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練微信: wangjiaolian789
加入跑步技巧群,與8年跑步教練學習跑步知識
(備註:僅限跑步1年及以上的跑友)
美國的跑步教父傑夫·蓋洛威曾經說過,「如果你想嘗試馬拉松,就先學會怎麼跑出一個完美的10公裡吧。」事實上,在歐美的很多知名跑步俱樂部中,也都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如果你不懂得如何跑一場10公裡,那你就很難跑出一場成功的半馬或者全馬。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10公裡這個馬拉松比賽中的「配菜」,卻總是受到資深跑者的熱愛和重視呢?
10公裡,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對於老司機來說,它更像是一次又一次速度與耐力的激情碰撞,並且從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更有一些職業跑步教練會把十公裡的跑步成績,視為評判個人路跑能力的重要標準,用來判斷你的馬拉松潛力。
一場成功的10公裡,對你意味著什麼?
一場42.195公裡的馬拉松不是隔三差五就能跑的,但是一場10公裡卻容易得多。對於普通跑者而言,跑完10公裡的基本時間差不多在60分鐘到90分鐘。當然,能力強一些的跑者,45分鐘基本就能打卡完成了。
而1個小時左右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是最合適的健身以及減重的運動方式之一。事實上,一場10公裡要比一場半程馬拉松或者全程馬拉松更加「健康」。
提到跑步,如果不懂「配速」,那麼跑再多都是然並卵。對於那些容易在全馬中受傷甚至出現生命危險的跑者而言,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沒有真正理解應該如何配速,以及如何去嚴格執行自己的配速。
而一場10公裡的比賽,就能幫你真正了解自己應該如何配速。這是因為,10公裡相比於21公裡或者42公裡來說,是個短距離的路程,對於速度和體力的分配反而更加細緻和嚴苛。每公裡都要根據自己的體能掌握合理的配速。
懂得跑10公裡,才有資格跑馬拉松
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屑,為什麼不能直接跑42公裡。當然可以,但問題是,這樣跑完一場42公裡,得到了一塊獎牌,你可能會經受一些難以恢復的傷痛,那麼意義何在呢?
對於入門跑者而言,10公裡無疑是一道重要的門檻,大概可以算是一個區分跑馬者和小白跑者的界限吧;而對於資深跑者而言,10公裡是跑馬訓練的基礎,不管是馬拉松的測速訓練還是變速跑,都可以以10公裡為一個長距離單位。
在參加一場馬拉松之前,其實你沒有必要非得在訓練中跑完42公裡。當你能根據體能和配速完美地完成一個10公裡,或者完成一個20公裡時,你就已經有了跑馬拉松的資本了。
馬拉松不是什麼人咬咬牙都能堅持下來的,但是10公裡卻能滿足很多入門跑者的「成就感」。當你完成一個10公裡後,你就懂得了身體在跑步中的變化,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你理解馬拉松,而且也可以刺激你挑戰下一個目標。
這就是為什麼10公裡的比賽在馬拉松中看似不起眼,卻意義重大。這也是為什麼國內的10公裡比賽越來越受到歡迎。不僅如此,也有不少初跑者,希望通過完成10公裡的比賽,幫助自己建立信心邁向全程馬拉松。
作為一個初跑者,10公裡不僅可以是最開始跑步的目標,也是最值得反覆訓練並且不斷取得進步的距離。無論對於鍛鍊身體、減脂塑形還是為跑馬做儲備,10公裡的意義都是非凡的!
那麼,你的10公裡最好成績是多少呢?歡迎跑友留言分享!
*本文素材來源網絡,若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