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隨著群眾收入水平的提升,人們的興趣愛好也開始變得廣泛起來。以前大家只追求吃飽穿暖就行,而現在吃飽穿暖早就已經變成最基本的要求了。除了吃以外,人們對於穿衣、買鞋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然而以前很多在市場備受歡迎的品牌,如今卻跌落神壇。11月10日,由於上海艾格服飾有限公司破產清算的消息,再次讓廣大群眾關注到了這些曾經的「品牌貨」。正是因為面臨破產清算,這一品牌旗下的服飾也都開始特價處理。
事實上近些年來不少曾經陪伴80後的一些品牌,都面臨了關店、破產的情況。早在今年一月份的時候,真維斯澳大利亞公司就宣布進入自願託管程序,並且進入破產清算階段。而除了真維斯之外,曾是一代「鞋王」的它,也從輝煌走向了落幕。說到這裡相信已經有人猜到了,這一品牌就是達芙妮。
2020年8月25日,達芙妮發布公告顯示,上半年營業額同比減少85%,虧損了1.41億港元。與此同時線下門店的數量也從2019年6月底的2208家,縮減至293家。一年多的時間關閉1915家門店,如果不是現金流太過緊張的話,相信也不會出現如此大規模關店的情況。
不僅如此達芙妮還宣布將退出中高檔品牌的實體零售業務,並且關閉旗下所有其他品牌的業務銷售點。這一消息的出現,在市場自然引起了廣泛關注。不過之後達芙妮又出面澄清,表示達芙妮集團並非徹底退出線下實體零售,往後也會持續進行線下零售。雖然對徹底退出零售進行了否認,不過也可以看出中高檔退出實體零售已經成為了事實。
縱觀達芙妮旗下的女鞋,其實已經從之前不少人眼中的「奢侈品」,變成了在各大商場常年促銷的中低檔女鞋了。就連線上也經常會搞一些促銷活動,部分款式享有「買一送二」的優惠。對此不少網友感慨,一代「鞋王」就這樣從大眾眼中淡去了。作為國內知名女鞋品牌,在巔峰時期曾經實現「每5雙女鞋中就有一雙達芙妮」。曾經還邀請過SHE、全智賢以及劉詩詩等知名女星代言,如今面臨這樣的結局還是令人有些意外的。
可以說從達芙妮誕生以來,在市場的定價就是如此,然而隨著物價的提升,達芙妮的價格卻沒有出現太大變化。放眼現在的市場,達芙妮的價格自然也算不上高端了。要說達芙妮的巔峰時期應該是在2012年,那時候在全國各大城市都能看到達芙妮的門店,全國門店數量超6000家之多。同時那一年達芙妮的營業額達到105.29億港元之高,就是那時候出現了每5雙女鞋中就有一雙達芙妮的說法。
然而巔峰之後就出現了下滑的態勢,2013年的時候達芙妮的營收出現下滑,加上電商行業開始興起,對於達芙妮造成的衝擊也是顯而易見的。與百麗、富貴鳥這些品牌相比,達芙妮是最早上市的。成立於1987年的達芙妮國際,在1995年的時候在港交所上市。在經歷了快速擴張時期後,達芙妮也迎來了危機。鞋子款式老舊、為去庫存長期打折幾乎都成為了達芙妮的標籤。
原本的「搶手貨」在不知不覺中地位也發生了改變,消費者看清達芙妮經常會打折去庫存之後,也就不願意原價購買了。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達芙妮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作為「國民女鞋」卻長期面臨打折去庫存的現象,對於品牌自然也是有影響的。
其實在服飾界最核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庫存,如何管理好庫存,不要造成庫存積壓也是品牌走向成功的一個關鍵。然而達芙妮在發展過程中,庫存居高不下的問題卻越來越嚴重。根據數據顯示,2004年達芙妮庫存周期在126天,2015年的時候已經上升至215天了。
庫存大量積壓導致產品更新不及時,門店只能通過降價來清理這些過多的庫存,這就像我們上面所說的那樣,達芙妮在老百姓心中已經變成了「過氣貨」。至於庫存積壓嚴重的情況,有業內人士分析表示還是因為達芙妮開了太多「無用」的門店。清庫存本該是短期的行為,到了達芙妮這裡卻變成了長期行為。產品在市場一直賣不動,要麼就是產品設計有問題,要麼就是不符合消費者匹配度。
從2013年營收開始下滑之後,達芙妮就開始走了「下坡路」。有數據統計2015年至2019年,達芙妮累計虧損達到30億港元之高。在不斷虧損之下,達芙妮只能通過關店來自救,2015年的時候達芙妮門店數量達到6000多家,然而2018年和2019年關店數量都要達到上千家之多。光是2019年就關閉了2400家門店,相當於平均每天都要關閉6家門店。
當然請明星代言然後迅速開店擴張不是只有達芙妮這麼幹過,在國內運動市場還沒有興起時,福建晉江眾多的品牌都是通過這一方式崛起的。作為一個常住人口只有百萬人的縣級市,晉江卻能夠成為國內最大的運動休閒鞋和服裝生產基地,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其中包括匹克、鴻星爾克、貴人鳥、安踏以及特步等品牌,都來自於晉江。不過其中不少品牌最終面臨的結局和達芙妮也極為相似,基本都是前期擴張迅速,但是由於盲目擴張後期營收急劇下滑,導致品牌也受到了影響。截止到2020年11月17日,達芙妮的市值僅剩下4.17億港元,與巔峰時期的百億市值相比,達芙妮的市值已經跌的只剩下零頭了。
對於往後達芙妮面臨的情況,有業內人士表示達芙妮可能會和百麗面臨相同的結局。不過背景強大的達芙妮,也不排除會出現股權轉讓,以此來減少成本方面支出的情況。
參考來源:
中國經營報《4年虧掉30億港元,關店4000家,30歲達芙妮陷入循環敗局》
中國網財經《達芙妮國際上半年營收2.12港元同比減少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