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殺熟」風波背後:失控的輿論與被迷失的公關

2020-12-23 donews

文章經授權轉自公眾號: 網際網路江湖(ID:VIPIT1)作者:網際網路江湖團隊

這兩天網上到處都是針對美團「殺熟」事件的聲討,而除了發布調查聲明,美團的公關「滅火隊」似乎也沒有發出太多的聲音。

在公眾眼中「被殺熟」的用戶是弱者,美團強大,自然會站在用戶一邊。但一家企業公關力量與自發的網民與自媒體比起來又算不了什麼,二者博弈美團公關又成了新的弱者。

冷靜下來看,網際網路公司大數據「殺熟」的江湖傳聞在坊間流傳已久,為什麼美團這次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

難預見的公眾回應現代企業公關「難念的經」

美團為什麼成了活靶子?

回顧商業社會的發展歷程,關於「殺熟」的質疑聲其實一直都有。而美團這次在發布調查結果後,輿論似乎又呈現一副愈演愈烈的樣子。除美團自身影響力以外,或許也離不開以下幾方面因素影響:

1.公關回應欠佳:大眾化感性情緒與回應理性思維之間的衝突。

「定位緩存導致配送費預估不準,向用戶誠懇致歉。」

不得不說,美團的公關回應並沒有給用戶滿意的答案。反而給用戶情緒進一步宣洩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在此我們不妨事後諸葛亮一下。

對於美團公關而言,犯了一個「技術對技術的慣性思維」錯誤。在美團眼裡,這起風波的本質其實是殺熟技術與定位技術之間的衝突,用戶認為美團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算法殺熟,美團肯定要給予相應的技術回應和解釋說明,這一點肯定繞不開。

然而情緒是「溼」的,是有溫度的。可美團的回應卻是乾巴巴、冷冰冰的技術。用戶反映的不單是技術問題,而是一種情緒問題,是感性的,這時候不應該單純的回答技術問題,被情緒裹挾的用戶只會置之不理。

是公關無能嗎?當然不是,該背的鍋肯定要背,但也不能全部怪之。

一方面,過去很多危機公關案例告訴我們,公關層面與業務部門以及其它相關部門的內部溝通和決策比較繁瑣複雜,負面回應需要時間。可如果沒有做出及時反應,企業很容易被網絡口水淹沒從而面臨更大的危機,所以美團這次迅速做出一個相對簡單的回應和道歉其實沒有錯。但是只是告知和解釋還不夠,在這一方面企業層面或許應該給予公關部門更大的權限,讓其敢在技術解釋以外加入其它一些內容表達。

另一方面,任何回應之前,都不能完全預估後期的影響如何,動態的網絡輿論氛圍,是所有品牌公關人的共同難題。就像之前,一篇名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的文章引發熱議,餓了麼迅速做出「五分鐘選擇」的決策回應,本身尊重用戶才給用戶選擇權,但是還是會被部分網友所抨擊。第一視角總會引發理解偏差,不同主體會有認知不對稱。

從這個維度來看,其實無論美團怎麼回應,其實都會挨罵,任何回答都不會無懈可擊,總會被人找到攻擊的入口。這不是美團公關自己的問題,而是整個科技公司都會面臨的。而且越是巨頭,在公關輿論上越是弱勢群體。

2.大數據殺熟的「慣犯情緒定式」。

從攜程、滴滴到現在的美團,但凡涉及大數據殺熟的,甭管對錯,只要存在嫌疑就先罵為敬。

「看人下菜碟」的行為其實到處都有,受尊重的、享受低價的自然沒什麼意見,可一旦知道自己享有的待遇不如別人,肯定就會不滿。給不同的人推送不同的價格,利益受損只是小事,內心會感到自尊受損,認為平臺把自己當成傻瓜。

而且同樣是消費者群體,往往會有一種同理心。傳播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受眾群體最關心的信息往往是離自己最近的信息,原因在於這些信息可能會對自身的生產、生活活動產生最直接的影響。人們會擔心自己也遇到類似的情況,其他被殺熟的陌生人在內心潛意識裡會被劃分至自己一個陣營的。

尤其是大數據已經深入各行各業的今天,人們在享受到大數據便捷性的同時,也會對科技公司手中的大數據產生一種不安全感,不喜歡「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無力感,故而會對大數據殺熟這件事非常敏感。

當用戶的大數據質疑「乾柴」碰上大數據殺熟的「火焰」,即便只是一個小火星可能也逐漸演變成燎原之勢。碰上了那就跟著聲討,每個人都不想被其他人當成傻瓜。

3.高頻的誤解偏差現象:動態定價和大數據殺熟的擦邊與距離

大數據殺熟真的那麼普遍嗎?想必不是。不是哪家平臺都具備大數據殺熟資格的,市場上的壟斷市場才有幾個?事實上,很多時候消費者會把動態定價當做大數據殺熟。

動態定價本身不是一個新事物,最明顯的其實就是菜市場。經常買菜的都知道每天的菜價可能都不一樣,需要考慮新鮮程度、季節、供給數量等多個因素進行靈活調整,其本質其實是通過調整價格來找到供需雙方的平衡點。

而在線上信息平臺,網約車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天氣不好,運力資源緊張,價格溼度上調也很正常。外賣也是,雨雪天氣,配送費高很正常。在平時,運力、距離可能也會影響配送費的定價,這其實是件很正常的事。

然而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會把動態定價認作大數據殺熟,進而抨擊平臺。二者確實很像,只是出發點不同,動態定價是供需價值平衡的需求產物,而大數據殺熟則是平臺的惡意行為,出發點不同,平時很難區分。可是動態定價多了,人們自然而然的會認為大數據殺熟非常普遍,進而對類似大數據殺熟的行為產生厭惡感和不安全感。

此外,為了拉新為了提高活躍度,美團或者其它平臺都會送出些補貼紅包,有時候新用戶就是比老用戶划算。不單單是美團的問題,所有平臺追求增長就要不斷獲客、拉新、做活動。前段時間,某電商平臺被點名,被指針對新用戶與老用戶的優惠力度不同。

但從產品的角度來看平臺的做法其實沒錯,只不過在很多人眼裡這就是「殺熟」。次數多了,誤會也就越來越深。

輿論的大面積聲討,這本身是場無組織無領袖的自發性群體運動,看不見也摸不著,沒有明確的敘事脈絡,也就很難抓住某個入口解決問題。

從現實出發,美團沒能給出一個很好的回應,可誰能事先預料公關行為最後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誰又能給出一個滿分或者高分的回應答卷?在強大的公關面對呼嘯而來的輿論漩渦都會不知所措。想要真正平息輿論情緒,或許最好的辦法只有等待大眾注意力發生轉移。

回歸常理推論
風口浪尖下的美團,殺熟了嗎?

美團到底殺熟了沒有?

針對質疑,美團給出的回答是「定位緩存導致配送費預估不準」導致的。從嚴謹角度出發,網際網路江湖(ID:VIPIT1)團隊也試著尋求一些技術人員的看法,某網際網路公司程式設計師閆歡煜(化名)講道:「定位出現延遲、誤差其實很正常,定位不單單是一個軟體的技術問題,還涉及外部信號環境、智能設備、房屋建築等多方因素影響。」

從這個維度來看,美團給出的回應解釋其實是有可能發生的。事實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其實會碰上不上由於GPS信號弱等原因引發的定位問題。

例如網約車出行場景,不少人出行都會提前打車,提前打車的場景可能發生在地鐵、小區地下車庫、地鐵上。因為新號問題,定位出現偏差,最後司機找不到人,外賣也是如此。事實上,任何一項技術總會有不盡善盡美的地方,只是我們需要了解這些知識做好規避。

有這樣一種說法:大數據殺熟這件事的本質其實是基於大眾情緒產生的一種「陰謀論」。猜測、可能大於事實本身,只要有相當多的人認為存在,那圍觀者就會下意識的認為這種現象是真的,可是誰也無實錘證實殺熟這件事存在。當然,科技公司自己也無法向公眾自證清白。

只是從常理出發推論,美團「殺熟」這件事的可能性似乎不太高。

*從自身業務來看

美團的「明星」業務少嗎?絕對不少。從外賣到酒旅,即便是大眾眼中相對邊緣的共享充電寶業務,行業的盈利能力也早已得到證明。本身其實是能盈利,基本盤打的已經相當紮實了,美團其實不需要通過「殺熟」這種卑劣手段去攫取用戶利益。如果真的特別在乎這點利潤,美團早早盈利不就好了?

*從發展角度來看

美團給人的感覺就是忙碌,但它要想盈利,其實很早就能做到。一直主打著長期價值,不斷給自己的業務生態添磚加瓦,很多業務都處於上升期,現在就砸自己招牌其實是不明智的。

對於大數據殺熟這件事,現在用戶的反偵查能力其實非常強,網絡社會發言門檻也非常低。仔細想來,每天點外賣的人非常多,敢大面積殺熟很容易會被人發現,美團可能早被輿論口水淹死了。如果只是對個別人「殺熟」,這點利潤看上看不上暫且不說,單說作惡成本美團就很難承擔。一旦曝出,輿論壓力也會非常大,美團沒必要在整體處於上升期的時候自討沒趣。

*從行業角度來看

大數據殺熟,其實更多的存在於壟斷市場。這是很多時候人們反對壟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發展較早的美國現代商業,許多科技公司在獲得壟斷地位之後,有可能會做出損害消費者權益的事情,亞馬遜、蘋果其實都面臨過類似的質疑和批評。

可問題是美團現在壟斷外賣市場了嗎?並沒有,美團在外賣業務上的市場份額還沒有滴滴在網約車領域的份額高,與背靠阿里的餓了麼算是平分市場關係。有這樣一個強勁的對手,美團還有心思自砸招牌落人口舌?這不太符合常理。

*從政策角度來看

今年11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中,第十七條為「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平臺經濟領域經營者,可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無正當理由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實施差別待遇,排除、限制市場競爭。」

針對「殺熟」行為,政策在不斷完善,這也是不少人批評美團殺熟的一個理由。然而換個角度去想,美團憑什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做殺熟這件事?自己還沒在市場佔據主導地位就做起殺熟這件事?用戶不會答應,政策風險也有些高了點。從這個維度來看,退一萬步講即便美團原來有過殺熟行為,現在也不會沒有理智到頂風作案。

綜上來看,美團「殺熟」這件事其實有較多不合理之處。當然,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片面指責某一方,因為很多時候可能各自的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和答案也就大相逕庭。

或許無風不起浪,大數據殺熟這件事在網際網路世界可能真的存在,只不過我們還是需要理智看待那些只是外表相似的正常經濟行為。不要把動態定價與價格歧視混淆,也不要把平臺正常交易與拉新活動放一起進行比較。

平臺對新用戶返現,甚至一定金額下免單都是合理的,根據具體外部情況動態定價也無可厚非。但要給與用戶足夠的「知情權」,用戶想要的也是知情權,就像對菜市場蔬菜價格浮動習以為常一般。

什麼時候用戶對網際網路平臺的交易了解程度和菜市場一般,也就不會對一些正常的商業行為產生誤解。這一教育成本不是美團一家可以承擔的,讓用戶認可理解動態定價機制其實比危機公關更難,這需要網際網路平臺一起去做,但千萬不要打著動態定價的大旗去搞價格歧視。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

相關焦點

  • 美團「大數據殺熟」背後的倫理之困
    來源:《財經》雜誌原標題:美團「大數據殺熟」背後的倫理之困近來,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刷屏各大網站,更衝上了微博熱搜,美團傾刻間身陷「大數據殺熟」漩渦。這則回應沒有承認是「大數據殺熟」,不過是技術問題,程式設計師得背鍋了。僅僅一次「殺熟風波」,12月18日美團股價大跌 3%,逾 400 億市值瞬間蒸發。美團到底存不存在「大數據殺熟」,已不再是問題的關鍵。
  • 美團的「殺熟」生意
    會員卡的背後,可能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深坑,一種看不見的套路,一場宰你沒商量的「殺熟」。原來有如此多的美團用戶都感同身受,對美團的做法深惡痛絕。 此事件也一度衝上熱搜,滔天的輿論和聲討,一齊湧向美團。美團為何敢這樣做呢?
  • 再陷「殺熟」風波,「慣犯」美團為何如此膽大?
    文|牛刀財經  吳大郎編輯|黃芳華  是否啟用"大數據殺熟"這一終極收割用戶的手段,能夠體現一家網際網路企業是否還有良心和底線,但不幸的是,美團又中招了。尤其是,「大數據殺熟」這一網際網路收割用戶的方式,實際上已經不僅僅限於吃相難看或者說企業價值觀和道德問題,已經涉及法律問題。
  • 騎手風波:美團、餓了麼公關打幾分?
    這篇字數接近2萬,參考了30份文獻及行業報導,配圖達到23張的長文,細數了美團、餓了麼崛起背後,平臺、600萬外賣騎手以及5億用戶之間的需求與矛盾。權威證實(standard)在這裡面,奇襲認為《黃金24小時原則》和《危機公關5S原則》的1、2、3項是最最重要的,美團勉強算做到了3「速度第一」(回應知曉/不解決問題),而餓了麼都做到了(回應知曉/提出解決方案/一定程度承擔責任)。從時間線上看,餓了麼用了差不多15個小時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 美團會員成「韭菜」,大數據殺熟是如何收割用戶的?
    像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可以說國內各大網際網路平臺已經陷入了大數據殺熟的重災區。 近日,美團大數據殺熟事件,再次引發輿論關注。 對於此次引發的輿論,美團方面回應,原因在於軟體的定位錯誤,與會員身份無關。顯然這個理由很難令人信服,輿論還在繼續聲討美團。 網際網路平臺殺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在衣食住行各個領域,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爆出平臺殺熟事件。
  • 不殺生來愛「殺熟」 被指壟斷的美團話題不斷
    事情要追溯到去年7月底,有網友陸續發現,在美團外賣訂餐時,頁面已無支付寶選項,此前,美團一直將支付寶摺疊展示。美團取消支付寶支付,本質上是美團與餓了麼背後的較量。對於這起涉及壟斷的案件而言,其最終的判斷由法院裁定,但美團與餓了麼的矛盾,則由來已久。其實,這不是美團第一次取消支付寶渠道。據統計,自2016年起,美團已經三次被部分用戶反饋稱無法使用支付寶進行支付。
  • 美團終究還是「大數據殺熟」了
    美團終究還是「大數據殺熟」了 馬微冰,蔣澆 發表於 2020-12-18 14:20:04 在大數據構築起的網際網路時代,殺熟事件屢見不鮮,這次被意外曝光的是美團。
  • 美團殺熟:從用戶殺到商家和外賣小哥!
    原標題:財華洞察|美團殺熟:從用戶殺到商家和外賣小哥!   這次在網絡上發酵的美團會員配送費貴於非會員配送費,顯然就是「大數據殺熟」情況之一。   一石激起千層浪,美團落水,用戶才知道網際網路巨頭的一粒水花,落在個人頭上,也可以是一座山。   平臺掌握的用戶數據越多,殺熟越容易。
  • 美團回應「割韭菜」,重新定義大數據殺熟,你相信嗎?
    該文作者指出,自己開了美團會員,同一個餐館、相同地點點餐配送費是6元,而自己另一個沒有開通會員的帳號點餐配送費卻只要2元。該文發布後,引發輿論廣泛討論,甚至上了微博熱搜。對此,美團特別做出回應稱:由於存在軟體定位緩存,錯誤地使用了用戶上一次的歷史定位,與用戶實際位置產生了偏差,導致配送費用預估不準。在實際下單時,會按照真實配送地址準確計算,不受影響。
  • 「殺熟」會員?美團外賣回應了!這些殺熟套路你最好知道
    這些殺熟套路你最好了解一下。  昨天(12月17日),一則「美團被爆殺熟外賣會員」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前十位。有用戶發文質疑,美團對會員用戶實施差別待遇。截至發稿,#美團被爆殺熟外賣會員#話題下已有5.7億閱讀,4.4萬討論。  對於用戶的質疑,美團外賣回應稱不存在差異定價。會員配送費更貴與會員身份無關,是因為定位緩存造成預估不準。  同一商家,同一時間  會員配送費更貴?
  • 美團殺熟調查: 驗證現象存在,「破局」關鍵在反壟斷動真格
    出乎美團意料的是,相比年初疫情期間提高商家佣金,到外賣騎手「被困在系統裡」輿論風波後的反饋,此次回應不但未被大眾所接受,甚至引發了「眾怒」:諸多用戶在評論提及自己類似「被割韭菜」遭遇,認為美團的回應「太假」,缺乏誠意。不僅是用戶,一些技術工程師,也分析表示美團軟體BUG的回應,經不起仔細推敲。
  • 美團回應「殺熟」,但理由卻讓網友都炸了……
    這什麼情況,買碗飯,還被殺熟了??夾生的我不配吃飯嗎?之後,美團也就殺熟這件事也給出了回應:美團不存在大數據殺熟的情況,我們對所有客戶一視同仁。我們沒殺熟,只是定位有緩存。但是,評論區的網友們也不甘示弱。每次出差打開美團,都會自動問我:是不是定位到新地址,難道這個功能是假的??
  • 美團是真把消費者當韭菜了
    簡單說兩句#美團被曝殺熟外賣會員#的事情。今天打微博那看到個爆料,說是如果有人想不開,給自己整上了「尊貴」的美團會員,相應的配送費用會提高。也就是說,你在美團那邊的顯示地位越尊貴,他們就越拿你當韭菜看。
  • 壟斷和「殺熟」:美團要邁兩道坎
    短時間內的兩起相似案例,使得漂移神父認定此為美團平臺的大數據殺熟行為。並且在之後的多次測試中,他還發現一部開通美團外賣會員的手機,附近幾乎所有外賣店鋪的配送,基本都要超出非會員1-5元不等。花錢買會員反倒被割韭菜一事,經曝光後,瞬間在多個社交平臺引起討論。隨著話題熱度迅速攀升,漂移神父終於等到了美團的處理結果。
  • 繼「會員殺熟」之後,美團又曝出新問題,用戶表示:卸載美團
    美團外賣「會員殺熟」相信當代的大部分年輕人,都曾點過外賣,而如今國內可供選擇的外賣平臺只有兩個,分別是餓了麼和美團。二者相比之下,美團的體量和用戶基數更大,而且去年下半年,美團的市值還突破了萬億人民幣,成為當時國內僅次於阿里和騰訊的第三大網際網路公司。
  • 財華洞察|美團殺熟:從用戶殺到商家和外賣小哥
    1.大數據殺熟,總能殺著你「大數據殺熟」是指網際網路平臺利用自己擁有的用戶數據,對老用戶實施價格歧視。常見的價格歧視包括老用戶看到的價格比新用戶貴,或老用戶能搜索到的結果比新用戶少。這次在網絡上發酵的美團會員配送費貴於非會員配送費,顯然就是「大數據殺熟」情況之一。
  • 美團外賣疑似割會員韭菜,「大數據殺熟」再次被拉上檯面
    近日,《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一文刷爆朋友圈,引發媒體關注。該文作者「漂移神父」控訴美團外賣專割會員韭菜。對此,美團回應稱預估配送費差異與會員身份無關,是定位緩存偏差導致。「大數據殺熟」再一次被拉上檯面。
  • 美團也玩大數據殺熟?
    美團也玩大數據殺熟?來源/ 美團在此次事件中,從法律角度其實並不好界定美團存在殺熟現象。上海漢聯律師事務所律師宋一欣向深燃分析稱,因為美團的會員權益只承諾了紅包優惠,並沒有約定會員比非會員的配送費更低,所以沒辦法判定美團是否違約。
  • 美團外賣疑似割會員韭菜 「大數據殺熟」的原罪涉價格歧視
    近日,《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一文刷爆朋友圈,引發媒體關注。該文作者「漂移神父」控訴美團外賣專割會員韭菜,稱自己遭遇了美團會員「殺熟」行為,未開通會員的帳號配送費反而比他已經開通會員的配送費要低!也就理解為,購買了會員,就給了平臺一個記住你的機會,然後,根據你的消費水平給你定價。
  • 美團「殺熟」羅生門:罰錢是小,失節事大,勸你善良
    美團被爆出「殺熟」傳聞早已不是一次兩次了。今年10月,浙江省消保委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點名美團、飛豬等網絡訂房平臺存在退訂難、大數據「殺熟」、實際情況與宣傳不符、承諾優惠不兌現等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