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0/00:00 標清 診斷
    code:
    vid:
    uuid:
    requestId:
    播放時間:
    在桌上數十種樂器中隨意抓起一件,拿起隨身的茶杯,甚至是擰開一瓶礦泉水,無論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方錦龍都能用它倒騰出幾個音階、一首小曲。哪怕手中什麼都沒有,他也可以用手指彈自己的臉頰,發出動人的樂聲……
    15日傍晚,在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下稱「華附」)的講學廳,數百名翹首以盼的學生等來了他們心目中的國樂藝術家、「琵琶精」「厲害老爺子」方錦龍。
    號稱能演奏300多種樂器,被年輕人愛稱為「武器大師」的方錦龍,在華附講壇上揮灑自如,給在場師生上了一節生動有趣的國樂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教育課。
    
    方錦龍在華附開講
    以百變音樂守望傳統文化
    早在1987年,方錦龍與作曲家肖江合作的大型琵琶協奏曲《靜夜思》就在首屆「中國藝術節」獲得「金杯獎」。從藝42年來,他出訪歐、美、亞、澳、非洲逾四十多個國家,出版過數十張音樂專輯,成功地進行了五弦琵琶的改良,取得了「盤龍琴軸」實用新型等設計專利。
    在音樂和樂器上的百變創新,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守望,是方錦龍身上對立而又統一的標籤。
    疫情期間,方錦龍與作為音樂人的兒子方頌評合作完成了一曲《照亮》,融合琵琶、楚箎、古琴、簧、簫、印巴風琴、日本的尺八、義大利的鋸琴、古希臘的萊拉琴等多國樂器,譜寫了全世界共同戰疫的音樂圖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蘊藏其中。
    「這是龠,發源於鑽木取火後的吹火管。」方錦龍拿出一支骨笛,「根據考證,這個樂器有8800多年的歷史了。」他即興用龠吹奏了臺灣民謠《望春風》,贏得在場師生的掌聲。
    在一個多小時的講座中,方錦龍講述了骨笛、簧、壎、篪、排簫等樂器的歷史,展示了它們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他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樂器為載體,融入到風趣幽默的話語中,讓現場師生聽得如痴如醉。
    「要感謝新媒體,我出了幾十張唱片還不如今年受到的關注多。」他坦言,「爆紅出圈」的背後,實際上還是數十年如一日深耕國樂換來的厚積薄發。
    
    方錦龍(資料圖)
    B站跨年首秀,吸引粉絲近80萬
    2020年伊始,方錦龍成功將國樂帶「出圈」。
    在視頻網站Bilibili(下稱「B站」)的跨年晚會上,方錦龍如變魔術般,切換多種傳統民族樂器和外國樂器,一人「大戰」西洋樂團。11分鐘的節目「全程高能」,不少年輕人第一次認識五弦琵琶、印度西塔琴、日本尺八、義大利鋸琴等樂器,才發現「原來樂器還能這麼好玩」。
    以真實姓名進駐B站成為一名「UP主」後,方錦龍目前已經擁有79.5萬粉絲,以每月5條左右的頻率更新視頻。他的籤名裡寫著:風調雨順彈琵琶,五弦一一為君調。
    與年輕人打交道,是這位「白髮網紅」所擅長的事情之一。
    「有沒有沒學過樂器的?好的,那位女同學,請你上來,讓你一分鐘變成演奏家。」在方錦龍手把手的協助下,華附學生吹奏出了一首完整的曲目,體驗了一把「國學大師」的感覺。
    方錦龍還在學生們的要求下,用一瓶喝了一口的礦泉水吹出一首小調。「有同學問我這瓶水能不能是樂器,我這就叫做『吹水』。」
    
    現場觀眾
    「希望孩子們都能去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你們對傳統文化了解越多,就能感到越自信。那就是文化自信的來源。」方錦龍希望,青年學生們都能學會一門中國樂器、做一道中國菜,「在音樂上,中國是非常有創造性的,但近年來我們沒能向外傳達,反而接收了很多外國的音樂文化。現在我正在做的其中一件事,是把傳統音樂裡面好的東西改編為新民樂,火爆得不得了。」
    今年以來,華附講壇已經迎來了王蒙、丘成桐、鍾南山等「大咖」講者,極大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生活。
    鍾哲
    李細華
    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