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田蠶行》
範成大
鄉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燃炬照南畝
近似雲開森列星,遠似風起飄流螢
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鳴稻堆小
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
夜闌風焰西復東,此佔最吉餘難同
不惟桑賤谷芃芃,仍更薴麻無節菜無蟲
過了「冬至夜」,就是「廿四夜」。「廿四夜,撣簷塵「,「廿四夜」是「大年夜」的前奏,大掃除,備年貨,為過年做準備。鄉下的過年是從農曆十二月廿四開始的,一切忙碌都是為著過年。從這天開始,磨粉、蒸糕,撣塵、洗刷,殺雞、宰豬。男人忙男人的活,女人忙女人的活。過年的氣氛就此在村子裡瀰漫開來,越來越濃。廿四的晚飯是一定要吃也只吃「大糰子」的。忙碌了一天的村婦們顧不上休息,和粉、剁餡、燒水包「大糰子」。這種「大糰子」平常日子裡是不做的,一年中只有廿四夜才做。「小孩盼年到」,鄉下孩子首先盼的是廿四夜能吃上大糰子。其實,所謂「大糰子」就是比城裡的湯糰大得多的糯米粉糰子。各家的「大糰子」都差不多,餡料幾乎清一色都是剛從地頭拔來的白蘿蔔刨的蘿蔔絲,粉是新碾的糯米粉。「大糰子」做得好不好吃,在於蘿蔔絲細不細、作料鮮不鮮,糯米粉細膩不細膩,以及糰子的皮薄不薄。這與家境的好差和村婦的手藝有很大關係。每當夜幕降臨開始吃糰子的時候,我們這些大男孩哪裡呆得住,迫不及待地端著飯碗湊在一起互相品嘗,還要結伴「闖家頭」,就是到各家去亂竄,為的是嘗嘗別人家「大糰子」的味道。都是同祖同宗,見著我們這些小輩活蹦亂跳,大人們也都眉開眼笑,不吃他家的「大糰子」還不高興呢。直吃到撐得難受才肯罷休。真是應了鄉下的老話:「吃得肚皮青筋起,勿管爺娘死不死。」多年以後,當已移居城裡的母親每年廿四夜照例給我端上她親手做的「大糰子」的時候,老實說我再也吃不出少年時的味道。不是母親的手藝退化了,也不是我的嘴變刁了(雖然有一點),而是沒有了孩提時的那種氛圍——祥和、歡樂、肆意、率性。按大人們的說法,廿四夜要送灶。所謂送灶,就是送灶家老爺,它是上天的菩薩,每年的廿四夜要回天上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善惡諸事。所以,每家每戶都要向灶家老爺好生供奉頂禮膜拜,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不過,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我們並不懂得大人們的心思,看著他們那副虔誠的樣子心裡直笑,我們最盼望的是出去「炱茅柴」。終於要「炱茅柴」了。像約好了似的,各個村的青年手舉火把走出村落奔向田野。不多會兒,空曠的田野裡便出現一條條舞動的火的長龍。長長的火龍一邊進發一邊呼喊,一邊將田埂邊乾枯的茅草和殘留的稻茬點燃,火龍過處隨即燃起綿延的野火。這一刻,原野不再寧靜,黑夜不再深沉,寒風不再刺骨,青年們的活力得以毫無阻礙地宣洩。這一刻,也會吸引無數中老年村民駐足觀賞,在那些後生的身上看到的是他們自己年輕時的身影。這一刻無疑是鄉村一年中最壯麗的黑夜,比某些地區的火把節還要壯觀。那時明時滅、時強時弱的火光寄託著農民們對未來的期盼。「廿四夜炱茅柴,炱炱田角落,一畝要收三石六」。這古老的民謠不知已經傳承了多少代。那時候的我等大男孩少不更事只知緊隨他們瘋奔、瘋喊。後來才明白,「三石六」已算大豐收,其實不過500來斤,可在舊中國,須上繳的「皇糧」就要一石多。還明白這「炱茅柴」原是先民刀耕火種的遺韻,既可殺蟲又可化草木為鉀肥。現在,我更明白這「廿四夜,炱茅柴」的民謠,還有那壯觀的場景,正是江南農耕文明精彩的一章,業已載入老家的鄉志。我本以為等我成人之後也會像叔叔們那樣手舉火把去奔走呼喊,去「炱茅柴」,但讀書、參軍、轉業,改變了我原定的人生軌跡。不過,現今的鄉下老家早已幾乎不再種植水稻,成了著名的「草皮之鄉」,廿四夜不再炱茅柴。那炱茅柴的壯觀場景大概再也看不到了,但是,「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啊!(來源:蘇州日報)
附:甪直傳統習俗
1、初一、月半燒香。農曆初一和十五,善男信女有去土地廟燒香祈福的習俗。
2、大年初一:春節。燒頭香,放開門炮仗,穿新衣,吃南瓜年糕飯或糕團,祈盼新年順順噹噹、甜甜美美、高高興興。喝橄欖茶(元寶茶),寓意新年甜甜美美。給親友拜年,請客吃飯。新年第一天,不可欠債和討債。也不可睡懶覺,新年第一天,預示一年的運氣和收成,不可懈怠。有在古鎮老街上「走三橋」(三座名字吉利的石拱橋),既討吉利,又強身健體。
3、大年初五:財神生日。接財神,放炮仗,在堂屋靠後牆的天然几上,放置五穀,敬奉五路財神畫像,點香燭祈福。商人和民眾會去財神廟進香祈福。
甪直地區,年初一至年初五家中的瓜果紙屑等垃圾不能倒在外面,年初五這天收集一起堆於場地點燃,不起火,只燃煙,此謂「煨黴煙」,祈盼驅散黴運,在新的一年諸事順遂。
4、正月十五:元宵節。拷年羹,就是把當天吃剩的午飯和青菜之類,加上過年期間的一些剩菜,一起在鍋中放水煮,燒開後放入麵粉攪糊。吃了拷年羹,春節結束。如今,正月十五夜習慣於吃元宵(小湯圓)。
煺田角落,農民在夜間田頭,點燃草把在田裡奔跑,喊著「煺煺田角落,開年養只大玀玀……」等民謠,祈願豐收。十裡不同俗,也有的在臘月二十四或大年初一晚上。
元宵節,古稱上元節,甪直老街有賞花燈、猜燈謎、舞獅、舞龍等活動。
5、二月初二:龍抬頭,吃撐腰糕。撐腰糕用糯米粉製作,也有人家直接吃年糕。祈盼新年身體健康,幹起活來腰板有力。
龍抬頭,農村在這一天有給孩子剃頭的習俗。
6、二月十二:百花生日,給樹木貼紅紙,給盆景內插尖角小紅旗。
7、二月十九:觀音生日,這天是觀音出生的日子,香客持戒吃素,去寺廟燒香拜佛。
8、三月:清明節,上墳掃墓,祭祀亡人。春遊踏青。吃青糰子。亡人去世後第一年清明節,家人要做羹飯祭祀,前三年需在清明節當天掃墓,三年後不限,三四月份隨便哪天掃墓都行。
9、三月:素齋月,農民須在本月某天置辦酒飯祭祀亡人。
10、四月初八:釋伽牟尼佛生日,善男信女紛紛去寺廟燒香拜佛。
11、四月十四:神仙呂洞賓生日,善男信女燒香拜佛。有些地方仍有「軋神仙」活動。
12、立夏節:農村有吃鹹鴨蛋、稱體重的習俗。
13、五月初五:端午節,門庭插艾草,驅毒避邪。吃粽子。給小孩眉心塗朱痣或畫王字。有些地方有賽龍舟等活動。外地為紀念屈原,蘇州地區為紀念伍子胥。此日又稱端五、端陽。端有端走、祛除之意。五毒是指蠍子、蜘蛛、蜈蚣、蛤蟆、蛇。端五就是驅除五毒的意思。端陽就是清熱解毒的養生之道。
14、六月初六:貓狗沐浴,把貓狗等家養寵物扔河裡洗澡,去蝨防暑。對讀書人而言,這天是「曬書日」,防潮防蛀。
15、六月十九:觀音忌日,也是觀音出家成道的日子,香客持戒吃素,燒香拜佛。
16、夏至節:吃七家茶,就是收集不同姓的七家茶葉泡來喝,防疰夏。
17、六月二十四:荷花生日,也是二郎神生日。信眾去寺廟燒香。承包魚塘的點香燭祈禱豐收。
18、七月初七:七夕節。氽巧果,巧果用麵粉製作,形如耳朵。據說晚上靜悄悄地蹲在葡萄架或絲瓜架下,能偷聽牛郎織女的私房話。
19、七月十五:中元節。農村在七月十五之前,要擺酒祭祖先。七月三十燒「狗屎香」,是蘇州百姓暗底裡紀念張士誠,因張士誠生日是九月四日。
20、立秋節:這一天有吃西瓜的習俗。過了立秋,天氣較涼,寒性的西瓜不宜吃了,要注意「貼秋膘」(增加營養)了。
21、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看月亮,祈盼月圓人團圓。
22、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吃重陽糕,一般買給老人吃,以示孝敬。
23、九月十九:觀音生日。實際是觀音修煉成佛的日子。香客持戒吃素,禮佛祈福。
24、十月初一:下元節,俗稱十月朝。一般民眾要去寺廟燒香,有新亡人的要置酒祭祀。
25、冬至節:喝冬釀酒,吃芋奶湯,給亡人供奉湯糰。芋奶湯是用芋頭和糯米圓子合煮而成。民諺「有錢吃一夜,沒錢凍一夜」,有聚餐的習俗。
26、十二月初八:臘八節,喝臘八粥。香客捐錢捐糧,在寺廟煮臘八粥,施予香客和民眾。
27、十二月二十四:俗稱廿四夜。民間有祭灶習俗,恭送灶神上天述職,希望灶老爺在玉皇面前多說好話,保佑全家來年順利。這天還有撣簷塵的習俗,乾乾淨淨迎大年。晚餐吃大糰子,祈盼合家團圓之意。遊子準備回家了。
28、除夕:俗稱大年夜。貼春聯,掛燈籠。下午燒路頭,吃路頭面。舊帳結清,輕鬆過年。晚上擺酒祭祀祖先。闔家團聚,吃年夜飯。菜餚必須有豆芽(如意)、青菜(安樂菜)、筍乾(節節高)、甫裡鴨羹(地方特色菜)、魚(年年有餘)等,寓意美好。給孩子壓歲錢。炒蠶豆。沐浴更衣剪指甲。臨睡前放關門炮仗、禮花,辭舊迎新。
(日期以農曆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