會,令他名利雙收。    「威風凜凜」取自莎士比亞的悲劇《奧賽羅》第三幕第三場奧賽羅的臺詞:「永別了.屬於戰爭的一切轟轟烈烈、威風凜凜的大場面!
  • 大提琴家的集結|評論家張丹眼中的方崬清大提琴作品輯II《使命》
    有哪張唱片的發布會居然雲集了這麼多位中國頂級大提琴演奏家?又有哪張唱片的首發,直接是以LP黑膠唱片的格式壓碟出品?作曲家方崬清(攝影:LAC 羅聰)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提到小提琴作品自然念起《梁祝》,鋼琴作品當仁不讓的是《黃河》,但大提琴的作品呢?…… 方崬清近十年來創作的多部大提琴作品,乃至今日的《方崬清大提琴作品輯II——使命》發布,無不以全新的姿態彰顯了中國當代作曲家的風貌。
  • 【司法為民】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司法為民】一張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2020-11-17 1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觸動心靈的英文短句:倘若深情被辜負,餘生盡予孤獨又何妨
    倘若深情被辜負,餘生盡予孤獨又何妨。If affection be betrayed, the rest of the life will be lonely.
  • 韓紅首支大提琴作品《詠生》 與大提琴演奏家莫漠合作完成
    此時此刻,古典音樂是韓紅認為最恰當的表達方式,在她看來,所有樂器中,大提琴的音色能最好的詮釋生命的厚重與力量。韓紅選擇了大提琴。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王健,英國新銳大提琴演奏家謝庫·坎納·梅森、旅美大提琴演奏家莫漠等都是韓紅喜歡的大提琴演奏家,對這些人的喜愛可以從她網絡社交平臺展現的音樂愛好中窺探一二。
  • 群星《鐵三角耳機試音碟》
    專輯中文名: 鐵三角耳機試音碟 藝術家: 群星 音樂類型: 試音碟 >資源格式: FLAC 發行時間: 2006年 唱片公司:柏菲唱片 專輯簡介: 柏菲唱片資深錄音室陳珞先生特意將曲目重新混音,使其更加適合耳機發燒友試聽。
  • 15首絕美大提琴曲,體驗15種大師風情
    一張親切可愛的臉孔一位享譽國際卻謙遜和氣的大提琴家他用巴赫的音樂開啟了自己的音樂人生馬友友Yo-Yo
  • 音色雍容華貴的大提琴,它是怎樣成為名副其實的「音樂皇后」
    而隨著古典音樂的發展,尤其是古典音樂由巴洛克主義逐漸向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演進,大提琴在維奧爾琴的基礎上進一步放大體積,弧形也變得更明顯,由此才有了今天我們熟悉的大提琴。回顧完大提琴的演變歷史,今天的大提琴,已經是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中音或低音弦樂器。因其音色渾厚豐滿,擅長於表達抒情的旋律和複雜、深沉的感情,有「音樂貴婦」之稱。
  • 巡迴試聽丨命運女神的降臨,Ibasso IT01s耳塞試聽感言
    前兩天偶然看到白牙吧主有ibassoIT01s耳塞的巡迴試聽申請,想起一年前購入的IT01的聽感。
  • 性價比靚機數據公布,上找靚機APP任你挑選!
    手機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機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之中很多事情都離不開手機,因此手機的市場越來越龐大,包含二手手機交易市場,也滋生了一大批的交易平臺,比如說找靚機。
  • 找靚機為你帶來多款性價比靚機,提供多種選擇!
    2019年剛剛過去,在過去的一年之中,各大手機品牌都發布了全新的性價比靚機,馬上過年了大家都想要更換手機,今天找靚機為大家帶來多款性價比靚機供你選擇,讓你挑花眼。
  • 《Love Story》深情委婉,浪漫溫馨
    《Love Story》 性感女鋼琴家與魅力男大提琴家演奏《Love Story》性感迷人的羅拉·阿斯塔諾娃和魅力俊男大提琴家豪瑟演奏《愛情故事
  • 梁曉雪給你做了一張緩解焦慮的唱片
    梁曉雪首張純音樂創作大碟《耳邊風景》全碟試聽視頻《耳邊風景》海外收聽平臺iTunes丨Apple Music
  • Top14女大提琴家(上)
    雖然歷史上有名的女大提琴家不多,大概19世紀中期法國人Lisa Cristiani是較早有被記載的,但寥若晨星並不代表無所表現。以下這些女性大提琴家是值得我們去敬仰、去欣賞的。在很多人看來,杜普蕾似乎已與她的大提琴合為一體。根據戴維·克裡斯託的回憶錄記載,當他看見杜普蕾在費城的一場音樂會上演奏聖-桑的《大提琴協奏曲》時,她是「將自己裹在了樂器上」。在一次聚會上,杜普蕾遇見了她日後的丈夫丹尼爾·巴倫博伊姆,巴倫博伊姆對靦腆的大提琴家說:「你看上去不像是一位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