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
漢語成語的「敬小慎微」,出自「道者敬小慎微,動不失禮。」(《文子·微明》)原意是小心謹慎,旨在從微小處入手,從微小時用力,達致謹小慎微、防微杜漸的目的。
「敬小慎微」,意味著心的主體作用,彰顯著主控的能力,體現著主導的功能,成為心性修為的重要工夫。
從人生價值觀上言,「敬小慎微」就是:在追求美善上,做到「勿以小善而不為」,積善成德;在規避禍患上,做到「勿以小惡而為之」,防微杜漸。
從人生方法論上言,「敬小慎微」就是:積善,重在「敬小」,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積小成大;止惡,重在「慎微」,防微杜漸,救患於萌芽之中,剷除禍患的苗頭。
謹小慎微,就要為之於微,重視從微小處入手。
凡事情都有一個從小至大、由微至著和由隱至顯的過程,福祥和禍患之致亦是如此。「福之所起也緜緜,禍之生也紛紛,禍福之數,微而不可見」(《文子·微明》)。見其微小、萌芽,就貴在「敬小」。
能察之於小,明曉其微,而開始有所防備,就能防止積重難返、不可收拾的境地。反之,若放任其發展,而無所作為,就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局面,悔之晚矣。
聖者慮於未萌,而智者察於微小。「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文子·微明》)心欲小者,就在於「慮患未生,戒禍慎微」,亦即是不敢縱其欲的禁於微。縱慾妄為者,於小者不慎,則動作必陷於窮困。
謹小慎微,就當於善「無小而不行」,於過「無微而不改」。既要勿以小善而不為,又要勿以小惡而為之。如此,就能積善成德,而使禍患不致。
謹小慎微之修為,重視從事物的微小處入手,於積善上日積月累,以至於「積愛成福」;反之,忽視細小而不慎其惡萌,就必是「積憎成禍」,最終釀成大錯。
防微杜漸,就要禁之於始,注重從萌芽時用功。
凡怨咎、禍患之成,皆有一個量變積累的過程,從初始到著大,從萌芽到成形。能於其發展之初,察之於漸,而禁止於萌芽之際,就能防止怨咎、禍患加於己身。
人若於怨咎、禍患不能察其始明其初,做到防微杜漸,而放任其發展,則勢必造成難以遏止的地步,後悔莫及。矯治人情不免懈怠放縱之弊患,就要戰戰慄慄,日慎一日,禁之於始。
凡事能防微杜漸,於易為之時有所預防,就能以易圖難,而防止其終成危難。止禍於萌芽之初,禁患於細小之始,乃是人生智慧的一大體現。
禁於小惡,乃是易入反掌;止於大患,則是難上加難。注重從萌芽、細微時用功,把禍患防止於易治之時,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和成效。
小心謹慎,就要戒患慎微,側重從知几上使力。
「知幾」,是先哲開出的一個人生智慧。見微而察始,善於發現苗頭和隱患,就是「知幾」之明。人生的禍患,既然往往從心怠忽處而生,從志慢之幾時而成,則謹小慎微就是最好的克制之方。
正人君子之所以能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不自尊其身,而能「儉於位而寡於欲,讓於賢」(《禮記·表記》),就在於「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義」,也就是能於「知幾」後小心慎微。
戒患而重戒,則禍乃不滋。「人皆知救患,莫知使患無生。夫使患無生易,施於救患難。」(《文子·微明》)不能「使患無生」,退而戒患慎微,防患於萌芽狀態,也不失為求其次的一個良策。
對於人的一生來說,既不務「使患無生」,又不務「知幾」慎微,放任禍患已成而施救,則勢必陷入不可挽回之窘迫。猶如動而陷於刑,雖曲為之備,然不足以保全其身。
人生的避患遠辱之道,莫貴於為其無形之外,而不治於已成之亂。戒慎恐懼,小心翼翼,既可是慎獨而積善的提點工夫,又可是止患而除害的戒懼工夫。
領悟成語「敬小慎微」的人生觀和方法論,就要求我們:
關注小事,重視細微,注重末節,於小心翼翼中居安思危,於日積月累中自強不息。
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則人生無咎無患;
自強不息,日積月累,則人生福至祥來。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絡,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