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金融學——損失厭惡、心理帳戶

2021-01-19 騰訊網

——《巴菲特之道將巴菲特思想引進中國的第一本書

大家好!這裡是大碗讀書。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巴菲特之道》第6章:投資心理學,本章講的是格雷厄姆創造出10場先生已經超過60年了,他警示人們應該避免的錯誤依然盛行,市場依然存在非理性,恐懼和貪婪依然充斥股市,愚蠢的錯誤一天又一天的重複。投資者需要知道如果如何保護自己,避開市場先生釋放出來的情緒亢奮,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熟悉行為金融學。下面讓我們開始吧。

損失厭惡

1979年,丹尼爾·卡尼曼和莫斯·特沃斯基合作寫了篇論文,題為「前景理論:風險之下的決策分析」。這篇文章之後成為著名的經濟學刊物《計量經濟學》最常引用的論文。在那之前,由《博弈論和經濟行為》的作者約翰·馮諾依曼和奧斯卡·摩根斯頓大力推廣的「決策效用理論」是經濟學中普遍被接受的學說。決策效用理論認為每個人會根據自身最佳的利益,作為選擇制定決策的依據。例如,如果有個遊戲具有65%的贏面,35%的輸面,一個人根據決策效用理論就會選擇參與,因為整體結果為正數。

決策效用理論是質樸的,在一個思想的世界裡,這是個完美的決策制定途徑。但是,他們兩位不能肯定。因為他們多年從事的是心理學研究,而不是經濟學。他們花了很多職業生涯,研究人類決策的特別錯誤,發現人們在衡量盈利和損失時是不同的。效用理論中價值是分配到的最終資產。根據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論價值是分配給個人的獲利或損失。根據效用理論,他們證明人們並不看重最終財富的數量,看重的是財富的增量部分是盈利還是損失。前景理論的最重要的發現,是意識到人們的損失厭噁心理。實際上他們用數學方法證明了人們對於同樣數量的損失和盈利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損失所帶來的痛苦是盈利帶來喜悅的兩倍到兩倍半。

換而言之,損失帶來的痛苦遠遠大於盈利帶來的喜悅,很多實驗證明,人們需要兩倍的正面盈利去覆蓋負面的損失。在一個50對50的遊戲中,即使賠率一樣,大多數人也不會冒險,除非潛在的獲利是潛在損失的兩倍。

這被稱為非對稱損失厭惡,下跌較之上升根據影響,這是人類心理學的基礎之一。運用在股市上,這意味著投資者在損失之時,感受兩倍於其在力獲利之時。損失厭惡對於投資者的影響很明顯,而且還很深刻。我們都想做出正確的決定,保留好的主意,我們持有錯誤的決定太久,只是模糊的希望有朝一日能等到翻身之日。通過不賣出持有的套牢股票,我們逃避面對已有的失敗。

這種對於損失的厭惡使投資者過度保守,即便是美國退休社保計劃裡,那些數以10年計的長期資金也只投資於債券市場。為什麼?就是因為對於損失的厭惡,使得管理者如此保守。損失厭惡還能以另一種方式影響你,他讓你非理性地持有那些股票輸家,沒人願意承認資金犯了錯。這樣做實際上造成了另外的潛在損失,如果你不邁出錯誤的投資,就等於放棄了另一個本來可以重新安排投資而獲利的機會。

心理帳戶

為什麼那些打算長期持有債券的人,即便知道長期而言,股票的回報會優於債券,卻仍然不改初衷?首先是損失厭惡。其次是個行為學概念,或稱為「心理帳戶」。他描述人們解碼財務結果時使用的方法,探討的是在環境變化時,我們對金錢前景看法的變化。我們趨向於在心裡將錢放在不同的「帳戶」裡,這將決定我們看待他們的心理態度。

讓我們假想一天晚上你和愛人外出回家,你拿出錢包要付給看家的保姆,本以為錢包裡還有20美元,但打開之後沒找到。於是在你開車送保姆回家的路,順便在ATM機上取了20美元現金付給保姆。昨天一早你忽然在口袋裡發現了,前天晚上要找的那20美元。

像大多數人一樣你會非常高興,因為這失而復得的20美元是意外之財。儘管第1個20美元和第2個20美元都來源於你的銀行帳戶,都是你努力工作所得,但是現在拿在手裡的這20美元是你原本以為已經沒有的,所以你會毫無壓力的將它任意處置。

言外之意很清楚了,我們如何決定投資、如何選擇管理這些投資,與我們看待本金的態度有很大關係。例如,心理帳戶的概念可以解釋為何人們不願賣出自己持有的爛股票,因為在他們心裡只要沒有賣出帳面,損失僅僅是帳面上的,而不是實際損失。幫助我們了解了風險承受問題,人們更願意用意外之財去冒險。

今天就到這裡,請繼續關注下期的「大碗讀書」,下期主題為「行為金融學——短視損失厭惡、旅鼠效應」,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雙十一」帳戶花完了?——從「心理帳戶」透視個體消費行為的...
    「心理帳戶」,是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最先提出的新概念。為什麼兩筆盈利要分開而兩筆損失卻要整合?小得大失又要具體分析?損失比收益稍大,人們喜歡整合在一起;小收益與大損失差額比較大時,人們傾向於將小收益從大損失中分離出來進行考慮,以讓自己從小的收益中得到一些安慰。
  • 郝旭光:心理帳戶理論可解釋許多非理性消費行為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的重要貢獻之一是提出了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這個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人們在決策時通常不是將決策的各方面綜合起來考慮並計算各方面得失帶來的效用,而是將問題分解成相對習慣和簡單且分別獨立的科目,其感受效用分別來自於這些科目的損益。
  • 你的欠理性行為,是因為不同的心理帳戶作怪
    在我們實際生活中到處都可看到受到心理帳戶影響的行為,尤其是金錢方面的,用簡單直白的話來解釋人們的行為是「大錢小花,小錢大花」。比如我每三個月寄給父母三千塊錢,到過年回家時問他們錢夠不夠花,爸爸才說都存起來了,捨不得花掉。後來我就改為不定期地給一些,數額都不大,卻發現他們花得就多一些。
  • 行為經濟學探究人類「心理帳戶」
    倪紅福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僅讓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星光熠熠,也讓行為經濟學這一概念更加引人關注。事實上,作為一種實用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並非新鮮事物。
  • 微淼商學院乾貨分享:投資中的損失厭噁心理與倖存者偏差
    本期微淼商學院乾貨為大家打來的是大樹老師的投資心理分享: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很多同學都會發現一個問題:投資賺錢的時候反而膽小,投資虧錢的時候反而膽大。只要出現了浮虧,很多剛接觸我們課程的同學,甚至一些老學員,都會想到:1,立刻賣掉,然後馬上迫不及待地買一個其他貌似能給我們彌補回損失的股票。
  • 消費決策中的 心理帳戶影響
    這裡面一定藏著什麼東西,原來,按照經濟學解釋,這都是心理帳戶引起的不同反應。心理帳戶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查德·塞勒提出的概念,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由於消費者心理帳戶的存在,個體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塞勒用這個概念來解釋個體在消費決策時為什麼會受到「沉沒成本效應」的影響。
  • 5條「心理帳戶」小技巧,讓玩家心甘情願的花錢
    想要把運營活動做好,需要有豐富的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所以第一期我們就從基礎理論講起,闡述一個運營活動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概念——心理帳戶。心理帳戶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行為經濟學,顧名思義,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與經濟學潛在關係的學問,也是將心理學理論與經濟學研究相結合的學科。區別於傳統經濟學中將人作為絕對理性的決策主體,行為經濟學認為在很多情況下,人並不是絕對理性的,偏見是人與生俱來的缺陷,而心理帳戶就是人偏見下的一種行為模式。
  • 《投資者的敵人》:揭示投資人的心理和行為模式
    《投資者的敵人》作者運用行為金融學理論,梳理呈現了投資與心理的關係,深入分析了投資者的敵人:不安分的心態、不分散的組合、不淡定的擇時、不明智的選股、不給力的基金、不理性的大腦等等。作者進一步展示,個人投資者常犯的心理錯誤如何在企業高管、機構投資者和政府身上成倍放大,從而造成更慘重的損失。  不懂投資心理學,不知投資者的敵人,投資時需謹慎。
  • 行為經濟學探究人類「心理帳戶」(經濟透視)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僅讓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星光熠熠,也讓行為經濟學這一概念更加引人關注。  事實上,作為一種實用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並非新鮮事物。2000年至2005年,至少有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行為經濟學有關。但今年的諾獎,卻讓行為經濟學火了起來。
  • 這是一篇讓你對市場理解上升N個檔次的行為金融學筆記
    所以在這裡我想給大家解釋一下,我們研究行為金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希望金融學的理論和金融學的實際更緊密的結合。我記得席勒教授每年在美國經濟研究局開會的時候都會說,「我認為所有好的金融學都是行為金融學。」
  • 解析投資:心理帳戶幹擾下的投資非理性之惡
    更多的反而是,投資者在做決策時因主觀隨意性往往會違背一些經濟運算法則,並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決策行為。簡而言之,人們在心理運算的過程中並不是追求理性認知上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上的滿意最大化。即非理性行為更多來自於他們內心心理幹擾。
  • 經濟學諾獎得主泰勒:專門研究反常現象,提出心理帳戶理論
    廣東財經大學鄒新月、陳玉琳曾在2015年第1期《經濟學動態》雜誌刊文介紹了泰勒(文中譯為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學術貢獻,稱其在理論研究中,對反常行為、經濟人假設、稟賦效應、跨期選擇、心理帳戶和股票市場等方面研究做出重大貢獻;在實際應用上,分析和解釋了消費者行為、社會福利政策、儲蓄投資政策等行為經濟案例。其代表作有《贏者的詛咒》(R.Thaler,1991a)、《準理性經濟學》(R.
  • 2021廣西事業單位考試公基備考:心理帳戶
    在行為學上,這樣的反差萌消費觀現象被稱為心理帳戶。 什麼是心理帳戶? 「心理帳戶」一詞由美國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察·塞勒首次提出,塞勒也因此理論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心理帳戶說的是人們會把各種支出或收益劃分到心中不同的帳戶中,而這些帳戶在大多數時候是不互通的。
  • 復工後的「懷念」:源於情境記憶影響下的損失厭惡與逃避
    但當我們實際在家辦公,這種稀缺性又受此次事件的影響,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失去了其具備的稀缺性。於是我們實際開展在家辦公,發現這不再是一種稀缺資源後,便失去了一開始嚮往的美好。03 損失厭惡正如前文所說,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欲望的無限性,使我們希望佔有並長期持有稀缺的資源。
  • 寫文案如何改變客戶的「心理帳戶」,讓客戶自動交錢
    其實,在文案寫作中,經常會用到偷換消費者「心理帳戶」的套路,進而讓客戶更爽快地做出決定。 「心理帳戶」是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查德提出的一個理論,是指消費者會在自己的認知中將不同來源、用途的錢放進一個個虛擬的帳戶中。
  • 選對「心理帳戶」,寫出爆款文案
    心理帳戶是指人們會把個體或家庭對經濟行為進行分類、預算及評估的過程,在寫文案的過程中用好「心理帳戶」,能讓客戶改變對你的產品認知,提高下單轉化率。之前分享了一個我購物的一次經歷,花了2000元卻學到20000元的精髓。發現了好銷售(文案)和普通銷售(文案)之間的差別。
  • 莫讓這四種偏見心理使錢袋子縮水
    行為金融學是經濟學和心理學交叉的研究。它幫助我們認識到,當涉及到投資時,投資者們存在的偏見會導致他們做出不合邏輯和非理性的決定。 當涉及到錢的時候,人們並不總是能夠做出理性的決定。相反,他們可能會做出不太理智的決定。為了保證人們在退休後有足夠的資金頤養天年,投資者們在進行投資時,應避免產生這幾種偏見心理,因為這常會導致投資者犯錯,使自己的退休金白白打了水漂。
  • 用「心理帳戶」進行產品設計
    什麼是心理帳戶塞勒於 1985 年在研究人們的「非理性」消費行為時,提出了 Mental Accounting Theory(心理帳戶理論)。其實,究其心理原因,是這些觀念在人們的心中創建了一個「對自己好」的心理帳戶,在這個心理帳戶中,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另外,很多人都是透支的信用卡,花唄。
  • 心理諮詢案例:用厭惡療法解決總是糾結的心理問題
    為了擺脫困擾,他預約了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的一對一心理諮詢。諮詢經過:來到二樓的心理諮詢室,小劉告訴諮詢師芳飛老師:「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我發現我的糾結越來越嚴重了。以前也糾結,並且只有大事才糾結。但是,現在不行了。不管多小的事,我都會糾結半天,無法快速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