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的A股其實是一波牛市,上證指數從2019年的3000點徘徊,一直到年底3400點附近,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很多散戶雖然沒賺錢,但權益類基金賺錢效應明顯,平均收益率超過30%,超過多個主流指數。
具體來看,截至12月11日,已有10隻產品年內收益率翻番,還有16隻的收益率在90%至100%之間。表現最好的是普通股票型基金,這類基金規定持股倉位不得低於80%。數據顯示,此類基金的年內平均收益率達到41.43%,超過同期上證指數、深證成指、滬深300、中證500、中小板指以及科創50指數漲幅。
今年是公募基金的大年,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時,頻繁見「日光」爆款基金,當時覺得市場熱度已經很火爆,而到了下半年的7月份,隨著股市再次快速上漲,爆款基金的發售又多了起來,甚至比年初更火爆。很多中小投資者其實已經接受了買基金比買股票要穩健的理念,特別是年輕人。
但選基金,擇時和看行業方向其實蠻重要的。比如今年上半年比較火的醫藥生物和科技,到了下半年就跌跌不休。而下半年重新回到了白酒消費類的行情,如果一直拿著上半年的科技基金,其實下半年回撤會很大的。
無論是擇時還是選行業,其實都需要對宏觀方向做一定的把握,大家總說哪些基金又收益達到了多少,但真正能持續活下來的基金其實並不多,舉個例子,目前市面上很難見到2015年那一波牛市之前的基金,但只要以前的基金一直存活,此時的收益基本都翻倍了。選基金這件事的專業性,並不比自己炒股簡單。
目前的宏觀環境,其實很像2017年。
第一,在大幅寬鬆後,流動性同樣開始邊際性收緊。根據歷史經驗來看,利率的邊際上行,往往是行情進入下半場的確認標誌。利率/流動性的收緊有一個累計效應,初期會讓市場強化對於經濟復甦的確認和信心,後期反應逆周期政策的約束會讓泡沫化的行情破滅。而這一點在12月11日的重要會議過後,已經越來越清晰。上周末的會議,刪掉了連續好幾年的「逆周期調節」。
第二,經濟開始結構性復甦:2016年10月,PMI在連續兩年水位以下後,正式站上51,2017年全年,PMI一直在51以上運行。類似的,2020年7月份以後,官方PMI開始站穩51以上。官方表述是,目前疫情過後的經濟復甦已然確認,但考慮到疫情的複雜性,還需提高警惕。
第三,兩國關係趨於緩和。隨著換屆的完成,大家猜測最壞的情況已然過去,對於國內科技型企業的政策,是否會延緩之前的禁令?市場還是有所期待並觀望的。這和當時2016年底2017年初的情況類似。
第四,出口數據大幅改善:今年11月,出口增長7.8%,月度增速連續6個月保持正增長。
在看完宏觀環境的對比後,那麼2017年的A股經歷了什麼呢?在復甦確認後,一方面是盈利恢復驅動部分股價上漲,包括食品飲料、家電、煤炭、保險、銀行、鋼鐵等等;另一方面,則在繼續消化部分前期泡沫板塊的估值,以TMT行業最為典型。
而對於2020年下半年,科技股的走弱,和當年TMT多麼的像。而且TMT本身就是包含科技行業的意思。TMT,是科技、媒體和通信三個英文單詞的縮寫的第一個字頭,整合在一起。含義實際是未來(網際網路)科技、媒體和通信。
最後總結下來就是,明年的策略,應該是追盈利,殺估值。說通俗些,對於一切講故事而看不見盈利的公司,特別是尚未穩定盈利的科技型公司,要小心再小心。
對於目前機構的主流觀點,其實有兩個。第一是認為2021年是周期股(例如所謂低估值的銀行股)的行情,第二是認為在藍籌搭臺的情況下,2021年繼續是消費和科技的行情。這兩個觀點的共性和區別是什麼呢?
首先對於明年上半年,大家都比較看好。其次,在行業分歧上,主要區別在於估值是否有泡沫。銀行股的PE和PB總在下面趴著,而科技股和消費、醫藥目前的估值並不美麗,但是100倍的PE和200倍的PE有區別嗎?沒有。反正都夠高了。
對於明年的行情,我認為目前能確定的事情其實只有兩個:
第一, 從指數上來看,明年的底部肯定比今年要高,整體是上漲的。
第二, 如果打出上影線來(即衝高回落坐過山車),那麼對新股民和持續持倉不動的大部分基民,都是非常不友好的,因為這更加強調了對宏觀方向的把握,具體來說就是擇時的能力。
簡單來說一句話,指數機會不大,仍然維持震蕩的一個區間,但總體上漲,具體行業個股,專業性要求更強,賺錢更難。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中所提板塊、個股均只作為邏輯分析與技術交流之用,不作為操作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