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作為女性作家,其作品應該會更易於收穫很多的女性讀者,而男性卻並不熱衷。上大學的時候,教我們現代文學課的老師非常推崇張愛玲的作品,當時的我多年一直沉迷於三毛的文字魅力中,無暇顧及其他女作家的文字可以帶給我什麼樣的感受。其實我也非常不喜歡我自己的性格,眼裡心裡仿佛都只能放下一個人,多了我自己就覺得非常累。後來接觸張愛玲是因為當時的同窗好友非常喜歡她,在好友過生日的時候我送了一本張愛玲的《張愛玲典藏全集》給她,好友非常開心,拿起書把她喜歡的文章一個字一個字的念給我聽。先開始我並沒有聽進去,後來慢慢地入了迷,感覺張愛玲與三毛的文字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風格,一個冷淡入水,一個濃烈如酒,卻都在那個聆聽閱讀的午後,在我心裡混成了一杯不可抗拒的「飲品」,直到現在我還能回憶起當時那種如吃了棵青橄欖一般的味道。
對了,那個午後我聽入迷的小說叫做《小艾》。
走進張愛玲的世界,才發現這個說「出名要趁早」的民國才女,就像是這世間的煙花一般,在漆黑夜幕留下光影之後,踽踽獨行地行走在天空之城,無法踏實的落地。既有煙花籽料般急急墜下的不甘,也有繁華落幕後的寂寥。只有夜深人靜之時,才能在萬籟俱寂中照見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渴望。
讀過《張愛玲 傳》這本書後,可以將張愛玲一生的幾個瞬間,總結為造成她悲劇結局的原因。首先,家庭是她一生悲劇的「發源地」,在新舊交替的民國時期出生,雖然家裡人以讀書為榮,也是有根基的大戶,然而「重男輕女」的古老思想在照顧她的傭人那裡被無限放大。張愛玲的父母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一對奇葩!母親所謂的「尋求自由」而未盡作為母親的責任;父親的「得過且過,放任自流」,無法承擔作為男人的擔當;繼母的「挑撥是非」等等,都是張愛玲悲劇一生的根源。一個家即一個世界,在幼年的張愛玲最需要愛的時刻,她沒有得到可以使一個孩子擁有終身幸福的那份愛,這才導致張愛玲所謂的「清高」,卻其實不過是自卑的另一種表現罷了!
再後來,與胡蘭成的愛恨糾纏,從此耗盡她僅剩的熱情和任性,她跌到塵埃裡去,再也回不到她曾經所在的天堂。就像她對胡蘭成說過的,她感覺從此將枯萎下去,這段「愛情」耗盡了她所有的天真,也耗盡了她所有的才華。不知暮年時,她會不會後悔,她所謂的愛情,不過是渣男的一次獵豔罷了。最後,就是她與桑弧、賴雅之間的愛情,她在《小團圓》中曾經描寫過的打胎經歷,雖是借了女主角的口,也終究是揭開了自己曾經的疤。不止一次地想,如果張愛玲有個孩子她會變成什麼樣的母親?會不會也如她母親那般,痛恨地咒罵她呢?
張愛玲一生可數的溫情時刻,只有與自己的好友炎櫻相處的時刻居多,還有自己欣賞的另一位民國才女蘇青。看了《張愛玲傳:也孤獨,也燦爛》這本書後才知道,原來張愛玲與胡適是忘年交,以張愛玲的孤清,怕也只有胡適這樣的才子才入她的眼吧!
寫到最後,突然想起蘇軾的一句詞:「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想來形容張愛玲最合適不過了。看過她老年時的照片,面容削瘦,表情平和,不如年輕時給人的距離感。我常常在想,或許每一個超然於世的藝術家,在世俗中開竅之後都會有些害怕或有些埋怨,被繆斯選中當使者的職責,那份孤獨,那份燦爛,本就不屬於這婆娑人間。
畢竟看過張愛玲的一生,只是一紙寫滿——繁華落幕後的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