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母又稱黃花霧、細葉黃花捻、黃花猛,為錦葵科植物白背黃花捻的根、葉。生於山坡、路旁、荒坡陽光充足處、村邊。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湖南、湖北、江西、雲南等省區均有出產;中南半島和印度等地也有。根於秋冬季採挖為佳,洗淨,趁鮮切片,鮮用或曬乾備用。葉於夏秋季採收為佳,鮮用或曬乾備用。
直立亞灌木,高約1m.分枝多,枝被星狀綿毛。葉互生;葉柄長3-5mm,被星狀柔毛;託葉纖細,刺毛狀,與葉柄近等長;葉菱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5-45mm,寬6-20mm.先端渾圓至短尖,基部寬楔形,邊緣具鋸齒,上面疏被星狀柔毛至近無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狀柔毛。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1-2cm,密被星狀柔毛,中部以上有節;萼杯形,長4-5mm,被星狀短綿毛,裂片5,三角形;花黃色,直徑約1cm,花瓣倒卵形,長約8mm,先端圓,基部狹;雄蕊柱無毛,疏被腺狀乳突,長約5mm,花柱分枝8-10.果半球形,直徑6-7mm,分果爿8-10,被星狀柔毛,先端具2短芒。花期秋、冬季。
清熱利溼,活血排膿。治流感,感冒,扁桃體炎,痢疾,腸炎,黃疸,痔血,吐血,癰疽疔瘡。
①《廣西中藥志》:清涼拔毒,消腫排膿。葉:敷疔瘡,瘡癤。
②《泉州本草》:清熱散瘀,涼血止血,治腸痔痼疾,下血。
③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疏風解表,散瘀拔毒。治流感,感冒,扁桃體炎,腸炎,菌痢,瘭疽疔瘡。
④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溼,排膿生肌。治黃疸,瘧疾,化膿炎症。
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3兩)。
外用:搗敷。
①治勞力過度吐血:鮮黃花母全草二兩。合豬瘦肉燉服。(《泉州本草》)
②治關節筋骨痛風:幹黃花母全草,每次二兩,水煎服。(《泉州本草》)
③治痔瘡腫毒,骨折(復位後,小夾板固定):黃花母鮮葉搗爛外敷患處。(《文山中草藥》)
④治溼疹:黃花稔加水燉服。(《閩東本草》)
⑤治外傷出血:黃花稔頭適量,搗敷創口。(《閩東本草》)
下一篇:五味子的功效——斂肺,滋腎,生津,收汗,澀精
歡迎隨手點讚並分享到朋友圈
長按下圖二維碼 關注【趕分社網】
責編:歐陽 美編:明志
校對:小肖 小譚 小鄺
審核:歐陽 明志 白楊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