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 晨 風
2020年3月7日,對於吉林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劉甜甜來說,註定將是她一生都不會忘記的日子。就在這一天,她和6歲的女兒文慧終於解除了14天的醫學隔離觀察。在「自由」重來的那一刻,她最想做的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帶著女兒到外面呼吸新鮮空氣、到社區和單位去看看隔離期間關心她的「夕妹兒」等好人……
話還得從今年1月13日這天說起,那一天,劉甜甜帶著女兒,以一種「急迫」的心情,從吉林市奔向山東淄博的老家。想來,畢業後就在他鄉工作,她對家鄉和家人有著特殊的思戀。另一方面,她也希望女兒能和她一樣珍惜跨越千裡的血脈情緣。
上一次歸鄉時,女兒還是「縮」在厚厚冬衣中不問世事的「小不點」,而今,已是指著車窗外面問這兒問那、開心不已的「小燕子」。
進入家門,劉甜甜即刻被父母的寵愛左右了。她與父母兄妹、兒時的夥伴沉浸在歡樂的節日氛圍中。誰也不會想到,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最終會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把節日的喜慶衝洗的一乾二淨。10天之後的1月24日,山東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響應。一天後,吉林省宣布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Ⅰ級應急響應。劉甜甜很快發現,她和女兒的這個假期「變長了」。每天電視上一遍一遍播出的疫情新聞讓她開始覺得憂心,她上網或通過微信與同事、朋友們聊天,互通彼此的信息。父母則經常勸慰她,甚至為女兒能更長時間呆在身邊而暗暗開心。但劉甜甜還是覺得「受不了」,「熬」了一個月後,她發現自己是那樣迫切地想念同事和工作。終於有一天她下了決心,必須離開「娘家」了。但顧慮依然存在:劉甜甜要對付父母早就準備好的大包小裹,要帶好年僅6歲的女兒,要順利應對濟南和長春的換乘,還有路上其他臨時可能出現的情況。2月21日一大早,躲閃著年近70歲父母的囑託和擔憂,她和女兒戴上口罩、眼鏡、帽子等防護用品,「全副武裝」地出發了。
空曠的車站和車廂裡的旅客寥寥無幾,雖然返程只需短短的一天時間,劉甜甜還是覺得,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緊張和挑戰。直到聽見車廂廣播裡傳來「吉林站到了」的那一刻,她才抱著女兒深深地吐出一口氣。
在吉林火車站,經過測量體溫、消毒程序後,她牽著女兒排在長長的登記隊伍裡面。此時,她的心情仍有些焦躁,女兒卻好奇地東張西望。終於輪到她們登記了,這時她才發現,不知啥時候女兒已經跑到旅客信息登記桌前面。負責登記的是一位大概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志願者,一串「久違」的東北口音傳來:「好孩子,這裡人多,別亂跑,快站到媽媽的身後邊!」這些溫暖的話語,讓劉甜甜的焦躁消失得一乾二淨。中年男子也是別人的父親,別人的兒子,別人的丈夫。但此時,他勇敢地站在了城市的大門前,守衛著身後的家園。那熟悉的東北口音,讓劉甜甜再一次有了「家」的感覺,也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溫度。在返回吉林之前,劉甜甜已在微信裡提前和單位、社區,以及小區物業進行了報備,填表和登記的諸多事情早早地就完成了,這讓她的回家多了幾許順利,當日晚上7點半,她和女兒終於回到了位於吉林市江南的家中。到了家門口,讓她驚喜萬分。原來,社區得知她在本地沒有親屬,還帶著年幼的孩子,就為她提前購買了新鮮的蔬菜、水果及消毒液。更讓她感動的是,一直在她家單元門口等待她們回來的物業值班大叔。當得知娘兒倆匆忙中忘記在小區門衛籤署《隔離承諾書》時,這位大叔說,「沒事、沒事,你先領孩子上樓,你們都折騰一天了,孩子都累了,一會兒我把承諾書拿過來你籤一下就行了。」看著大叔矮胖笨拙的身影消失在小區路燈下,讓劉甜甜非常感動。平時,因為進出小區等瑣碎小事,她曾和小區物業的人吵紅過臉。但此時,一瓶消毒液、一袋蔬菜、 一句樸實的話語,讓她在最無助的時期,感受到了普通人的偉大。
2月22日一大早,劉甜甜就接到了學校教研部主任王曉群的電話:「一路上都順利吧,你和孩子要是需要什麼東西,我就給你送過去。孩子想吃啥就說,讓你嫂子給你們做。」
劉甜甜有山東人的直爽、勤勞,她工作上不甘人後,一直保持著一流的工作業績,有多篇學術文章在刊物上發表,甚至被更多媒體轉載交流。王曉群平時對工作要求一向嚴格,而且不苟言笑,對劉甜甜也毫不例外,這讓劉甜甜有時覺得王主任和自己過不去,心裡暗暗對他有些意見,當聽到王主任這番話時,她掉下了懺悔的眼淚。
隔離第二天的一大早,社區工作人員給她打來電話。在告知隔離期間需要做的事項之外,也告訴她不要孤單,接下來隔離的日子,會有社區的同志「陪伴」她。通過加微信好友,劉甜甜才知道這位社區的同志叫「夕妹兒」。劉甜甜每天早晚準時自覺地把自己和女兒的體溫報告給「夕妹兒」。「夕妹兒」則會發一些有趣的表情讓她們娘倆兒開心。劉甜甜也會在微信中聊起其它的事兒,漸漸地她們成為了朋友。
隔離的第8天,她家裡的消毒液快用完了,蔬菜、水果也吃得差不多了,隔離的心理影響,也在這時開始產生。每當這時,總有社區或單位同事、好朋友給她們送來,這些,都讓她感覺到社會上還是好人多,更讓她感覺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女兒文慧每天趴在窗戶前,好奇地、不停地向外張望,當她眼巴巴地看著樓下的孩子玩耍時,總是這樣問:「媽媽,我什麼時候能出去玩?」每當這時,劉甜甜就開始給女兒講故事,和她做小遊戲,變著法兒地讓女兒開心,但有時,她卻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因為劉甜甜的愛人常年在國外工作,雖然可以視頻聯絡,但為了愛人能安心地工作,她早已習慣了「報喜不報憂」,很少說起家裡的困難,單位、家裡的事忙點、累點,甚至再大的委屈她都能忍受,但這次冒著巨大的風險從山東回到吉林,又要承受隔離期間帶來的巨大壓力,這還是讓她有些吃不消。只要想起這些,她也會背著女兒忍不住一個人掉眼淚。但她馬上就告誡自己,必須要適應、必須要戰勝這一切。
隔離的第9天,她開始有計劃地恢復女兒的學習。她希望,不要因為這段隔離,影響了女兒的學習。隔離的第10天,心情平靜下來後,她 「第一次」認真地把家中裡裡外外打掃一遍。平時的忙碌讓她早已習慣「快餐式」的打掃,這一次行動,她竟然發現了一些「失蹤」好久的東西,這讓她覺得驚喜。隔離的第11天,她為自己和女兒制訂了一份健身計劃,目的是讓自己和女兒保持健康的身體,也保持樂觀的心態。讀書,聽音樂,陪女兒遊戲,打掃,運動,做一些娘兒倆喜歡的事情……漸漸地,劉甜甜發現,只要善於利用、充分珍惜,看似枯燥的隔離日子也會充滿樂趣,甚至變得沒有那麼漫長。隔離的日子也成為她梳理自己工作的機會。她渴望回到工作中,同時也在細細地品味和總結著自己。在隔離的日子裡,劉甜甜開始重新思考人生,認識生活。隔離的日子讓她明白生命寶貴,更加珍惜當下的一切,她每天都給父母發一段視頻報平安。在電視裡,他看見許多醫護人員、解放軍戰士在武漢戰「疫」前線衝鋒陷陣。她雖然隔離在家,但作為一名有20多年黨齡的共產黨員,她認真寫下了《疫情防控面前切實加強網絡輿論工作引導》等理論文章,並推介給媒體。通過電視和網上的學習,她認為抓好疫情防控絲毫不能放鬆,推進經濟發展時不我待,她撰寫的《關於整合吉林省紅色資源的研究與思考》刊發在2月的新長徵雜誌上。每天她的心情都隨著疫情統計數字的降低不斷好轉,數著日子,盼著明天,她頭一次深刻感受到,自己個人的命運,真的與國家、民族那樣深刻地息息相關。另一個認識也隨著隔離更深地寫入心中:這世上從來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因為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而已。而這個,可以是她,也可以是你。李景輝,1972年生於黑龍江省慶安縣,現工作於吉林市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代表作有《高牆下的報告》《開發區之戀》《心中的玫瑰獻給誰》《追夢之路》等,先後有8篇文藝作品獲得國家、省、市優秀作品獎,被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創作中心授予全國百名桂冠詩人榮譽稱號。
晨風一級播音員,現擔任吉林市廣播電視臺《吉廣新聞》主播.2005年至2016年工作於吉林市經濟廣播電臺。曾但任品牌新聞欄目《松江朝聲》主播.《松江潮聲》欄目獲省優秀節目一等獎、小說演播《十面埋伏》獲省廣播文藝類一等獎、《新聞現場報導---強攻西大橋》省抗洪搶險一等獎、廣播情景劇《愛的棲息地》獲得吉林省廣播劇單本劇類一等獎。
另外,從工作至今一直擔任頻率、部門和臺內的大型活動主持人,如連續主持了三屆《雪花啤酒節》、連續主持四屆《吉林市國際霧凇冰雪節》、連續主持三屆《吉林市開江魚美食街》、連續主持兩屆《吉林市汽車文化節》、連續兩四屆《吉林市河燈文化節》、2015年吉林市金雞百花電影節送電影下鄉啟動儀式、國際國內影展開幕式及多長電影發布會主持人。
2013年至2016年都市生活893頻率副總監、2016年末至今主持《吉廣新聞》欄目。
咱們村 地球村 - 記得住鄉愁的世界華人文學平臺。
無論您來自北國的小鎮,還是南國的邊陲;也無論您是生在東海漁鄉,還是西漠村莊;無論是身在天涯海角,還是遠在異國他鄉,《咱們村》永遠是您溫馨的港灣;拿起您的筆,述說一下鄉情、鄉音,描繪一下家鄉的美麗,講述一下溫情的故事,回憶一下曾經的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