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有這樣一位女性,她無懼年齡,堅守內心,始終從容向前。
零到十五歲時,她在母親溫柔又嚴厲的管教下成長為一名閨秀;十六歲到二十三歲時,她看透家族中的親戚拿著巨額遺產坐吃山空;二十四歲至三十歲時,她走出舊式家庭,勇敢踏出國門學習新鮮事物,乘風破浪踏出第一步時,她也遇見過一段美好初戀;三十一歲至五十歲時,她成為民國最高雅、最低調的女士,在遇到投資失敗經濟拮据時,又自強自立自己賺錢養活自己;在七十八歲那年,她用大半生的堅守,終和初戀締結良緣。
她出生在舊時代,卻依靠自己的力量做了一名新式女性。她勇敢又不失沉穩,高雅卻不失可愛。在那樣一個動蕩不安的年月,她的生活始終張弛有度,無懼世俗成見,從容的把生活過得滾燙,活成了一名真正的大家閨秀。
她是張愛玲的姑姑,李鴻章的外孫女——張茂淵。
張茂淵生於1901年,那一年她的父親張佩綸五十三歲,對於清末清流派官員的他來說,算得上是老來得女。可惜,在張茂淵不到三歲時,父親就過世了。
母親李菊耦,是一位對於張家來說改變了三代命運的人物。李菊耦的父親是鼎鼎大名的李鴻章,她容貌出眾又知書達禮,不僅能詩,還善彈琴、弈棋、煮茗,對詩畫也有極高的鑑賞力,尤其愛鑽研王羲之的《蘭亭序》,並且收藏了不少王羲之的貼。同時,她對歷史典故也非常熟悉,文化素養相當高。
還在相府做千金時,李菊耦是父親李鴻章的得力助手,經常幫忙代看公文。李鴻章很喜愛這名女兒,擇婿的標準自然也高,不過,他選女婿不看門第、年齡,而要求此人重世誼、有才學。張佩綸二十三歲中進士,比他還早兩年,一生才學品性也極好,這正是李鴻章最看中的,所以,未曾介意他結過兩次婚,又是剛剛流放回來的罪臣,而將其選為最佳女婿。
1888年,張佩綸與李菊耦結成姻緣,兩人年齡相差十七歲,是典型的老夫少妻,在那個年代這倒是常有的事。結婚第八年,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張志沂出生,又五年後,女兒張茂淵出生。
張佩綸故去後,李菊耦帶著只有七歲的兒子和兩歲多的女兒心有戚戚,三十七歲就守寡,她將全部的心思放在了一雙兒女的教育上。她將自己的一生所學嚴格灌輸給了張志沂和張茂淵,在她的影響下,兄妹二人不僅能倒背如流古文,還能閱讀完整的英文書籍,張茂淵還將母親的鑑賞品味融入日常,在學習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李菊耦有一筆巨額嫁妝,正是這份嫁妝,支撐著張家三代人的奢侈生活。1916年,李菊耦病逝,張茂淵年僅十五歲,從小未受到過父親的寵愛,母親又早早離她而去,她不得不跟著哥哥們一起生活。
那些年,她看著張家和李家的一個個少爺公子們,繼承著巨額遺產坐吃山空,他們大多都吸鴉片、包養姨太太、賭博……而親戚中那些千金小姐也都是早早找了一個門當戶對的少爺公子嫁人,然後過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生活。兩位哥哥也是如此,他們染上鴉片,又都在外面包養姨太太,整日不務正業。
生活在這樣一個大家庭裡,數著腳趾頭都能看到未來的一生是怎樣的,日子既單調又壓抑,朦朧之中,張茂淵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要走出去!」這樣的念頭在腦海閃過那刻,她就已經打定了主意。
1924年,張茂淵二十三歲,風華正茂,她選擇了到出國留學,她的嫂子黃逸梵因實在受不了丈夫的墮落也藉此機會以監護人為由,和她一道留洋英國。
別人家的姑嫂都是極難相處,張茂淵和黃逸梵卻相處得極為融洽,甚至比親姐妹還親。大概是她們有著相同的家庭背景,都是出自名門之家,思想也都不保守。
她們一起在國外呆了四年,張茂淵在歐洲學會了鋼琴、遊泳,還在英國報了一所學校選修,休息之餘,還和嫂子一起到阿爾卑斯山滑雪,這是她第一次掙脫命運的枷鎖,乘風破浪,勇敢過屬於自己的人生。
這之後,張茂淵基本徹底擺脫了那個舊式大家庭,1928年,她和嫂子黃逸梵回國。不久,她便一個人走出張家,獨自在赫德路租了一所公寓住了進去。公寓的房間很寬大,有大客廳、兩個大房間、兩個大衛生間、兩個大廚房、兩個陽臺,外加一個小衛生間及一個備菜間,客廳還有壁爐。這是給滬外國人和高等華人住的高檔公寓,當然,房租也極其高昂。
公寓裡原先配置的家具張茂淵不滿意,就全部換掉了,房中的陳設及地毯均是由自己設計。她用這些年的見識與沉澱的審美品味,為自己營造了一個十分溫馨而又有格調的小家,後來,1937年嫂子黃逸梵回國,以及侄女張愛玲從父親的家裡逃出來,投奔的就是這個家。
住進這所公寓時,張茂淵已經二十七歲,這個年紀還未結婚算得上是老姑娘了,無論是親戚還是外人少不了指指點點,張茂淵倒不在意,始終按著自己的節奏,過著「老姑娘」自給自足的慢生活。
她喜歡穿紅衣裳,開過跑車又騎過摩託車,早年她有筆豐厚的遺產,她用這筆錢精緻地安排著自己的生活,請法國大菜師傅專門做西餐,買白色汽車,她會開車,仍僱一個白俄當司機。在上海排得上名氣的華人圈中,張茂淵是數得上的時髦人物。
有一次,張愛玲邀請名家周瘦鵑到姑姑家赴小型茶會,當周瘦鵑來到愛廂丁堡公寓時,看到一個氣度高雅的中年女士,知她是愛玲的姑姑張茂淵很是欣賞。張茂淵用極其精緻的茶杯茶盤,準備了一個西式茶會,備了牛奶紅茶,點心則是甜鹹皆有。張愛玲是不善應酬交際的,張茂淵全程陪著周瘦鵑,倆人還談了她們都喜歡的園藝。
平日,張茂淵自己生活得十分低調,她有一身才華,但不一定覺得要外露。對於張愛玲的關心,她更懂得成功要靠自己的道理,所以,只在關鍵時刻做一些應做之事。當時,張愛玲在散文、小說上有成就,但在戲劇方面被人持懷疑態度,關鍵時刻,張茂淵親筆寫了一篇精彩劇評,順利給張愛玲在戲劇上的發展開闢道路。
張愛玲很多小說的素材,大多取自於李家和張家祖孫之間發生的事實,她也曾向姑姑張茂淵問起她上一代的事,張茂淵回「現在不興這些了,到了你們這一代,就要往前看了」。張愛玲受姑姑的影響很深,她也和姑姑一樣,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打另一個天下。
張茂淵所得的那份遺產,因為股票投資失敗,幾乎全部化為烏有。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她的生活十分拮据,她倒沒有十分煩惱,友人給予幫忙她還直接拒絕。之後,也自己找工作上班,她曾經在無線電臺上報告新聞,誦讀社論,每天工作半小時,薪水很可觀。她還頗為感慨地說:"我每天說半個鐘頭沒意思的話,可以拿到幾萬的薪水,我一天到晚說有意思的話,卻拿不到一個錢。"與張愛玲對金錢的痴迷不同,她的身上有著一種傳統知識分子的淡泊。
對於職業的認知,她一直覺得一般人總把職業婦女分開作為一種特別的類型,其實不必。她認為,職業上的成敗,全看一個人的為人態度,與家庭生活沒有什麼不同。她還覺得在家裡有本領的,就比如王熙鳳,即使出來職場也一定是個了不起的經理人才。
可見,她不僅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也是一個有清平機智見識的人。
而對於感情,張茂淵始終遵從內心的感受,寧缺毋濫,決不「湊合」。因為早年對於家族、親戚發生的事她看得比較多,甚至比張愛玲看得還要透,她知道嫁人一定不能像嫁兩位哥哥那種,有了老婆還在外面花天酒地。可是,她身邊有太多這樣的男人了,所以,她寧願一直抱著獨身主義,自己工作養活自己。
不過,張茂淵後來一直不結婚還有一層原因,與她的初戀有關。當年,她和李開弟在出國留學時的輪船上相遇,他風度翩翩,她知性優雅,倆人一見鍾情陷入愛河。可讓人無奈的是,當李開弟在後來得知張茂淵竟是李鴻章的外孫女時,接受不了她的出身(在他看來李鴻章籤了《馬關條約》出賣了祖國利益,實為民族敗類),一時錯過娶了家裡安排的未婚妻為新娘。
自己深愛的男人要成為她人的丈夫,張茂淵雖然難過,但沒有抱怨,她平靜接受並且十分得體地、落落大方地出席了他們的婚禮。此後,她將自己心裡的那份愛埋藏在了心底,和他們幾十年來保持著純潔的友誼關係,從未超越雷池半步,對方有什麼需要幫助時,她總會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她默默地堅守著,一直持續到1965年李開第的妻子因病而亡。臨走前,那位善良的妻子深情地拉著張茂淵的手,讓她務必在自己走後要和李開弟結為夫婦,以了結她這一生的宿願。
原來,李開第對於這份戀情和她一樣,他對自己當初因為對她出身抱有偏見也苦惱過,悔恨過,內過,但是一切都已經晚了。他已然結婚,又是那種謙謙君子的品性,怎麼可能為了一已私慾做拋妻棄子之事,這大概也是張茂淵最欣賞他的原因之一。
這份藏在心裡的愛戀,終於在張茂淵七十八那年,倆人牽手走進婚姻殿堂。時隔五十二年,張茂淵,用自己的堅貞和不朽的執著與信念,書寫了一段流傳千古的愛情佳話。
她這一生,真的無憾了……
相比涼薄的張家人,張茂淵就像一個溫暖的存在,在張愛玲在成名路上,她是引路人,同時,她自己人格獨立、從容有致、愛情圓滿,是一上真正把一生過成了自己理想模樣的新式女子。
她的一生,就如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始終在自己選擇的頻道中,按照自己的節奏,無懼年歲的增長,不畏時間的焦慮,從容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