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城門是木製的,攻城時為何不用火燒?專家:不敢

2020-12-17 騰訊網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有一個詞語叫做"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個詞語雖然是用來形容受到連累的意思,但是其實也說明了我們古代城池的大門是比較容易點燃的,因為都是木質的,所以城門的整體安全指數其實不高。

但是當我們查看歷史上各個攻城戰的時候卻發現,古代攻城的時候基本上沒有用火將城門燒穿,反而是用冒著風險用攻城錘去撞擊城門,那麼明明在知道城門是木頭做的情況之下,為何不用火燒掉城門呢?對此相關專家也是表示,並不會是不想燒掉,只是不敢,因為燒掉城門的代價也比常規進攻的代價還要高很多。

首先我們要知道,燒毀城門的目的就是為了攻城,而城門一旦起火,守城將士甚至可能會火上澆油,而巨大的火勢往往就會成為進攻士兵最大的阻礙,而其古代的守城戰可不像電視劇裡面那樣,守城的士兵往往會將敵軍進攻的城門用大量的雜物、石頭和土壤將城門死死地堵住,所以即使是燒掉了城門,很大程度上依舊無法通行。

其次在修建城門的時候,修建者既然選擇用木頭建築,自然也是想到了會被火燒的情況,一方面這個城門雖然是木頭製造的,但是都是出於比較堅硬的木材,而且城門會修建的非常的厚重,所以一般情況之下,是點不燃的,當然,即使被點燃了,想要完完全全地燒掉,也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

而且城門有它獨特的防火機制,城門的外表往往都會包上一層鐵皮,打上銅釘,而在城門的上方,往往都會保留一個洞口,一旦城門著火,士兵們可以從這個洞口灌水,從而達到滅火的效果。

當然最為重要的就是,城門看上去很好攻破,但是其實是最為危險的地方,我們都知道,城池的建造一定會有城門塔,它們分布在城門的兩邊,往往能夠將城門發生的一些事情全部看到,而且城門塔也能進行非常好的攻擊。

而對於守城士兵來說,城門自然是重中之重,所以一般都會派出比較精銳的部隊鎮守城門,所以一般情況下,別說火燒城門了,就算是接近城門也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且即使燒毀了城門,就真的能夠直驅而入了嗎?要知道,城門的大小只有這大,一時間能夠進去的人也不會太多,而一般的城池也是有甕城的,所以在戰爭沒有徹底打贏之前,貿然進入城池,反而會更加的危險。

所以在古代的攻城戰當中,進攻方往往都不會以城門為主要的進攻點,反而會通過雲梯等方式進攻城池的城牆,只有將城牆徹底的佔領住了,才會去將城門打開,放自己的軍隊進去,而這個時候,也沒有必要再燒毀城門了。

所以,城門雖然是木頭做的,但是火燒城門的代價比較大而且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心中是既想又不敢!

相關焦點

  • 古代城門由木頭製成,為何攻城時不選擇火燒城門,到底是何原因
    我們從影視劇中都可看到,古代城門大多是為木頭所製成的木門,便有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一成語的出現。且我國古代朝代更迭,大多為武力爭奪,因此在攻城時,守城便成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然大多人大抵會疑惑不已,既然城門乃有木頭製成,為何攻城之人不選擇火攻,若用火攻,會容易不少,然事實並非如此,若攻城如此容易,那便不會有如此大的傷亡,且若真能使用火攻,守城之人便也不會用木頭來製作木門。
  • 古代城門是木頭製成的,攻城時,為什麼士兵不選擇用火燒?
    ——南宋·文天祥都城的城門意義重大,工匠們都會細細設計,並考慮到各種風險隱患,修建一個堅固的城門。古代城門不像現在的家門是鋁合金做的,都是木頭一點點合在一起,體積和重量巨大,而古代攻陷城池的時候,為什麼將領們不選擇讓士兵火燒城門呢?
  • 古代攻城用雲梯爬牆,為什麼不火燒木製城門?專家:沒那麼簡單
    但是,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攻城一方通常會選擇雲梯爬牆,卻很少直接進攻城門,這是為什麼呢? 按照常理來說,木製城門應該是比較薄弱的一環,無論是守城的軍隊,還是進攻的軍隊,對這一點都很清楚,所以城門這個地方通常防守的更加嚴密。從裡到外一共是三道城門,除了外城門裡還設有甕城,即使敵人攻破了第一道門,裡面還有兩道門。
  • 古代攻城為什麼不用火燒城門?為什麼攻城車上不建個大蓋子防箭?
    以火燒城門來說,相比於泥石沙土鑄成的城牆來說,木製城門對攻城一方來說自然是較為容易入手的一環,所以在攻城方決意強攻城門的時候,會專門使用火攻器具來進攻城門,稱為「火車」。北宋《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中就記載過:火車,以車輪車中為爐,上施鑊,滿盛以油,熾炭火爨,令沸,仍四面積薪,推至城門樓下,縱火而去。敵必下水沃之,油得水,則樓可燔也。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門?
    攻城,實際上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所以,孫子說:「上兵伐謀,其下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篇》)。這是在討論攻城問題時,嘉會需要強調的。《謀攻篇》也揭示了兩點。一是攻守雙方的態勢,「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攻方兵力通常在四面合圍之後,任何一點都足於解決守方反擊,才可能展開攻擊行動。二是。工程技術手段十分有限。
  • 歷史解說: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什麼攻城時不直接放火燒?專家
    古代士兵攻城池時,會抬著柱子撞門,還有利用衝車、弩車、火箭等方式。因此就有人提出疑問,既然城門是用木頭做的,為什麼不放一把我直接燒掉呢?這樣不就省時省力了嗎?他們不採用這種方法,肯定是有原因的。攻方能想到的辦法防守方當然也能想到,之所以不用,第一個原因是由於古代城門的位置。古代城門是在城牆裡面的,而城牆外會有護城河,這樣一來攻方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能靠近城門。而大家都聽說過「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在有水的情況下根本不怕火。
  • 古代攻城戰時,為什麼攻城一方很少去炸城門
    而古代攻城的方式主要三種,即「傅」、「臨」和「門」:所謂「傅」,就是指攻城方用鉤援等器具攀登城牆;「臨」是指用土、石、柴草等填平護城河,然後在靠近城牆的地方堆起比城牆高的土臺,或者用高大的臨車居高臨下攻擊守軍;而「門」指的就是用衝車等器具攻擊城門。
  • 古代為何要把城門往裡開,往外開敵人不是更不容易撞開麼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古代的城門都是往裡開的。有人提出疑問了,如果把城門往外開的話,敵人在攻城的時候只能拉門才能進入而不是推門,這樣難度不是增加了嗎,為什麼當初不把城門往外開。
  • 古代守城城門是最薄弱的一環,為何守城方不將其封死呢?
    在古代的攻城戰中,一旦城門被攻破,整個城池就完了。既然城門是城池防禦中最薄弱的一環,為何古人不將城門給封死了呢?
  • 古代攻城這麼難,為什麼不馴養犀牛來撞開城門?
    用犀牛來撞開城門,還是蠻有想像力的。犀牛是犀科動物的統稱,有4屬5種。無論哪種,犀牛都具有動物腿短、體肥笨拙的特徵,體長一般在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800-3000千克,甚至和大象有一拼,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
  • 士兵攻城時,城門上的人為何不把梯子推倒?不要以為古人傻
    當年都是依靠堅固的城牆來防禦敵人,一旦前線的士兵沒有阻擋敵人,城門便是最後的防禦線,一旦城門丟失,整個城市幾乎等於淪陷。當敵人攻擊城市時,他們通常使用梯子爬上城市,而我們發現捍衛城市的士兵通常更喜歡向他們扔石頭,而不是破壞梯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 古代攻城守城靠什麼?原來我們都被電視劇騙了!
    中華5000年文明歷史也是一部攻城的戰爭史,很多時候能否攻下對方城池是勝敗的關鍵。那麼古代攻城靠什麼?電視劇中的扛著梯子不要命的往前衝然後被對方亂箭射死?NO!古代的攻城車一般的攻城車為木製,車頂有堅硬的車棚蓋,異常堅固,下面裝有四輪或六輪;外蒙牛皮或羊皮,甚至有用金屬板加強的,以防備守軍的矢石破壞。為了防止火攻,還常常澆上泥漿。攻城車的主要武器,是它內部用繩或鐵鏈懸掛在橫梁上的一根粗大的圓木,原木後端有金屬帽,前端有金屬頭,稱為攻城槌。井闌
  • 古代攻城時為何一方高掛免戰牌後,另一方就不進攻了?
    所以說,在古時候的戰役中是根本就不存在「免戰牌」的,這隻出現於小說或者是影視作品。要知道真正的交戰,並不會因為你掛起免戰牌就停止進攻,那麼為什麼還會有「免戰牌」的出現呢?圖片:掛起免戰牌劇照在《三國演義》中就曾見到「免戰牌」的身影,諸葛亮與司馬懿是老對手了,當時諸葛亮率軍攻城,但司馬懿卻避而不戰,堅守不出,還在城頭上掛起了免戰牌。
  • 古代的城門為何有門釘,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更人奇怪的是,古代的城門為何有門釘,到底有什麼作用呢?與現在完全不同的是,古代的城門是非常豪華的,其中有一點令人很好奇,那就是他們的城門上都有一個一個門釘。現在的門窗大多以防盜性能為主,風格比較簡單,不會有這麼多花樣。
  • 古戰場敵軍用雲梯攻城,守軍為什麼不推倒梯子?你想的太簡單了!
    在古代戰爭中,士兵不僅要在戰場上拼殺,最主要的還是攻城或者守城。作為攻城的一方,肯定派出的兵力是守方的數倍,其傷亡人數往往是最慘烈的,畢竟「易守難攻」。除了攻城人數多外,使用的攻城武器也要多,如投石器、弓弩車、雲梯都是必不可少的攻城武器。
  • 攻城戰時,守城的士兵為何不直接推倒梯子,反而往下扔石頭?
    古代戰爭頻繁,最精彩的無疑是攻城戰,此時攻守雙方因地理跟防禦優劣勢,導致出現的變數很多。通常攻方採用數倍的兵力都奪下守城方的城池。為此各種攻城方法盡出,最常見的就是往城牆上搭架超長梯子,強行爬牆,那麼當時的守城將士為何不直接推翻梯子,阻止敵兵攀爬,反倒是選擇搬石頭放下砸呢?
  • 古代攻城時,守城士兵為何不直接把雲梯推開?因為誰推誰沒命!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除了看它的人口、土地多少,最重要的還是要看這個國家是否有強大的攻城利器或者說武器裝備的優劣。因為古代戰爭與現代戰爭不同,冷兵器時代的攻城略地,更多的是靠著人海戰術,誰的人多誰佔據優勢。
  • 古代大軍攻城,守城士兵投石射箭,卻不推翻梯子,這是為何?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上,戰爭史佔據了大部分篇幅,尤其是在古代,帝王為了穩固勢力、擴大疆域,常命百萬將士兵臨城下,與敵方展開殊死搏鬥。而古代的兵器和戰術相對落後,要想攻下一座城池,士兵們只能搭起木梯,藉助人口優勢爬上敵人城樓。
  • 古代士兵中箭後為何倒地不起?專家:不死也不敢起來!
    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弓箭還是遠在3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正式使用正統的弓箭是在商朝,商朝的弓箭是由青銅鑄成的青銅鏃,到了春秋戰國時三稜式鏃開始盛行,為了節省銅,漢朝就使用鐵來打造弓箭。箭杆大多數都是用竹製或者木製,不過射出去的箭飛行速度太慢,於是人們就開始在箭的尾部裝上羽毛,在《考工記》就有相關記載,不過羽毛的質量很差,到了宋朝,慶曆四年(1044),優質的羽毛供應不足,就發明的風羽毛箭。古代的弓箭水準遠沒有現代精良,材質也不是石墨烯、合金。過度疲勞的情況下,能射百米以上就算不錯了。
  • 在古代攻城戰中,前排士兵為何都不怕死?知道後恍然大悟
    在古代攻城戰中,前排士兵為何都不怕死?知道後恍然大悟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會發現這樣的細節,當古代君主下令大軍攻打敵方城池時,敵方城頭上的防守往往也是有備而來。比如城頭上有弓弩手,隨時準備著滾木礌石,甚至是滾油,而在這個過程中,攻城方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