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探究人類「心理帳戶」

2021-01-19 人民論壇網

倪紅福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僅讓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星光熠熠,也讓行為經濟學這一概念更加引人關注。

事實上,作為一種實用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並非新鮮事物。2000年至2005年,至少有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行為經濟學有關。但今年的諾獎,卻讓行為經濟學火了起來。行為經濟學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學問?它與我們的生活有多高的關聯度?

首先來看一個生活中的例子。重症患者的親屬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病情,請求捐款,大多會收到不錯的籌款效果。然而,如果某個醫院號召大家捐款用以更新醫療設備的話,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這一現象。傳統經濟學認為,人在做選擇時,都是考慮如何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換言之,就是在財力有限的前提下,人都會去選擇購買自己最想要,同時也是最便宜的商品。從理性人和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普通人不會給陌生人捐款;由理性計算亦可知,捐款給醫院能拯救更多人的生命,大家理應向醫院捐款才對。但事實卻非如此。這時我們就要用行為經濟學來解釋了。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兩套認知系統:理性思維系統和直覺思維系統。行為經濟學認為,人類的行為是有限理性的。在真實的生活中,人類的決策和選擇更多受到直覺思維系統的支配。行為經濟學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經濟學的解釋力。

回到上面的例子,行為經濟學給出的解釋是:醫院代表的是「統計意義上抽象的生命」,而在網絡平臺發起捐款代表的是「可識別的生命」。人類的行為是由情感驅動的,因此我們更在意「可識別的生命」;對於統計意義上的抽象生命則缺乏同情。也就是說,人們對於具體的事情更容易相信,也更容易採取行動;而對於概率統計、抽象意義上的事情,則更趨於理性思維,不太容易受情感的驅動。

行為經濟學的一個著名理論、也是貫穿於塞勒研究始終的「心理帳戶」理論,探究的是人們對待金錢的態度。同等數目的錢在傳統經濟學中是沒有差異的,但在不同人的不同心理帳戶中,錢就產生了差異。人們在決策時,往往會做出非理性的消費行為。比如跟團旅遊,是一次性付清團費還是先預付部分費用,再另付門票費?這兩種付費方式的總費用其實一樣,但後一種方式總讓人感覺玩得不盡興,因為時刻在掏錢,影響旅遊體驗。此外,人們會把不同途徑獲取的錢存入不同的心理帳戶。同樣是10萬元,辛苦賺取的錢在使用的時候往往會更加珍惜,而意外中彩得到的錢花起來可能會更加大方。

當然,我們不能去比較傳統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孰優孰劣。塞勒的獲獎,讓更多的普通人開始關注這個有趣的學科,並對經濟學產生興趣。

相關焦點

  • 行為經濟學探究人類「心理帳戶」(經濟透視)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僅讓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星光熠熠,也讓行為經濟學這一概念更加引人關注。  事實上,作為一種實用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並非新鮮事物。2000年至2005年,至少有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行為經濟學有關。但今年的諾獎,卻讓行為經濟學火了起來。
  • 諾貝爾經濟學獎將揭曉:哪些研究揭秘人類心理帳戶?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將揭曉:哪些研究揭秘人類「心理帳戶」?當地時間10月14日,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將在瑞典揭曉。回首半世紀,共有81位經濟學大咖獲此殊榮。他們是如何「過關斬將」拿下了大獎?其研究成果又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又有哪些研究能解釋你「買買買」的衝動行為?
  • 行為金融學——損失厭惡、心理帳戶
    這篇文章之後成為著名的經濟學刊物《計量經濟學》最常引用的論文。在那之前,由《博弈論和經濟行為》的作者約翰·馮諾依曼和奧斯卡·摩根斯頓大力推廣的「決策效用理論」是經濟學中普遍被接受的學說。決策效用理論認為每個人會根據自身最佳的利益,作為選擇制定決策的依據。例如,如果有個遊戲具有65%的贏面,35%的輸面,一個人根據決策效用理論就會選擇參與,因為整體結果為正數。
  • ...雙十一」帳戶花完了?——從「心理帳戶」透視個體消費行為的...
    為什麼「雙十一」「剁手」行為嚴重?為什麼兩個好消息要分別表達?兩個壞消息呢?為什麼低金額獎酬時人們傾向於選擇物品,而高金額獎酬時人們偏愛選擇現金?為什麼股民偏愛低價股,且資金量不大時喜歡持有多隻股票?這就引出了「心理帳戶」的話題。這是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的重要貢獻之一,也是這篇文章要探討的主題。
  • 「用戶研究」教你抓住用戶心理的經濟學理論——心理帳戶(Ⅰ)
    01什麼是心理帳戶這就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著名的經濟學理論——心理帳戶。大家都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的銀行裡開設幾個帳戶,然後把錢分門別類存進去,有的帳戶是做理財的,有給父母養老的,還有存放子女教育基金等等。
  • 郝旭光:心理帳戶理論可解釋許多非理性消費行為
    郝旭光——股票投資心理學漫談之二十三與傳統會計帳戶不同,心理帳戶的特徵是「非替代性」效應,也即不同帳戶的金錢不能完全替代,這會使人們產生「此錢非彼錢」的認知錯覺,對這兩個帳戶的錢有不同的感知,導致非理性的經濟決策
  •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察·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經濟學獎專欄(十八)
    在理論研究中,他對反常行為、經濟人假設、稟賦效應、跨期選擇、心理帳戶和股票市場等方面研究做出重大貢獻;在實際應用上,他分析和解釋了消費者行為、社會福利政策、儲蓄投資政策等行為經濟案例。其代表作有《贏者的詛咒》(R.Thaler,1991a)、《準理性經濟學》(R. Thaler,1991b)和《助推》(Sunstein & Thaler,2008)等。
  • 消費決策中的 心理帳戶影響
    這裡面一定藏著什麼東西,原來,按照經濟學解釋,這都是心理帳戶引起的不同反應。心理帳戶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查德·塞勒提出的概念,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由於消費者心理帳戶的存在,個體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塞勒用這個概念來解釋個體在消費決策時為什麼會受到「沉沒成本效應」的影響。
  • 5條「心理帳戶」小技巧,讓玩家心甘情願的花錢
    想要把運營活動做好,需要有豐富的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所以第一期我們就從基礎理論講起,闡述一個運營活動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概念——心理帳戶。心理帳戶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行為經濟學,顧名思義,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與經濟學潛在關係的學問,也是將心理學理論與經濟學研究相結合的學科。區別於傳統經濟學中將人作為絕對理性的決策主體,行為經濟學認為在很多情況下,人並不是絕對理性的,偏見是人與生俱來的缺陷,而心理帳戶就是人偏見下的一種行為模式。
  • 「用戶研究」教你抓住用戶心理的經濟學理論——心理帳戶(Ⅲ)
    大家好,上一期給大家分享了心理帳戶中的意外所得帳戶,有網友表示能不能快速更新,所以小編就來了,今天分享的是商業領域中常見的心理帳戶——子女教育心理帳戶。因為給孩子買普通的機器人玩具是從情感維繫帳戶中花錢(什麼是情感維繫帳戶帳戶,可以查看上期分享,點擊連接查看「用戶研究」教你抓住用戶心理的經濟學理論——心理帳戶(Ⅰ)),而帶有編程功能的機器人是從子女教育帳戶中花錢。
  • 諾貝爾經濟學獎將揭曉:哪些研究揭秘人類「心理帳戶」?(2)
    他指出,受多種心理作用影響,人們會變得非理性,難以管好錢包。比如,同樣是價值1000元的鞋子,消費者在購買普通款時會猶豫不決,但面對名牌打折款時可能會衝動消費。2015年的獲獎者安格斯·迪頓發現,錢多不一定能帶來更多的幸福感,高收入帶來的是生活滿意度,而非幸福本身。
  • 經濟學諾獎得主泰勒:專門研究反常現象,提出心理帳戶理論
    廣東財經大學鄒新月、陳玉琳曾在2015年第1期《經濟學動態》雜誌刊文介紹了泰勒(文中譯為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學術貢獻,稱其在理論研究中,對反常行為、經濟人假設、稟賦效應、跨期選擇、心理帳戶和股票市場等方面研究做出重大貢獻;在實際應用上,分析和解釋了消費者行為、社會福利政策、儲蓄投資政策等行為經濟案例。其代表作有《贏者的詛咒》(R.Thaler,1991a)、《準理性經濟學》(R.
  • 心理帳戶:想讓消費者買單,就要給他一個買單的理由
    卡內曼教授就說,這兩種實驗結果出現兩種不同的情形,原因當考慮情景A的時候,也就是鈔票的時候,人們會把丟失的三百塊錢和買票的三百塊錢分別考慮,而情景B丟失演出票的時候,會把已經花費的錢和將要再補一張票的錢放在同一個帳戶裡同時考慮,進行估價,你會覺得,我看一場演出,花了六百塊錢,這也太貴了,那就算了吧同樣是損失三百塊錢,沒有本質的區別,為什麼人類的決策如此之大呢?
  • 你的欠理性行為,是因為不同的心理帳戶作怪
    如果你區別對待,認為自己寫作賺來的稿費來之不易,而輕易得到的彩票獎金隨意就花出去了,那麼你就有了兩個不同的心理帳戶,導致你對等價的兩百元有了不一樣的心理劃分。而這個心理帳戶,即奚愷元在《別做正常的傻瓜》第一章裡提出來的,也是我們今天解讀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心理帳戶呢?
  • 2021廣西事業單位考試公基備考:心理帳戶
    在行為學上,這樣的反差萌消費觀現象被稱為心理帳戶。 什麼是心理帳戶? 「心理帳戶」一詞由美國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察·塞勒首次提出,塞勒也因此理論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心理帳戶說的是人們會把各種支出或收益劃分到心中不同的帳戶中,而這些帳戶在大多數時候是不互通的。
  • 【音頻】行為經濟學領域力作(交易博弈必讀)!
    請加小編微信(ID:forextop66)(點擊上方音頻,立即收聽)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力作《比賽中的行為經濟學》,這本書揭示了人類認知偏差對體育比賽的影響,讓你更好的認識藏在賽場比分和賽場行為背後的秘密。如果常看足球比賽的話,你一定知道,同一隻球隊主場作戰和客場作戰的勝率會有很大的差異。
  • 37年前就提出「心理帳戶」理論,為何塞勒等到今天才得諾獎?
    丨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丨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丨作者:王瑩北京時間10月9日,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理察·塞勒教授因其在行為經濟學的貢獻獲得這一殊榮。之所以出現兩種不同的選擇,其原因就在於——心理帳戶。按照微觀經濟學理論,金錢具有「替代性」,每一元錢與一元錢之間可以任意替換,也就是說「一元錢永遠是一元錢」——無論是花在此處,還是別處。如這個前提成立,那麼在上述場景中,無論是丟了電話卡,還是門票,由於損失的金額相等,因此選擇會去參加音樂會人數的比例也應該基本相等。
  • 原來是心理帳戶在作怪!
    1985年,美國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察·薩勒,基於對人們「非理性」消費的長期研究,率先提出了「心理帳戶」的概念。所謂心理帳戶,就是人們不自覺地將現實生活裡賺到的錢、花出去的錢在心理上進行分類、預算和評估,再歸屬到不同類型的帳戶裡。
  • 摒棄心理帳戶
    「12個月前100元買的」是心理帳戶。等到了第二天,「上帝暫停時間時我不買回來就好了,否則不會200元跌到了40元」也是心理帳戶,讓人很痛苦。等到了第二天,如果沒有發生前一天上帝暫停時間這回事,「我的股票100元成本跌了60%了」也是心理帳戶,也讓人很痛苦。
  • 諾貝爾經濟學獎今揭曉:81位大咖曾獲殊榮 有的考察期達數十年
    當地時間10月14日,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將在瑞典揭曉。回首半世紀,共有81位經濟學大咖獲此殊榮。他們是如何「過關斬將」拿下了大獎?其研究成果又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又有哪些研究能解釋你「買買買」的衝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