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骨盆側傾的原因是什麼呢?
最簡單的答案就是:骨盆側傾是由潛在的神經肌肉模式紊亂引起的,導致一側或雙側骨盆局部肌肉過緊,這些過緊的肌肉迫使骨盆處於傾斜的位置。
當出現骨盆側傾時,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側骨盆比另一側看起來略高一點。有的人可能會把它稱為「扭曲的骨盆」或「旋轉的骨盆」,因為它同時會伴隨一側骨盆略高,還會感覺到骨盆扭轉,實際上這種感覺是對的,骨盆處於扭轉和傾斜位。
所以這種簡單地回答從技術上來說是正確的,但它只是複雜答案中的一部分。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是,骨盆側傾不僅僅是骨盆和肌肉局部的問題。
骨盆側傾是全身整體問題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骨盆側傾是全身的問題,那麼矯正這一問題就會變得簡單一些,我們不用找某一塊特定的肌肉。
傳統觀點對骨盆側傾的理解是一兩塊肌肉過緊,側傾是這些緊張的肌肉將骨盆拉向一側的結果。於是開始拉伸放鬆過度緊張的肌肉,加強薄弱的肌肉。這種對於骨盆側傾的觀點我們可以理解,但是他們會發現簡單的拉伸和鍛鍊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我們拉伸或按摩緊繃的肌肉,可以暫時地緩解骨盆的傾斜,並且會感到放鬆,但是過一段時間之後又會出現骨盆側傾。
上面的兩張照片都拍攝於2011年,在那之前我出現了下背部痙攣的問題,背部疼痛非常嚴重,整整兩天不能直立。躺在床上不能活動,一旦嘗試伸直背部只會加重下背部痙攣。當痙攣的問題緩解之後,仍然有骨盆側傾的問題。於是我嘗試拉伸右側的腰方肌,骨盆側傾的問題暫時得到了緩解。但是當我的痙攣復發時,就又出現了原來的問題。想了各種方法嘗試解決問題,鍛鍊核心、拉伸和按摩都未能徹底解決疼痛的問題。久而久之又發現了自己骶髂關節的問題,一側腿看起來比另一側腿短,骨盆側傾使得骶髂關節也受到擠壓。於是我開始嘗試找出潛在的結構性功能障礙的問題。我曾經在之前的文章中描述過這些症狀:
在過去的兩年裡我的腰肌疼痛問題不能根除,體現在以下方面:
1. 骨盆上方、左側下背部腰肌疼痛。
2. 右側膕繩肌持續緊張、腓腸肌緊張、右側踝關節活動幅度受限。
3. 當從坐姿轉換為站立姿勢時,會感覺僵硬和疼痛,尤其是在駕駛之後。
4. 右側骶髂關節出現間歇性的疼痛和不適,我當時認為是股後肌群和小腿肌肉緊張造成的。
後來經過姿勢修復中心的診斷,終於了解了骨盆側傾的真相。
骨盆側傾是由於感官處理過程的缺陷而被卡在一個不對稱的位置。典型的不對稱位置是左側骨盆相比於右側向前旋轉。在這個位置上,有些肌肉持續地縮短拉緊,部分肌肉持續地被拉長、變得薄弱。長時間地骨盆側傾還會使我們從背面看起來是脊柱側彎的體態。
·骨盆側傾是身體整體的問題
我們首先要闡明:我們不能通過拉伸或按摩來消除導致骨盆側傾的骨盆不對稱的問題。
「緊繃的」肌肉使骨盆處於傾斜的位置,並不是短時間形成的。肌肉不會獨立於身體的其他部位而收緊。雖然是局部肌肉(如右側腰方肌)使骨盆傾斜,但局部肌肉是由於骨盆不對稱的靜止位置而被迫進入這種狀態的。腰方肌更像是「受害者」,而不是「施害者」。
舉個例子,當我們檢測右側腰方肌時,這一位置可以是被迫形成的,它的作用是使骨盆側傾。
腰方肌實際上不被認為是背部肌肉,它被認為是後腹部肌肉。但事實上,這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腰方肌的三個附著點:
1. 在骨盆的頂部
2. 第1-4腰椎橫突
3. 最後一根肋骨的底部
由於髂腰韌帶源於腰方肌,因此腰方肌對骶髂關節也有直接的聯繫和影響,髂腰韌帶對於穩定骶髂關節具有關鍵作用。
另外,髂腰韌帶有較多的痛覺感受器和機械感受器,對骨盆力學異常十分敏感。當腰方肌緊張時,通常右側更多,會引起異常的盆腔力學(從而導致劇烈疼痛)。其形式是側傾,因為它將骨盆和胸腔拉得更靠近右側。
到底為什麼右側腰方肌會過緊呢?為什麼在身體的這麼多肌肉中,這塊肌肉會這麼頻繁地變得緊繃呢?
骨盆朝向右側
右側腰方肌之所以變得緊張與它附著的結構有關,即骨盆和肋骨。腰方肌連接第12肋骨,因此胸腔的活動也會影響到腰方肌。
腰方肌的作用是進行側屈,同時使骨盆、胸腔和脊柱穩定在一側。因此當我們使脊柱向右側屈時,右側腰方肌會使右側骨盆和胸腔靠近。所有的這些側屈和穩定過程都使得骨盆朝向右側。如果右側腰方肌緊張的話,也就意味著整個骨盆是朝向身體右側的。當骨盆朝向左側時右側腰方肌是不會緊張的。這一點是需要我們理解的。
肌肉的活動
肌肉的活動和我們的性格是非常相似的。一旦肌肉的活動變成習慣性的,就很難改變。以右側腰方肌為例,它會認為「我正在執行我本該執行的任務,即維持右側髖關節和胸腔的穩定」。
當我們的身體重量轉向左側時,右側腰方肌就停止其工作,這時候左側腰方肌會激活。
下圖就展示了由於左側腰方肌過緊形成了骨盆側傾的體態。當我們的身體重量在右腿時,身體看起來是正常的,實際上右側略高。當身體重量轉移至左側,骨盆仍然朝向右側時,我們的上半身會出現代償。另外,這一點可能很難理解。我們可以將身體重量放於左側腿,但實際上卻並不是左側腿承重的位置。
真正的左腿負重過程需要左腿和臀部肌肉組織適當地激活。如果這些肌肉保持活動,那麼當體重落在左腳上時,骨盆就會向左,這個過程是自動發生的。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真的是左腿支撐站立,骨盆就不會保持向右的方向,這個時候右側大腿也不會保持緊繃,因為當你的體重真的落在左腿上時,右側腰方肌會「關閉」。
圖片向我們展示了在右側和左側身體承重時骨盆的位置,但是當我們被卡在骨盆側傾的位置時卻不是這樣的。
因為當我們將身體重量轉向左側時,骨盆和胸腔的位置沒有改變(由於身體形成了左側向前、內側主導的動作模式),右側腰方肌會處於縮短、收緊的位置。
如果重量是在右側腳,右側腰方肌應該使右側骨盆和胸腔貼近以穩定右側,這才是正確的右側站立支撐的力學過程。當我們將重量轉移至左腳時,右側腰方肌仍然保持活動,這是不正常的左側站立姿勢。
為了調整這一情況,必須重新訓練調整骨盆的位置,當我們的重量在左側時,要使骨盆朝向左側。
解決方法
解決這一潛在導致骨盆側傾的結構性問題的方法就是重建骨盆對稱位置。對於大部分了解姿勢修復的人而言,這就意味著需要姿勢修復的訓練加強左側股後肌群的力量,左側內收肌、左側臀中肌以及左側腹內斜肌。這些肌肉都是穩定左側支撐姿勢的肌肉。我們可以嘗試以下訓練。
左-右側股後肌群90°- 90°變化練習
我們可以通過將雙腳貼於牆面,進行的左右兩側股後肌群的募集練習。注意這個過程中沒有涉及到髖關節的移動。
對於很多有下背部疼痛的人而言會由於骶骨的位置而在練習中移動髖關節,因此需要先進行雙側腿的練習。在進行單側腿練習時,我們可以交替雙腳,依次將一隻腳從牆面移開(臀部要抬離開地面),以感受自己左右兩側膕繩肌的差異。
單腿訓練的目的是重建骨盆和胸腔的「中立位」。左側股後肌群能夠將骨盆拉向中立位,左側腹內斜肌(通過完整的呼氣)能夠將胸腔拉向左側。
1. 將一個小的球夾在雙膝之間以助於感受肌肉的活動。
2. 應該感受到左側股後肌群的活動。
3. 不要用左腳將其「推向牆面」,需要保持左腳平放,腳後跟朝地面「向下拉」(儘管腳後跟其實是不移動的)。
4. 保證完整的呼吸,需要感覺到左側胸腔「向下、向後、向內」活動。
右側臥呼吸將左側內收肌向後拉動
1. 身體右側支撐側臥,雙腳貼於牆面,髖關節和膝關節、膝關節與踝關節都保持90°,可以在頭下方放一個枕頭,保持背部和頸部放鬆。
2. 在雙腳之間放一個大小合適的毛巾卷,雙膝之間也可以夾一條毛巾。左膝應該略低於左側髖關節和踝關節。
3. 將右側腳推向牆面。
4. 當我們將背部和左腿向後拉動時用鼻子慢慢吸氣。
5. 當我們將左膝向下夾緊時,用嘴巴呼氣,保持3秒鐘。
6. 再次吸氣將左腿向後拉,需要感受到左側腿內側的收縮。
7. 重複4-5個呼吸循環,每次吸氣時都嘗試將左側腿多向後拉動一點點。
8. 放鬆膝關節,再回到起始位置,重複練習5-8次。
左側臥臀大肌訓練
1. 左側臥於地面,雙腳平貼於牆面,屈髖、屈膝90°。
2. 在膝關節和左側腹下方放一個毛巾卷。
3. 將左側髖關節向下壓於地面,這樣右側髖關節就會向牆面移動。當我們抬離毛巾卷時,應該感受到左側腹肌的參與。
4. 將右側髖關節向前轉動,直到感受到了左側髖關節外側有輕微的牽拉感。
5. 右側膝關節向外,保持左膝貼於墊子上,將牆面作為支點或者是腿部旋轉的樞軸點。
6. 在不移動右側髖關節後方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將右側膝關節向外,應該感受到右側髖關節外側肌肉的參與。
7. 保持這一位置4-5個深呼吸,鼻子吸氣,嘴巴呼氣。
8. 放鬆,重複練習5-8次。
胸腔擴張及傾斜練習
這項練習相對較難,主要是在吸氣時擴張胸腔。胸腔活動受限的話,就不能夠將骨盆保持在中立位,並且會妨礙我們使用左側橫隔膜呼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通過下背部和頸部使空氣「吸入」胸腔來進行代償。
練習時需要在左側膝關節下方放一個毛巾卷,這樣可以保證骨盆處於合適的位置。注意整個背部都是呈「拱起」的,側屈至左側。這一練習主要是為了使左側骨盆向後傾,左後側胸腔擴張,加強左側同位區以及左側肩胛力量。
如果我們不能夠保持右側手臂上抬的話,那麼就將其放於地面,但是儘量嘗試將身體主要重量都維持在左手。
右側胸腔擴張練習
吸氣時擴張胸腔右側,呼氣時關閉胸腔左側。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軀幹右側「下沉」至地面,這樣當我們呼吸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右側伸展。
參考文章:https://pritrainer.com/lateral-pelvic-tilt-cause-f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