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殺熟套路你最好了解一下。
昨天(12月17日),一則「美團被爆殺熟外賣會員」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前十位。有用戶發文質疑,美團對會員用戶實施差別待遇。截至發稿,#美團被爆殺熟外賣會員#話題下已有5.7億閱讀,4.4萬討論。
對於用戶的質疑,美團外賣回應稱不存在差異定價。會員配送費更貴與會員身份無關,是因為定位緩存造成預估不準。
同一商家,同一時間
會員配送費更貴?
「同一家外賣,同一個配送位置,同一個下單時間節點,在開通會員後,為什麼配送費比非會員要高?」12月14日,自媒體「漂移神父」微信公眾號發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質疑美團對外賣會員「殺熟」。
文章稱,作者開通美團外賣會員後,12月9日在一家常點的外賣店鋪下單發現,平常不超過3元的配送費漲至6元。隨後作者分別在兩部手機使用會員帳號和非會員帳號同步測試,結果發現會員帳號的配送費6元,而非會員帳號的配送費僅為2元。
為此,作者向美團在線客服進行反映。在等待客服回復過程中,作者再次刷新會員帳號的下單頁面,配送費已降至4元,非會員帳號仍為2元。在線客服回復稱,已經為作者申請到10元紅包作為補償。隨後美團電話客服致電解釋,稱會將配送費問題反饋到技術組。
12月11日中午,作者再次進行測試發現,幾乎同一時間、同一店鋪、同一地址,會員帳號配送費為4元,非會員帳號配送費為2元。
12月17日,此事經過發酵,微博話題「美團被爆殺熟外賣會員」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前五位。南都記者注意到,相關微博下,有評論提及自己的類似遭遇,同一地點同一時間,自己帳號比舍友貴1塊錢。
對此,美團外賣回應稱針對反饋的配送費差異問題,已經立即聯繫用戶並赴現場調查。經查,配送費差異與會員身份無關,是因為定位緩存造成預估不準。用戶實際下單的配送費,會按照真實配送地址準確計算,不受影響。
美團表示向用戶誠懇致歉,目前已成立專門團隊,正在進一步溝通解決問題,提升產品和服務水平。
女子網購同一商品
不同帳號價差25元
被網友們吐槽的企業「殺熟」行為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早在2018年3月,就有網友發現, 用蘋果手機打車比安卓貴。
南都記者隨後請朋友在廣西南寧、廣東廣州做了測試,用同一個帳號登錄打車軟體APP,同一時間、選擇同樣的起始地和目的地。除了從西塔到廣州南站和白雲機場,蘋果手機的預測價格比安卓手機多約10元以上,但其他路線並沒有明顯且普遍的差價。
據了解,打車費用跟手機系統無關,那麼為什麼有人實測和日常感知,會看到差價呢?不少網友提到了「大數據殺熟」。
所謂「大數據殺熟」,有人將其定義為網際網路廠商利用自己所擁有的用戶數據,對老用戶實行價格歧視的行為。 同樣的商品或服務,不同用戶看到的價格或搜索到的結果不同,通常是老用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用戶要貴,或搜索到的結果比新用戶要少。
上月中旬,北京消費者韓女士在網購時,就遭遇了大數據「殺熟」。
10月16日,北京的韓女士使用手機在某電商平臺購物時,中途錯用了另一部手機結帳,卻意外發現: 同一商家的同樣一件商品,註冊至今12年、經常使用、總計消費近26萬元的高級會員帳號反而 比註冊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 總計消費2400多元的普通帳號價格 貴了25塊錢。
仔細對比發現,原來後者頁面多出來一張「滿69減25」的優惠券。韓女士認為自己遇到了大數據「殺熟」。
面對質疑,該電商客服答覆稱「新用戶,系統會跟進帳號信息,自動發送優惠券,不是每一個帳號都能收到」。
對此,消費者韓女士表示:「人家說是一種營銷,為了吸引客流。但是,你得跟我說明白了,條件是什麼,不能什麼都不說,就這麼差別對待。 」
多領域存在「殺熟」現象
根源於「個性化推薦算法」
今年「十一」長假期間,南寧市民張先生在與朋友通過訂票平臺,一同預訂一家自己經常入住的酒店時,發現自己的定價要比首次入住這家酒店的朋友貴了五六十元錢。
同樣來自南寧的消費者小白,有一次在購買從南寧飛往西安的機票時,發現平時不怎麼乘飛機出行的朋友,機票價格是600多元,而身為「空中飛人」的自己,機票價格反而是800多元。
不斷曝光的一起起案例顯示,大數據「殺熟」在網購、在線旅遊、機票酒店預訂,甚至是網約車、電影票銷售等眾多領域廣泛存在,而且往往很隱蔽,沒有對比消費者很難察覺。
中國傳媒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沈浩教授介紹,消費領域的大數據殺熟,本質上指向「個性化推薦算法」。
「現在電商、社交媒體都可以獲取大量消費者個性化的數據,這樣就能給一個用戶貼上成千上萬的標籤,完成用戶數字畫像。裡面清晰記錄著用戶的身份信息、使用喜好、消費習慣等,方便機器識別,甚至深層次預測用戶行為,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商品推薦。 」他說。
沈浩進一步分析,「對於算法而言,通過用戶數據量以及數據更新頻次,就可輕易判斷出是「生客」還是「熟客」。而隨著用戶行為的固化,比如說經常購買某一類商品,算法對其的識別也就越來越簡單。所以只要有個性化推薦,其實都存在著我們一般意義上的所謂的「殺熟」的可能性。」
大數據「殺熟」套路多
消費者防不勝防
宰你不是因為你有錢,只是因為你「熟」。除了電商購物,點外賣、訂酒店、訂機票,買電影票都可能發生「殺熟」。要想精準鎖定消費者,對於大數據來說太容易了。所以近來,大數據「殺熟」也出現了不少變種:
?根據你的地理位置定價。如果你附近的商場少,大數據就會認為你買東西不方便,然後給你看到的商品加價。
?根據你的消費記錄定價。如果你買過的東西價格普遍較高,大數據就認為你「不差錢」,然後給你加價。
?根據你的搜索頻率定價。如果一件商品你在短時間內搜索過多次,大數據就會認為你急需這件商品,然後給你加價。
?控制商品的可見性,比如直接把價格低的商品屏蔽掉,逼你買貴的。
是否「被殺熟」難界定
律師:看商家玩陰的還是來明的
感覺被騙的韓女士通過央視網曝光了自己的遭遇,然而她的經歷究竟屬於電商殺熟還是正常營銷,網友們的看法出現分歧。
「五年消費兩千多,屬於不活躍用戶,平臺為了留住不活躍用戶,也會發券的,基本操作,因為默認你老用戶會經常購買,哪怕給券少」,在網友@我可能是女王 看來,韓女士的經歷並不屬於被殺熟,而只是電商平臺為促活採取的營銷手段。
也有不少網友持相左的意見,他們認為這種現象就是利用消費者的無知來「薅羊毛」。網友@狂歡菌 可以理解商家為了搶用戶而採取一定的營銷手段,但前提是需要標註清楚規則,「標註新人用券還差不多,各大平臺都在搶用戶,不用點營銷是不可能的,如果VIP比普通或新用戶還高那就說不過去了!」
電商平臺的這種做法究竟是不是合理的?
四川卓安律師事務所律師郭小明認為,大數據「殺熟」一般是通過技術手段,對消費者區別對待,主要是對老顧客設置更高價格,對新顧客設置低價格,這種操作通常是隱蔽的,消費者本人不知情;而正常拉新營銷是公開活動規則,什麼條件可以享受什麼價格,所有消費者事先都知曉。
可見,消費者是否知情成為鑑別大數據殺熟的關鍵。
韓女士事先並不知道普通帳號可以領一張 「滿69減25」的優惠券,「沒有對比的話,咱們就不知道我被『殺熟』了,或者說根本不知道我還有更優惠的一個選擇」。韓女士遭遇的這種「區別對待」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迫接受的,是大數據殺熟的表現形式之一。
關於如何鑑別的問題,廣西廣正大律師事務所雷家茂律師指出,要看其宣傳、展示頁面是否作出特別說明,如明確標註有新客、新號、首次消費可以領取優惠券、滿減等信息,規則是明確的,且無論用新號還是老號登陸頁面展示的信息均是同一的,則為正常拉新的營銷手段,反之則不是。通俗來講就是商家玩陰的,還是來明的。
旅遊業10月1日起明令禁止「殺熟」行為
為了杜絕大數據殺熟現象的發生,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明確要求在線旅遊企業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侵犯旅遊者的合法權益,違者將被處以最高50萬元的罰款。有律師表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果對客戶實施了價格欺詐,客戶可以主張3倍賠償,最少也是500元的賠償。」
而早在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電子商務法》,第十八條也明確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根據消費者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特徵,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搜索結果的,應當同時向該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尊重和平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最後分享兩個應對大數據殺熟的反制措施吧,雖然治標不治本,但可以嘗試看看。
1、貨比三家。大數據對顧客棄熟愛生,優惠已經變成了動心眼兒的遊戲。不同的電商平臺,不同的手機帳號在購買同一件商品時都是存在差異的。所以不要只追隨某一家電商平臺和賣家,多註冊幾個購物網站,飄忽購買,多多比價才能得到真的實惠。
2、換個帳號登錄。建議大家平時多開開小號,指不定什麼時候就能用得到。分別用新老號登陸瀏覽同一商品,看商品價格有無變化、有無顯示優惠券,甚至是提交付款時價格是否同一。
雖然大數據殺熟存在隱蔽性,但要鑑別也並不是很難,就看消費者的細心程度和維權意識了。
編輯:楊文瑾
來源:南方都市報、中國消費者報、央視新聞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