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張愛玲拜訪周瘦鵑,請他評閱自己剛創作的中篇小說。
周瘦鵑讀完後,表示「深喜之」,「深深佩服她的天才」,希望張愛玲將小說發表在他主編的《紫羅蘭》上。
這部小說,即《沉香屑·第一爐香》。最近重新翻拍,由馬思純飾演女主角葛薇龍。
這部小說讓張愛玲在上海文壇嶄露頭角,一躍而紅。當時張愛玲剛剛22歲。正是「出名要趁早」的年齡。
此後,張愛玲陸續發表了《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說,奠定了在文壇的地位。
但是張愛玲的走紅,卻讓李鴻章家族惱怒不已。
張愛玲的祖母,是李鴻章的大女兒。祖父張佩綸,乃是當時有名的清流,曾任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在1883年中法之戰時候,張佩綸連上數十封奏摺,全力主戰,於是清廷將他派去福建沿海,「辦理海疆事務」,結果剛到了十天,就迎來了海戰的慘敗,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張佩綸敗軍之將,成了罪臣。可李鴻章卻沒有落井下石,反而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這在當時成了有名的笑話。因為張佩綸本來與李鴻章政治立場並不一致,自己又娶過兩位夫人,歲數不小。於是有好事者編撰對聯雲,「養老女,嫁幼樵,李鴻章未分老幼;辭西席,就東席,張佩綸不是東西」,還有什麼「中堂愛婿張豐潤,外國忠臣李合肥」,諷刺這翁婿二人。
不論人言如何,夫婦二人倒是過得還不錯,生兒育女,孫輩還出了個張愛玲。
話說回來,張愛玲初登文壇,年紀又輕,閱歷不夠,缺乏素材,又難以憑空幻想,於是將奶奶的那些兄弟姐妹,也就是李鴻章的子女們家裡的事,改頭換面,當成原型,搬進了小說。
比如《金鎖記》,女主角曹七巧嫁給了姜家殘廢的二少爺,夫妻感情不睦,自己也逐漸心理扭曲,性格變態,最終親手毀掉了自己兒女的幸福。《現當代文學名作十二講》評價該書,「反應了特定的社會環境和具體的生活環境怎樣把一個原本有著溫情性格的正常女人變成一個陰鷙狠毒『吃人者』」。
書中的「姜公館」就指的是李鴻章的兒子李經述家。「姜家殘廢的二少爺」原型就是李經述的兒子李國煦。曹七巧是他的夫人。《金鎖記》一書中,曹七巧和丈夫感情不睦,和自己的小叔子調情,結果小叔子目的在於向二嫂騙取錢財。這位小叔子就是李經述家的老四,李國熊。
可想而知,這些家族醜事,被改頭換面,寫在小說上,李家看了有多尷尬。李鴻章的孫輩曾經說,「張愛玲膽子大,講了不少實話。有些內容別人不清楚,李家的人一看就知道寫的是誰。於是把李家的人都得罪光了,連她的父親和舅舅都大光其火。很多人從此不再理睬他,當然她也懶得再理李家人。事實上她連張家人也懶得理睬……」
還有的人更加憤怒,說「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她可好,什麼醜她寫什麼,還生怕人家不知道!揭自己祖宗的家底,這算什麼本事?!」有人則是痛罵,「她寫別人是病態,她自己就是病態,我看她最後也沒什麼好結果!」
李家人罵歸罵,張愛玲一概置之不理。她已從父親那裡逃離,靠自己的一支筆吃飯,沒落的李家人也管不了她。
更絕的是,本來這些事,也是熟悉內情的人,一看就知道寫的是誰。普通的讀者,也就是當個小說看。誰管他寫的是誰家故事?可是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卻寫了一本書,名為《我的姐姐張愛玲》,將張愛玲的書來了個詳細注釋,某某人指的是李家的誰誰誰,某某事是指李家的什麼事,將張愛玲筆下的人物,與現實中的李家人,來了個一比一的「英漢對照」,詳細程度堪比大詞典。李家不為人知的那些事,鴉片,蓄妾,畸形的母子關係,叔嫂之間的曖昧,發生在誰家,原型是誰誰,統統暴露在了陽光下。
這怎麼能不讓李家人暴跳如雷呢?提起二人只有一句話,「這叫個什麼事!」
更讓李家人憤怒的是,小說這種事,虛虛實實,有的是實事,有的則是虛構。比如《金鎖記》中,曹七巧的兒子長白,沉迷鴉片,妻子長期受冷落,鬱郁而死。將「絹姑娘」扶正後,絹姑娘也自殺了。從此長白不敢再娶,只在妓院裡混。
而實際上,長白的原型,李玉良,與「絹姑娘」過得不錯,生了七個孩子,其中四個高級工程師,其他的也都是讀過書,有技術的人才,和吸鴉片的父親大不相同了。
可是對實際情況一知半解的人,卻不免將現實與小說混為一談,對李家人投去異樣的眼光。
張愛玲與張子靜相繼去世後,張愛玲沒有留下子女,張子靜則是終身未娶。姐弟倆與李鴻章家族的恩怨最終隨風逝去。張愛玲筆下的故事還依舊在流傳,只不過原型為誰,已經太過遙遠,並沒有人關心了。人和事終將消逝,而故事則永遠年輕。
參考書目:《細說李鴻章家族》
作者:檸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