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唐代玉胡人

2021-02-13 飾迦


唐代玉器雕刻盛行,以和田玉的雕刻為主,在唐代的眾多玉器雕刻品中,有一種叫做玉胡人的雕刻品,唐俑中之「胡」,大抵指粟特人。

據說當時的大商隊都以武力自保,所以粟特人也尚武。然而與十六國時期以武裝入侵的方式進入中原的北方各族不同,叩關的粟特人多以通商的面貌出現。

儘管貞觀年間康國大首領康豔典充任蒲昌海(今羅布泊)石城鎮之鎮使時」。

其後,在石城鎮外又築起胡人聚居的新城,蒲桃城和薩毗城,仿佛是一些殖民的據點;但唐政府以寬容的態度處之。這時入華的粟特人大都生活在此類聚落中。

唐 玉胡人騎象飾

尺寸:寬2.4cm 高5.5cm

清宮舊藏

說明:玉料青色,圓雕一胡人騎象。象為臥式,四肢伏地,象頭較小,小耳,小眼,長鼻,與通常見到的清代玉象在造型上有很大區別。人的比例稍大,圓目高鼻,騎於象背。其人窄衣,長袖,右臂舞於肩,左臂置胸前,雙眼斜視。

象早在遠古時期已被馴化役用,商周時期玉器中出現了以象為題材的作品,戰國至漢代由於玉器紋飾的細瑣化及玉佩造型的型體化,以象為題材的作品反而罕見。

唐代玉器中復見玉象,這與唐代大量使用馴象是分不開的,也反映出唐代玉器題材的普遍化、生活化。

唐 玉戲獅胡人

尺寸:寬2.2cm 高5.7cm

清宮舊藏

說明:玉料青白色,圓雕一頭戴橄欖式帽胡人與一側臥的小獅。胡人起舞,與獅戲耍。

戲獅題材作品在元、明玉器中有很多,一般獅子的體積較大,樣貌兇猛,動態感很強,以此襯託戲獅人的英武。

唐代的玉雕戲獅人作品非常少。這件作品是僅見的作品,獸為幼獅,較小,動態不明顯,戲獅之人則顯得很高達,一動一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唐代玉器中的人物裝束各異,玉雕飛天以袒露上身為特徵,展現人體;玉帶板上的胡人以窄衣瘦褲為主要裝束;還有一些作品中的人物為博衣廣袖,從多方面反映出唐代的社會生活。

這件戲獅胡人所穿為長袖寬衣,左臂舉起,右臂橫於胸前,造型中略有漢代玉舞人遺風。

唐 玉耍舞胡人

尺寸:高5.5cm

清宮舊藏

說明:玉料青白色,局部受沁成深褐色,體呈扁平不規則的長條形。圓雕一胡人,作雙腿交叉,頭帶帽,呈舞蹈姿態。

玉舞人早在戰國就出現,漢代繼續大量製作,早期舞人大都是大褂垂地,手上長袖揮舞,均為女性形象。

而唐朝時造型大體是以男性胡人為主,身著窄袖束腰短衣褲,足穿長靴,與戰國或漢代舞人截然不同。

玉執壺胡人紋帶板

尺寸:長6.6cm 寬6cm

清宮舊藏

說明:玉料青白色,長方形,正面浮雕一執壺胡人,胡人深目高鼻,身著窄袖緊身衣,足著長靴,一足跪地,手扶執壺作獻物狀。背面光素無紋,僅四角各有一對隧孔,以供與革鞓結綴用。

唐代時,中原同西域各國的官方往來及民間交流都很頻繁,較多的西域及阿拉伯人進入中國,玉帶板上的圖案生動地表現出了這種情況。

唐 玉獻寶胡人紋帶板

尺寸:長6.5cm 寬6.2cm

清宮舊藏

說明:玉料白色,扁方形,正面浮雕獻寶胡人圖案,胡人單膝跪地,捲髮,高鼻深目,肩披雲帶,雙手託盤,盤中有火焰寶珠,作獻寶狀。

中國先民非常重視寶珠,如古史中就有關於漢江珠和隋侯珠的記載,世人皆認為它們是具有很高價值的稀世珍品。

又考古發掘中亦發現了許多戰國時期的彩色玻璃珠,這些珠多數無穿孔,因此不是佩飾,而是被當作珍寶收藏的。

這種彩色料珠或寶石珠在西亞地區也有發現,說明以珠為寶是一種在廣大地區交往密切,西域物產大量流入中原,這件玉帶板所雕獻寶胡人為西域人,表現了唐代西域珠寶進入中原的情況。

唐 玉飲酒胡人紋帶板

尺寸:長4.5cm 寬4.1cm 厚0.8cm

說明:白玉。器呈扁長方形,正面用減地浮雕的手法雕琢出一舉杯飲酒的西域胡人;背面平素無紋,四角各有一對穿隧孔,以供結系用,並陰刻「十一六」三字。

本件玉帶板背面刻的漢字「十一六」字樣,據推測可能是表示帶板的塊數為十一,而玉帶板所處的位置當為六。

唐玉擊鼓胡人紋帶板

尺寸:寬4.05cm 高4cm 厚0.6cm

說明:玉料沁成黃褐色。器作方形片狀。正面減地浮雕一擊鼓胡人。形作長發,兩側捲曲,雙手張開,身飾細陰線,做擊鼓狀。背面略向內凹,四角有對穿孔,正中陰刻「十、一」二字。

唐代的玉帶板,飾人物紋者居多,人物大多著胡服,席地坐於氈毯之上,高鼻深目,長髮捲曲,緊衣窄袖,手中大多持有器物,或歌舞,或作樂,具有明顯的西域色彩,時稱其為「胡人」。

唐 玉拍板伎樂胡人紋帶板

尺寸:寬3.6cm 高3.45cm 厚0.65cm

說明:白玉,光澤瑩潤,微有瑕斑。帶板呈片狀,近於方形。浮雕一拍板伎樂胡人。胡人長發曲卷,深目大鼻,身著窄袖小衣,衣袖緊箍於臂,其上飾以密集的陰刻細線。腿穿靴,高筒至膝。

身旁有飄帶。呈席地而坐態。背面四角各有一對穿孔,以供與革帶結紮用。

玉帶板因形式和結綴部位不同,其名也不同,嵌飾於玉帶端部的較大飾件,稱為「鉈尾」,其餘則稱為「銙」。

唐玉胡人吹簫紋帶板

尺寸:寬4cm 高3.8cm 厚0.6cm

說明:玉料灰白色,有深褐沁斑。器呈方形片狀。表面與底面四邊略成坡狀。正面減地浮雕胡人吹簫圖。胡人作大眼,捲髮,長髯,著窄袖衣,雙手執簫,坐於氈毯之上,身旁有飄帶。

帶板飾紋中的胡人發、須、服飾及氈毯之邊沿均琢有排列整齊的極細的陰刻線。底面四角有對穿隧孔各一。

唐 玉胡人紋帶板

尺寸:長3.2cm 寬4cm 厚0.8cm

說明:玉料青白色,體呈扁平橢圓形,正面減地浮雕一胡人,手持排簫吹奏,雙目緊閉,身披細長飄帶,發斜梳,盤腿而坐。

帶板的外沿嵌有銅鍍金框和一個銅鍍金小環,似系後人改作。背面平磨,兩邊各有一對小孔。

唐代玉帶板一般都較厚,正面大多用淺浮雕的方法,琢出人物、花鳥、動物等紋飾。雕琢方法也極有特點,即圖案中有細而短的密集陰刻線,飾紋處自邊沿向內緩緩凹下呈坡面,人物或動物在中部凸起,與邊沿同高,此種飾紋今稱剔地陽紋。

唐 玉耍鼓胡人紋帶板

尺寸:寬4.5cm 高4.5cm 厚7cm

說明:玉料青白色。器扁方形,兩側邊由正面向底面斜下呈坡狀。正面於隱起的人形上再施陰線紋飾一胡人擊鼓紋。

胡人披髮,方臉,身著窄袖緊身衣,肩披雲帶,足穿尖嘴長靴,右手持鼓錘,盤腿而坐,呈拋耍三鼓而擊狀。背面四角各有一對穿隧孔以供與革鞓結綴用。

帶板是指嵌綴在腰帶上飾物的總稱。製作時所用的地有玉、金、銀、犀牛角、鐵和石等,其中嵌綴有玉帶板者,等級最高,一般二品文武官員方許用。據載,玉帶之用始於南北朝,唐至明一直沿用。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挖菜窖挖出的明代玉杯,牽出一段離奇姻緣(附視頻)

一位日本女藏家,用中國文物撐起了她私人博物館的半壁江山!

中國的8000件文物救活了一座荒涼的美國小城!

8代周天子王陵,國寶文物被外國人盜掘一空,看完心在滴血!

寸土寸金的古墓——龐大家產無人繼承,只能將其帶入墓中

那些頂級藏家的古玉最終都去哪了?

大雲山漢墓出土文物——還原一個極度奢華的王的生活

玉得五色沁,勝過十萬金

清宮后妃的極致奢華

撿漏——有「眼」也要有「膽」

匠心獨具琢美玉  千秋萬世不停休

玉藏鎌倉 悠古砡璜

65件清宮舊藏古玉帶你感受靈性之美

美國沉船上打撈出的寶藏,重達21噸黃金重見天日!

考古故事:揭秘百年前紅山文化離奇發現史

你不可錯過的25件上古之玉

封藏法門寺地下千餘年,一套世界惟一珍寶重見天日!

去臺北故宮,這些玉器珍品千萬不要錯過!

百年前外國人影像記錄中的清朝皇帝

四個盜墓賊的離奇死亡引出了一座千年古墓!(附視頻)

故宮藏寶錄,天下奇珍盡在此!

一座150噸重的中國古墓竟被搬到外國博物館,真是令人稱奇!

震驚世界的南越王墓是如何重見天日的?

看看古代的吃貨們有多雅致

明代茶藝界大咖和他們的壺!

看看這些文房器物,那叫一個雅!

以圖為據,古玉之美攝人心魄!

古玉沁色紛繁,如何才能「慧眼識珠」?

一簪一花理雲鬢  三生三世情意濃

清朝珠寶就這麼潮了,讓我情何以堪?

千古「飾」變

玉得五色沁,勝過十萬金

漢代玉器賞析

哪些人,才是真正的古玩鑑定家?

皇家奢靡——故宮御用金銀器賞析

仗劍天涯玉作伴——古代玉具劍賞析

破繭成蝶——玉韘演變之路

一燈照破千年暗——古代燭臺之美

高清大圖下的古玉紋飾——每一眼儘是沉醉

微距下的高古玉

青絲漸綰玉搔頭,簪就三千繁華夢——明代髮簪賞析

馬未都:私人藏品全部捐出,一件也不留給兒子!

中國絕美配飾 ——點翠

郭沫若力主挖掘定陵,製造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災難

楚玉作證  帶你回眸先秦璀璨文明

各大知名博物館藏精品欣賞(80張精美圖片)

溫婉之美和切身之痛——流失的國寶

案頭青松繞,掌中美扇搖---精品扇面與盆景賞析

中華之殤——美國史密森機構收藏的中國國寶

從巴黎芳登廣場穿越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法國古董珠寶

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

史海尋珍---從紫禁城到海上絲綢之路

曾侯乙墓出土玉器合集——感受戰國時期的輝煌

東陵大盜秘密檔案 : 80多年前,孫殿英盜清東陵全過程揭秘!

未解之謎:3700多尊古泥塑藏身陝西水陸庵450餘年,表情無一雷同

揭秘收藏大咖馬未都的十件頂級私藏,件件都是無價之寶!

民國最精緻女子:此後再無大家閨秀

57歲北漂,67歲買房,83歲當爹,從木匠到巨匠,解讀齊白石的時代

閱不盡春秋風韻  賞不完高古美玉

歡迎關注[飾迦]微信公眾號:shjia2017

「飾迦」致力於原創古董首飾設計

購買首飾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劉錫濤:唐代舌尖上的胡味
    唐人所吃主食中不少是胡食,即胡人飲食,主要是指西北少數民族的風味食品。慧琳《一切經音義》卷37雲: 「胡食者,即、、燒餅、胡餅、搭納等是。」《新唐書·輿服志》載: 「開元來,貴人御饌,盡供胡食。」看來,中唐時期,飲食上的胡風現象比較濃重。,又名抓飯,流行於西域、印度等穆斯林國家、地區,波斯語pildw,印度語pilau。唐都長安的東市、長興裡有肆店。
  • 來自西域的「打工仔」——東漢吹簫胡人俑
    簫在漢代稱為「篴(音dí,同笛)」,也稱「豎篴」,換句話說,就是簫笛不分,直到唐代,開始出現六孔加竹膜的笛子,簫笛才正式分家。我們今天的俗語「橫吹笛子豎吹簫」,便是從唐代才開始的。宋代《朱熹語錄》也有記載:「今呼簫者乃古之笛,惟排簫乃古之簫。」簫因多為竹製,故在千年漢墓中基本全部腐朽為泥,僅有極少的骨簫和玉簫出土,但以吹簫為題材的陶俑卻累見不鮮。
  • 【琴棋書畫】唐代韓幹的《牧馬圖》
    馬上胡人,虯髯雄闊,一牽一駕,神態安然。沒有遠途的勞頓,沒有征戰的疲乏,馬的表情也是那樣的祥和。這就是唐代韓幹《牧馬圖》的畫面。這應該是唐代開元盛世時期的畫作,國泰民安,民族融洽。然而與南安偏安一隅不同,這是一個國家強大帶來的和平景象。 《牧馬圖》,絹本。縱27.5公分,橫34.1公分。淺設色畫,黑白雙馬,胡人騎一而控二。
  • 漢唐玉人:從佛道之韻到世俗美感的發展與變遷
    唐代之後,佛教在內地的發展達到一個高潮,玉雕佛造像的題材和數量都豐富起來,造像包括佛、菩薩、羅漢、飛天等各種形制,玉飛天在唐代相對更為常見,藝術成就也更為突出。如故宮博物院藏唐代青玉飛天,扁平狀,鏤雕陰刻啄制出飛天形象,造型寫實,體態婀娜,豐腴圓潤,身著長裙,肩披飄帶,下託祥雲,整體造型輕盈流暢,有較強的飄動感(圖3)。
  • 榮新江 | 何謂胡人?
    有關的研究論著,不勝枚舉,這裡只舉最有代表性、最有影響以及最新的看法如下: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指出,所謂「雜種胡」,大多數情況下是指九姓粟特胡人[1]。薛愛華(Edward H.Schafer)在《薩馬爾罕的金桃》一書中指出,廣義的胡人是指西北地區的外國人,狹義的主要是指伊朗系統的胡人[2]。
  • 琢玉之術
    (原文)世謂古玉皆昆吾刀刻,不盡然也。魏文帝《典論》已不信世有昆吾刀,是漢時已無此器。
  • 帶著濃濃胡味的大唐玉器!
    2.唐代玉器舊的禮儀玉退出舞臺,出現新的禮儀玉,喪葬玉幾乎絕跡,佛教玉器、實用玉器皿、擺飾玉大行其道。唐五代的禮儀玉,已不用周代的琮、璧等「元器」 ,目前所知只有禪地玉冊與哀冊兩種。禪地玉冊,呈簡牘狀,多五簡為一排,以銀絲連貫,冊文作隸書。玉哀冊是帝王下葬時的最後一篇悼文,是稱頌帝王功績的文辭。
  • 走近「創業狂人」可測風雲創始人胡勝
    今天我們就走近可測風雲創始人胡勝(網名胡蘇),了解一下其不同尋常的過往經歷!原來,這位80後的年輕人,並不是首次創業,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真正的創業老司機」。據稱,很多不了解自己的人,看見他這幾年連續開餐廳、KTV、會所,2019年還「順帶玩」一樣的做了一個處於細分行業頭部的抖音帳號,難免覺得這樣運氣也太好了,事事都一帆風順。
  • 未解的古代玉人
    ↑商代晚期,雙面陰陽玉人殷墟婦好墓出土↑戰國中晚期,玉人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藏↑西漢,圓雕玉人杜陵遺址出土唐代 飛天上海博物館比如在1997年昭蘇縣波馬土墩,就發現了一件鑲嵌著紅色寶石的金質面具,面具從中線分為左右兩半,捶打成型,拋光之後對和焊接,然後用小鉚釘鉚合而成,面具整體呈現出方形,闊面,濃眉,圓目大眼,嘴唇微啟,露出金牙,八字鬍是用金子向前多顆寶石之後鉚合而成,眉毛為柳葉形,比較細長,用金子和紅寶石鑲嵌成排貝的樣式,最後他的絡腮鬍也是一圈紅寶石,眼睛用兩顆大紅寶石鑲嵌為眼睛。
  • 中國傳統文化,唐代服飾文化研究,胡舞的奇麗之美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胡舞」舞服的奇麗之美自從開闢「絲綢之路」以後,來自西北兄弟民族胡舞中國唐代服裝變……從舞服開始。因為在令唐人大開眼界的外域服飾中,最美妙新奇,最具藝術性和吸引力的首先是舞蹈服飾。
  • 唐代胡人舞蹈木俑品鑑 猜想安祿山跳胡舞是啥樣
    焦作胡人舞蹈木俑展現的是唐代胡騰舞。胡騰舞屬健舞,源於西域石國,大約在北朝後期 ,胡騰舞傳入中原。這種舞蹈具有動作矯捷、雄健、節奏明快的特點。有學者研究指出,中間的斷臂木俑和兩組對舞木俑分別展現了唐初、唐中後期胡人舞蹈的特點。斷臂木俑有西域胡騰舞早期傳入中原時的風格特點,窄袖,男子獨舞,與北齊範粹墓出土的黃釉舞樂扁壺上舞者抬臂、聳肩、扭動、踢踏的舞蹈動作多有相似。
  • 「士女皆競衣胡服」:唐代女性服飾的胡化之風
    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詩歌生動描繪了女穿胡服在中原地區的盛行。在唐朝立國後的相當長時間裡,無論皇室貴胄還是市井庶民,都以胡風、胡服為時尚,自然使唐代服飾演化出了明顯的胡化特色。《後漢書》記載,漢末靈帝劉宏「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這一連串以「胡」字命名的事物,都是自少數民族地區傳入的器具、歌舞,在這個時期逐漸被中原社會所接受,並滲透到士族、百姓的生活之中,給中原的社會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家無玉不貴,人無玉不雅!
    這一生, 很多人不願辜負的是這兩個, 手中玉給予的寧靜, 心中人帶給的充實。
  • 不同歷史時期的玉人特徵
    從新石器時期至明清時期,古玉中的玉人形象一直處在發展演變之中,而且歷代不衰。玉人的形象雕刻也由簡單至複雜,不同歷史時期的玉人也有著不同的時代特徵,紫色百合香與您一起進入古代玉人的世界,品鑑不同時代的玉人形象。
  • 古玉紋飾的鑑別
    到了唐代,由於世俗文化的影響,在紋飾上已沒有了漢以前的那種圖案式,或猙獰恐怖的紋飾,代之以生動活潑,富有生活氣息的圖案。又因為與外界交往頻繁,大批外國商人湧入中國,這種現象反映在玉器紋飾上,出現深目高鼻的胡人。受佛教文化的影響出現了飛天。宋代出現的對美滿生活充滿嚮往的花鳥紋、持荷童子紋。遼金元出現的充滿遊牧民族濃厚生活情趣的春水秋山紋。
  • (入門知識)唐代玉器的基本概括
    秋郎為您全面概述唐代玉器基本知識點,這篇知識匯總篇帶您領略唐代玉器之美,感受大唐傲人之姿。一、唐代玉器-基本概述唐代是我國古代最為繁榮昌盛的一個時代。唐代也是中國玉器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時期,因為其擺脫了「禮玉」和「葬玉」為主的傳統理念,開創了我國玉器的一個新時代。
  • 先秦藝術中「胡人」形象的演變
    毋庸置疑的是,漢畫像中胡人圖像的出現,明顯受到先秦制像傳統和觀念的影響。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先秦藝術中的外族形象對漢代胡人形象的塑造究竟有什麼樣的潛在影響。兩漢延續了四百餘年,在此期間「胡人」的概念並非一成不變。這對我們在時間坐標上理解漢畫像中胡人形象的演變有著重要的意義。
  • 長安水邊多胡人
    在唐代此地屬昭武九姓粟特人活動區域,《唐會要》載九姓之康國人「高鼻深目,多須髯。」九姓米國人多須的記載見於《太平廣記•米家榮條》引劉禹錫「好染髭鬚事後生」之吟。粟特人屬東伊蘭人的一支,「善商賈,爭分銖之利」,他們「好利」,「利之所在,無所不往」,唐墓出土最多的就是頭戴幞頭,深目高鼻,大鬍鬚的形象。粟特人受漢文化影響深,頭戴幞頭屬自然之舉。
  • 詩仙李白出生在吉爾吉斯斯坦的碎葉城,他到底是胡人還是漢人?
    李白才華出眾,才思敏捷,是跟杜甫、白居易齊名的唐代大詩人,人稱詩仙。李白在當時的詩人中名氣是最大的,他曾是風流天子李隆基的坐上客。唐玄宗李隆基仰慕李白的大名,派人把他請到身邊,聽他寫詩作賦,還負責給唐玄宗起草中央文件。李白生性灑脫、狂放,在皇帝跟前依舊放蕩不羈。連李隆基和楊貴妃跟前的紅人高力士都曾給他脫鞋,被他羞辱。
  • 唐詩名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玉人」指的誰?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是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從題目當中可以看出這是一首贈給別人的詩歌,所贈予的對象就是一個名叫韓綽的判官。此時的杜牧已經從揚州回到長安,秋風蕭瑟的季節,北方已經非常的寒冷,草木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