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最近不少居民會津津樂道一件事情:和平公園裡的水池夏天沒有異味了!別看這是一件小事,卻困擾了居民很久。但街道黨建服務中心下決心,開拓了這原本並不擅長的專業領域:通過區域化黨建,與復旦大學環境學院共同進行和平公園水體治理,經過一年的共同研究方案,今年的和平公園讓居民一齊點讚。
市民驛站,是政府聯繫居民最直接的窗口。在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一樓綜合接待大廳,前臺設有為老服務接待、社區事務延伸服務點、黨群服務三大窗口。為老服務接待窗口,平日絡繹不絕,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業務辦理、政策諮詢、服務介紹等,也是上海市首批養老顧問點之一。
去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逐一察看綜合服務窗口、託老所、黨建工作站等。總書記說,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裡」就在社區。社區是黨委和政府聯繫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要及時感知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決。
嘉興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狄梁表示,黨建服務站建在百姓身邊,一年來圍繞「有意義、接地氣」,嘉興路街道逐步形成「1+5+27+27+X」的黨建工作平臺,即:1家社區黨建服務中心+5家市民驛站黨建服務站+27家居民區黨建服務站+27家社會層面黨建服務站+若干家其他黨建服務站。
一年來,市民驛站第一分站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得到進一步拓展和延伸。涉及的條線和數量不斷增加,諮詢事項由原先的169項調整至188項,增加調整包括城鄉居保繳費銀行卡信息採集、城鄉居保繳費銀行卡解除、《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登記信息變更申請等在內的十餘項事項。當場辦結事項由原有的7大類38項調整、增加至目前的9大類50項,增加包括婚姻登記檔案查詢、獨生子女整檔案查詢、再生育子女審批檔案查詢等12項事項。
這裡的社區食堂,則是附近的「網紅」。價格公道、菜品質量高,社區食堂不僅吸引了許多附近居民,更有不少白領小年輕也慕名而來。今天中午11點開始,很多居民如常走進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的食堂,十幾塊錢就吃到了一葷一素、米飯加湯。「每天一日三餐都在這裡解決了。」王阿婆說,「這裡的菜味道適合老年人,每天翻花樣,看看今天的菜譜:稻香扎肉、紅燒黃魚、雙色蝦仁、宮保雞丁樣樣都有。
隨著客流量越來越大,社區食堂的供應能力有些捉襟見肘。為滿足更多老年人的助餐需求,社區食堂後廚今年開始了更新改造,進一步擴大面積,同時也加強幹溼分離,保障後廚食品衛生。據嘉興路街道社區服務辦主任熊潔介紹,改造後的社區食堂每日供應量能達到2000人左右,包括堂食以及外送。
今年嘉興路街道還開設了5個助餐點,讓居民們直接在家門口就可用餐。助餐點每日供應兩種套餐,價格均為11元。為豐富居民們的助餐形式,滿足多元化的口味需求,嘉興路街道還計劃與一家國有餐飲機構上線移動訂餐服務。屆時,居民們只要掃一掃二維碼就可實現移動訂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