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簡繁並立、詞彙異化,正深刻傷害中華文明大一統

2020-12-16 猴軍集

秦始皇最大的貢獻是將「統一」思想植入中華文化,在他諸多維護統一的措施中,最有效、影響最深遠的是「統一文字」。

語言文字是一個文明的核心和靈魂,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即使是同一個民族在時間和空間的雙重撕扯之下也會分崩離析、分道揚鑣。法國、德國、奧地利、荷蘭、丹麥、挪威、瑞典都曾是日耳曼人,曾經說著一樣的語言,為何沒能形成統一的日耳曼民族和國家認同?一千多年前日耳曼先民在向南遷徙的過程中,其語言被周邊更先進的文明同化了,引入了大量外來詞,日耳曼語分裂成了法語、德語、英語、丹麥語等不同語言,互相之間無法交流,於是日耳曼人分裂成了法國、德國、荷蘭、丹麥等不同的民族和國家認同。如果羅馬帝國擊敗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統一歐洲大陸,並統一語言文字,只要維幾百年,那今天的歐洲也會像中國一樣是一個統一的文明。

語言文字之所以會分裂,最大的原因是國家分裂後,新詞不再同步。新事物、新現象、新理論出現後,不同的「分裂體」,會創造不同的新詞來定義它,或引入外來詞彙。日積月累,當這些新詞彙的數量達到一定數量,同一種語言文字就會產生分裂,最終變成兩種無法溝通的語言文字。

在中國歷史上,我們也遇到過多次國家大分裂的情況,好在當時漢文明處於絕對領先地位,詞彙量多,需要引入的外來詞少,外來文明無法對漢字體系造成太大影響,故中文在古代能保持相對統一,讓中國的大一統和中華文明的整體性得以延續。

現在,中文的統一性正遭受巨大威脅,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必然會對中華文明的「大一統」造成巨大傷害!

一、繁簡漢字的對立

古人說「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對漢字來說,亦是如此。文字的統一性是國家統一、文明統一的核心,也是中華文明大一統得以維持的基礎。

中文正處於創立以來最糟糕的局面:繁體漢字和簡體漢字並立、對立。這不僅是中文的分裂,更是身份認同的分裂,短短幾十年就對中華文明的大一統思想造成了不可彌合的傷害。

無論如何,中國都必須儘快統一漢字,要麼都使用繁體,要麼都使用簡體,繁簡併立是最糟糕的選擇。不能再拖了,拖下去對中華民族的傷害會更大!

我個人贊同使用簡體字,簡單易學,易寫易認,有利於中文推廣普及。中文要想成為國際語言,使用簡體字是必然選擇。現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華人都在使用簡體字。

中國應該聯合全球所有使用漢字的國家,中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共同成立「漢字規範學會」,維護漢字的統一性,做到同一個漢字,各國寫法相同。統一的漢字,未來會是東亞走向一體化的文化基礎。

二、中文詞彙的分裂

中華文明在古代是最先進的文明之一,但現在今非昔比,新事物、新發現、新理論往往不是發源於中國,而是西方,我們處於被影響、被文化輸出的一方。如果中文世界是完全統一的、一體的,創造一個新詞,統一使用即可,哪怕是音譯詞,使用久了也就融入了漢字體系。如「克隆」、「歇斯底裡」、「拷貝」、「埋單」、「咖啡「、」吉他「、」模特「、」冰激凌「、」沙發「、」高爾夫「、」爵士「、芭蕾」等外來音譯詞,現在已經完全融入漢字語境,中國人在使用中絲毫感覺不到這是外來詞。

但現實是中文世界正處在分裂之中,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在接受新事物時,會創造不同的詞彙來定義它,這就造成了中文語境和詞彙的分裂,破壞了中文的統一性。

如科技名詞:

如日常名詞:

如學術名詞:

如國家名、人名翻譯:

這種差異,在短期內並不影響兩岸的溝通交流,但如果100年後呢?兩岸中文語境可能就會產生非常大的差異,造成溝通交流障礙,如果時間再久一些,可能就會像日耳曼人那樣在語言文字上分道揚鑣,走向分裂!

對中文的分裂現象,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儘快實現中文讀寫的統一,否則後患無窮!語言文字關乎文明走向,不可不慎!

關注猴軍集,城市、農村、經濟、文化!

相關焦點

  • 呂正惠:中華文明何以歷經分裂而終歸一統?
    為何會出現「第二次大一統」,說到底還是文化的作用。中華文明有一種魅力,它能產生一種文化向心力,使得落後文化被先進文化所吸引,在不斷聚合後,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看待一個文明是否有生命力,有延續性,在於是否能對外來文化產生聚合作用,而這一點,古代中國可以說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它並沒有選擇帝國式的對外擴張,而是憑藉文化的力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明形態,所以說海外漢學家常提中國是一個「帝國」,實際上是對中國歷史的一種誤讀。  既然中華文明如此充滿魅力,其本身必有重要推力。漢字在其中就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 漢字: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能夠代表中華文化的符號數量眾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定非漢字莫屬。這不僅因為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更是因為漢字本身就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她產生的那一刻起,漢字就擔負起承載中華文化的重任,幾千年來與中華文化相伴而行,儘管飽經滄桑,卻能同舟共濟,共同譜寫了中華文明的不朽篇章。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文字的國度。
  • 從漢字及漢字所記錄的先秦文獻中窺見中華思想、原則源頭——從...
    歷代文言的詞彙系統雖多有變化(例如秦漢以後由單音詞佔優勢變成了複音詞佔絕對優勢),但是不斷新增、變化的詞語都能利用原來的漢字作為「積木」重新組裝,以不變的漢字足夠應付萬變的漢語。中國從商周王朝,到秦漢帝國,版圖越來越大,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直到今天我們漢語方言的複雜狀況也是其他語言所少見的。漢字便成了一種最好的彌合語言地域分歧的溝通手段。
  • 《漢字簡繁文本智能轉換系統》在京發布,網站頁面可整體轉換
    11月18日,廈門大學教授史曉東(左一)在《漢字簡繁文本智能轉換系統》發布會上介紹項目成果。新華社 圖       新華網北京消息,2012年底由教育部、國家語委啟動的《漢字簡繁文本智能轉換系統》11月18日在北京發布。為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方便兩岸民眾溝通,該系統將供社會免費使用。
  • 平史 什麼是中華文明在多次分裂後,始終能歸於統一?
    為何會出現「第二次大一統」,說到底還是文化的作用。中華文明有一種魅力,它能產生一種文化向心力,使得落後文化被先進文化所吸引,在不斷聚合後,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看待一個文明是否有生命力,有延續性,在於是否能對外來文化產生聚合作用,而這一點,古代中國可以說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它並沒有選擇帝國式的對外擴張,而是憑藉文化的力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明形態,所以說海外漢學家常提中國是一個「帝國」,實際上是對中國歷史的一種誤讀。漢字與農業造就中華文明既然中華文明如此充滿魅力,其本身必有重要推力。
  • 為何大一統是中國專屬?
    中華上下五千年,大一統始終存在,並且不斷發展,中華文明在大一統的凝聚力之下,成為了唯一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相比中華文明,許多古老的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羅馬文明等,都是文明伴隨著王朝的覆滅而覆滅,沒有再次崛起的奇蹟。相比中國,其他國家,無論是亞洲各國,還是西方諸國,其國家政權的建立和維持基本上源於現實利益的需要。
  • 共識雲課堂|李勇剛《中華文化要義:大一統》(一)
    共識雲課堂|李勇剛《中華文化要義:大一統》(一) 2020-11-30 14: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共識雲課堂|李勇剛《中華文化要義:大一統》(三)
    共識雲課堂|李勇剛《中華文化要義:大一統》(三) 2020-12-02 0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漢字與中華文化
    、天下事,事事關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這些催人奮進的古訓,形成了一代一代優秀中華兒女看待世界、理解人生的思維模式。結合古文字形,我們可以深刻地領會到,一個紀律嚴明的社會才有望齊聲合力,共成大業。追尋漢字的構字意圖,有助於我們深刻領會文字所傳達的文化內涵。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理解文字承載文化的功能應先從語言與思維的關係談起。語言與人的思維如形影相隨。
  • 「德」裴德思:中華文明詞彙遭遇西方「翻譯劫」
    他們的文明曾屹立於世間,宏偉而姿態各異,他們的語言也同樣是豐富多彩、前無古人的創造。可我們為什麼始終如此固執,直到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都不願接納亞洲文明的核心術語呢?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權力與支配地位,亦即誰控制了語言,誰就掌控了所有的知識。
  • 從日本傳來的漢字詞彙:沒想到,竟然有這麼多!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傳承下來的語言文字體系,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文字體系。古代中國,以漢字為基礎,形成了巨大的漢文化圈。現在東亞的發達國家日本,同樣是深受漢字影響的國家。日本的漢字是公元4世紀前後傳入,雖然日本出土的公元3世紀左右的文物當中就有漢字的身影,但是當時日本人對於漢字的認知程度並不高。
  • 花式「玩」漢字、潛心探字源,他說:每個漢字都蘊藏著中華文明的...
    他堅信每個漢字的創造和演變都與文化有著密切關聯:「正如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所說『凡解讀一字即是一部文化史』,字源研究和古漢字識讀推廣,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他為玩友們寫過《彭城八友小記》,「祖籍蘇魯豫皖,身材高矮胖瘦,性情陰陽怪正,愛好詩書畫印」「八友雖為布衣而懷青雲之志,雖少閒暇而習傳統之學」,水平多為「業餘九段」。
  • 越南人:為曾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而羞愧,對漢字文化不認可
    漢字文化圈之所以能夠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漢字的發揚和傳播,而漢字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力,也是伴隨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揚進行的。如果說漢字是漢字文化圈形成的主要核心載體,那麼中華文化和文明中富含的精神就是漢字文化圈形成的載體的靈魂。
  • 漢字與中國人的生活
    展覽集中展示了漢字在中國人生活中的使用場景,充分展現了漢字對推動中華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並向希臘觀眾講述了以漢字為圓心的中國故事,以漢字為連接點的中國與希臘間的故事。 「設計中國·魅力漢字」展覽選取「家」、「文」、「福」、「壽」、「喜」五個關鍵詞,展現了漢字與中國人的家國情懷、中國古代文人生涯、以及春節、祝壽、結婚等節慶活動,生動地再現了中國人記家書、守家訓、寫家書、揚家風、寫對聯、貼福字、吃壽桃、喝喜酒等生活形式,這些內容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因而豐富多彩、深入人心,熱鬧喜慶,中國味兒十分濃鬱,為希臘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基於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  文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文明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不斷否定野蠻的過程。文明社會不同於原始社會,因為它有作為政治、經濟、宗教與軍事中心的城鎮、有能夠交流思想的文字以及原始人還不知道的金屬冶煉等。用中外文明比較的視野來思考中華文明,能夠更好理解中華文明的特質。
  • 張子青:近世日本「中華」概念的異化
    漢字「中華」一詞,自古以來就在東亞世界廣泛而頻繁地使用著,在今天中國和日本的各種信息傳播渠道中仍然經常見到,但是,在當代中國和日本國各自的語境中,這個概念的含義卻並不相同。在古代東亞,「中華」作為凝結了文化昌明、世界中央、王化德治等諸多意涵的稱謂,長期為中國所壟斷。但隨著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傳播到整個東亞世界而成為一種「普世文化」後,「中華」也就暗含著走向異化的契機:一是從中國本土的知識體系中上升為東亞世界內普遍運用的概念,二是在被中國域外的東亞國家使用時被重新詮釋。
  •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萬象更「新」
    漢字,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是全人類的瑰寶。它承載著中華文明,代表著所有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可以很確切地說,如果沒有漢字和文言文,就沒有漢語的超方言特性和超語言特性,中國也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小國了,中華文明也早就如其他古文明一樣湮滅了,可見漢字的價值,無論如何讚嘆都不為過的。漢字具有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體現了漢族先民無與倫比的聰明智慧。
  • 越南青年:我曾因為越南是「漢字文化圈」的一員而感到羞愧
    漢字文化圈之所以能夠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漢字的發揚和傳播,而漢字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廣泛的影響力,也是伴隨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揚進行的。如果說漢字是漢字文化圈形成的主要核心載體,那麼中華文化和文明中富含的精神就是漢字文化圈形成的載體的靈魂。
  • 韓國,正在撿起漢字
    文丨那日蘇來源丨地球知識局(diqiuzhishiju)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的標誌之一。
  •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原標題:從目前學界公認最早的殷商甲骨文算起,漢字至今已經歷了約三千五百年的風雨。生生不息的漢語言簡意賅,在聯合國用多種語言同時發布的文件中,最薄的那本一定是中文本——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