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魘》:有人說張愛玲是天才,她自己也沒有否認

2020-12-23 瀟湘夜雨靜翻書

《紅樓夢魘》:有人說張愛玲是天才,她自己也沒有否認

據說,張愛玲曾留下遺囑,要將她的骨灰撒於荒野之地,但由於美國的法律不準,遂又決定海葬;而臺灣作家三毛就是這樣一把鮮花一把骨灰,在茫茫大海裡找到歸宿。某偉人生前曾提及餵魚的打算,不過還是被民國奇女子呂碧城給搶了先。而香港一位學者對此提出異議,因為張愛玲壓根兒就不喜歡大海。

年輕的時候,張愛玲就曾寫過一部《紅樓夢》的「現代版」;而在她的後半生裡,用了整整十年,寫了另一部和《紅樓夢》緊密聯繫的書,這就是《紅樓夢魘》,這本書很早曾經讀過,最為有趣的是她曾將《石頭記》的所有版本按照秩序排列出來,曹雪芹哪一年寫出了哪些,哪一年又寫出了哪些,雖然看起來有些天真,仍不失為一種創見。

就我自己而言,也看過不少由她的小說而改編的電影,而讀得最多比較感興趣的卻是她的散文。或許是太不習慣舊上海的花花月月,讀過的兩篇小說,而記憶裡又像不曾讀過,如果還能說出點什麼的話,總之不怎麼像《紅樓夢》,卻有些「狹邪小說」的影子。

而在今天再去看那一個有些華麗有些黯淡的上海,頗有幾分「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的味道,不管壓在箱底的那方石榴裙多麼迷人,而過去的已經過去了。而在她的散文裡,時不時流露出那些對於城市大雅或大俗的見解,三分細緻,三分精巧,還有三分女性所獨有的溫婉。

她的散文很多都是身邊的一些小場景,一些簡簡單單的瑣事,比如說姑姑中的那方批霞,黑沉沉的長街上懷著火光賣白果的小孩,夜裡賣餛飩的梆子聲,總有些平凡的東西在裡面湧動,像極了「姑姑語錄」裡的一句話,「一天到晚的發出衝淡之氣來!」這和眼下的上海寶貝們,故意放在兜裡只放上幾張毛票子的那種瀟灑,實是不一樣的。

還是說說這本她讀得滾瓜爛熟的《紅樓夢》吧,確實,她也幾乎花了一生的時間去讀它。至於怎麼讀的,是不是也和三毛上課時偷偷地放在裙子下面讀,一看到和尚道士就不知人間何世了,那我就不知道了。不過文學家讀紅論紅,自有考據學家們不可及之處。她有她的想像,她有她的領悟,所以張愛玲說:「《紅樓夢》是創作,不是自傳性小說。」

一直有人說張愛玲是天才,張愛玲也自己也這樣寫過: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其實天才也不是生來腦中就刻錄一部《紅樓》吧,畢竟也是反覆熟讀,當然,這也源於天才獨特的興趣。張愛玲是「乖僻」的,不同於廬隱的平和、石評梅的清俊、林徽因的親近。但不可否認,她就是天才。

相關焦點

  • 張愛玲恨高鶚補紅樓
    林黛玉六歲喪母,賈母旋即派人接她進京。而在120回的全本裡,黛玉初到賈府,王熙鳳問黛玉幾歲了,她答是13歲。故此張愛玲以她一貫的衝淡又譏的口吻反問道:從蘇州到京城,這路上是走了五年?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紅樓夢》是120回的全本。
  • 吃貨、時尚博主、紅迷,看民國才女張愛玲如何玩轉跨界乘風破浪
    「我才不要活給別人看,我要活給自己看。」她的一生是一個傳奇,作家安雨用溫情和稍許鋒芒的筆觸書寫了張愛玲一生的傳奇。她的作品《張愛玲:才華是女人最大的底氣》讓我們走進張愛玲的前世今生,讓我們認識了多面立體的天才女子張愛玲。
  • 【人物】民國大家之張愛玲:現代文學史中最具天才的作家
    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早年經歷張愛玲,上海出世,生於1920年9月19日(張愛玲的美國綠卡、美國結婚證、死亡證上寫的出生日期均為9月30日。學校註冊文件可能有誤)。
  • 傳奇成就蒼涼悲壯的風格——為什麼說張愛玲是一條河之一
    熟悉《大平原》的朋友紛紛電詢說,魯迅是座山,大家可以理解;說張愛玲就是一條河,為什麼?是啊?為什麼呢?一時無語……。帶著這個問題,筆者查閱了現代女性作家的作品和文學史。男性作家,魯迅為最大,這個沒有疑問;女性作家,能入流的也不過丁玲、冰心等。
  • 有人對張愛玲說:你的名字太俗氣,聽聽她怎麼回答
    賈平凹說: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張愛玲是一個把人性和生活,看得很透的人,她善於從歷史文化的深層角度,去探討和描寫女性的軟弱、自私和奴性。張愛玲以清醒的自我認知,說出了這樣一段話:我願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為一種警告,設法除去一般知書識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積習,從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中去找尋實際的人生。看似說的是名字,實則是整個對待人生、生活的態度。
  • 百年回眸,打撈張愛玲文學中的「港漂」印跡
    1941年秋季的合照,時間恰是港戰爆發前的幾個月,此時的張愛玲已是三年級學生了。第三排女生中的張愛玲,仍然是那一副厚厚圓圓的眼鏡,披著長發,臉型瘦削,沒有一絲微笑。《對照記》裡有她一張戴著同一副眼鏡的單人照,邊上的文字說,大學時代的自己是「醜小鴨變成醜小鷺鷥」,總是脫不出「尷尬的年齡」。
  • 她與張愛玲齊名,卻插足張愛玲胡蘭成愛情,晚景悽涼讓人唏噓
    她是上海文壇最負盛譽的女作家之一,和張愛玲稱為文壇雙壁。她叫蘇青,與性情寡淡、心高氣傲的的張愛玲不同,蘇青個極富辯才的女子。都說文人相輕,可張愛玲談起蘇青時,她說:「把我同冰心她們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心甘情願的。」由此可見張愛玲對蘇青的欣賞。
  • 那一年,張愛玲在美國是如何被解僱的
    沒有中等的,又都遠得多,每天下午上班,整天都要花在走路與休息上。」在信中,張愛玲沒有提到她的「老闆」陳世驤教授,也沒有提到自己在加州的具體工作。 之後,很久沒有音訊。第四,宋淇聽說其他地方已有人在做此類工作,如澳洲有人在研究卞之琳、何其芳;馬來(西)亞大學有人寫徐志摩的博士論文。丁玲是一個大作家,有可能已有人動手開始研究。不過宋淇認為以張愛玲的眼光和細心,同時自己寫小說,研究起來,方法一定與別人不同。第五,宋淇建議文章的長度至少要像夏濟安那篇論瞿秋白那樣。
  • 「發現」張愛玲:出名要趁早,但她晚點也沒關係
    張愛玲終於漸漸脫去各種標籤,成為喜愛她的讀者口中的那個作家張愛玲,也成為他們相互交流的社交符號。青年作家張怡微有一次在臺北拜訪朱天文,飯桌上偶遇一位資深張迷,他能說出非常多張愛玲的生平細節,也會去她生活過的地方喝咖啡打卡,看她曾經坐過的陽臺,每當聊天冷場,就會有人問起,「那你也喜歡張愛玲嗎?」
  • 賈平凹讀一代天才張愛玲
    女人的散文現在是極其的多,細細密密的碎步兒如戲臺上的旦角,性急的人看不得,喜歡的又有一班只看顏色的看客,嗷兒嗷兒叫好,且不論了那些油頭粉面,單是正經的角兒,秦香蓮,白素貞,七仙女……哪一個又能比得崔鶯鶯?張的散文短可以不足幾百字,長則萬言,你難以揣度她的那些怪念頭從哪兒來的,連續性的感覺不停地閃,組成了石片在水面一連串地漂過去,濺一連串的水花。
  • 中國經典 | 張愛玲散文五篇
    張愛玲從小就顯露出天才的一面,7歲開始寫小說,12歲時發表了短篇小說《不幸的她》。1942年,張愛玲開啟了寫作生涯。1943至1944年,張愛玲創作和發表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和散文,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等。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
  • 不止紅玫瑰和白玫瑰,男人們,還有紅樓和綠窗
    張愛玲的這段名言,拉開了紅白玫瑰的距離,也精妙地區分了兩種玫瑰的神韻,作品中的振保,想的就是兩全其美。今有張愛玲,古有韋莊,他的筆下,同樣有兩種女人,一種紅樓,一種綠窗。所以,如果沒有猜錯,這個在紅樓中告別的男人,心裏面再惆悵憂傷,表面上,應該也會儘量瀟灑吧?比起紅樓中那個梨花帶雨泣不成聲的女子,也許,他的心裡會有更多不舍。可是有再多不舍又怎麼樣,好男兒志在四方,可是好男兒也是有家的,到了應該回家的時候,他如何能忍心在外面繼續耽延?
  • 今天就說張愛玲,民國特有的才女用目光俯視一切,自己卻不幸福
    今天就說張愛玲,民國特有的才女用目光俯視一切,自己卻不幸福!也許你會有疑問,民國特有的才女?難道現在就沒有嗎?我保持個人意見,的確現在社會根本無法培養出這種才女!張愛玲太特殊了!太深刻了,太有味道了!有圖有真相!
  • 張愛玲誕辰百年,回望她的背影卻感到蒼涼
    今年九月是張愛玲誕辰一百周年,從年初起有人就戲稱2020年是「愛玲愛玲年」,這位滬上傳奇女作家的身影又一次來到聚光燈下,儘管她從未遠離過。可見她不僅擁躉眾多,她的小說某種意義上也成為了一般讀者的基礎文本。曾經在經典文學史排位中沒有座次的張愛玲,如今幾乎成了現代文學作家中讀者最多、最廣泛的一位,今天的時髦年輕人依然徘徊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灘,依然在尋找那枚「三十年前的月亮」,依然在聆聽那萬盞燈火夜晚裡咿咿呀呀的胡琴,或許是張愛玲本人也沒有想到的。
  • 讀懂了張愛玲的恨事「紅樓未完」,方知《石頭記》永遠是一個謎
    導讀:《紅樓夢》這本書作者寫得真不容易,歷經滄桑,十年寒窗筆忙忙,三刪五減,成書八十回,手抄相傳,改之又改,評之又評,至今塵埃未定,原因是紅樓未完,按照張愛玲的說法這是人生的一大恨事。《紅樓夢》的傳播也是一個夢,文人們在抄寫的時候覺得這裡不好,那裡有問題,改而改,修而修,這個一句,那個一言,就像小學生在書上記筆記,密密麻麻寫滿了一本書,最後說成了一個叫脂硯齋的人評價的,這個人是誰,無從考究,又是一個夢。而且不小心把後四十回給丟了。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上)
    應該說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影響。一方面我對她的作品讀得的確不夠多(我很不喜她小說中戀戀不忘的十裡洋場),一方面源於我並不喜歡她。在我眼裡,這個女人太過蒼涼,太過強勢,甚至是冷漠。當然,張粉們會說我不了解她,根本沒有發言權。但讀人讀文,千人千面,存在即合理。8. 為什麼張愛玲那麼瘦?瘦的原因很多。
  • 張愛玲:與人世無爭,不屑與人事有爭,想開看透,心亦無憂
    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我的天才夢》一文顯露出張愛玲在寫作上極高的天賦,以及早慧、怪癖、自戀的特點,並且顯露出張愛玲那種渾然天成的憂鬱基調。在港大是全英文授課。張愛玲雖然很久沒有用中文寫作,但這篇文章用中文修改後,文筆幹練,思想成熟,她以自述的口吻敘述,以一個富有靈氣的「天才少女」刻畫了自己種種超乎尋常同齡孩子的「天才」。
  • 張愛玲「出名要趁早」:是無奈更是底氣
    用英文寫作,以影評為開端,張愛玲從此真正踏上了文學之路。有人形容那個時期的文壇「文壇寂寞的恐怖,只出一位這樣的女子。」柯靈先生後來說:我扳著指頭算,偌大的文壇,哪個階段都安放不下一個張愛玲,上海淪陷,才給了她機會。張愛玲這個文壇新手,似一朵奇葩,綻放在亂世的上海灘。
  • 李鴻章家族後人大罵張愛玲:揭自己祖宗家底,算什麼本事?!
    1943年,張愛玲拜訪周瘦鵑,請他評閱自己剛創作的中篇小說。周瘦鵑讀完後,表示「深喜之」,「深深佩服她的天才」,希望張愛玲將小說發表在他主編的《紫羅蘭》上。這部小說,即《沉香屑·第一爐香》。最近重新翻拍,由馬思純飾演女主角葛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