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研究」教你抓住用戶心理的經濟學理論——心理帳戶(Ⅰ)

2021-01-19 啄木鳥職場資料庫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經歷,想給自己買一個有點小貴的東西,糾結了大半個月,在最終還是沒捨得買,但要是同樣的東西買給爸媽,或者男女朋友卻非常爽快。

這是為什麼呢?

01什麼是心理帳戶

這就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著名的經濟學理論——心理帳戶。

大家都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的銀行裡開設幾個帳戶,然後把錢分門別類存進去,有的帳戶是做理財的,有給父母養老的,還有存放子女教育基金等等。

1980年,芝加哥大學 著名行為金融學家 理察薩勒 教授發現這樣的帳戶在人們的心理同樣存在,因此首次提出「心理帳戶」的概念。

心理帳戶,說的直接一些,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心裡建立很多個帳戶,有的是儲蓄的,有的是滿足虛榮心的,有的是滿足日常生活開支的,有的是維繫個人感情關係的……就像我們在銀行把錢存在不同帳戶裡是一樣。

而且特別有意思的是,不同的心理帳戶對價格的感知度也不一樣。

02情感維繫帳戶

那麼今天第一期就先給大家分享在商業中廣泛應用的一種心理帳戶——情感維繫帳戶。

我們還是先回到文章開頭的例子上,如果我們要給自己買一件昂貴的禮物,那麼這筆錢就會從我們的「日常生活開支」帳戶中劃出,如果是給爸媽、男女朋友買的禮物就不一樣了,這筆錢就會從「情感維繫帳戶」中劃出,因為跟我們自己不需要跟自己維繫感情維繫,但跟爸媽、男女朋友需要做深度的感情維繫。

故而每個人的情感維繫帳戶的預算就非常高,所以在給爸媽、男女朋友花錢的時候自然就很大方,這也是商家在宣傳商品的時候喜歡打情感牌的主要原因。

史玉柱在做腦白金推廣營銷時,利用的就是情感維繫帳戶。這一句朗朗上口的廣告語「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幫助史玉柱賺了全國人民整整十年的錢累計金額高達數百億。

腦白金的主要有效成分不過就是褪黑素,幫助人們調節睡眠,一般各大電商平臺售價在60-100元之間不等,但換成腦白金,售價就可以翻一番。

如果你也是中小企業或者線下門店的老闆,也在為營銷問題犯難,或許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心理帳戶能夠幫你在做研究用戶的時候給你新角度,接下來你可以嘗試把你的產品或服務,定義為「禮物」。

而禮物呢,就是自己捨不得用,專門用來送親友、送朋友的東西。比如情人節的巧克力、玫瑰,逢年過節給服務買的洗腳盆、保健品。

每天進步一點點,今天,你有收穫嗎?

這一期的分享到這裡。歡迎你留言分享自己從情感帳戶裡賺錢的例子,或者從你身邊尋找一個商家如何從用戶的情感帳戶裡賺錢的例子,期待你精彩的分享,我在這裡等著你哦~

相關焦點

  • 「用戶研究」教你抓住用戶心理的經濟學理論——心理帳戶(Ⅲ)
    大家好,上一期給大家分享了心理帳戶中的意外所得帳戶,有網友表示能不能快速更新,所以小編就來了,今天分享的是商業領域中常見的心理帳戶——子女教育心理帳戶。因為給孩子買普通的機器人玩具是從情感維繫帳戶中花錢(什麼是情感維繫帳戶帳戶,可以查看上期分享,點擊連接查看「用戶研究」教你抓住用戶心理的經濟學理論——心理帳戶(Ⅰ)),而帶有編程功能的機器人是從子女教育帳戶中花錢。
  • 「用戶研究」教你抓住用戶心理的經濟學理論——心理帳戶(Ⅳ)
    大家好,上一期給大家分享了常見的四種心理帳戶的子女教育帳戶,看看日曆,發現已經時隔20餘天了,所以啄木鳥「排除萬難」,今天一定要把最後一期常見的心理帳戶——零錢帳戶分享給大家。什麼是零錢帳戶?我們很多人都有感受,假設你口袋裡一張百元大鈔,晚上回家前老婆叮囑你買瓶醬油,百元大鈔被破開了,結果沒過兩天,這100塊錢就花完了。但同樣,你老婆在銀行帳戶裡的5000塊錢還好好的存在那裡。時間久了,每次要破開百元大鈔時,你都很糾結,生怕一破開錢,很快錢就沒了。好,假設你的錢不在老婆那裡,就在在自己手上呢?同樣是銀行存放著5000塊錢,你會發現自己不會隨便把錢花掉。
  • 如何利用「心理帳戶」提高用戶付費和留存?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心理帳戶。什麼是心理帳戶?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在1980年提出的概念。心理帳戶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由於消費者心理帳戶的存在,個體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
  • 諾貝爾經濟學獎將揭曉:哪些研究揭秘人類心理帳戶?
    來源:中國新聞網原標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將揭曉:哪些研究揭秘人類「心理帳戶」?當地時間10月14日,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將在瑞典揭曉。回首半世紀,共有81位經濟學大咖獲此殊榮。他們是如何「過關斬將」拿下了大獎?其研究成果又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又有哪些研究能解釋你「買買買」的衝動行為?
  • 行為經濟學探究人類「心理帳戶」
    倪紅福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僅讓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星光熠熠,也讓行為經濟學這一概念更加引人關注。事實上,作為一種實用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並非新鮮事物。
  • 經濟學諾獎得主泰勒:專門研究反常現象,提出心理帳戶理論
    廣東財經大學鄒新月、陳玉琳曾在2015年第1期《經濟學動態》雜誌刊文介紹了泰勒(文中譯為塞勒)對行為經濟學的學術貢獻,稱其在理論研究中,對反常行為、經濟人假設、稟賦效應、跨期選擇、心理帳戶和股票市場等方面研究做出重大貢獻;在實際應用上,分析和解釋了消費者行為、社會福利政策、儲蓄投資政策等行為經濟案例。其代表作有《贏者的詛咒》(R.Thaler,1991a)、《準理性經濟學》(R.
  • 5條「心理帳戶」小技巧,讓玩家心甘情願的花錢
    想要把運營活動做好,需要有豐富的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所以第一期我們就從基礎理論講起,闡述一個運營活動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概念——心理帳戶。心理帳戶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行為經濟學,顧名思義,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與經濟學潛在關係的學問,也是將心理學理論與經濟學研究相結合的學科。區別於傳統經濟學中將人作為絕對理性的決策主體,行為經濟學認為在很多情況下,人並不是絕對理性的,偏見是人與生俱來的缺陷,而心理帳戶就是人偏見下的一種行為模式。
  • 行為經濟學探究人類「心理帳戶」(經濟透視)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僅讓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星光熠熠,也讓行為經濟學這一概念更加引人關注。  事實上,作為一種實用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並非新鮮事物。2000年至2005年,至少有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行為經濟學有關。但今年的諾獎,卻讓行為經濟學火了起來。
  • 塞勒與心理核算理論
    心理核算理論涉及個體行為決策過程中的一整套心理系統,承接了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論,實現了前景理論從心理學領域向經濟學領域的成功過渡,最重要的一點是,心理核算理論在總結有限理性現象的基礎上,串聯起了塞勒的另外兩大研究領域,即自我控制力不足和社會偏好問題。
  • 郝旭光:心理帳戶理論可解釋許多非理性消費行為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的重要貢獻之一是提出了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這個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人們在決策時通常不是將決策的各方面綜合起來考慮並計算各方面得失帶來的效用,而是將問題分解成相對習慣和簡單且分別獨立的科目,其感受效用分別來自於這些科目的損益。
  • 用「心理帳戶」進行產品設計
    什麼是心理帳戶塞勒於 1985 年在研究人們的「非理性」消費行為時,提出了 Mental Accounting Theory(心理帳戶理論)。譯:心理帳戶理論是個人和家庭用來組織、評估和跟蹤財務活動的一系列認知操作。心理帳戶有三大特徵:1. 不同的收入來源之間,有非替代性通俗的解釋,就是自己努力賺的錢更值錢。我有一個朋友,有一天心血來潮買了一張福利彩票,結果中了500元。這哥們興高採烈的就拉著我們去搓了一頓。是他大方嗎?不是的,因為平時大家可都沒有這麼揮霍的習慣。
  • 「我們是如何被商家操控的」心理學:心理帳戶丨飯大官人
    02「我們是如何被商家操控的」之心理學知識:心理帳戶試想一下,現在你準備去電影院,你的左右兩個兜裡各有100塊錢,分別用來買電影票和電話儲值卡,然後你發現自己丟了錢。如果丟的是100元的電話儲值卡的錢,你依舊會去看電影。如果丟的是100元的電影票的錢,你估計就不會去看了。
  • 行為金融學——損失厭惡、心理帳戶
    這篇文章之後成為著名的經濟學刊物《計量經濟學》最常引用的論文。在那之前,由《博弈論和經濟行為》的作者約翰·馮諾依曼和奧斯卡·摩根斯頓大力推廣的「決策效用理論」是經濟學中普遍被接受的學說。決策效用理論認為每個人會根據自身最佳的利益,作為選擇制定決策的依據。例如,如果有個遊戲具有65%的贏面,35%的輸面,一個人根據決策效用理論就會選擇參與,因為整體結果為正數。
  • 消費決策中的 心理帳戶影響
    這裡面一定藏著什麼東西,原來,按照經濟學解釋,這都是心理帳戶引起的不同反應。心理帳戶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查德·塞勒提出的概念,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由於消費者心理帳戶的存在,個體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塞勒用這個概念來解釋個體在消費決策時為什麼會受到「沉沒成本效應」的影響。
  • 教練的健身偏好,不等於用戶的健身需要
    首先從用戶「愛練」的角度來說,英國心理學會曾研究人格和健身愛好的關係,而「失去興趣」是Exercise Psychology中教練教健身,不能強加健身偏好,深層原因在於用戶健身時,心理上的行為動機,以及生理上的體能適應各不相同。
  • 37年前就提出「心理帳戶」理論,為何塞勒等到今天才得諾獎?
    1980年,理察·塞勒教授第一個提出了心理帳戶(Mental Accouting)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不僅有對物品分門別類的習慣,對於錢和資產,人們一樣會將它們各自歸類,區別對待,在頭腦中為他們建立各種各樣的帳戶,從而管理、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塞勒曾經讓人們在兩種描述中選擇:描述一:假設你得了一種病,有1/10000的可能性會猝死。現在有一種藥吃了以後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低為0,你願意花多少錢買這種藥?
  • ...雙十一」帳戶花完了?——從「心理帳戶」透視個體消費行為的...
    它揭示了人們進行資金財富決策時的心理認識過程。1984年,卡尼曼和特韋爾斯基認為「心理帳戶」概念用「mental account」表達更貼切,提出了用「價值函數」假設和「決策權重」函數來解釋人們內在的得失評價機制。1985年,塞勒發表了《心理帳戶和消費行為選擇》一文,正式提出心理帳戶理論。他系統分析了心理帳戶現象,以及心理帳戶如何導致個體違背最簡單的經濟規律的問題。
  • 心理帳戶:想讓消費者買單,就要給他一個買單的理由
    其實啊,這種決策不合理的事,每個人都會有,你會發現我吃一頓飯二三百塊錢,不嫌貴,但是買一本書,幾十塊錢,你可能就覺得價格不合理了,比如有些父母,給自己的孩子花錢,花成千上萬塊錢報班學習,一點也不心疼,但是一旦給自己花錢,就精打細算了起來,從消費心理學來講呢,有學者就把這種不夠理性的購買決策歸為消費者的心理帳戶心理帳戶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察·塞勒在大概三十年前提出的一個概念
  • 競品分析報告:簡單心理 VS 壹心理
    近期關鍵迭代信息:2020年3月,【心理測評】1人買測試,可免費分享給3個好友。約朋友們一起成長吧! 【心理諮詢】諮詢頁面全新改版,多維度幫你更快找到適合的心理諮詢師;還有更多專業視頻、文章,助你自我提升~
  • 掌握這12種心理效應,讓用戶對你的品牌「上癮」!
    《餐謀長聊餐飲》  一輩子只聊一件事  餐謀長™導讀: 營銷的本質就是研究人。營銷生態在變,但人性和消費心理不變。 為什麼直播間裡的主播會不停提示商品的剩餘量? 為什麼網紅店越是排隊、越能吸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