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對陣將領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有時僅僅是守城將領的威名就讓敵人不敢來犯,飛將軍李廣就是如此,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位將軍何灌和李廣很像,兩人都擅長弓箭,我們以前一定學過李廣射虎裡面有一首短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這個是形容李廣將軍的,形容何灌也是完全可以的。
何灌你知道多少
說起何灌了解的人可能不多,他是北宋年間的一位將軍,是開封祥符人,如今的河南開封人,通過武舉進入朝堂,少年時期就已經有著非凡的本領,在河東工作時,河東經略使韓縝對他說:「您是個奇才,將來總有一天會坐上我今天的座位。」事實上何灌不僅僅做到了而且還是更高的位置。
我們對於何灌的了解主要是來自,《宋史·何灌傳》根據原文進行翻譯解釋證實,結合很多的文書記載,發現何灌被稱為宋朝第一神射手,這樣的稱號獲得還是依靠於,對陣時他連射的三箭。
兩軍對陣連射三箭,盡顯神功
我們都知道宋朝的歷史邊境問題是很多的,遼夏金在不同的時期都對宋朝產生威脅,何灌所在的時候,正是遼宋對陣的時候,北宋兵弱,本就戰鬥力不強,在和以遊牧為主的民族對陣中就更不佔優勢。
遼的兵將因為生活習慣十分擅長騎射,因此常常越過邊境來取水,在何灌當上將軍後就嚴格根據邊境規劃,不允許遼軍越境,為此遼國人十分氣憤,便來了十萬兵馬,集結在遠處,對宋軍進行嘲笑,俗稱我不和你打就是來挑釁你,他們認為宋軍戰鬥力低,射箭本事更差,就盡情的嘲笑。
看到這些何灌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做,他登上城樓,拉弓射箭,第一箭射出敵軍安靜一秒後爆發了更大聲的嘲笑,因為沒有射中任何人,何灌不理會他們,繼續射了第二隻箭,依舊沒有射中人,接著是第三隻箭,結果無一命中敵人,敵軍的氣焰就更高了,嬉笑聲不絕。就在這時何灌衝著敵軍大喊,你們看看我的三支箭射在哪裡射的如何在說話。
遼軍一看不得了,何灌三箭全部射在同一塊石頭上,並且一字排開,形成了一個直直的一,且箭頭全部沒在石頭裡面,這種神力射在人的身上恐怕會直接穿胸,接著敵軍就馬上撤離,沒有進行下一步的挑釁。
就因為這件事情讓何灌在宋遼兩國都有了威名,第一神射手的威命第一次得到了體現,這是和遼軍的對陣,後面還有和夏對陣,兩軍對陣中,何灌的箭真的如人想像貫穿了敵人的胸膛,從前一個人的身體穿過,射中後一個人,嚇的敵人落荒而逃,這樣一來,何灌的名氣就更大了。
宋朝重文輕武,將軍生不逢時
在皇帝聽說了何灌的威名後對他進行了召見,詢問邊疆的各種問題,何灌都能一一回答,面對敵軍的部署問題時,何灌就在衣服的花紋上進行講解,他說敵軍的情況我十分了解,經過他的講解徽宗說:「敵人都在我眼前一樣。」一個心中有數的將軍還不是最好的,要把你心中所想的種種全部傳達好才是真正的優秀。
隨後何灌的官職就一直上升,方便他更好的和敵人對陣,就這樣何灌官升提點河東刑獄,遷西上閣門使、領威州刺史、知滄州。後因為治理城鄣有功,轉任引進使。接著又被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興修水利,澆灌良田,在河湟一帶的人民把它叫做廣利渠,皇帝也是十分欣賞他的為人,不久封他為「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
何灌真的是一位優秀的將軍,也做到了憂國憂民,不僅僅對將士負責,對他管理的百姓也是十分的負責,多次向朝廷建議興修水利,才能保證糧食生產,這樣才會有更多人投身軍隊,皇帝也一一應允。
英雄終會老去,但是精神還在,只是國家興亡不是一個人可以決定的,宋朝重文輕武,兵力相對而言真的是很弱,如果再加上統治者的決策失誤,那麼戰敗可以說是肯定的了,這樣一位將軍,只能說生不逢時。
英雄遠去,歷史銘記
在何灌所處的時代終究是令人惋惜的,他一身傲骨,可是國家懦弱在宋朝多少人不能施展抱負,辛棄疾的一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道盡了這一時期將士的無奈。
何灌是北宋名將,可是也很少在真正意義上的帶過兵打過仗,統治者不重視,只能讓這些有心做事的將軍沒有機會。何灌最後是戰死在沙場上的,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駐紮在滑州,宋朝兵力不足,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風潰敗。黃河南岸沒有一個人能抵禦敵人,於是金師直接決定攻打京城。何灌聽說後來到京城,請求入見,商討部署,皇上不允許,命令他把守西部邊角。就這樣,何灌背靠城池抗拒,總共和敵人作戰了三天,期間受到了重傷,最終戰死在陣地上,當時的何灌已經是六十二歲。
歷史不斷的交替,英雄也已經遠去,回顧今日我們對於何灌這個名字也不是很熟悉,希望可以通過今天的介紹讓你更加了解這個人物,讓你記住在宋朝還有一位神射手,這樣一位英雄值得歷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