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玉器雕刻盛行,以和田玉的雕刻為主,在唐代的眾多玉器雕刻品中,有一種叫做玉胡人的雕刻品,唐俑中之「胡」,大抵指粟特人。
據說當時的大商隊都以武力自保,所以粟特人也尚武。然而與十六國時期以武裝入侵的方式進入中原的北方各族不同,叩關的粟特人多以通商的面貌出現。
儘管貞觀年間康國大首領康豔典充任蒲昌海(今羅布泊)石城鎮之鎮使時」。
其後,在石城鎮外又築起胡人聚居的新城,蒲桃城和薩毗城,仿佛是一些殖民的據點;但唐政府以寬容的態度處之。這時入華的粟特人大都生活在此類聚落中。
唐 玉胡人騎象飾
尺寸:寬2.4cm 高5.5cm
清宮舊藏
說明:玉料青色,圓雕一胡人騎象。象為臥式,四肢伏地,象頭較小,小耳,小眼,長鼻,與通常見到的清代玉象在造型上有很大區別。人的比例稍大,圓目高鼻,騎於象背。其人窄衣,長袖,右臂舞於肩,左臂置胸前,雙眼斜視。
象早在遠古時期已被馴化役用,商周時期玉器中出現了以象為題材的作品,戰國至漢代由於玉器紋飾的細瑣化及玉佩造型的型體化,以象為題材的作品反而罕見。
唐代玉器中復見玉象,這與唐代大量使用馴象是分不開的,也反映出唐代玉器題材的普遍化、生活化。
唐 玉戲獅胡人
尺寸:寬2.2cm 高5.7cm
清宮舊藏
說明:玉料青白色,圓雕一頭戴橄欖式帽胡人與一側臥的小獅。胡人起舞,與獅戲耍。
戲獅題材作品在元、明玉器中有很多,一般獅子的體積較大,樣貌兇猛,動態感很強,以此襯託戲獅人的英武。
唐代的玉雕戲獅人作品非常少。這件作品是僅見的作品,獸為幼獅,較小,動態不明顯,戲獅之人則顯得很高達,一動一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唐代玉器中的人物裝束各異,玉雕飛天以袒露上身為特徵,展現人體;玉帶板上的胡人以窄衣瘦褲為主要裝束;還有一些作品中的人物為博衣廣袖,從多方面反映出唐代的社會生活。
這件戲獅胡人所穿為長袖寬衣,左臂舉起,右臂橫於胸前,造型中略有漢代玉舞人遺風。
唐 玉耍舞胡人
尺寸:高5.5cm
清宮舊藏
說明:玉料青白色,局部受沁成深褐色,體呈扁平不規則的長條形。圓雕一胡人,作雙腿交叉,頭帶帽,呈舞蹈姿態。
玉舞人早在戰國就出現,漢代繼續大量製作,早期舞人大都是大褂垂地,手上長袖揮舞,均為女性形象。
而唐朝時造型大體是以男性胡人為主,身著窄袖束腰短衣褲,足穿長靴,與戰國或漢代舞人截然不同。
唐玉執壺胡人紋帶板
尺寸:長6.6cm 寬6cm
清宮舊藏
說明:玉料青白色,長方形,正面浮雕一執壺胡人,胡人深目高鼻,身著窄袖緊身衣,足著長靴,一足跪地,手扶執壺作獻物狀。背面光素無紋,僅四角各有一對隧孔,以供與革鞓結綴用。
唐代時,中原同西域各國的官方往來及民間交流都很頻繁,較多的西域及阿拉伯人進入中國,玉帶板上的圖案生動地表現出了這種情況。
唐 玉獻寶胡人紋帶板
尺寸:長6.5cm 寬6.2cm
清宮舊藏
說明:玉料白色,扁方形,正面浮雕獻寶胡人圖案,胡人單膝跪地,捲髮,高鼻深目,肩披雲帶,雙手託盤,盤中有火焰寶珠,作獻寶狀。
中國先民非常重視寶珠,如古史中就有關於漢江珠和隋侯珠的記載,世人皆認為它們是具有很高價值的稀世珍品。
又考古發掘中亦發現了許多戰國時期的彩色玻璃珠,這些珠多數無穿孔,因此不是佩飾,而是被當作珍寶收藏的。
這種彩色料珠或寶石珠在西亞地區也有發現,說明以珠為寶是一種在廣大地區交往密切,西域物產大量流入中原,這件玉帶板所雕獻寶胡人為西域人,表現了唐代西域珠寶進入中原的情況。
唐 玉飲酒胡人紋帶板
尺寸:長4.5cm 寬4.1cm 厚0.8cm
說明:白玉。器呈扁長方形,正面用減地浮雕的手法雕琢出一舉杯飲酒的西域胡人;背面平素無紋,四角各有一對穿隧孔,以供結系用,並陰刻「十一六」三字。
本件玉帶板背面刻的漢字「十一六」字樣,據推測可能是表示帶板的塊數為十一,而玉帶板所處的位置當為六。
唐玉擊鼓胡人紋帶板
尺寸:寬4.05cm 高4cm 厚0.6cm
說明:玉料沁成黃褐色。器作方形片狀。正面減地浮雕一擊鼓胡人。形作長發,兩側捲曲,雙手張開,身飾細陰線,做擊鼓狀。背面略向內凹,四角有對穿孔,正中陰刻「十、一」二字。
唐代的玉帶板,飾人物紋者居多,人物大多著胡服,席地坐於氈毯之上,高鼻深目,長髮捲曲,緊衣窄袖,手中大多持有器物,或歌舞,或作樂,具有明顯的西域色彩,時稱其為「胡人」。
唐 玉拍板伎樂胡人紋帶板
尺寸:寬3.6cm 高3.45cm 厚0.65cm
說明:白玉,光澤瑩潤,微有瑕斑。帶板呈片狀,近於方形。浮雕一拍板伎樂胡人。胡人長發曲卷,深目大鼻,身著窄袖小衣,衣袖緊箍於臂,其上飾以密集的陰刻細線。腿穿靴,高筒至膝。
身旁有飄帶。呈席地而坐態。背面四角各有一對穿孔,以供與革帶結紮用。
玉帶板因形式和結綴部位不同,其名也不同,嵌飾於玉帶端部的較大飾件,稱為「鉈尾」,其餘則稱為「銙」。
唐玉胡人吹簫紋帶板
尺寸:寬4cm 高3.8cm 厚0.6cm
說明:玉料灰白色,有深褐沁斑。器呈方形片狀。表面與底面四邊略成坡狀。正面減地浮雕胡人吹簫圖。胡人作大眼,捲髮,長髯,著窄袖衣,雙手執簫,坐於氈毯之上,身旁有飄帶。
帶板飾紋中的胡人發、須、服飾及氈毯之邊沿均琢有排列整齊的極細的陰刻線。底面四角有對穿隧孔各一。
唐 玉胡人紋帶板
尺寸:長3.2cm 寬4cm 厚0.8cm
說明:玉料青白色,體呈扁平橢圓形,正面減地浮雕一胡人,手持排簫吹奏,雙目緊閉,身披細長飄帶,發斜梳,盤腿而坐。
帶板的外沿嵌有銅鍍金框和一個銅鍍金小環,似系後人改作。背面平磨,兩邊各有一對小孔。
唐代玉帶板一般都較厚,正面大多用淺浮雕的方法,琢出人物、花鳥、動物等紋飾。雕琢方法也極有特點,即圖案中有細而短的密集陰刻線,飾紋處自邊沿向內緩緩凹下呈坡面,人物或動物在中部凸起,與邊沿同高,此種飾紋今稱剔地陽紋。
唐 玉耍鼓胡人紋帶板
尺寸:寬4.5cm 高4.5cm 厚7cm
說明:玉料青白色。器扁方形,兩側邊由正面向底面斜下呈坡狀。正面於隱起的人形上再施陰線紋飾一胡人擊鼓紋。
胡人披髮,方臉,身著窄袖緊身衣,肩披雲帶,足穿尖嘴長靴,右手持鼓錘,盤腿而坐,呈拋耍三鼓而擊狀。背面四角各有一對穿隧孔以供與革鞓結綴用。
帶板是指嵌綴在腰帶上飾物的總稱。製作時所用的地有玉、金、銀、犀牛角、鐵和石等,其中嵌綴有玉帶板者,等級最高,一般二品文武官員方許用。據載,玉帶之用始於南北朝,唐至明一直沿用。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挖菜窖挖出的明代玉杯,牽出一段離奇姻緣(附視頻)
一位日本女藏家,用中國文物撐起了她私人博物館的半壁江山!
中國的8000件文物救活了一座荒涼的美國小城!
8代周天子王陵,國寶文物被外國人盜掘一空,看完心在滴血!
寸土寸金的古墓——龐大家產無人繼承,只能將其帶入墓中
那些頂級藏家的古玉最終都去哪了?
大雲山漢墓出土文物——還原一個極度奢華的王的生活
玉得五色沁,勝過十萬金
清宮后妃的極致奢華
撿漏——有「眼」也要有「膽」
匠心獨具琢美玉 千秋萬世不停休
玉藏鎌倉 悠古砡璜
65件清宮舊藏古玉帶你感受靈性之美
美國沉船上打撈出的寶藏,重達21噸黃金重見天日!
考古故事:揭秘百年前紅山文化離奇發現史
你不可錯過的25件上古之玉
封藏法門寺地下千餘年,一套世界惟一珍寶重見天日!
去臺北故宮,這些玉器珍品千萬不要錯過!
百年前外國人影像記錄中的清朝皇帝
四個盜墓賊的離奇死亡引出了一座千年古墓!(附視頻)
故宮藏寶錄,天下奇珍盡在此!
一座150噸重的中國古墓竟被搬到外國博物館,真是令人稱奇!
震驚世界的南越王墓是如何重見天日的?
看看古代的吃貨們有多雅致
明代茶藝界大咖和他們的壺!
看看這些文房器物,那叫一個雅!
以圖為據,古玉之美攝人心魄!
古玉沁色紛繁,如何才能「慧眼識珠」?
一簪一花理雲鬢 三生三世情意濃
清朝珠寶就這麼潮了,讓我情何以堪?
千古「飾」變
玉得五色沁,勝過十萬金
漢代玉器賞析
哪些人,才是真正的古玩鑑定家?
皇家奢靡——故宮御用金銀器賞析
仗劍天涯玉作伴——古代玉具劍賞析
破繭成蝶——玉韘演變之路
一燈照破千年暗——古代燭臺之美
高清大圖下的古玉紋飾——每一眼儘是沉醉
微距下的高古玉
青絲漸綰玉搔頭,簪就三千繁華夢——明代髮簪賞析
馬未都:私人藏品全部捐出,一件也不留給兒子!
中國絕美配飾 ——點翠
郭沫若力主挖掘定陵,製造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災難
楚玉作證 帶你回眸先秦璀璨文明
各大知名博物館藏精品欣賞(80張精美圖片)
溫婉之美和切身之痛——流失的國寶
案頭青松繞,掌中美扇搖---精品扇面與盆景賞析
中華之殤——美國史密森機構收藏的中國國寶
從巴黎芳登廣場穿越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法國古董珠寶
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
史海尋珍---從紫禁城到海上絲綢之路
曾侯乙墓出土玉器合集——感受戰國時期的輝煌
東陵大盜秘密檔案 : 80多年前,孫殿英盜清東陵全過程揭秘!
未解之謎:3700多尊古泥塑藏身陝西水陸庵450餘年,表情無一雷同
揭秘收藏大咖馬未都的十件頂級私藏,件件都是無價之寶!
民國最精緻女子:此後再無大家閨秀
57歲北漂,67歲買房,83歲當爹,從木匠到巨匠,解讀齊白石的時代
閱不盡春秋風韻 賞不完高古美玉
▼歡迎關注[飾迦]微信公眾號:shjia2017
▼「飾迦」致力於原創古董首飾設計
購買首飾請掃描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