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近電影《奪冠》的熱映,女排和女排精神又火了一把,許多人都對片中那個承載了新老女排汗水與精神的「訓練基地」印象深刻,但可能很多人(也包括作者我),在觀影之時,卻並不知道這座訓練館究竟在哪裡。
幾經考證,我才了解這座訓練館並不在北京,而在福建漳州,這就是如今位於漳州市中心的中國女排訓練館(位於下圖標紅線之處)。
中國女排訓練館(漳州)所在位置
為什麼選在了漳州?
體育訓練與比賽仿佛很在乎地利因素,比如說因之前因在瀋陽五裡河體育場圓了中國男足44年的世界盃夢,瀋陽就被稱為中國足球的「福地」。當然,能成為「福地」,也不單單是因為運氣好,也與瀋陽所在的遼寧省濃厚的足球氛圍分不開關係。老球迷都知道,遼寧的足球氛圍濃厚,老遼寧隊甚至曾獲得過至今無人企及的「十連冠」偉業,因此也產生了龐大的球迷隊伍,對於當時的國家隊出線,也是功不可沒。
五裡河體育場原址
而同樣地,漳州的排球氛圍濃厚,早在民國時期就以多次組隊參賽,並取得佳績。建國以後,漳州當地的排球事業更是得到了長足發展,當中儘管有十年動亂,也沒有阻擋當地排球事業的發展步伐,下面則是漳州部分排球賽事的成績,可以看到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十分傲人的。
1952年,龍溪專區男子隊在第一屆省運會獲排球冠軍;
1956年,龍溪縣男子隊獲全國1l縣排球錦標賽第6名;
1957年,龍溪專區男子隊在全國排球福州賽區獲第2名,女子隊獲第3名;
1964年,在全國少年9人排球錦標賽,漳州三中男隊獲亞軍,女隊獲第4名;
1965年,在全國少年九人排球賽長沙賽區,漳州三中男隊獲第1名,女隊獲第2名;
1972年,龍溪地區少年女排在南平戰勝省青年女子排球隊;
1974年,在第六屆省運會,龍溪地區男子隊獲男排亞軍,女隊獲第3名;
1978年,在第七屆省運會,龍溪地區男、女隊雙獲冠軍;
1980年,在省甲級排球隊聯賽中,原漳州市(今薌城區)女子隊獲冠軍;
1981年,省甲級排球隊聯賽,漳州男隊獲亞軍,女隊獲冠軍;
1984年,在第八屆省運會,龍溪地區男、女隊雙獲冠軍;
1986年,在第九屆省運會,龍溪地區男、女隊雙獲冠軍……
能夠取得如此之多的榮譽,說明當地的排球基礎之雄厚,畢竟頂級運動員的精彩表現,是需要大量體育人口的支撐的。
漳州排球名人中,有最著名的有現任中國排球協會副主席、中國排球教練委員會主任、國際排球高級講師張然,先後入選國家男子排球隊林亞鳴(主攻手)、鄭宗源(二傳手),國家女子青年排球隊陳亞惠(主攻手),國家女子排球隊教練陳忠和。還有國家級排球裁判員謝雨森、張承嘉、王潤德、程兆鶴、楊天佑、黃文彬6人。先後入選省級(包括外省及部隊)或省級以上排球隊男、女隊員,據初步統計多達79人。其中列入《福建省體育志·排球名人傳略》的有:林亞鳴、鄭宗源、陳躍基3人。
而當年國家考察將國家隊訓練基地定在漳州,也正是由於「領導重視,群眾喜愛,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十六字評語所概括出來的。
從1981年至1986年,中國女排連續參加了5次世界女排大賽,包括女排世界盃、世錦賽和奧運會,成功取得驚人的5連冠。這5連冠期間,中國女排每次大賽前都將漳州作為最後的強化訓練基地。隨著中國女排的名氣越來越響,原本名不見經傳的訓練基地變得越來越具有吸引力,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漳州探秘、考證,漳州基地究竟有什麼魔力?是當地的氣候和緯度適合訓練,還是與當地豐富的物產會讓運動員營養均衡有關?
中國女排騰飛館與當年的女排隊員
這些因素可能都有關係,但難以否認的是,人的因素才是最大的。正如我們的軍隊能從勝利走向勝利靠的是人民的支持一樣,漳州當地群眾對女排隊無條件的支持和喜愛,才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從最早的「竹棚館」,到後來片中出現的「訓練基地」,再到1993年建成的(如今的)訓練中心,以及「中國女排騰飛館」,再到今天正在興建,預計2023年建成的全新訓練中心,漳州人民即便是在中國女排最為低谷的時候,也沒有放棄對女排姑娘們的支持與照顧,對她們事業的支持與熱愛。
漳州人民對女排的支持,也令女排教練和隊員們十分感激,袁偉民、郎平等都曾表達過對於漳州基地和漳州人民的特殊感情,並把漳州基地成為「中國女排的娘家」。
漳州百姓對女排的支持
所以如果看過電影之後,感覺意猶未盡,可以來漳州坐坐,重溫一下女排隊員當年奮鬥過的地方,感受一下當地濃厚的排球文化氛圍,重溫女排姑娘們創造的榮耀。
漳州基地排球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