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酒萬果紅杯
「鄉愁裡的河北」主題散文大賽啟事
鄉愁地理版 || 省文研會版
(點擊上面藍字可見詳情)
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
參賽作品展示|石家莊篇
槐河水流淌(外一章)
文/王明書
朋友送我一幅 「封龍千古秀,槐水萬年春」的墨寶,字跡清秀飄逸,神韻瀟灑,大有右軍《蘭亭序》之風範,堪稱書法之精品。亙古以來,溫馴的母親河---槐河水滋潤養育了有著「千年古縣」之稱的元氏兒女。
槐河,發源於贊皇縣黃沙嶺下,蜿蜒穿越入元氏縣境,境內由「經冬不凍」的泜水匯入期間,故槐河也稱為「泜水」。《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西漢高祖三年,「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陳餘泜水上」。《元氏縣誌•崇禎志》記載:「元氏,封龍艮其背於西北,槐河環其帶於西南,一水瀠,群峰聳翠,恆陽巖邑也。」封龍千古秀,泜水萬年春。在元氏境內,封龍山聞名天下,並同封龍山享譽世人的當屬槐河了。「南臨泜水聞魚唱」,元氏縣城,位於槐水之陽。「槐水流春」作為元氏八景之一,更讓元氏人引以為懷值得驕傲。
六月份的旅發大會在元氏召開,追溯歷史,安享生活,改造槐河溼地,拓展旅發景觀,勢在必行。凋敝荒涼的古河道,戰旗獵獵,機械轟鳴,到處呈現一派「萬馬戰猶酣」的繁忙景象。臘月初七,恰逢元旦公休日,在東韓臺村許文海書記的帶領下,我縣作家協會的幾個人應約赴建設中的漢風文化經濟小鎮——槐河沿岸東韓臺工地採風。
韓臺,地處縣城南三裡的槐水之陽。昔有土阜連亙,綿延不絕。漢代古墓「三疙瘩」遺蹟仍存。相傳為「汦水之戰」韓信所築「假糧臺」。趙王歇、陳餘領導的趙軍,在井陘綿蔓河「背水一戰」中,因將帥陳餘孤傲自持,不採納李佐車的正確建議,被漢軍移幟拔城。陳餘率敗軍沿封龍山東麓一路向南逃竄。趙軍渡過泜水後,李左車再獻言,趙軍可憑接泜水天險與漢軍隔河僵持,漢軍遠途徵戰,糧草不濟,數日僵持,必敗無疑。韓信眼見糧草匱乏,一夜之間築假糧臺,撒糧其上。並於上遊將馬糞撒於河中。趙軍隔河遠遠望見,漢營糧臺高築,飛鳥盤旋,又有探馬飛報,河水中馬糞漂浮,漢軍大隊趕到,趙軍聞聽,早被嚇得軍威自退,勢滅三分。傳說韓信在此列兵點將,渡河一舉擊潰趙軍。
「南臨泜水聞漁唱,北俯平郊風淡蕩」, 登韓臺、面槐水(泜水),駐足臺巔,西望太行群峰之壑,夏末秋初紅日沉山之際,可見夕陽吐豔,天際雲蒸霞蔚,瞬息萬變,頗為壯觀。追思往事,韓信在這裡擒趙王歇,斬陳餘,收李佐車。撫今憶昔,意境深遠,感慨萬千。何等的翩然灑脫,何等的悠閒怡然?何等的波瀾壯闊?!「韓臺夕照」、「槐水流春」名列元氏八景,《元氏縣誌》明.崇禎志便有記載,流傳民間,至今稱頌。
信步韓信公園,瞻仰「點將臺」,跨過雕刻楹聯「槐水蕩清流三春活潑,韓臺經夕照萬古莊嚴」的石牌坊。走過東韓臺的寬敞街衢,踏上泜水槐河岸邊的這片土地,眼前恍如烽火再現。旌旗招展處,刀光劍影,觸目驚心;搏擊廝殺中,鼓角爭鳴,充耳撼膽。許書記指著腳下這片荒蕪的土地說,這裡要建座健身公園。田老師建議,在公園當宜建立雕塑,再現綁縛陳餘,執手李佐車的場面。許書記當即表示採納。沿路向河道下行,許書記介紹這裡就是《元氏縣誌》所記載「官橋頭」的韓臺渡口。此要道達京都通贊皇,古代車水馬龍,很是繁華。崔竹元老師感慨的說道:「號稱揚州八怪的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鄭板橋,乾隆元年赴京秋闈科考,沿途遊名勝訪古蹟,覽銅雀臺踏學步橋溫黃粱舊夢,離別趙都邯鄲武靈叢臺,瞻仰過祖乙之都、邢侯之國的邢臺,又拜謁了劉秀稱帝的千秋亭,沿太行東麓繼續北進,來到泜水這裡。時值盛夏,槐花初落,幽香猶在。樹間鳥鵲,築巢孵卵;近看河水清澈見底,沙礫可數;水中遊魚,動靜有致;微風徐吹,漣漪輕泛,白雲藍天,倒映其中,真的是「魚遊枝頭鳥戲水」。鄭板橋撫今追古,感慨萬千,當即口佔一詩。田鳳林老師情不自禁地背誦起來:
激昂的聲調,博取大家一片掌聲。許書記把我們帶到被稱作「甕坑」的展牌前說,相傳甕坑為洪水時「王八」所旋泬,深不見底,神秘莫測。設計、施工方的幾位領導也湊了過來,為我們詳細解說水城木棧道、漢闕、漢碼頭、漢文化風情小鎮的建設狀況。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時光如同槐水東流轉瞬即逝。讓人不免感嘆滄海桑田,山河巨變。前些年因河水斷流,河床裸露,一些狗苟蠅營者,一味地貪圖眼前之利,瘋狂盜採河道砂石。致使河道上空飛塵蔽日,煙土漫天。裸露的河床上傷痕累累、遍體鱗傷,留下大坑小窩的斑斑創傷,溫馴的母親河----槐水再難尋覓往昔「夕照」、「流春」的蹤跡了。「建設新農村,鄉村振興」南部新城,美麗元氏的宏偉戰略,如同春風浩蕩,春雨普灑。改造舊城環城水系提上日程,舊景重現,槐河溼地,千島千湖;桃花島、槐花島、荷花島,水系環繞,錦上添花;水城棧道、文化小鎮、漢碼頭建設拉開帷幕,讓槐河泜水面臨著一次重大改觀。
奮戰「疫」情,靜待花開的春分時節到了,和煦的春風勁吹,陽光普灑,「四時唯愛春」,真是個氣候宜人的時節。「春眠不覺曉」,鵲聲喳喳。沐著春的晨曦,別卻景色優美的縣城街道,踱步於「萬條垂下綠絲絛」的嘉惠街。「曉風殘月,楊柳絲絲拂面」,街兩邊垂柳吐翠,柳芽柳絮已綴滿枝條。兒時槐河邊貪玩追逐的畫面驀然浮現腦海。攀爬柳樹折下柳條,編成柳帽,擰成笛子。將柳帽戴在頭上,把柳笛噙在嘴裡,「吱吱嗚嗚」地在河道邊撒著花地奔跑…….
特意拐彎繞路行走,瀏覽了舊城「年代街」、開化寺古塔,街道上「新華書店」、「醬菜門市」、十字街口的牌坊、國營飯店、理髮館等舊址,無不勾起學生時代的回憶。元代磚塔巍巍,歷經滄桑,見證著元氏山河的變遷。盤桓於漢代一條街上,瞻仰常山趙子龍馳騁疆場挺槍躍馬的塑像,覽閱千年的漢碑簡介,沿路邊公園小徑一路向東。在槐水流春的公園內,登上臨河高聳的觀景臺,西望太行連綿逶迤,只可惜畫面不在夕陽鋪灑的餘暉裡。駐足於「槐水蕩春流三春活潑,韓臺經古照萬古莊嚴」的牌坊下,心潮澎湃,思緒萬千。盤桓於槐河古道,但見工地鋼筋編籠,水泥澆築。放眼整個槐水河道,機械轟鳴,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踏上這片土地,怎能不讓人撫今懷古!耳邊縈繞著古戰場上的鼓角爭鳴,眼前晃如烽煙繚繞,似曾目睹當年漢趙「汦水之戰」廝殺的刀光劍影。
聞聽我們是作協的採訪者,施工人員並不放棄手中的活計,邊幹邊同我們暢聊起來。有人指著河橫跨槐河泜水的廊式木橋告訴我們,這裡就是《元氏縣誌•明崇禎志》記載的「官橋頭」。
登上廊橋,舉目遠眺,東邊不遠處槐河大橋橫跨河上,車輛來往,川流不息;西邊高鐵,跨越槐河泜水,列車飛逝,風馳電掣。
採風歸來,心情久久不得平靜,眼前總會浮現「萬馬戰猶酣」的場景。荒蕪頹廢的槐河古河道又一次煥發青春。河底防滲工程全面鋪開,水城漢碼頭一座座漢式建築拔地而起。漢韻風情充斥漢街、水城。望著韓臺石牌坊煜煜生輝的楹聯,我禁不住再一次誦讀著:「槐水蕩清流三春活潑,韓臺經夕照萬古莊嚴」。
燈
「豆來大豆來大,三間屋子盛不下」。奶奶嘴裡的謎語,讓我好生困惑。豆,何其小,怎麼在諾大的三間屋子裡就盛不下呢?直到奶奶摸著我的頭,指著簡陋桌子上的油燈揭示謎底時,我才恍然大悟;燈頭如豆,火焰旺盛,光芒四射,螢黃的燈火光芒輝映,可不正是三間屋子盛不下嗎?
古代把地上燃燒的作「燎」,把手舉的火把稱「燭」。燈與火密不可分,有火就有燈,有燈才有光。燈,從火聲登,本意是指置燭燃燒的器具。悠悠歷史長河,人們為採光照明,追求生活,不懈奮鬥,為世界留下很多佳話。漢有匡衡鑿壁偷光,晉有車胤囊螢照讀。古籍中記載:燈源於豆,瓦豆謂之登。燈,還真的與「豆」有關。石器時代,以竹、木作火把為燈,後經過鐵、青銅、玉、銀,再到陶、瓷、玻璃,盛油為燈。春秋時,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製成照明用的燈具,作為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戰國時期,最早的蠟燭開始出現。秦有青銅雁足燈,漢有長信宮燈,唐、宋時,出現了彩色陶瓷燈。因青銅、陶瓷燈作盛行,故才有"東風夜放花千樹","火樹銀花不夜天"?的勝景。
從粗糙的石燈到青銅燈,再由陶瓷燈到現代的電燈,燈具的歷史變遷打上了難以磨滅的時代烙印。蠟燭是各個時期達官貴人奢侈品,就像王謝家的燕子,很難「飛入尋常百姓家」。歷史的變遷中,伴隨人們生活時期最長的當是油燈。「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這種燈臺,多為金屬,支架與油燈燈盞渾然一體,將燈盞高高擎起,為的是燈高下明。「白蛇過江,頭頂一輪紅日;烏龍掛壁,身披萬點金星。」一副有趣的對聯謎語,形象生動,比真切切。棉絮搓成的燈芯,猶如「過江」白蛇。在燃油的大江中蜿蜒逶迤,點燃時頭頂紅日,多像一條白蛇暢遊在浩瀚的大江裡呢!油燈,無論金屬、陶瓷,質地如何變換,以燃油完成其照明宗旨始終不變。
燈以燃油焚燒自我為己任,以燭光照亮他人為職責。正因為它這種自我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才有了我們今天「加油」一說。嘉慶年間,有一舉人名叫張瑛,一生為官三十餘載,其最為重視教育事業。仕途任上,他每到午夜交更時分,都會派兩個差役挑著桐油簍巡城。看看誰家還在秉燭夜讀,一經發現,便會默默地來到跟前,為其油燈添上一勺油,勉勵學子,為其加油助學。「加油」一詞,便出於此。
油燈一直以植物油做燃料,三十年代農村油燈才開始燃燒煤油,因是舶來品,小時候的我們都稱它為「洋油」。
「電燈電話,樓上樓下。」是「大豆米飯就鹹菜」的爺爺奶奶那輩人的無限憧憬和嚮往。五十年代社會大躍進,農村大辦電力,「燈頭朝下」的電燈,讓油燈照明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學生時代的六十年代,憶苦思甜使我們充分感受了新舊時代兩重天的天壤之別。舊時代吃糠咽菜,糠餅子,榆葉湯,一盞油燈泛昏黃。隨著一聲解放了的宣告,時代變了,油燈被砸碎,電燈拉亮,黑暗被驅逐,霎時心頭豁然開朗。白面饃饃熬肉菜,甘苦不言而喻。
換了人間,迎接光明,驅逐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從火把、蠟燭、油燈,一直到油燈派生出來的紗燈、罩燈、保險燈,再到電燈,時代在發展,燈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當年的燈泡,發展到今天的白熾燈、日光燈、節能燈、霓虹燈,乃至當代的高科技燈。
改革開放後,窮鄉僻壤的貧瘠鄉村,雨天道路泥濘,黑夜伸手不見五指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今街道硬化,道路兩邊安裝了照明路燈,居然是明亮節能的太陽能燈。節能環保的風力、太陽能各顯神通,驅走黑暗,伴亮家鄉。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小城廣場上更是霓虹閃爍,燈光裡,舞姿翩躚,歌聲飛揚,浪漫氣氛,文字難於言說。「火樹銀花不夜天」,而今的小鄉鎮,真正成了燈的海洋,成了名副其實的不夜城。來到街頭廣場,宛如走進燈飾店,燈飾琳琅,流光溢彩,讓人目不暇接。古典、現代、時尚、歐式、清爽、豪華,美不勝收。
燈是黑暗的舞者,燈是光明的先驅;燈意味著希望,燈象徵著幸福。
作者簡介
王明書,河北省民俗協會會員,河北詩詞協會會員,河北採風學會會員,喜歡文學,擅長散文,作品常見於《石家莊日報》《燕趙都市報》,著有散文集《雨花露》。元氏縣作家協會理事,主編有元氏民俗刊物《鄉韻》。
協辦單位簡介
河北萬果紅酒業有限公司座落於「千年古縣」行唐縣。千百年來,當地人以山泉水及大紅棗為原料,釀造成特色燒酒「棗木槓」聞名遐邇,此技藝已列入「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果紅酒業在傳承釀造古法基礎上,通過工藝創新把甲醇降至國家標準限量以下,氰化物、重金屬含量為零,此工藝已獲國家發明專利。萬果紅系列棗酒是「棗木槓」原漿酒,不勾兌任何香精,飲後具有頭不疼、口不幹、不體燥、不傷胃、醒酒快等特點。
關聯閱讀
棗酒萬果紅杯
「鄉愁裡的河北」主題散文大賽作品展示
(點擊下面藍字,可見具體作品內容)
石家莊篇 01正定古碑略記 02封龍紀實 03榆樹 04醉美棗木槓 05萬果紅,鄉愁的味道 06酒香飄千年 07藁城三記 08梨鄉兩篇 09打房子 10想起炊煙起 11馬踏蘇家莊與三蘇故裡 12正定中山路 13棗香飄處是故鄉 14古槐青春 15翠嶺野趣黃金寨 16花竹流水 塞北江南 17羲皇聖裡人祖廟 18記憶中的廟會 19平山風物 20五馬山還是五龍山 21印象趙州 22大愛大沙河 23走進鳳凰城 24賣了被子,去看墜子 25正定與絲綢之路 26那夜,我睡在龍母的夢裡 27品嘗故鄉的春天 27趙州橋,你老得真年輕 28盤石溝 29天桂山上說道觀 30秦皇古道懷古 31市莊兩三記 32遊滹沱河 33情深不願醒 34十年尋思覓味道 35最後一塊膠泥 36木刀溝河畔坷垃仗 37萬果紅棗酒 38橫山湖散記 39清麗海棠俏丁香 40故鄉風物白描 41記憶中的九九廟 42蒼德的由來 43又見滹沱河 44但愛黃金寨 45記憶三章 46我的鄉土情懷 47酒說中山 48串門兒 49肥纍國50母親的兩件嫁妝51那些有灶火的年 52家鄉的茶麵粥 53淺冬,憶兒時的冬天 54槐花樹 槐花情 55麥收的事兒 56傳說中的茅草地 57銀波蕩漾唱新歌 58耿村故事 59仙臺山的美 60鄉愁 61古道問「道」 62於家石頭村 63放風箏
雄安篇 01大美白洋澱 02白洋澱橋變隨想 03走進大王看新區 03華北明珠「白洋澱」 04白洋澱賞荷有感 05澱邊風情 06秋到水鄉滿眼金
邯鄲篇 01千年天橋 02滏水流虹 03又見炊煙 04從峰峰煤到峰峰美 05白鶴亮翅 06隨我遊大名 07石鼓山春行 08毛冢高峰 9邯鄲這輪明亮的鄉愁 0你從唐朝月光下走來 11廣府城記 12文武之鄉,乃成乃安 13流淌在心底的河 14綿延千年的老街根脈 15西石門的花 16龍潭風雨 17飄落在西河溝的記憶 18牆裡開花牆外香 19野菊 20媽媽的豆麵湯 21悠悠邯鄲道 22餃子宴 23仰望故鄉 24響堂石窟 25範成大走過燕趙地 26扁擔顫顫的歲月 27老宅的那棵桃樹 28敕勒歌 29字燈 30牲口棚 31京娘湖情歌 32漸行漸遠的趕會 33毛張館子 34老家大鐵橋 35清風古寨安子嶺 36記憶裡的「謝泥娃」 37芝麻開花 38大美王金莊 39沙洺炒麵散記 40漸行漸遠的繁華 41太行深處藏大巖 42龍泉橋 43我們都是原鄉的孩子 44清明煙雨浥輕塵
邢臺篇 01方等看大鼓 02遊沙河市王硇村 03太行明珠 04太行奇峽:一本流水帳 05紅色東野莊 06故鄉味道 07威縣,從平原衝出的黑馬 08且享美食舞青衣 暢遊碧潭賞古塔 09情系天河山 10回鄉偶記 11岐山湖暢想 12盧油坊碼頭秋荷妍 13美哉小石河 14棉花之美 15前南峪感懷 16沙河的冶鐵文明 17難忘農家四件寶 18邢臺鄉愁兩章 19喝上長江水 20白雲山遊記 21和合二仙 22我的家鄉 23又到槐花飄香時 24悠悠南和「瓦礫崗」 25酸菜 26黑豆 27溫和王硇村 28亂彈29圍著火爐吃西瓜 30王硇:美麗的太行川寨 31暮春時節槐花香 32炊煙白,炊煙青 33人生處處是風景 34正月十六烤雜病 35年味兒 36午後 37悠悠的煎餅盒 38遠去的"哞兒"聲 39說書人也有春天 40將軍卸甲處 大美欒卸村 41黃岔隨想 42穿越千年的倉上廟會
辛集篇01美麗鄉村朵朵花開 02老家的香椿樹 03對滏陽河的眷戀 04愜意的生活
衡水篇 01味道 02走近衡水園 03至少還有一顆大柳樹 04大道低回衡水湖 05熊貓走了 06那年,那月,那人 07冀中明珠:衡水老白乾 08衡水湖,正版鄉愁律動的春潮 09神奇村莊要莊 10開在心頭的紅荊花 11曬麥場上的小人影 12買房
滄州篇 01走進青縣紅木小鎮 02你聽,鄉歌嘹亮 03天涯風雪林教頭 04飛翔的「鐵驢」 05滄海之畔是家鄉 06刁公樓,崴蕤千年的村莊 07 望鄉 08北方習俗兩篇 09槐花烀餅 10富硒玫瑰香 11母親河三換新裝 12香濤故裡香濤園 13家鄉的棗樹林 14大運河畔司馬莊 15紅棗故鄉 16至美善人橋 17聚館散章 18我的第三故鄉 19千童隨感 20蒿坡消失的古蹟 21馬致遠和鐵佛寺 22舌尖上的變化 23傳統小吃味道醇 24秋深又見石榴紅 25我們村的磚廠 26小城南皮大人文 27我眼中的常莊子 28家鄉的麻子菜 29家鄉的農田 30我愛家鄉的小河 31又見秫秸花 32泥房
保定篇 01難忘家園 02故鄉夏日 03村邊的那條小河 04何事吟餘忽惆悵 05關漢卿墓追思 06家鄉的拒馬源 07大美涿州:錦灰堆 08書院蓮池 09鄉愁爬上老槐樹 10細雨潤故園 11肥豬肉 12古槐 13家鄉的古長城 14棗林秋景醉遊人 15這道文化景觀好亮眼 16姑爺宴 17除夕瞭年畫兒 18故鄉抒懷 19天生橋觀瀑 20坐石席 21糊窗欞 22門前的碾子 23欲聞轎鼓動地聲 24白石山日落 25我家門前那條古河道 26易水懷古 27淶源意象 28驢火的滋味 29北國風光 30看,麥子熟了 31荊軻塔 32隘地紅旗見紫荊 33我家大瀦瀧 34有井的日子
廊坊篇 01槐花香裡憶流年 02西王祥 03村路的詠嘆 04記憶三章 05那些事 那些人 那些情 06小城的肺 07小河悠悠寄鄉愁 08廊坊風物四章 09春滿牤牛河 10香河荷花 11記憶,有點甜 12童年中秋滿月華 13那條泥濘的小路 14送話 15我家的棗樹
張家口篇 01舌尖上的宣化 02問候家鄉 03尋訪雪絨花的故鄉 04青山魂 05蔚州寫生 06悠悠皮草情 07一路聯吟詩意濃 08故鄉山藥粉的味道 09夢裡水鄉康巴諾爾 10長梁山上看花急 11東方人類的故鄉 12順風順水上蘇莊 13葫蘆河從故鄉流過 14魂牽夢繞大境門 15草原天路隨筆 16古地杏花紅 17草原絲綢路上的村莊 18欲比西子 19老街 20鄉愁 21金河寺的傳說 22永遠安寧的村寨 23北國樓蘭」開陽堡 24秋天,來看金界壕 25大美崇禮 26永遠的冰山梁 27風過野狐嶺 28消失的古寺古村 29小五臺山拾零 30家鄉的蘑菇圈 31美哉壯哉張家口 32一個有故事的小村莊 33我愛柳川河,我愛萬柳園 34洋河春色 35家鄉的山藥蛋蛋 36美麗的康保我的家 37鄉愁是一棵樹 38賜兒山今昔行 39記憶碎片裡的大爺爺
唐山篇 01漫步在家鄉的板慄林 02灤河散記 03回望河灘 04孟家泉,聽我歌唱 05品讀玉泉山 06愛你,我的玉皇廟 07走近樂亭「三枝花」 08在疊翠的秋光裡 09最美家鄉榆木嶺 10臥龍往事 11鄉村的腳步 12鳳凰城三記 13散說老酒「徐九經」 14浭酒 15尋夢白羊關 16唐山大地震往事 17醋熘餎餷 18那年,那戲 19莊稼地名字 20老街舊事 21豆醬飄香 22遷安小吃三宗寶 23我的小村,我的母親 24那座城,那些人,那些事 25舊巷·老屋 26那棵棗樹,那片棗林 27走進漢兒莊 28你從滄海桑田中走來 29寡奶和她的三間土坯房 30一個村莊30年的變遷
秦皇島篇 01秦皇島,美的抒情 02秦皇島上訪秦皇 03三月裡的城郭 04點將臺,你為何還矗立在這裡 05青龍水豆腐 06「石來運轉」大冰塘 07關城幻古 08北戴河散記 09那些藏在碣石山裡的情愫 10慢騷的漁村海岸 11山呼海嘯第一關 12小島風情 13夜居山海關 14北戴河看海 15煙雨北戴河 16山青水秀黃寶峪 17吃全羊 18四季蓮花湖 19開灤路的記憶 20不是故鄉似故鄉 21一磚一石總關情 22青龍河與玄鳥生商傳說
承德篇 01在老家採蘑菇 02塞罕壩日出 03山裡的珍珠 04霧靈山上望長城 05追夢塞罕壩 06瀑河岸邊的紫塞明珠 07雙塔山·灤河水 08石門豆腐 09家鄉的古戲樓 10聖潔敖包山 11興隆三章 12飛龍戲雪金山嶺 13塞罕壩 14漸行漸遠的村莊 15神奇雙塔山 16家鄉有個地名 「白公雨」 17塞外「非洲大草原」 18隆冬水墨 19金山嶺長城 20興隆,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21康熙御題的「雲谷靈泉」 22家鄉的大棗 23告別炊煙時代 24四進青松嶺 25心中的「詩魂」 26我的名片是故鄉 27一樹歡笑 28父親的稻田 29安營寨秋韻 30我生在一個小山村 31家鄉的餑餑 32故鄉的板慄 33秋陌情深思滿天 34大豆腐 35土豆情思
(參賽作品展示持續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