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圍:陳平秘計的秘密

2021-02-07 資治通鑑讀史悟道

【材料】《資治通鑑》漢紀 太祖高皇帝 

溫馨提示:文章不短

上居晉陽,聞冒頓居代谷,欲擊之。使人覘匈奴,冒頓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

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上復使劉敬往使匈奴,未還;漢悉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逾句注。

劉敬還,報曰:「兩國相擊,此宜誇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

是時,漢兵已業行,上怒,罵劉敬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軍!」械繫敬廣武。


​漢悉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逾句注。帝先至平城,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帝用陳平秘計,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主亦有神靈,單于察之!」

冒頓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乃解圍之一角。

會天大霧,漢使人往來,匈奴不覺。陳平請令強弩傅兩矢,外鄉,從解角直出。

帝出圍,欲驅;太僕滕公固徐行。至平城,漢大軍亦到,胡騎遂解去。

【譯文】​皇帝在晉陽,聽說冒頓在代谷,想攻打他。便派人偵察匈奴,冒頓把他的勇士、肥壯牛馬都藏起來,但見年老體弱的士兵及瘦弱的牲畜。

使者十多次回報,都說匈奴可以攻擊。皇上又派劉敬出使匈奴,還沒回來;劉邦率領全部兵力三十二萬向北追擊冒頓,已經越過了句注山。

劉敬從匈奴處回來,報告說:「兩國交戰,這個時候應該炫耀武力,展示優勢。如今我去匈奴營帳,只看到老弱病殘,這一定是冒頓故意示弱,暗中埋伏奇兵來爭利。我認為這仗不能打。」

當時,漢軍已經在路上,皇上發怒,罵劉敬說:「你一個齊國降臣,靠著嘴巴做了官,如今竟敢胡言亂語亂我軍心!」於是把婁敬押送到廣武。

漢朝出動全部兵力三十二萬北擊匈奴,越過句注山。皇帝先到了平城,後續步兵還沒有到;冒頓指揮四十萬精銳騎兵,將皇帝圍困在白登七天,漢軍內外不能相互救援供應。

皇帝用陳平的秘計,派使者秘密地賄賂閼氏。閼氏對冒頓說:「兩位君主不互相圍困。現在即使得到了漢朝的土地,而單于終究是能留下來的。況且漢朝的君主也有神靈庇佑,請單于明察!

之前,冒頓與王黃、趙利有約定,而王黃、趙利的軍隊遲遲不來,冒頓懷疑他們與漢朝有勾結,於是把包圍圈打開一個缺口。

適逢當天大霧,漢朝派遣人員往來試探,匈奴不能夠發現。陳平請求劉邦下令,讓所有弓弩手都搭上兩支箭,面朝外環繞著劉邦,從包圍圈的缺口徑直走出。

皇帝突出包圍圈,想策馬奔跑;太僕夏侯嬰執意驅車緩行。到了平城,漢朝大軍也趕到了,匈奴騎兵便解圍離去。

【解析】這段材料可以說的太多了,我甚至能根據這段記載寫上一本書,由於時間有限,我挑大家一直疑惑的說:

為什麼冒頓白白的放過了劉邦?

從漢朝的史料記載來看,是因為陳平的「秘計」扭轉了形勢,讓冒頓主動打開包圍圈放劉邦跑路。

那麼,這「秘計」到底是什麼?這個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已經無法證實了。史家說的賄賂閼氏,恐怕只是部分事實,通過先前的文章,相信讀者們已經對冒頓有了初步的了解,冒頓單于不是那麼好忽悠的。

我們先來看看閼氏對冒頓說的話:

帝用陳平秘計,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主亦有神靈,單于察之!」

這話主要表達了三個觀點:

1.兩主不相困

2.單于終不能居漢地

3.漢主亦有神靈

一、兩主不相困

關鍵詞在哪裡?關鍵在「相困」,什麼意思?意思就是這個時候,不僅劉邦遇到困難了,冒頓單于也遇到困難了。

劉邦遇到什麼困難?大家都知道,劉邦冒進,跟先頭部隊一起被人包餃子了,跟後來的馬謖一樣。

那冒頓有什麼困難?冒頓的困難是把劉邦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還沒有啃下來,這個時候會有出現什麼困難?

1.糧草上的困難

冒頓這一次帶了四十萬騎兵南下,遠道而來,光是在白登山就已經耗了七天,匈奴打仗是沒有後勤供應的,都是士兵自己攜帶乾糧,一般是牛肉乾。這是匈奴的優勢,也是缺點。優勢是來去如風,千裡轉戰。缺點是不能持久。

試想:從草原來要時間,又圍了劉邦七天,回去也要時間,而一個作戰騎兵,能夠帶的乾糧是非常有限的,必須不能影響奔跑騎射,人要吃馬也要吃,帶的乾糧必然很少,吃了這麼久,差不多了,冒頓家沒有什麼餘糧了。

2.戰略態勢上的困境

劉邦也帶了三十多萬部隊,以步兵為主。第一次跟匈奴對抗,因為輕敵,劉邦自己帶著騎兵跑得太快,跟74軍一樣,和大部隊脫節了,所以被圍了。

但是得注意,74軍的戰略是怎樣的?老蔣要張靈甫中心開花。戰略是沒錯的,就是執行人出了問題。

劉邦的後續大部隊正在趕來。騎兵打步兵靠的就是機動性,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這個時候,如果冒頓收到了消息,還死咬著劉邦不放,就失去了騎兵的機動性。

一旦四十萬騎兵,被三十萬步兵結陣擋住了歸路,那會被困死在山西,被漢朝源源不斷的援兵圍剿掉。為什麼這麼說?算了,先丟個圖。

山西這個地方是四塞之地,如果生逢亂世,是個搞獨立的好地方。

閻長官依託有利地形,虎踞山西,成為一方諸侯。

自己隨便畫的地圖哈,湊合著看。

山西這個地方,連山帶河,看看圖,什麼地形不用我多說了吧。

匈奴從草原進入山西,必須從殺虎口進,殺虎口以前叫殺胡口,殺胡口什麼意思?字面意思,多霸氣的名字,為什麼要改?走西口走的就是這裡。必經之地。

如果這個時候,漢朝大軍趕到,迂迴包抄,封鎖殺虎口,同時封鎖其他山脈的各個關隘,依託有利地形,把冒頓困在山西,諸侯王援兵不斷趕來,如果你是冒頓,你會不會哭?會不會怕?

而且這個時候,有一支軍隊不見了,冒頓就更害怕了,所以才覺得此地不宜久留,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冒頓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乃解圍之一角。

冒頓:tmd,這兩鱉孫怎麼一直不見人?是不是假投降?會不會其實是跟漢朝一夥的,故意吸引我進來山西,偷偷去把殺虎口封鎖起來了?

2.單于終不能居漢地

這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當時的遊牧民族,還沒有漢化,不像後世的五胡亂華時期、金遼蒙清時期的遊牧民族一樣,漢化沒那麼高,草原人民思維中還沒有佔據中原的意識,另外條件也不允許,冒頓的基本盤在草原,如果貿然在中原稱王,大臣們願不願意?士兵們願不願意?又有多少人能夠跟隨冒頓定居中原?

如果要經營中原,必然要把兵力和行政機構放在中原,那草原還要不要了?如果不把力量放在中原,如何能夠穩住局面?如果草原沒有足夠力量,草原那邊就要易主。能不能統治得了中原還是個未知數,如果到時候,草原那邊不屬於自己了,豈不是進退兩難?

所以,前期遊牧民族,主要還是以掠奪中原為主,你說叫他們統治中原,對不起,沒得興趣。這就是​所謂的,終不能久居內地的意思。

3.漢主亦有神靈

意思就是說,漢朝皇帝也有神靈庇護,你看你,圍著人家先頭部隊打了7天還沒打下來,漢朝皇帝運氣太好了,能得人心,現在你也處於困境,何必孤注一擲,和一個運氣這麼好的人拼運氣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再晚走可能就來不及了,只要回到草原,咱們還是最靚的仔,何必在這個危險的地方玩命,丟了小命連本帶利虧得底掉,不值得。

綜上所述,這是一個女人能說出的話嗎?恐怕是陳平的意思,匈奴皇后只是轉答而已。

所以,不光是劉邦處於困境,冒頓的情況也不太樂觀,既然這樣,不如大家握手言和,你回中原當你的老大,我回草原騎我的駿馬。

只是這樣嗎?當然不是,我堂堂匈奴大單于,控弦四十萬,縱橫天下,未曾受挫,現在四十萬米的大刀都拔出來了,不見點血你讓我怎麼收回去?

我冒頓單于不要面子的呀?

那還能怎樣?

​《資治通鑑》

婁敬對曰:「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辨士風諭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可無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帝曰:「善!」欲遣長公主。呂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

九年癸卯(前198年),上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以妻單于;使劉敬往結和親約。

很簡單

1.和親

本來劉邦是想用魯元公主和親的,就是彭城大敗跑路時,好幾次被劉邦丟下車,又被夏侯嬰抱回來的那個。

但呂后死活不同意,竟然不了了之了,最後用了宗室女。到底是劉邦不同意,還是呂后不同意呢?還是都不同意?很難講

2.納貢

看看下圖,匈奴的地緣政治,你覺得匈奴會缺啥?

當然是要啥沒啥,啥都缺啊。

當然了,最缺的還是鹽和鐵,帝國再大,沒有這兩樣東西,日子也難過。

而東邊也是遊牧民族,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要想從他們手上搞戰略物資,搞不搞得到先不說,就算弄到了,價格也是黑得一筆,不死也要脫層皮。

白登之圍後,劉邦為了休養生息,採納劉敬的建議,要嫁長公主與匈奴和親,呂后不答應,日夜哭泣,劉邦改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並派劉敬作為使者陪同前往。

此外漢朝對匈奴開放關市,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自此,漢與匈奴約定結為兄弟,各自以長城為界,兩國的關係得到暫時的緩和。

可以說,白登之圍,冒頓是最大的贏家。和親公主,各種資源白送,還能從關市換取更多急需的戰略物資。

如果冒頓在入侵中原之前,就是抱著要求漢朝開關納貢的戰略目的呢?

如果冒頓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求漢朝交保護費,開放關市,讓他的子民過的好一點,讓匈奴帝國更快的在草原稱霸呢?

那麼,冒頓只有達到了目的,才會這麼爽快的放劉邦一條生路。

為尊者諱,從結果看,我們是不是可以假設,史官是不是隱瞞了部分事實呢?

冒頓發四十萬騎兵來中原,搶劫需要帶這麼多人嗎?人家只是來秀肌肉而已,不怕你毀約,我四條腿還怕你兩條腿?等你來了我早已經搶完殺完,拍屁股走人了。

落後就要挨打,不想挨打就要臣服,開關納貢。

我是佩服婁敬的,這人是個儒生,把大漢的女人送去給冒頓X,竟然可以說得這麼清新脫俗,感情用的不是婁敬家女兒。

《資治通鑑》婁敬是這麼說的。

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可無戰以漸臣也。

人家冒頓單于是什麼人?一言不合,老婆那是說送就送,說殺就殺,會跟你扯這些親戚關係?就算生出個兒子來,還順利繼承了冒頓的位置,照樣是該怎樣就怎樣,利益才是根本,有利則和,無利則戰。因為人家從小在草原長大,是草原人民支持他當上單于,代表的是草原人民的根本利益。誰會跟你扯親戚關係?不過是阿q異想天開罷了

婁敬說這些,無非是為劉邦找一個由頭,和親的由頭。不是把公主送去當人質,而是曲線救國,戰略和親。

至於冒頓,和親公主真假他不關心,反正隨時能發兵騷擾攻打漢朝,送個假的過來正好,以後要發兵,隨時可以當做藉口。

送真的公主過來也沒什麼用,只能確保漢朝在一些小事上守信用,真碰上大事,別說公主人質,就是太子當人質也不怎麼管用。

扯遠了,話說回來

如果史家因為利益相關,隱瞞了部分事實,實際上陳平不僅賄賂匈奴皇后,替漢朝傳話,還傳了一封信(議和請求)給冒頓呢?

同一年,《資治通鑑》記載:

帝南過曲逆,曰:「壯哉縣!吾行天下,獨見洛陽與是耳。」乃更封陳平為曲逆侯,盡食之。平從帝徵伐,凡六出奇計,輒益封邑焉。

最後:我認為,陳平所謂的「秘計」,其實就是一封替冒頓單于分析形勢,並提出和談條件的議和書。陳平的功勞,就是通過主持和匈奴議和,威逼利誘,撈了劉邦一命。

只是,這事不太光彩,不可以上史書,所以,缺少了這份材料,讓白登之圍這段歷史,看起來莫名其妙。

看到劉邦被冒頓欺負得這麼慘,我真的不想再寫下去了,好想直接跳過這些年,直接去霍去病,直接去寫陳湯,直接去寫班超。

但是歷史就是歷史,自有其連續性。不僅要寫好的一面,也要正視不好的一面,讀史以明智,讀史以悟道,如果選擇性失明,那看史將會失去意義。

算了,就這樣吧,越寫越鬧心,落後就要挨打,不想挨打就要跪著,而且跪也跪不安穩,只是暫時給你跪著的權力。

萬古如長夜,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手機一丟,差不多了,意思意思得了,不想再寫下去了,就這樣吧。

相關焦點

  • 揭秘歷史上劉邦的白登之圍到底是怎麼解的
    白登之圍中,劉邦前頭部隊和外面的主力完全失去了聯繫,被圍困漢軍沒有糧草,外面援軍又聯繫不到,一度十分危險,劉邦採取了陳平的計謀,賄賂了冒頓單于的妻子,才艱難逃了出來,解了白登之圍。白登之圍也讓漢高祖劉邦意識到武力解決問題的錯誤,之後劉邦也採用聯姻的方法籠絡匈奴,使之不再來犯。以上便是什麼是白登之圍這一問題的答案。
  • 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的事件。劉邦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造反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
  • 白登之圍(前200年)
    上居晉陽,聞冒頓居代谷,欲擊之。使人覘( chān)匈奴,冒頓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léi)畜。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上復使劉敬往使匈奴,未還;漢悉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逾句注。劉敬還,報曰:「兩國相擊,此宜誇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
  • Lucy練筆:《白登之圍》讀後感
    最近,在讀《上下五千年》的時候,我對「白登之圍」的故事感觸最深。劉邦不聽勸告,一門心思帶兵前進,結果真的被匈奴圍困在了白登山一帶,整整被圍了七天!幸虧大臣陳平出面,賄賂了匈奴的王后,靠著王后在冒頓單于面前說好話才僥倖撤退。漢高祖劉邦被「白登之圍」嚇壞了,知道憑武力打不敗匈奴,只好用「和親」政策來緩和與匈奴的關係。
  • 白登之圍:劉邦的輕易冒進,導致大漢盡失優勢,為了休養生息,只能...
    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的事件。 白登之圍 公元前200年冬季,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出徵匈奴,同時鎮壓韓王信叛亂。隨行的主要謀士是陳平、婁敬,將領有樊噲、夏侯嬰、周勃等。
  • 解碼「白登之圍」 | 劉三解
    這個記載又詳細得多,但依舊不是「白登之圍」的全部。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七日然後得解。《史記·匈奴列傳》:是時漢初定中國,徙韓王信於代,都馬邑。匈奴大攻圍馬邑,韓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晉陽下。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
  • 陳平這一計策,解了白登之圍,劉邦順利脫身靠的只是一個小妾?
    白登之圍而此時冒頓單于早已經布下了天羅地網,就在白登山這個地方等著劉邦前來。果真不出他所料,劉邦率領這一行人剛剛進入埋伏圈,就已經被團團包圍。雙方一直僵持不下,而此時劉邦所帶的一位臣子陳平獻出了一個計策,讓閼氏從中作梗,閼氏就是冒頓的小妾,陳平藉助她向單于傳達消息,表示漢朝有幾十萬的大軍,快馬加鞭的前來救援,這些援軍可能明天就要到了。可是冒頓單于在當時,會相信眼前一個小妾所謂的言語嗎?畢竟他為了皇權,把自己的父親都殺掉了,更何況帶領著鐵騎建立起了遊牧民族。
  • 白登之圍真相:劉邦是靠美女才活下來的?
    但是如果我們綜合各方面歷史記述,從軍事角度而不是從簡單的宮鬥角度來分析整個「白登之圍」,那麼,我們就能撥開歷史的迷霧,發現被後世文人的演繹與想像所層層遮蓋的歷史真相。被圍的漢軍無法突破匈奴人的包圍,可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匈奴人同樣也無法突破漢軍的防禦。這就等於,冒頓單于動員傾國之兵,將劉邦和漢軍前軍包了餃子,但這個餃子夾生了,吃不掉。
  • 白登之圍的陰謀只有一人看破,此人的一個建議讓漢朝太平70年
    在漢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劉邦遭遇了他出道以來的最大一次危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白登之圍」,劉邦在這場仗當中差點被匈奴人給殺了,後來是由於陳平的奇謀
  • 漢匈戰爭地圖說: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史書記載,此時護軍中尉陳平給劉邦出主意,暗中以重禮賄賂冒頓寵愛的閼氏(單于的妻子),勸說冒頓打開包圍圈,漢軍趁機撤出白登,劉邦這才倖免於難。然而這段記載實在是太過離譜。匈奴軍撤圍的真正原因,也許在漢人史書中所謂閼氏勸說冒頓單于的言語裡可以找到蛛絲馬跡。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這段記載基本可以判斷是史家的杜撰,但是體現出了當時局勢下匈奴人面臨的兩大問題。一是匈奴人世代遊牧,南下侵擾也是為了擄掠物資,並沒有據城定居的習慣;二則是在白登的七天時間裡,匈奴人雖然佔據兵力優勢也無法立即消滅包圍圈中的漢軍。
  • 劉邦「白登之圍」的政治遺產
    所謂「漢初七十年」,也就是從漢高祖劉邦遭遇白登之圍的公元前200年,到漢武帝策劃馬邑之謀拉開漢匈全面戰爭序幕的前133年,這68年的時間。這段時間,漢王朝對匈奴採取的是贈送女人和財物以維持雙方基本和平的「和親政策」。
  • 五十八|白登之圍
    東胡完全沒有想到冒頓這個慫貨居然有膽子來打自己,一點防備也沒有。匈奴就這樣順利滅掉了東胡。隨後,匈奴在冒頓的帶領下,徵服了北方的各個部族,並向南渡過黃河,進入了中原地區。這就是漢高祖劉邦即將面對的對手。
  • 白登之圍,劉邦九死一生,他為何沒有讓韓信前來救援
    白登之圍歷史背景西漢建立於公元前202年,建國之時,劉邦已經年過五十。劉邦兌現當初諾言,大封諸侯王。韓國後裔韓王信的封地在潁川,地理位置突出,屬於戰略要地。於是上書劉邦請求建都馬邑,以此鞏固邊疆。劉邦同意將其封地遷往馬邑,馬邑地處漢朝邊境。緊靠匈奴。誰也沒曾料到,公元前201年,韓王信遷往馬邑沒多久,就遭到了匈奴的層層圍攻。
  • 陳平怎樣解除白登山之圍,為什麼他說多陰謀會殃及子孫
    楚漢之爭中,韓王信的天平傾向劉邦,劉邦獲勝後,就給韓王信舀了一點肉湯,裡面還有一塊肥肉。將之分封在潁川。這在「非劉氏而封王」的漢初是難得的景觀。劉邦不放心韓王信,就將韓王信改封到太原郡,對大漢帝國而言,那可是後方的前方。匈奴不知出於什麼目的,反正是一次又一次就像黔之驢中的老虎一樣,不斷試探騷擾。韓王信自知勢單力孤,於是就表現出很友好的樣子。
  • 為何陳平的離間計能成功?不是因為項羽性格,而是因為一個秘密!
    楚漢相爭最為膠著之時,謀士陳平為劉邦獻上了一個離間計,陳平要離間項羽和範增,若項羽失去範增,就有如失去左右手,如項羽失去季布、鍾離眜等人,就有如失去左膀右臂
  • 陳平與張良一生較勁,始終一敗塗地,臨死才明白啥是小聰明
    人們時常用「既生瑜何生亮」來概括周瑜與孔明,而陳平與張良似乎亦是如此,我們都知道張良淡泊名利急流勇退,但這樣的人微乎其微,陳平自當不在此列,既然看重名位,那面對張良珠玉在前,陳平心中自然難如止水。一、近水樓臺先得月從他們的經歷來看,張良佔盡了三才之優勢。他是在反秦初期遇到劉邦,當時兩人不約而同地揭竿而起。
  • 歷經五帝屹立不倒,「刀俎哲學」是陳平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
    一晃一年的時間過去了,滎陽之圍仍未解,偷雞不成反蝕米的劉邦整天憂心忡忡,無計可施。此時陳平向劉邦獻計,他認為項羽是有勇無謀之人,楚軍的實際大腦是亞父範增。陳平通過此次獻策,成功取代已經激流勇退的張良,成為劉邦手下第一謀士。 第六計:巧解白登之圍 公元201年,劉邦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北徵匈奴。
  • 劉邦如何評價陳平?為什麼說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
    範增的戰術性謀劃也很厲害,項羽在鉅鹿之戰、彭城之戰、滎陽會戰取得勝利,和範增的戰術性謀劃也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劉邦率3萬偏師進攻關中,楚懷王熊心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當時,30萬秦關中軍團重點防守滎陽防線,部署在滎陽、洛陽、函谷關一線的總兵力超過15萬。劉邦以3萬偏師正面進攻滎陽防線,就是把3萬人全打光也不可能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