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正惠:中華文明何以歷經分裂而終歸一統?

2021-02-08 國際儒學聯合會

  俗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代王朝的興替本是政治生態的正常變動,然而從長時段的角度來看,卻具有文明史的意義。就中國而言,自隋唐結束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長期分裂局面後,歷史基本上進入了以統一為常態的穩定階段,這一階段通常被稱為「中國第二次大一統」。綜觀人類文明史,在同一塊地方,基本上由同一人群,在經過多次分裂後仍能歸於統一的文明體,也就只有中國。那麼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華夏文明如此特殊?



  古羅馬在整個環地中海文明體中是最落後的,與古希臘相比,它並沒有形成相對成熟完善的城邦體制,羅馬之所以能成為帝國,將地中海變為自己的「內海」,靠的是武力徵服,它對義大利以外的國土,控制力度並不是很強。附屬國雖然暫時臣服於羅馬的鐵騎之下,但由於未能形成足夠的文明向心力,使得整個羅馬帝國的邊界處於隨時變動的狀態,對於帝國而言,其本身的統治根基並不牢固,一旦出現政權上的合法性危機,就有分裂的可能。況且由於羅馬帝國所統治的區域文明各異,語言、文字各不相同,在文化上很難形成大一統的形態,所以最後出現的情況是版圖一統,文化各異。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雖然東方的拜佔庭帝國仍然存在,且延續至1453年,不過總體而言,歐洲的大一統局面一去不復返了。由此帶來的是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長期衰落,希臘文、拉丁文的著作逐漸被人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基督教會對於歐洲文化的壟斷。有意思的是,文藝復興時期西歐人重新拾起了對古典文獻的整理,然而這些文獻大多是經過拜佔庭、伊斯蘭學者的保存、解釋才重見天日的,所以現在歐洲人說自己是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直接繼承人,這一觀點有待商榷。


  而對中國來說,則幸運地保住了自己的文化血脈。雖然在兩漢之後,中國歷經三國鼎立、五胡亂華、南北朝對峙的分裂時段,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走向,至隋唐後更是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為何會出現「第二次大一統」,說到底還是文化的作用。中華文明有一種魅力,它能產生一種文化向心力,使得落後文化被先進文化所吸引,在不斷聚合後,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看待一個文明是否有生命力,有延續性,在於是否能對外來文化產生聚合作用,而這一點,古代中國可以說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它並沒有選擇帝國式的對外擴張,而是憑藉文化的力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明形態,所以說海外漢學家常提中國是一個「帝國」,實際上是對中國歷史的一種誤讀。



  既然中華文明如此充滿魅力,其本身必有重要推力。漢字在其中就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很難想像,若不是漢字的出現,操著各地方言的中國人該如何傳遞信息,交流思想。以梁啓超為例,這位20世紀前後叱吒風雲的政壇人物,其鄉音很重,光聽講演,或許很難理解他所要表達的觀點。不過沒關係,梁任公下筆有千言,來自全國各地的人群能夠通過閱讀他的報刊來獲取信息,如果漢字拉丁化,則會人為製造障礙。五四時期的錢玄同、魯迅、陳獨秀曾有過廢除漢字的主張,不過經過實踐發現,漢字這個傳統還是很難改變,畢竟千百年來中國人已經習慣了使用漢字,在文化認知上接受不了廢除漢字這種激進思想。好在漢字目前還存在,兩岸三地、海外華人都能識別認同,這就形成了文化交流的紐帶,成為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重要部分。而像巴爾幹半島地區的斯拉夫國家,如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和波赫,它們雖然語言相近,但文字各異,這就很難形成穩定的統一文明體,尤其在近代民族國家觀念形成之後,民族性超越了地域性,要想再凝聚起來絕非易事。


  除了漢字,對於中華文明的形塑而言,農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一詞所包含的區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它最初指的是中原地帶,其地理範圍並不大,隨著歷史的推進,「中國」這一概念逐漸從地域概念變成了一個融地域、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概念,一個具有文化主體性的中華文明開始出現。農業是構成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中國人安土重遷,勤於勞作,以農耕社會為根本,為大一統的形成奠定基礎。農耕民族產生的文明是很有彈性的,它所看重的是文化的認同,所以古代有「天下」,即便遇到外族入侵也不怕,因為會有強大的文化力量來吸納、同化外來文化,中國人講兼收並蓄,這一點很難得。



  歷史學者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曾說過,「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錢穆先生的觀點很有見地,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的歷史文化都缺少尊重,這是很說不過去的。然而在現實中,卻有不少人對本國史知之甚少,或帶有偏見,或置之不理,這種情況令人很是憂心。中國在開放,在強大,何必對自身的文化看低一等呢?以前中國人看世界歷史,常陷入「西方中心論」的圈套,以為所謂人類文明的演進,就是按照西方的道路走。後來西方學者對此也有過反思,他們提「全球史觀」,將原先的國別史研究範式轉向了全球史,不過這種全球史的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能體現人類文明的完整性,在歷史敘述的時候是否會重新陷入「西方中心觀」,對此還需持謹慎態度。文化、文明本身具有主體性,應該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在認識其歷史發展時客觀看待,切不可抱有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否則將流於表面,貽害無窮。歷史的圖景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漫畫式的歷史解讀只會帶來偏見,造成衝突與隔閡。從歷史的進程看,大一統的格局其實是老百姓的選擇,人心向著和平,這是趨勢,今天我們再談大一統,為的就是這份和平、安寧,這也是作為中華兒女的職責和使命。


  【來源:澎湃新聞;作者:呂正惠,臺灣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責任編輯:劉永鋒)



相關焦點

  • 平史 什麼是中華文明在多次分裂後,始終能歸於統一?
    就中國而言,自隋唐結束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長期分裂局面後,歷史基本上進入了以統一為常態的穩定階段,這一階段通常被稱為「中國第二次大一統」。綜觀人類文明史,在同一塊地方,基本上由同一人群,在經過多次分裂後仍能歸於統一的文明體,也就只有中國。那麼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華夏文明如此特殊?從今天的眼光著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段歷史?
  • 呂正惠 | 談《大學國文》課
    譬如講到《詩經》,我特別強調《詩經》所呈現的周代農業文明的特質,這只要拿希臘詩人赫西阿德《工作與時日》所描寫的希臘農業來對比,就很清楚。又譬如《左傳》所描寫的列國關係,只要拿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所呈現的希臘城邦內戰來比較,就可以看出,希臘城邦的內戰只能一直打下去,直到大家都耗盡能量為止,而春秋列國之間雖然有許多戰爭,但大家基本上都有一個「尊王」的願望。
  • 人類的未來在東方,中華文明會成為世界的引領,湯因比給出了理由
    我國的文化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也難怪著名的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提出了:「人類的未來在東方,中華文明會成為世界的引領。」而能夠得出這種結論首先是因為西方文明過於淺薄,而技術引領終歸只是一時的,最後還是要看文化的積累。西方列強能夠發展成現在樣子,很大程度上歸結於戰爭帶來的福利,而這樣的福利是在「死人身上撈錢,」是以犧牲和平賺來的,簡言之,是不道德的。歐洲國家長期混戰,美國又長期侵佔弱小國家,這樣的發展是表面的發展,內裡依舊是腐爛的。就如張愛玲寫的「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蝨子。」
  • 呂正惠:中國文化是我的精神家園
    實際上,西方文明本身就存在著很重大的問題,要不然他們怎麼會在徵服了全世界以後,彼此打了起來。從1914年到1945年,他們就打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殘酷的兩場大戰。我當時還沒想得那麼清楚,但我心裡知道,為了在「臺獨」氣氛極端濃厚的臺灣好好當一個中國人,我必須重新認識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應該說,1990年以後,是我一輩子最認真讀書的時期。
  • 中國文明將一統全球
    湯因比也直言不諱地預言:未來最有資格和最有可能為人類社會開創新文明的是中國,中國文明將一統世界。湯因比預言中國文明將一統全球阿諾德•湯因比堪稱20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試圖以其皇皇巨著《歷史研究》,揭開文明興衰的謎題,啟發人類對未來道路的探索。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  文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文明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不斷否定野蠻的過程。文明社會不同於原始社會,因為它有作為政治、經濟、宗教與軍事中心的城鎮、有能夠交流思想的文字以及原始人還不知道的金屬冶煉等。用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來思考中華文明,能夠更好理解中華文明的特質。
  • 愛我中華,寫我文明,書我歷史
    國家是文明的載體。中華文明淵遠流長,浴五千年風霜雪雨而歷久彌堅。文明既不是無源之水,也不是無根之木。傳說中的堯舜禹禪讓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禹時代,再到夏商周三代,中華文明歷經了萌芽、發展、鞏固之期。其中尤以周武王滅商取天下,並利用封建諸侯擴展周朝疆域的意義重大。周朝第一次實現了將整個天下,納入一個政權框架統治。
  • 漢字的簡繁並立、詞彙異化,正深刻傷害中華文明大一統
    秦始皇最大的貢獻是將「統一」思想植入中華文化,在他諸多維護統一的措施中,最有效、影響最深遠的是「統一文字」。語言文字是一個文明的核心和靈魂,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即使是同一個民族在時間和空間的雙重撕扯之下也會分崩離析、分道揚鑣。
  • 西方國家分裂成十數個國家,而中國卻始終統一,這是為什麼?
    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的國度,在這漫長的歷史上,以中華文明為根基的中國人民不斷的發展壯大,並形成了今天統一的強大國家,不過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中國各個歷史朝代也不乏分裂的時候,不過按照三國的一句老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來看,無論任何分裂的朝代,最終都會歸於一統。
  • 為何中國封建時代越來越統一,歐洲卻越來越分裂
    歐洲自羅馬帝國之後始終是分裂的,再也沒有統一過。雖然後來的拿破崙,希特勒和史達林雖然通過多種形式去統一歐洲都已失敗告終。二戰以後,歐洲也通過多種方式形式進行整合,最終希望成為歐洲合眾國,但目前來看,依舊是遙遙無期。而中國秦朝以後就是大一統王朝,雖然也數次大分裂,但大一統始終是封建時代一致意識。歷代王朝也以天下一統為己任。
  • 以人為主體:中華文明知識體系的本質特徵
    原標題:以人為主體:中華文明知識體系的本質特徵 ●中華文明歷時數千年而綿延不絕,比較它和世界上其他各種文明,包括那些早已中斷的古老文明,就知識體系而言,中華文明所獨具的以現實的人為主體的特質值得深入研究。
  • 嵩山文脈何以源遠流長?何以綿綿不絕?
    何以驚心動魄 何以流連忘返 有人說,嵩山文化是根系文化,夏商周三代建都於此,這裡走出了中國最早的國家文明。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維華說,華夏族最早發跡於中原,後播遷全國,中原被譽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有人說,嵩山應該成為華人的精神聖地。
  • 中華文明的奠基石
    都有其獨特的文明密碼,那麼作為四大古文明唯一流傳至今的中華文明的密碼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各個古文明發展的初期階段,並探討中華文明的奠基石。分別是幼發拉底和底格裡斯兩河之間的巴比倫文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與恆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中華文明。其中巴比倫文明最早出現,大約在6000年前;古埃及文明隨後出現;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大約在4000年前出現。
  • 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素未謀面,卻是似曾相識的故人
    那時候的中國正是東周的尾聲,戰國時代的白熱化階段,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的唯一一次邂逅的機會就此擦肩而過。希臘的古典文明時期,中國正經歷東周的禮崩樂壞。古希臘文明對西方的意義,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作出類比:「中國之有周人,猶泰西之有希臘。」
  • 王天成 | 中華文明VS西方文明
    內容提要:由於戰爭、自然災害等原因,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文明很早就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現鄙人以淺薄的歷史文化知識,亦就「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談一些粗淺的認知,與大家共同商榷。一、古中國文明與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文明春秋初期的管仲在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水是萬物之本源」說。世界上萬事萬物都離不開水,人類文明也和水有著密切的聯繫,四大文明古國都是因水而生。
  • 中華上下5000年文明延續不斷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民族是唯一文明從未中斷過的民族。其餘的三大文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無論它們當年有多麼輝煌,如今都已被塵封於歷史之中。那麼中華文明為何能夠延續至今從未中斷呢?因此,中華文明自誕生起就保持相對獨立,很難和其他文明產生密切關係。其次,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裡,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公裡,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萬平方公裡。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多個,其中臺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公裡。因此,地理位置決定了中國是可以自主發展起來的國家。
  • 智庫解析再造中華統一的隋文帝
    在世界古代文明和古代國家中,只有古代中國和古代印度基本保存至今,尤其是中國,一直開疆擴土至元,後雖有縮小但也基本未變,而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羅馬等,到現在都已分裂成無數小國而不見其蹤影。我們中國歷經5000多年,其中雖有分分合合,但主要是以統一為宗旨,民族融合為主線,形成了光輝燦爛的獨一無二的中華民族文化。
  • 最先提出中華一統的國家,從排斥到全面學習漢文化,最後自稱漢人
    然而,中原地區的華夏文明非但沒有因此而斷絕,反而生生不息,一直延續至今。主要因為,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漢族,雖然在軍事方面的實力,比不上其他的民族,但漢族的文化歷史悠久,要比其他民族的文化成熟、先進得多,這些民族非但沒有廢除漢族文化,反而逐漸被漢族文化所同化。
  • 黃河金三角,中華文化的源頭,來此重溫一遍中華5000年的文明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中華文明的發源便是從黃河金三角開始,早在幾千年前,華夏始祖炎帝黃帝就活動在這一區域,所以有了中華五千年看山西這句話。為何中華文明從這裡發源呢?主要原因就是鹽的存在。鹽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質,中國人在炎黃時期就開始煮鹽,宋朝以前,在解州還修建了專門祭祀鹽宗的廟宇。鹽的來源有很多,海鹽、井鹽、池鹽等等,其中當屬河東的池鹽最好。眾所周知,關羽就是賣鹽的,他是運城解州人。鹽在運城的歷史非常悠久。時至今日,運城市還有大片的鹽湖。
  • 今日聚焦:中華文明歷劫不死、經久不衰,洪荒之力在此!必然走向偉大復興!
    自秦漢統一中國,東漢末年三國分裂,晉朝短暫統一又重新陷入南北朝大分裂。接下去又出現統一的隋唐帝國。唐末分裂成五代十國,宋朝雖未能統一整個中國,但接下去的元明清卻又是3個超強帝國,且再沒有出現全國性的分裂。 晚清遭遇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來更是遭到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面侵略,幾近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