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之道》將巴菲特思想引進中國的第一本書
大家好!這裡是大碗讀書。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巴菲特之道》第6章:投資心理學,本章講的是格雷厄姆創造出10場先生已經超過60年了,他警示人們應該避免的錯誤依然盛行,市場依然存在非理性,恐懼和貪婪依然充斥股市,愚蠢的錯誤一天又一天的重複。投資者需要知道如果如何保護自己,避開市場先生釋放出來的情緒亢奮,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熟悉行為金融學。下面讓我們開始吧。
損失厭惡
1979年,丹尼爾·卡尼曼和莫斯·特沃斯基合作寫了篇論文,題為「前景理論:風險之下的決策分析」。這篇文章之後成為著名的經濟學刊物《計量經濟學》最常引用的論文。在那之前,由《博弈論和經濟行為》的作者約翰·馮諾依曼和奧斯卡·摩根斯頓大力推廣的「決策效用理論」是經濟學中普遍被接受的學說。決策效用理論認為每個人會根據自身最佳的利益,作為選擇制定決策的依據。例如,如果有個遊戲具有65%的贏面,35%的輸面,一個人根據決策效用理論就會選擇參與,因為整體結果為正數。
決策效用理論是質樸的,在一個思想的世界裡,這是個完美的決策制定途徑。但是,他們兩位不能肯定。因為他們多年從事的是心理學研究,而不是經濟學。他們花了很多職業生涯,研究人類決策的特別錯誤,發現人們在衡量盈利和損失時是不同的。效用理論中價值是分配到的最終資產。根據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論價值是分配給個人的獲利或損失。根據效用理論,他們證明人們並不看重最終財富的數量,看重的是財富的增量部分是盈利還是損失。前景理論的最重要的發現,是意識到人們的損失厭噁心理。實際上他們用數學方法證明了人們對於同樣數量的損失和盈利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損失所帶來的痛苦是盈利帶來喜悅的兩倍到兩倍半。
換而言之,損失帶來的痛苦遠遠大於盈利帶來的喜悅,很多實驗證明,人們需要兩倍的正面盈利去覆蓋負面的損失。在一個50對50的遊戲中,即使賠率一樣,大多數人也不會冒險,除非潛在的獲利是潛在損失的兩倍。
這被稱為非對稱損失厭惡,下跌較之上升根據影響,這是人類心理學的基礎之一。運用在股市上,這意味著投資者在損失之時,感受兩倍於其在力獲利之時。損失厭惡對於投資者的影響很明顯,而且還很深刻。我們都想做出正確的決定,保留好的主意,我們持有錯誤的決定太久,只是模糊的希望有朝一日能等到翻身之日。通過不賣出持有的套牢股票,我們逃避面對已有的失敗。
這種對於損失的厭惡使投資者過度保守,即便是美國退休社保計劃裡,那些數以10年計的長期資金也只投資於債券市場。為什麼?就是因為對於損失的厭惡,使得管理者如此保守。損失厭惡還能以另一種方式影響你,他讓你非理性地持有那些股票輸家,沒人願意承認資金犯了錯。這樣做實際上造成了另外的潛在損失,如果你不邁出錯誤的投資,就等於放棄了另一個本來可以重新安排投資而獲利的機會。
心理帳戶
為什麼那些打算長期持有債券的人,即便知道長期而言,股票的回報會優於債券,卻仍然不改初衷?首先是損失厭惡。其次是個行為學概念,或稱為「心理帳戶」。他描述人們解碼財務結果時使用的方法,探討的是在環境變化時,我們對金錢前景看法的變化。我們趨向於在心裡將錢放在不同的「帳戶」裡,這將決定我們看待他們的心理態度。
讓我們假想一天晚上你和愛人外出回家,你拿出錢包要付給看家的保姆,本以為錢包裡還有20美元,但打開之後沒找到。於是在你開車送保姆回家的路,順便在ATM機上取了20美元現金付給保姆。昨天一早你忽然在口袋裡發現了,前天晚上要找的那20美元。
像大多數人一樣你會非常高興,因為這失而復得的20美元是意外之財。儘管第1個20美元和第2個20美元都來源於你的銀行帳戶,都是你努力工作所得,但是現在拿在手裡的這20美元是你原本以為已經沒有的,所以你會毫無壓力的將它任意處置。
言外之意很清楚了,我們如何決定投資、如何選擇管理這些投資,與我們看待本金的態度有很大關係。例如,心理帳戶的概念可以解釋為何人們不願賣出自己持有的爛股票,因為在他們心裡只要沒有賣出帳面,損失僅僅是帳面上的,而不是實際損失。幫助我們了解了風險承受問題,人們更願意用意外之財去冒險。
今天就到這裡,請繼續關注下期的「大碗讀書」,下期主題為「行為金融學——短視損失厭惡、旅鼠效應」,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