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最大的貢獻是將「統一」思想植入中華文化,在他諸多維護統一的措施中,最有效、影響最深遠的是「統一文字」。
語言文字是一個文明的核心和靈魂,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即使是同一個民族在時間和空間的雙重撕扯之下也會分崩離析、分道揚鑣。法國、德國、奧地利、荷蘭、丹麥、挪威、瑞典都曾是日耳曼人,曾經說著一樣的語言,為何沒能形成統一的日耳曼民族和國家認同?一千多年前日耳曼先民在向南遷徙的過程中,其語言被周邊更先進的文明同化了,引入了大量外來詞,日耳曼語分裂成了法語、德語、英語、丹麥語等不同語言,互相之間無法交流,於是日耳曼人分裂成了法國、德國、荷蘭、丹麥等不同的民族和國家認同。如果羅馬帝國擊敗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統一歐洲大陸,並統一語言文字,只要維幾百年,那今天的歐洲也會像中國一樣是一個統一的文明。
語言文字之所以會分裂,最大的原因是國家分裂後,新詞不再同步。新事物、新現象、新理論出現後,不同的「分裂體」,會創造不同的新詞來定義它,或引入外來詞彙。日積月累,當這些新詞彙的數量達到一定數量,同一種語言文字就會產生分裂,最終變成兩種無法溝通的語言文字。
在中國歷史上,我們也遇到過多次國家大分裂的情況,好在當時漢文明處於絕對領先地位,詞彙量多,需要引入的外來詞少,外來文明無法對漢字體系造成太大影響,故中文在古代能保持相對統一,讓中國的大一統和中華文明的整體性得以延續。
現在,中文的統一性正遭受巨大威脅,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必然會對中華文明的「大一統」造成巨大傷害!
一、繁簡漢字的對立
古人說「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對漢字來說,亦是如此。文字的統一性是國家統一、文明統一的核心,也是中華文明大一統得以維持的基礎。
中文正處於創立以來最糟糕的局面:繁體漢字和簡體漢字並立、對立。這不僅是中文的分裂,更是身份認同的分裂,短短幾十年就對中華文明的大一統思想造成了不可彌合的傷害。
無論如何,中國都必須儘快統一漢字,要麼都使用繁體,要麼都使用簡體,繁簡併立是最糟糕的選擇。不能再拖了,拖下去對中華民族的傷害會更大!
我個人贊同使用簡體字,簡單易學,易寫易認,有利於中文推廣普及。中文要想成為國際語言,使用簡體字是必然選擇。現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華人都在使用簡體字。
中國應該聯合全球所有使用漢字的國家,中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共同成立「漢字規範學會」,維護漢字的統一性,做到同一個漢字,各國寫法相同。統一的漢字,未來會是東亞走向一體化的文化基礎。
二、中文詞彙的分裂
中華文明在古代是最先進的文明之一,但現在今非昔比,新事物、新發現、新理論往往不是發源於中國,而是西方,我們處於被影響、被文化輸出的一方。如果中文世界是完全統一的、一體的,創造一個新詞,統一使用即可,哪怕是音譯詞,使用久了也就融入了漢字體系。如「克隆」、「歇斯底裡」、「拷貝」、「埋單」、「咖啡「、」吉他「、」模特「、」冰激凌「、」沙發「、」高爾夫「、」爵士「、芭蕾」等外來音譯詞,現在已經完全融入漢字語境,中國人在使用中絲毫感覺不到這是外來詞。
但現實是中文世界正處在分裂之中,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在接受新事物時,會創造不同的詞彙來定義它,這就造成了中文語境和詞彙的分裂,破壞了中文的統一性。
如科技名詞:
如日常名詞:
如學術名詞:
如國家名、人名翻譯:
這種差異,在短期內並不影響兩岸的溝通交流,但如果100年後呢?兩岸中文語境可能就會產生非常大的差異,造成溝通交流障礙,如果時間再久一些,可能就會像日耳曼人那樣在語言文字上分道揚鑣,走向分裂!
對中文的分裂現象,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儘快實現中文讀寫的統一,否則後患無窮!語言文字關乎文明走向,不可不慎!
關注猴軍集,城市、農村、經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