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北作家群」:80後作家在開啟新的文學格局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雙雪濤《平原上的摩西》

班宇《逍遙遊》

鄭執《生吞》

  雙雪濤、班宇、鄭執等東北青年作家,最初是在一些文學賽事、網絡平臺上顯露鋒芒。隨後,經由《收穫》《作家》《小說月報》等純文學刊物的肯定,逐漸以「新東北作家群」的姿態為人熟知。當他們集中化的敘事主題與美學風格不斷被標記出來,讀者特別是文學批評家對這一青年作家群體投入更多的關注和期待。在他們筆下,有人看到「東北」,有人讀出「先鋒」,而很多與作家同時代的人,則欣喜於遇見了小說裡的「父輩」,尋找到了再次理解那一代人的路徑。

  走進雙雪濤的《大師》《無賴》《飛行家》,班宇的《逍遙遊》《盤錦豹子》《肅殺》《空中道路》和鄭執的《仙症》等作品,故事中的父輩已然在場。如小說人物所言,這些曾經的車間工人、吊車司機、倉庫管理員們滄桑半生。在國企改制時遭遇的種種挑戰,成了他們中年後走不出去的層層壁壘。小說中的父輩幾乎正在被遺忘和自我遺忘。但是,作為敘述者的「我輩」,看到的則是上一代人憑著韌性撐起生活,在困境中發出內心的光亮。所以,這些青年作家拋下外部的價值判斷,更多地描寫了父輩形象內在的精神力量,也讓他們靈魂裡灼熱的尊嚴真正被注意到。

  雙雪濤的小說《大師》,以書的題目概括「父親」的一生,就是在肯定這種精神的力量。父親「黑毛」是類似阿城筆下「棋王」的人物,一生愛棋,下崗之後歷經艱辛,但棋藝不沾染金錢,常給對手留機會,堅持著自己的底線。他在棋藝世界的強大和現實生活中的窘困形成反差。父親接受了無腿雲遊和尚的挑戰,在鏖戰至勝負關頭時,一個有意而為的「錯誤」讓他落敗了,但「他的眼睛從來沒有這麼亮過」。獲勝前的剎那,仍有放手的智慧和成全對方的慈悲,這種內心的清明、高貴早已超出了輸贏的方寸之間。

  班宇在《盤錦豹子》裡將「姑父孫旭庭」的生活道路描畫得蜿蜒曲折,雖然其中一些命運走向是人物自主選擇的結果,但如每個捲入時代洪流的個體一樣,在對庸常歲月的抵抗中,孫旭庭還是試圖發出聲響證明自己的存在。步入暮年的父輩在一次次爆發中捍衛著自己的尊嚴。

  鄭執《仙症》中的父輩,以成色十足的愛恨,闖過生活的關口。他們可能會因為拒絕世俗的邏輯,而被定義為異於常人,但依然仰仗著智慧,支持自己走過半生,這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

  「新東北作家群」還有一些作品,也是從自己的少年經歷出發,回溯世紀末的父輩經驗,讓讀者重新認識到「那代人是有力量的,即使是沉默的,比我們要有生命力,比我們篤定」。

  有評論者談及「新東北作家群」的寫作主題,稱之為「一個遲到的故事」:20世紀90年代以「下崗」為標誌的東北往事,不是由下崗工人親自講述,而是由他們的後代在近年開啟。選擇書寫這樣的主題,對雙雪濤、班宇、鄭執等作家來說,首先是出於個體表達的需要。這批80後東北作家,大都經歷過父輩下崗帶來的生活變動,當成年後有能力回顧並辨明那段歷史時,就想把自己當年的感受集中傾吐出來。於是,他們紛紛在文學上尋找安頓、紓解的出口。當然,在講述「遲到的故事」時,東北作家們必然會與故事裡那些真正的主角相遇,一個直面和理解父輩的入口也得以建立。感應到上一代人生命裡的熱烈、沉重,讓成長中所需要的情感聯結和精神力量在小說敘述中重新確認,「新東北作家群」的父輩形象也由此鮮明起來。

  更重要的是,「新東北作家群」超越了個人表達的有限性。他們對父輩的言說不僅是為自我發聲,更是對東北及東北之外的普通人、對每一次席捲在時代潮湧裡的普通人的言說。從親緣和地緣視角中凝結出的人物,都是現實的隱喻。在時代大潮之中,如何擁有內心的尊嚴,如何面對自身的渺小,是他們想由父輩的故事發出的召喚和思考。他們「偏執地記錄」,努力讓父輩們在小說裡浮出歷史地表,也是對自身文學使命和社會責任的承擔。這些青年作家作為父輩記憶的共同體,鄭重地將那一代人塵封的故事開啟。而他們要表達的也正是對社會正義和公平的渴求,對群體關係重建的嚮往,以及發出時代仍需努力的信號。而當這些聲音抵達讀者心靈,「新東北作家群」也就實現了對自身一部分文學使命的完成。

  雙雪濤、班宇、鄭執等青年作家在父輩身上發掘另類的詩意,在一個群體層面確定文學新的生長節點,這是近些年來他們對時代和人生的積極回應,也在新的意義上推動了80後這個概念的迭代更替。文壇上使用80後這個具有標籤色彩的指稱已經有二十年了,它幾乎牢牢地與新世紀以來的青春文學捆綁在一起。但是,在那長得失控的青春敘述裡,一些年輕作家把純粹個人的內心傾訴、脆弱憂傷的成長體驗、空洞的物質想像引向了虛無主義的情緒。在他們嘗試突圍的那段時間,更為年輕的「新東北作家群」則以自己的登場,開始將成熟的、有歷史感和責任感的小說推向讀者,轉而鋪墊了一個不同的文學格局。可以說,依舊是80後作家,但這一群體的內部更新正在進行。當文學敘述的豐富性、形象建構的深度與力度逐漸展開,雙雪濤、班宇、鄭執等東北青年作家最終可以與任何代際的作家站在一起,而無須標籤。(作者:包學菊,系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講師)

相關焦點

  • 東北青年作家怎麼寫東北?(文末有贈書)
    班宇《逍遙遊》有評論者談及「新東北作家群」的寫作主題,稱之為「一個遲到的故事」:上世紀90年代以「下崗」為標誌的東北往事,不是由下崗工人親自講述,而是由他們的後代在近年開啟。選擇書寫這樣的主題,對雙雪濤、班宇、鄭執等作家來說,首先是出於個體表達的需要。
  • 80後作家林森新作《島》,被譽為「新南方文學」代表
    80後作家林森的長篇小說新作《島》日前與讀者見面,該作將寫作聚焦於海南島,以及由島這個意象衍生出的關於海洋文明、關於孤獨、關於時移事遷後人的生存狀態的討論,引發了文學界關注。
  • 「80後作家」群像:歲月逝去 告別青春文學
    現在人們會覺得「80 後」已經不行了,沒有耐心看了。」出生於八零年代的作家們如今在做什麼?他們的文學創作處於怎樣的狀態?帶著這樣的疑問,本刊記者採訪了如下七位作家。自 2008 年起,張悅然與周嘉寧共同創辦了主題書系《鯉》,且與從前相比對出版更加謹慎,少有新作問世。周嘉寧專事寫作,潛心翻譯、研究英美文學。
  • 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沈小寧:流浪者文學歌,文學使命,作家徵程
    從那時起,我的文學創作之筆就開啟了。我相信,自己的寫作水平越來越好,從而實現自己的作家夢。小學三年級,我喜歡憑藉筆尖,將自己的情感抒發紙上,完成一篇篇優美作品後,一次次愉悅的感受。 我除了閱讀寫作,什麼也不愛好。 那時候,我的作文水平開始進步,受到老師的表揚及鼓勵。老師讓所有同學把自己的夢想寫在紙上交上去。
  • 談話錄:打撈作家們的文學人生
    現代快報訊(記者 陳曦)王安憶、葉兆言、畢飛宇這幾位當代重要作家的談話錄於近期新版。對談中,作家們與他們信任的批評家暢聊自己的文學人生。其中,葉兆言和南京大學教授餘斌的談話錄《午後的歲月》、畢飛宇和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莉的《小說生活》,都是當初出版社定製的。王安憶和復旦大學教授張新穎的《談話錄》則是文學雜誌約稿,後結集出版。
  • 東北、窮鬼樂園、仙症:作家鄭執的文字世界
    ——鄭執近兩年,一批東北新生代作家讓「東北文藝復興」成為了一種現象。但在「東北敘事」之後,作家們已經開始尋找新的表達——作家鄭執就是其中一位。鄭執在訪談中稱自己為「過山車型作家」,以形容各個階段的作品呈現截然不同的風格。《仙症》中富有節奏感的文字、多線交錯的情節、具有北方凌冽氣質的人物,以及東北民間信仰元素,都曾經令很多讀者感到震撼。在北京,我們與鄭執進行了一場關於文學的對談。
  • 2017年中國網絡文學作家影響力排行榜
    網絡文學增長動力的多元化,產業邊界的拓展令文化娛樂行業進入了變革式發展更新,將在未來協同多方產業創造更多元的增長動力和商業創新。  作為內容產業的源頭,原創作家構建了全新的內容邊界,從2007年到2017年,網絡文學的創作量和閱讀量佔比突破了80%。這些解放的創作力量,帶來海量的內容供給,並使網絡文學原創作家從小眾走向大眾。
  • 從經典作家進入歷史|「文學紀念碑」十年主題沙龍
    「文學紀念碑」意義在於刷新對於經典作家的傳統識見,豐富對於經典作家作品的內心體驗,修正我們對於社會人生的感知,即「從經典作家進入歷史」。12月18日,在曉島,我們將以此為題,連續三場沙龍,邀請書業觀察者、資深編輯、權威學者,圍繞 「叢書/書系」 「作家傳記」 「浪漫星雲」,對「文學紀念碑」也作一次紀念,既是回首,也是展望。
  • 「80後」作家對話錄|楊慶祥:叩擊無物之陣
    2020年,最早一批「80」後已經40歲了。他們從青春期的懵懂少年轉型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並逐漸擁有穩定的形態和鮮明的特徵,一路走來,猶疑與執著並舉,迷惘與堅定並在。值此節點,中國作家網特推出「『80後』作家對話錄:個體·代際·經驗」專題,通過與八位知名「80後」作家、評論家、詩人的深入交流,力圖展現他們的新風貌,以及他們對生活、文學創作上的思考。
  • 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 中日作家對話會在京舉行
    李洱認為,東亞價值會對後疫情時代泛濫的虛無主義構成有力矯正,文學的作用在於用自己的方式對闡釋和呈現東亞價值,作家通過這種努力,將對人類文明作出貢獻,並為以後處理人類文明的危機作出前瞻性的準備。島田雅彥將新冠肺炎比擬為戰爭,稱新冠疫情讓人重新反思人與人之間精神紐帶的重要性。他談到二戰期間,谷崎潤一郎宅家創作,完成了鴻篇巨製《細雪》,並將《源氏物語》翻譯為現代日語。
  • 無法被標籤歸納的90後作家
    如今的90後作家,那時的閱讀中,或多或少有著「青春文學」的影子。但當他們自身進入文壇,評論界和媒體發現,似乎很難像80後作家中找到「殘酷青春」那樣的概念將他們的群體特質固定下來。少年的偶像用代際而非文學風格來劃分作家群體,最早是從「70後」一代開始的。1996年,《小說界》率先推出「70年代以後」欄目,此後《芙蓉》《山花》《花城》等雜誌相繼推出「70後」作家的作品。
  • 速途發布《2017年中國網絡文學作家影響力榜》 起點、雲起分佔男女...
    日前,速途研究院發布了《2017年中國網絡文學作家影響力榜》,公布涵蓋各大領域、品類的100位最具影響力網文作家,旨在激勵寫作人才創作,推動我國網絡文學事業健康持續發展。據該榜單顯示,從2007年到2017年,網絡文學的創作量和閱讀量佔比突破80%。龐大內容體量的背後,是無數網文作家的共同創造。
  • 作家王奕鑫受邀出席第十屆中國作家新創作論壇
    2020年9月27日,由中央級雜誌《中華英才》半月刊社、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神州》雜誌社、中國大眾文學學會、作家報社、中國作家新創作論壇組委會舉辦的第十屆中國作家新創作論壇在山東省泰安市山東服裝學院隆重舉行。
  • 世界文學維度下,青年作家寫什麼
    召集人金理說,他對於這個主題的思考,緣自一場十年前「80後」文學研討會。當時上海譯文社的副社長趙武平談到一個現象,說在策劃國外「80後」作品集時發現國外的「80後」還在探索一些形而上的東西,表達終極關懷。「他意思是他們寫作蠻獨立的,也推測可能是因為很多公共圖書館、基金會能夠給他們一些資助。所以他們寫作的時候不像國內青年人比較功利地要面向市場。」
  • 2020網文作家、IP勢力榜出爐,誰將引發新一輪資本豪奪?
    章子怡首部電視劇《上陽賦》、範丞丞新劇《靈域》……2021開年,網絡文學(以下簡稱網文)IP改編的電視劇席捲而來。經過多年洗滌,承載著網文IP的影視劇市場正在迅速提質,《慶餘年》《全職高手》《親愛的,熱愛的》等爆款頻出,引領了行業風向標。
  • 中文在線旗下「四月天」發布全新作家福利體系 打造古言網文新格局
    中文在線旗下「四月天」發布全新作家福利體系打造古言網文新格局 優厚福利激發創作者活力 當下,網文行業依舊明顯的收入金字塔結構讓不少文學愛好者望而卻步。
  • 網絡作家的整體生存狀況如何?面臨怎樣的新處境
    原標題:網絡作家的整體生存狀況如何?面臨怎樣的新處境大神、匠人還是碼字工?——網絡文學作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國的網絡文學已經走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今天當我們提及「網絡作家」這一職業身份時,腦海裡浮現的形象,已經與二十年前、十年前的樣子截然不同了。
  • 90後十大作家排行榜
    在同時期內,90後作家與80後作家相比顯得暗淡得多。80後中已經湧現出一批人,如韓寒、張悅然、郭敬明等等,但此時的90後作家出位的卻寥寥無幾,他們中間尚無一人達到韓寒等人同樣的地位。除此之外,社會對90後爭議頗多。但透過這份榜單可以看出,相對於80後作家,90後作家有著更加充分的準備。
  • 中國十大青春文學作家,你喜歡哪一個?
    中國十大青春文學作家,你喜歡哪一個?青春文學十分受年輕人的喜愛,近些年來,隨著電影改編青春文學越來越多,青春文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那麼你最喜歡哪個作家呢?郭敬明青春文學的領軍人物郭敬明,中國作家、上海最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最小說》等雜誌主編。早年憑藉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而進軍青春文學。憑藉傷感青春文學《夏至未至》、《悲傷逆流成河》以及玄幻《幻城》等一系列小說迅速走紅。憑藉《小時代》等小說銷量多次榮登作家富豪榜。如今跨界當導演,開始翻拍自己作品已經製作電視劇等,人氣依舊很高。
  • 100位作家接力連載,我們在日本疫情文學中照見自己
    這場名為「Day to Day」的文學連載活動,由日本講談社第三文藝部策劃,計劃邀請100位作家,採用微型小說或隨筆的體裁,記錄日本緊急狀態下的生活。5月1日起,網站以「日記」形式開啟免費更新,每天更新一位作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