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度納的上帝之手,馬島海戰的一箭之仇!|每日精選No.34

2020-12-03 海外軍事研究所

這個2020年,世界帶走了太多太多。

而就在幾天前,擁有傳奇色彩的球王馬拉度納也因病去世,阿根廷舉國哀悼三天,國家領導人都停止了公務活動。這麼被重視的馬拉度納,不僅僅因為他是個偉大的足球運動員,而是因為他還是阿根廷的國家英雄。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一切都要從1982年的馬島海戰講起。


1981年,阿根廷軍人政府的無所作為,使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11.4%,通貨膨脹率升至600%,與此相比,當地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只有19.2%,造成了百姓''吃不飽飯,穿不暖衣''的情況,國內局勢變得動蕩不安。越來越多的工人決定發動長期性大罷工,這導致阿根廷國內經濟出現惡性循環。 面對這種情況,1982年4月,阿根廷 總統 加爾鐵裡決定為奪回馬島主權對英國宣戰,以此來轉移國內公眾視線。

這個馬島全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叫福克蘭群島),距離英國本土1萬公裡,就在南大西洋阿根廷家門口,佔地達到1.2萬平方公裡(大概是海南島的1/3大)。 阿根廷和英國之間圍繞它有著多年的主權爭議。


英國一馬島被阿根廷佔領了,當時的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哪能忍!隨即組建了戰時內閣,一支由兩艘航母、數十艘驅護艦和輔助艦艇組成的特混艦隊,在短短半個月時間內就抵達了馬島。倉促出戰的皇家海軍,在阿根廷海軍「超軍旗」攻擊機的英勇功擊下,損失了2艘42型驅逐艦、2艘21型護衛艦。


但是英國卻佔據著海空優勢,一邊有美國情報支持,另一邊法國斷了阿根廷「飛魚」飛彈的供應。戰爭隨即一邊倒的向著英國這邊,英軍的「徵服者」號核潛艇擊沉了阿根廷海軍的頭號主力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擊傷了「聖菲」號潛艇。

最終阿根廷人又被英國人從馬島上灰溜溜地趕了出去,這一點都不意外,因為兩國綜合國力、軍力懸殊實在有點的大。


馬島戰爭的失敗讓阿根廷憋了一肚子氣。

終於在1986年的足球世界盃1/4決賽上阿根廷與英國又狹路相逢,這不僅僅是一場足球比賽,儼然成為了兩國新的比賽「戰場」。馬拉度納在這場關乎國家臉面的比賽中獨中兩元,擊敗了英國隊並最終幫助阿根廷隊捧走了大力神杯。

但在這場比賽中有一個極具爭議的進球疑似是老馬用手打進去的(手球犯規),但在那個沒有VAR的年代,裁判最終沒判罰那就算進球有效,事後老馬對這個進球也含糊其辭的稱那是「上帝之手」。


馬拉度納在球場上幫阿根廷報了馬島戰爭的一箭之仇,阿根廷人則將他視為了國家英雄,遠遠超過了一個足球運動員的身份。這也就不難理解阿根廷舉國哀悼的舉動則是在情理之中了。


相關焦點

  • 馬島海戰與上帝之手
    我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曾經看過一篇文章,馬拉度納參加阿根廷還是那不勒斯的活動,一群孩子紛紛表示很崇拜馬拉度納。 馬拉度納說:不要崇拜我,我只念過小學,而只念到小學的人還不如一頭驢子。
  • 回顧馬拉度納的「上帝之手」
    1986年6月22日,在墨西哥城阿茲臺克體育場進行的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足球賽1/4決賽中,時任阿根廷國家隊隊長的迭戈·馬拉度納用手把球攻入了英格蘭隊的球門,這就是著名的「上帝之手」(Hand of God)事件。
  • 馬拉度納的上帝之手,到底是怎麼回事?
    馬拉度納用「上帝之手」將英格蘭送回老家,馬拉度納用「上帝之手」成為阿根廷民族英雄,而這個進球註定會是足球史上最偉大,最傳奇,最爭議的進球之一。上帝之手吹響勝利的號角在下半場比賽進行到第51分鐘的時候,馬拉度納邊路分球到巴爾達諾腳下,但後者停球失誤被英格蘭後衛霍奇擋出,隨後霍奇將球傳回給門將希爾頓。就在這個時候,機靈的馬拉度納迅速跟進衝搶,高高躍起後,隱蔽的用手將球打進了英格蘭的球門。
  • 球王背後的政治故事:從馬島之戰到「上帝之手」
    也許是潘帕斯雄鷹翱翔的天空太藍,上帝最終帶走了「上帝之手」。球王離去,阿根廷舉國陷入悲痛之中。馬拉度納之於阿根廷的意義遠超足球,在阿根廷人心中,馬拉度納是他們的民族英雄。馬島近代先後歷經多國殖民統治,20世紀油氣的發現及海洋資源利益的爭奪又加劇了馬島爭端的複雜性,馬島由此成為全球領土爭端歷史最為久遠的島嶼。阿、英兩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曾就馬島主權之爭進行了長達15年、約150次談判,均未能達成任何協議。阿方一直堅持英方應無條件承認阿對該島的主權。
  • 永遠的上帝之手|帶你回顧馬拉度納進球史
    永遠的上帝之手 | 帶你回顧馬拉度納進球史 11月26日,阿根廷球王迭戈·馬拉度納在家中突發心臟驟停,不幸去世,享年60歲。 阿根廷總統府當天發布公告稱,因馬拉度納去世,阿全國進入為期三天的哀悼期。
  • 34年了,英國人從沒走出被「上帝之手」支配的恐懼
    加裡·萊因克爾(左二)射進英格蘭隊「安慰球」34年後,自萊因克爾一句「上帝之手」引發足球圈「過激反應」,也算不上無中生有。某種程度上,英格蘭從來沒有走出過誕生「上帝之手」的1986年。證據?全球都在衷心緬懷馬拉度納時,11月26日的英國報紙頭版,齊刷刷地印刷著「上帝之手」手球時刻的大特寫。
  • 34年了,英國人從沒走出被「上帝之手」支配的恐懼
    但這都不重要了,那個時代屬於馬拉度納。加裡·萊因克爾(左二)射進英格蘭隊「安慰球」34年後,自萊因克爾一句「上帝之手」引發足球圈「過激反應」,也算不上無中生有。某種程度上,英格蘭從來沒有走出過誕生「上帝之手」的1986年。
  • "上帝之手"之後,上帝再也沒有眷顧阿根廷
    的「上帝之手」,1986年世界盃上英阿大戰的兩個經典鏡頭之一。英格蘭與阿根廷,兩隊在1966年世界盃上就曾結下過梁子,4年之前的「馬島戰爭」又讓兩國成了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所以,打從1/4決賽對陣形勢確定下來的那一刻起,這場歐洲與美洲風格的碰撞便成為全世界球迷關注的焦點。最終,半是天使半是魔的馬拉度納實現了「要為在馬島戰死的阿根廷小夥子們報仇」的諾言,率領球隊跨過英格蘭,晉級半決賽,並最終捧起了大力神杯。
  • 球王馬拉度納逝世!用上帝之手,向英國報了馬島戰爭慘敗一箭之仇
    疫情肆虐全球,數十萬人離開人世,而美國籃球巨星科比因飛機失事而隕落,萬萬沒想到的是,在全世界足球迷心目中有球王美譽的阿根廷巨星迭戈.馬拉度納,也沒能熬過2020年,11月26日凌晨(北京時間),他在阿根廷因為心臟病病逝,這位球王人生歷程裡最輝煌一刻,和一場戰爭也聯繫在了一起。
  • 上帝收回「上帝之手」,別了馬拉度納
    上帝之手記起《天下足球》描述亨利的一句文案:三十二歲的亨利坐在那裡,深情的目光望去,滿眼都是自己二十二歲的影子。我想2010年的馬拉度納站在場邊望向球場的梅西,應該都是自己1986年的影子。讓我們將時鐘撥回到1986年6月22日這一天的墨西哥。阿根廷和英格蘭在世界盃的1/4決賽相遇了。此前阿根廷英格蘭因為領土問題,爆發了馬島戰役,阿根廷戰敗,國內群眾對英格蘭的民族情緒相當高漲。都希望藉此機會,還給英格蘭一拳。
  • 馬拉度納的上帝之手,到底是怎麼回事?你怎麼看馬拉度納這個人?
    有裁判就會有誤判,這就是足球的魅力,個人覺得「上帝之手」是偉大進球沒錯,梅西的那一複製版「上帝之手」遠沒有馬拉度納的精彩。馬拉度納在某種程度上說很幸運,沒有馬島戰爭也許馬拉度納在阿根廷也就沒有那麼偉大了,只是一個偉大的球員,在關鍵的英阿大戰中他不止是單純的進了兩個球,最幸運的是老馬的兩個最偉大的球都在這場比賽中出現,所有幸運與實力因素完美了這場比賽,完美了老馬。
  • 老照片|"上帝之手"之後,上帝再也沒有眷顧阿根廷
    馬拉度納的「上帝之手」,1986年世界盃上英阿大戰的兩個經典鏡頭之一。英格蘭與阿根廷,兩隊在1966年世界盃上就曾結下過梁子,4年之前的「馬島戰爭」又讓兩國成了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馬島一敗塗地,馬拉度納在足球場上為阿根廷挽回榮譽其實20多年來,英、阿兩國一直就馬島問題在談判,可之前幾屆政府誰也不像加爾鐵裡這樣,彪呼呼地直接動手。英國人雖然沒有心力去控制海外殖民地,但挨了打不會不還手。
  • 揭秘球王馬拉度納為何被稱作「上帝之手」
    這件事情還要從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說起,在四分之一決賽上,阿根廷遇到了英格蘭,25歲的馬拉度納當時是阿根廷隊長,而阿英兩國之間,福克納群島戰爭的仇恨猶在。上半場兩隊都沒有進球,故事發生在下半場開始不久。
  • 「圖集」永遠的上帝之手:馬拉度納人生的精彩瞬間
    阿英兩國此前剛在1982年爆發馬島戰爭,阿根廷被英國打敗,將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的控制權拱手相讓。因此,1986年的世界盃也成為阿根廷的復仇之戰。馬拉度納在第51分鐘先以左手打進了日後被稱作「上帝之手」的進球。
  • 你了解馬拉度納上帝之手嗎,它不僅僅是手球,還有更多偉大的含義
    馬拉度納的「上帝之手」,顧名思義就是馬拉度納在比賽中用手打進了一球,並且被算作正式進球,而之所以被稱為「上帝之手」,那是因為馬拉度納在賽後的一句玩笑:「那個進球,一半是因為馬拉度納的頭腦,一半是因為上帝之手。」「上帝之手」從此在全世界傳播開來。
  • 馬拉度納的上帝之手,明明是犯規為何一直都被奉為足球史上的神話
    馬拉度納的「上帝之手」,顧名思義就是馬拉度納在比賽中用手打進了一球,並且被算作正式進球,而之所以被稱為「上帝之手」,那是因為馬拉度納在賽後的一句玩笑:
  • 馬拉度納:不會為上帝之手道歉 這是對英國的復仇
    還記得1986年世界盃的上帝之手嗎?馬拉度納的手球破門幫助阿根廷淘汰了英格蘭。近日馬拉度納的傳記電影《迭戈-馬拉度納,叛徒,英雄,騙子,上帝》上映,馬拉度納再次表示不會為上帝之手進行道歉。回顧當年的時代背景,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爆發馬島戰爭,阿根廷慘敗。
  • 足球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上帝之手」,到底是怎麼回事?
    很多剛剛開始看球的朋友,可能聽說過「上帝之手」這個概念。「上帝之手」在足球史上,是一個總被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那麼,「上帝之手」到底是什麼鬼?它的背後又有什麼歷史故事呢?1986年6月22日,在墨西哥城阿茲臺克體育場進行的世界盃1/4決賽中,時任阿根廷國家隊隊長的迭戈·馬拉度納,用手把球攻入了英格蘭隊的球門。這就是著名的「上帝之手」(Hand of God)事件。後來把在足球比賽中用手將球打進,且被誤判有效的情況稱為「上帝之手」。當時比賽打得火熱,已經進行到了下半場,雙方仍然是0:0平手。
  • 永遠的「上帝之手」 多圖回顧球王馬拉度納生前精彩瞬間
    阿英兩國此前剛在1982年爆發馬島戰爭,阿根廷被英國打敗,將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的控制權拱手相讓。因此,1986年的世界盃也成為阿根廷的復仇之戰。馬拉度納在第51分鐘先以左手打進了日後被稱作「上帝之手」的進球。四分鐘後,馬拉度納從本方半場開始連續帶球過掉英格蘭隊四名球員五次,隨後假動作晃過英格蘭隊門將彼得·希爾頓,踢進了「世紀最佳進球」。
  • 為什麼只有馬拉度納的手,才被稱為上帝之手?其他人就不能這麼叫
    今天看到有人提問「馬拉度納的手為什麼被稱為足球場上的上帝之手?」我在此說說自己對此的印象和看法。「上帝之手」是出自86世界盃八分之一決賽,阿根廷擊敗英格蘭隊。當時阿根廷球王馬拉度納兩個進球都是焦點,其中一個進球是搶在對方門將希爾頓之前,手球破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