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先驅 徽客管仲

2021-02-23 徽江客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 。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並被尊稱為「仲父」。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管子》一書題為管仲所作,實系後人託名。

齊莊公五十六年(約前723年),管仲出生,管仲的祖先是周穆王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導致管仲生活很貧困。為了謀生,聯合好友鮑叔牙合夥做生意失敗。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遊歷許多地方,接觸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面,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

管仲有位好朋友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們倆一起經商。在經商時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管仲三次參加戰鬥,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心裡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事情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管仲整頓行政管理系統,「叄其國而伍其鄙」。所謂「叄其國」,就是將國劃分為21鄉,士居15鄉,工居3鄉,商居3鄉,分設3官管理。所謂「伍其鄙」,就是將鄙野(國都之外的廣大地區)分為5屬,設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屬下有縣、鄉、卒、邑4級,分別設立縣帥、鄉帥、卒帥、司官管理。整頓行政系統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餘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並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孔子曾評論管仲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篇》)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為野蠻人了。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淮南子·泰族訓》:「文王舉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所與同。故觀其所舉,而治亂可見也;察其黨與,而賢不肖可論也。」

司馬遷也曾高度評價:」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恆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

管仲去世後,葬於山東省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辦事處北山西村)牛山北麓,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管仲紀念館以管仲墓為依託,以《管子》思想為基礎,以管仲的生平為脈絡,通過多種藝術手段,在展現天下第一相輝煌一生的同時,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並綜合展示宰相文化及歷代名相對社會的貢獻,該館於2004年建成並對外開放。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管仲是古代法家思想的先驅?這五個字是其思想精髓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管仲的著作:《管子》。今天我們分享《管子·五輔》,什麼是五輔?就是指德、義、禮、法、權這五種治國措施。在上一篇「版法」中,我們也講到了,要兼愛無私,正直法度、與民同利,是墨家、法家、儒家思想的融合,而這一篇也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融合。
  • 法家起源和法家思想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 《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漢書·藝文志》列為「九流」之一。法家思想淵源可上溯到春秋時的管仲、士匄、子產,而實際的始祖,當推戰國初的李悝。此外還有吳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韓非子等,均被稱為「前期法家」。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而以商鞅為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齊法家,除主張推行法治外,也主張容納禮義教化。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各家之長,兼言法、術、勢,成為法家思想。
  • 孔子為何對管仲評價極高,管仲做的這些事拯救了中華文明
    說起管仲,了解東周歷史的朋友都會知道這個人。齊桓公之所以能夠稱霸天下,和管仲就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沒有管仲的輔佐,在齊國進行改革,齊國也不會有實力稱霸。談齊桓公,也必然會談到管仲這個人。不過管仲的功績遠遠不僅如此,後世對他的評價可以說非常高。
  • 法家不滅,華夏不興
    法家的思想先驅可以追溯到《春秋》時的管仲、子產,實際創始者為戰國初期的李悝、吳起等人。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反對仁義;強調明刑尚法、信賞必罰;主張發展經濟,富國強兵;主張君主專制,尊主卑臣。與儒家、墨家提出尚賢不同,法家商鞅主張尚奸,即選拔重用奸惡之人。以奸馭民,以惡馭善。尚奸必出惡政,商鞅之惡政包括馭民五術:弱民、貧民、疲民、辱民、愚民。(最後補充第六術——虐民)千古大災星——商鞅(賢良之士必看)法家眼裡就只有國家,沒有人民。人民和個人,可以看作芻狗,看作工具,不當回事。
  • 衡山之謀:央企齊國與CEO管仲
    這個人就是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他被孔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第一相」,甚至也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政治經濟學家。   早先,他和鮑叔牙分侍齊僖公的兩個兒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齊襄公駕崩後,小白成功即位,即為齊桓公。在鮑叔牙的力薦下,齊桓公不但原諒了管仲的一箭之仇,還用計把他從魯莊公的手中賺了出來,拜為丞相。
  • 管仲名人名言名句
    管仲(公元前719- 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 。
  • 思維決定命運,法家成就了大秦帝國,卻只存在14年就滅亡了
    恰好,法家先驅管仲,有成就霸業的方法。在鮑叔牙的穿針引線下,二人一見面,便生出相見恨晚的感慨,而法家也逐漸登上歷史舞臺。「欲為天下者,必重用其國,欲為其國者,必重用其民,欲為其民者,必重盡其民力。」在管仲看來,想要成為天下霸主,必須走富國強兵之路,必須善於「牧民」。「凡舉事,令先必出。」 在管仲看來,「牧民」之要,在於尚法令。為此,他在每個鄉派一個人來指導人民落實法令。
  • 管仲若無此人無私相助,不但沒機會當國相,還得變成齊桓公下酒菜
    管仲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齊國國相,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管仲在古代是相當厲害的人物了,可他如果沒有此人無私相助,不但沒機會當國相,還得變成齊桓公下酒菜。
  • 《夢想帝王手遊》最獨特的武將 管仲有趣的「經濟封鎖」從何而來?
    而這位管夷吾其實大家並不陌生,他就說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稱霸的管仲。今天就跟著月半叔一起去看看管仲到底為何如此厲害吧。不過由於沒有太多的演義小說的記載,很多人對於管仲的印象也僅限於輔佐齊桓公稱霸,其實管仲對於後世的很多行業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他被尊為"管子"、"聖人之師"、"法家先驅"。孔子更是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 法家思想的前世今生
    他就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1齊魯法家--法家思想初露鋒芒2秦晉法家--法家思想發揚廣大3韓非子-集法家大成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1.齊魯法家--法家學說初露鋒芒齊國的法治思想獨樹一幟,被稱為東方 法家或齊法家。
  • 管仲對楚國發動經濟戰爭,不出一兵一卒,三年便讓楚國俯首稱臣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國相,更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有著「法家先驅」、「華夏第一相」等諸多美譽。管仲把齊國治理得很好,在幫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路上,徵服了很多的諸侯勢力。管仲為齊國的爭霸之路貢獻很大面對如何徵服楚國的問題,齊國幾位大將紛紛請纓,想要率兵攻打楚國,用武力讓他們屈服,齊桓公猶豫不決於是詢問管仲的意見。管仲卻說:「楚國,強國也,舉兵伐之,恐力不能過,為之奈何?」
  • 法家思想,不是主流思想,卻伴隨著封建社會的興衰
    法家學派的思想看起來更加貼近如今的治國理念,但是為什麼法家卻沒能像儒家一樣佔據思想的主導位置呢?法家理論的應用要想了解法家在古代社會當中的影響和作用,首先要知道,法家不是因為不能對國家起到作用而被儒家比下去,其實法家理論在春秋戰國時期運用的十分廣泛,可能法家沒有孔孟這樣的流傳千古,婦孺皆知的聖人,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法家代表人物哪一個不是在各國作為靈魂一樣的存在。
  • 法家三派——韓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
    當是時,法家學派為諸王所津津樂道,然而法家思想在發展過程中卻主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法家三派。這三派分別是勢治派、術治派、法治派。三派均以法治為基礎,但側重點不同。到了韓非這裡,法家思想進一步完善,主張「禮法並用」,在繼承管仲思想的同時,發展了「法家三派」的法治思想,對於今天的法制社會有極大的影響。
  • 今年的高考作文中,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齊桓公小白比較正直,不耍小聰明,管仲說:「小白之為人無小智,惕而有大慮,非夷吾莫容小白。」齊桓公為人正派,深謀遠慮,的確是合適的國君人選。其實管仲和鮑叔關係比較好,鮑叔輔佐小白就是管仲推薦並說服他的,兩人互相推讓,都知道小白的前途,但是管仲為了為了國家社稷,為了齊國的未來,讓鮑叔幫助小白。
  • 管仲的智慧人生,造福了華夏子民的千秋萬代
    管仲是歷史上難得的幸運兒,管仲有個和自己交好的朋友鮑叔牙,鮑叔牙全心全意的為管仲著想並不在意管仲的智慧超越自己,還有個不計前嫌願意賞識自己的老闆齊桓公。管仲一個有大智慧的改革者,管仲的很多經濟學思想依舊在現代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
  • 管仲獻給齊桓公一毒計,輕鬆滅掉一國,如今成了美國的「殺手鐧」
    孫子生於齊國,在他之前齊國也有一位名人,那便是名相管仲。管仲是法家先驅、聖人之師,他與孫子一文一武,都是齊國強盛的關鍵人物,二人雖處在不同時代,但管仲卻親自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策略。
  • 法家:愚蠢的智慧
    韓非和商鞅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前者是法家理論的集大成者,後者是法家思想最重要的一個實踐者。 提起法家,很多人會有一個印象:法家是講法治的,其他各家都是講德治的,法治進步,德治落後,所以法家是進步的。 但這個觀念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法律」並不是,也不可能是法家「發明」出來的。
  • 封建變革之殤,淺析管仲封建化之先驅與商鞅治國關係
    變法國家在變法強國期間都有商人的身影,而春秋戰國時期最早的系統性的國家制度變革當屬管仲變法。而管仲對齊國國家政治制度的重新確立,以及其發展和限制商業的諸多措施,更給後世的封建國家帶來重要借鑑。 管仲姬姓與周王室同宗,他的父親就曾是齊國大夫,後家道中落,但管仲自苦勤奮好學知書達禮,武藝高強。因為家庭貧困,為了謀生也做過各種各樣的行業,但都無所發展。
  • 【「法家的法即儒家的禮」略辯】
    及念此,雖釋然猶不快。陳氏是為五四主將,更有謂其波及最劇,「不失為運動的頭號代表,居於『總司令』之職」(2)者。彼輩矯枉過正,侈然有失。此段正陳氏反孔非儒所持論點之一,尤以「法家的法既儒家的禮」之論謬甚,今就該段略辯一二。陳氏曰「韓非、李斯都是荀子的及門弟子,法家本是儒家支流」,此說誠是。學界考疏理周諸子師授淵源,學者大底持如是見。
  • 管仲十大經典名句,不愧「華夏第一相」
    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子》一書相傳為管仲所撰,其中真實地保存了管仲相齊的資料,也是法家思想的源頭之一。管仲以其豐功偉業被後世譽為「華夏第一相「,孔子稱之以「仁」,梁啓超稱之為「中國之最大的政治家」、「學術思想界一巨子」。       1.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