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說: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
張愛玲是一個把人性和生活,看得很透的人,她善於從歷史文化的深層角度,去探討和描寫女性的軟弱、自私和奴性。
文學即人學,正是張愛玲敏銳的文學觀察力,對女性心理狀態、生存現實的精準把握,才塑造了很多的典型女性形象,在情、趣、理的結合之中,把人寫活了,寫真了,寫實了。
回到我們自己,心存幻想的人,不管於我們自身,還是身邊接觸的人,大有所在,適度的期待未必就是壞事,但是想像與實踐、期待與實現之間,不能有太大的落差。在想像之「雅」與現實之「俗」之間,要權衡,要中和,要調適。
張愛玲以清醒的自我認知,說出了這樣一段話:
我願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為一種警告,設法除去一般知書識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積習,從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中去找尋實際的人生。
看似說的是名字,實則是整個對待人生、生活的態度。
一、張愛玲個人生活經歷,造就她清醒務實的人生態度
張愛玲早年,生活動蕩,生於上海,三歲時跟隨父母去了天津,四歲時母親赴歐遊學,她則由姨奶奶看管照顧。七歲時,便開始寫小說,八歲,從天津回到上海,十歲,父母離婚。十二歲首次發布短篇小說,給雜誌寫評論。
十九歲時進入香港大學學習,1942年因戰爭又返回上海,1955年赴美國居住。
經歷造就人生,她的生活,總比別人多了一些閱歷,多了一些機會看到更多的人生真相,社會現實。
二、情路不平
張愛玲的感情,最為人們提起的,莫過於他與浪蕩才子胡蘭成之戀,24歲時,兩人相識相戀,後結婚,然而兩年後又離婚了,人們非議她的婚姻,最主要的觀點集中於:胡蘭成是個花花公子,浪蕩人生,毫無責任感,而張愛玲卻甘心被騙,於心無悔,期間複雜的恩恩怨怨,家長裡短,外人很難完全知道。
1956年,36歲的張愛玲在美國與一位大她近30歲的劇作家結婚,共同生活了十年後,對方離世。1972年,張愛玲移居洛杉磯,幽居簡出地生活。
三、人,生活在美夢中,也生活中世俗間
張愛玲太聰明,太敏銳了,她看人一眼,聽人一言,就能測知你在想什麼,盼什麼。然而對待生活,看得太透徹,好,也不好。
既要有一些希望乃至幻想的苗頭,又要有一些世俗務實的作風,在美夢與現實之間,架起一座連接的橋梁,不使人生顯得過於浮誇造作,也不會偏離世俗的軌道,生活在柴米油鹽中,感受人間煙火,清茶淡飯,平凡日常。
注意,張愛玲在說為了讓自己關注實際生活時,用了警告一詞,面對現實、接納現實,有時需要自己提醒,不然,會忘記,會忽視,會當局者迷,不知所措。不拔高,也不過於壓低自身,與世俗同行,可能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