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0年11月25日,阿根廷傳奇球星迭戈·馬拉度納在家中突發心梗去世,享年60歲。
作為曾經的球場對手,前英格蘭國腳加裡·萊因克爾第一時間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哀悼:「(他是)某種程度上,我們這一代乃至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球員。經歷幸福和痛苦交織的生命旅程,希望他最終在上帝之手中找到安寧。#迭戈安息。」
推文很快在足球圈掀起了一陣小波瀾。
巴西記者愛德華多·孟山都跟評道:「放尊重點。至少在我看來,當個混蛋不適合你。」
萊因克爾回答:「抱歉,不尊重在哪裡?」
孟山都:「得了,我們都知道你的意思。整個國家(阿根廷)都在哀悼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孩子。這不是玩雙關的時候。」
另一個人也跟評:「加裡,現在不是玩雙關玩笑的時候。」
萊因克爾回覆:「別這麼荒謬。我是衷心的。」
英國報紙:「他在上帝的手上了」
上面的這段爭論,問題自然是出在「上帝之手」上。
作為馬拉度納最知名的「雅號」之一,它源於1986年世界盃對陣英格蘭隊時的一粒手球。
「上帝之手」
萊因克爾呢?正是當時英格蘭隊中的頭牌——當屆比賽包攬英格蘭隊7球中6球的杯賽最佳射手、當場2比1得分中英格蘭那一球的貢獻者、當年的英國足球先生、「英國射門機器」。
是的,在止步四分之一決賽的英格蘭隊,萊因克爾進球數還要多於奪冠隊的馬拉度納。
但這都不重要了,那個時代屬於馬拉度納。
加裡·萊因克爾(左二)射進英格蘭隊「安慰球」
34年後,自萊因克爾一句「上帝之手」引發足球圈「過激反應」,也算不上無中生有。
某種程度上,英格蘭從來沒有走出過誕生「上帝之手」的1986年。
證據?
全球都在衷心緬懷馬拉度納時,11月26日的英國報紙頭版,齊刷刷地印刷著「上帝之手」手球時刻的大特寫。
《太陽報》、《每日星報》、《每日鏡報》、《地鐵報》、《每日快報》……
形容「上帝之手」時,英國人總喜歡加上個形容詞「臭名昭著」。頭版標題嘛,「他在上帝的手上了」。
如果說萊因克爾被誤解了,至少英國人認為,這個誤解沒錯。
英格蘭門將:「垃圾。他在我面前逃跑了」
2006年,借著BBC拍攝紀錄片《當萊因克爾遇見馬拉度納》的機會,兩人有過一次有趣的交集。
見面的一刻,萊因克爾握住馬拉度納的手,問:「是那隻手?這隻嗎。」馬拉度納俏皮地甩動自己的左手,說:「不,是這隻。」
作為職業生涯從未領過一張黃牌的「足球紳士」,面對馬拉度納的去世,萊因克爾只是「小聲抱怨」。他的隊友、「上帝之手」直接受害人彼得·希爾頓則直白得多。
當地時間25日晚,1986年世界盃英格蘭隊門將希爾頓在《每日郵報》發表署名文章,直言馬拉度納「有才華,但沒有體育精神」。
彼得·希爾頓賽前與羅納爾多握手
一通客氣之後,希爾頓描述當時的場景道:「我們都沒預料到當時會發生什麼。怎麼可能預料?他用一個高拋球向我發起挑戰。他明白,他不可能用頭夠到球,所以他用手將球打入網中(註:希爾頓比馬拉度納高一個頭)。非常明顯的犯規。作弊。」
「當他跑開慶祝的時候,甚至兩次回頭,好像在等裁判的(犯規)哨子一樣。他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所有人都知道,除了主裁和兩個邊裁。我不在乎別人怎麼說,這個球為阿根廷贏得了比賽。他很快踢進了天才的第二粒進球,但我們仍然無法擺脫幾分鐘前發生的一切。」
在希爾頓看來,沒有那粒手球,馬拉度納就不會射進第二球。
「多年來這一直困擾著我。現在我不會撒謊。有人說我應該攔下那個球,而不是讓一個小個子在我面前頭球射門。垃圾。他在我面前逃跑了。」
馬拉度納從未對這粒手球道歉,這是希爾頓的心結,也是英國人的心結。
馬拉度納:「我夢想能再次打破英格蘭球門,這次用右手」
馬拉度納會為「上帝之手」對英國人道歉?
那一定是想多了。
1982年4至6月,阿根廷與英國之間的馬島戰爭以英國獲勝告終。這場戰爭,是阿根廷的傷疤。
馬拉度納在1986年在球場上擊敗英格蘭隊,被阿根廷人稱為一場「復仇」。
南美地區有首歌叫做《如果我是馬拉度納》。其中一句歌詞便如此形容這個進球:「生命就如同黑白之間的賭博,生命在賭博中衍生......」
後來,當馬拉度納再次談到「上帝之手」時表示,如果用現在視頻裁判技術(VAR),那麼他當時「應該已被逮捕」。
馬拉度納手握1986年大力神杯
事實上,馬拉度納很喜歡關於「上帝之手」的爭議。
在2019年,他在接受採訪時說:「我知道那是我的手。這不是我的計劃,但一切發生得如此之快,以至於邊裁都沒看到我伸手。裁判看著我,說:『進球』。」
「感覺真好,就像是對英國人的某種象徵性的復仇。」
就在今年的生日(10月30日)前夕,馬拉度納說,「我夢想能再次打破英格蘭球門,這次用右手!」
英格蘭防守隊員:「直到今天,仍然是我的噩夢」
當英國人開始玩雙關、玩影射,那一定是被逼的。
儘管他們不想提,但1986年那場比賽馬拉度納的第二粒進球——狂奔50米連過6人,在2002年被國際足聯官方投票中「官方認證」為世紀最佳進球。
對於這個球,當時的英格蘭國腳彼得·裡德的記憶,超過了「上帝之手」。
同樣是25日的署名文章,裡德描述道,「直到今天,馬拉度納1986年對英格蘭的進球,仍然是我的噩夢。合法的那個,是的。」
彼得·裡德在1986年球場上狂追馬拉度納
作為被晃過的6人之一,裡德清楚地記得自己「頂著風狂奔,試圖追上他。全身汗透,但仍然沒趕上。」
對陣英格蘭第二粒進球
他同樣無法接受第一個手球,但只是一筆帶過。
倒是防守第二個球的記憶,讓裡德發自內心地佩服對手:「當我們談論梅西,他是現代球員中最偉大的。但在阿根廷,只有迭戈,他是神。看看他對巴塞隆納和那不勒斯(馬拉度納曾效力過的西班牙和義大利俱樂部)的影響。在他離開那不勒斯的20年後,當我去到那裡,仍然有他的旗幟在城市上空飄揚。」
2011年左右,裡德在杜拜和約旦與馬拉度納見過幾面。他回憶道,「他體重增加了,叼著大隻的雪茄,但仍能用左腳將球踢進死角。」
「儘管我們英國人不喜歡他,但他是一個可愛的傢伙。」
瀟湘晨報記者張錚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