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等了各位,請見老上海過年習俗

2021-02-11 老上海的故事

春節在中國延續已有數千年。但長期以來,「春節」之稱是指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

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孫中山下令全國改行陽曆,隨之,新年也應換在陽曆元旦了。

然而農曆新年畢竟已成全民皆慶的傳統大節,堅固、深厚的風土習俗和民族文化,是難以改變的。

農曆新年之慶,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強勁。由於新出現了一個陽曆元旦,為示區別,自民國以後,農曆新年就移用了節氣中的 「春節」之稱。

舊時從農曆12月23日起就進入「過年」了,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始告終,還形成了一套固定程式。下面讓我們來看上海城舊時是如何「過年」的。

農曆臘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這夜每戶或祀灶神於堂,更多的是在貼著灶神像的廚房灶頭上,供酒、果,還必供荸薺、茨菰以及好魚、好肉,有竹枝詞這麼說:「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獻無他物,魚買新鮮肉買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匯報一年中人間的好壞、人之過失,為避免他言之過分,故「送灶」時人們還供上用飴糖所做的糖元寶等,據說為讓他吃了粘上牙齒,說話不清,以至可少說、不說人間壞話。「送灶」時各家要點上香燭,是夜,屋內香菸繚繞,各色供品耀眼,過新年的氣氛一下子到來了。

臘月廿五,是諸神下界之日。按傳統,各家各戶裡裡外外撣塵掃除,清除一年的積灰,清理平時亂堆的雜物等。此舉頗為認真,用現在的話來說,稱得上是一次積極的、有規有模的群眾性衛生運動了。經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戶齷齪大去,用品比前井然,裡裡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個換年的樣子了。

也就從此日起,家家戶戶開始忙著過年的各方面的緊張張羅。首先是要購買、備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戶還必磨粉,為包湯圓,有些家庭又摶粉自製年糕。前者是取「團團圓圓」之意,後者吃了可「高高興興」、「年年高」。其次是準備新衣、新帽、新鞋。人們一般也許一年中都穿舊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頭」的;再次是開始買春聯、買年畫、買「門神」,以張貼於門上戶首、樓上樓下。

這一時期,為供應大眾所需,市上售賣這些東西的品種很為豐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如買春聯,店家多選「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一般住家則多選「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園」等。

這一時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一方面逢生意紅火、銷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來往帳目,向欠戶索取積欠之期。於是各家派出專人辦理此事,城中便出現了一支頗有規模的「討帳」隊伍:「帳條布袋手中攜,行過街東到巷西。踏進重門忙叫應,先生該欠要歸齊。」還帳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許多出於各種原因而不能按期還帳者。討帳者身負重任,窮追不捨,往往是日夜行動,夜間不顧五更之寒。

在不能按期還帳者中,實際有不少屬完全無力還帳者。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帳外,很可能還欠著私人之債。年底也是大多數欠債償還之時,這樣,這些人就面對著兩個方面的討錢重壓。不過按慣例,討帳、討債只討到除夕為止,新年裡是不能討的,否責自討「晦氣」,於已不吉利。因此對躲帳、躲債者來說,除夕是最後一關,如逃過此關,明年又當別論。

於是他們一直與討帳、討債者周旋,千方百計度過這除夕之關:「百孔千瘡債主來,毫無打算又難回。我今只好登臺避,躲過今曉就甩開。」

不過除了上述那樣的貧困者之外,從總體來說,新年來臨,大家不免都異常的喜氣洋洋、興高採烈。在經過前述的種種準備以後,天天盼望的除夕終於來到眼前,新年的慶祝也就進入了高潮。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即使是遠出在外者,也要儘量在此前歸家與家人一起過年。大家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邊吃邊喝,說說笑笑,這頓飯時間延續較長。這是一年辛苦到頭的盡享天倫之樂,故名曰「合家歡」。

此夜緊接新年,所以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後,不去就寢,圍爐守歲。也是邊說邊笑,邊吃雜食。大家不會覺此夜夜深更長。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頭香」。

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這是小孩們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總算歡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著開門放爆炸迎新,鄰裡相見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後各日,便是親戚朋友往還拜年之期。客來多攜禮品,待客必請喝「元寶茶」,是為茶內放上青果或茶蓋頂置青果一枚。還用金漆盤裝果品獻客,口中則說「恭喜多如意」。又必請吃酒飯。其時長輩凡見幼輩皆要送壓歲錢,這對經濟拮据者來說,不免是不小的負擔。不過此類拜年之風,至清末上海已見簡化。交往多者出外拜年,往往不進門內,僅投一名刺,權作已來賀年,這樣便可省卻應酬和開銷:「換得桃符樣色新,衣袍短套到門前。何人最怕腰頻折,投刺匆忙當賀年。」

新年中除相互走動各表賀年外,其餘時間就是以各種各樣的行遊、娛樂活動來「歡度」了。有外出遊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廟以及相連的西園(即豫園):「新年無事快逍遙,行過園中九曲橋。忽聽兒童齊拍手,誰家鷂子半天搖。」不過自近代租界闢設後,五光十色的十裡洋場魅力無限,也成了新年的一個遊樂好去處,特別是對住在洋場外面的人:「城中人愛洋場去,城外人爭入廟園。同時一般看樂意,大家相喻在無言」;又有出外看戲、聽書、喝茶的。開埠後上海洋場內外淫風很盛,還有一些人便藉此期作豔遊,於是忙壞了各處的煙花場:「新年氣象鏡新磨,擲得金錢疾似梭。楚館秦樓千百所,果盤開處笑聲多」;當然,更多的人常逗留家中,室內之樂自可尋得,如邀親招友大築「方城」,擊鼓彈琴、自拉自唱等:「美食鮮衣樂歲更,倩人投刺藉通名。各家閉戶停三日(指商家),不是牌聲即鼓聲。」

到正月初五日,為財神(俗稱「路頭神」)誕辰,各地都有「接財神」、接「五路財神(取東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頭神」之舉。財神統「財」,人人有關,尤商家開業為財,故他們的慶祝最為起勁。上海早就是東南繁華的大商邑,商肆隨處可見,初五慶祝之特別鬧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財神多供三牲:生豬頭、鯉魚、雄雞。鯉魚者,諧音「利餘」,特別受到歡迎。早在日前,街巷中來自農村的鄉人,向各家兜賣新鮮鯉魚,鯉魚又被稱為「元寶魚」,故被稱為「送元寶。」

初五子時,商家堂上正中掛起趙公元帥的新像,除三牲外,其餘供品極為豐盛。香燭燃起,光耀滿堂。接著在戶內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闔城轟響,聲震百裡。且連續不斷,其聲、勢之烈竟過於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連不住聲,財神忙煞共爭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終於到了十五元宵。十五月滿,正好合團團圓圓之意,是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湯圓,也是取團圓、吉利之義。但元宵之盛還在於「燈」,所以又名「燈節」。是日家家戶戶、各店各鋪懸燈門前,寺廟、園林、廣場等公共處所,更是大張燈彩。日落後萬燈齊放,連片連城,紅光耀天。燈彩造型五花八門,有各色花燈,各種植物燈、動物燈、人物燈、故事燈等,滬地最常見的有兔子燈、元寶燈、走馬燈,最大、最精彩者為「龍燈」:龍身有首有尾,鱗片閃爍,共長9節,下承以長柄,由舞龍者操持。又由專人持大珠般的「滾燈」,與龍身周旋、追逐,甚至打鬥,它們共舞行於滬城的大街小巷中。

屆時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出外觀燈。城隍廟及西園又是一個活動的中心點。是處亭臺樓閣遍飾燈彩,內外通明。園中大假山高巖處,還燃放花筒煙火,最為吸引人。來此的觀眾摩肩接踵,個個笑逐顏開。這燈節除看燈外,領略的還是一種特別的「人氣」:所謂「十裡珠簾都不捲,看燈人看看燈人」,便是那種獨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鬧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燈闌興盡,眾人始慢慢步回家。一種說法,這天正好還是灶神歸來之日,那麼回家正好將這位灶老爺接住。

在即將到來的黎明晨曦中,這一年的春節之慶到此落下帷幕。(文/鄭祖安)

崇明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重大節日,它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個節日,故特別被人們看重。俗話說:"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由於本縣的獨特地域,因此各地的春節習俗略有不同。現採集一些過去歲月春節前後的場景、鏡頭與讀者諸君一起融身於濃濃的鄉情中同醉。

廿四夜

從農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百姓在這一夜用"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後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灶君,並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後鳴放鞭炮,在將灶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戶主對著君像自言自語地說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此俗現已除,但吃赤豆飯、卷銀包的古風猶存。過了廿四夜後,家家戶戶越發忙碌了,裡裡外外大掃除,俗稱撣簷塵,各家忙於洗滌被褥帳子,釀酒、炒花生和蠶豆,並採購吃的用的東西。海島城鄉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因"糕"和"高"是諧音,人們圖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縣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為主,中部地區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窮苦人家則用高梁粉、白玉米作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們還要備些錫箔、紙錢、香燭、元寶、茶食果品之類的東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幾天,人們還要貼上新春聯,掛尊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的牆上,擺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點上香燭,讓後輩瞻仰。除夕前人們還進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裝在麻袋裡,往地上列印,企盼來年糧谷滿倉。這些活動現已不見。有的農戶還將市內的垃圾及無用的雜務和雜草堆放到外場,點火焚燒,以求來年吉祥,平安無事。

除夕

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稱大年夜。在這一天,把過年的一切陳設都布置定當,如寫春聯、貼門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圍在一起吃年夜飯,菜餚遠比平時豐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燒成後用百葉卷裹,被稱之為卷錢捆,以示來年財源滾滾而來。這一夜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日子,因為父母、長輩送上壓歲錢。在舊社會,沒錢的人在這一天是難熬的,按舊規,當年債務要當年清,年底討不到債,到年初一就不能強討了,直到二月初落燈後才能討債,所以債主在大年夜差人四處討債,還不起債的人只好四處躲避,有家不能歸,到年初一才能回家。所以往日有"年關糧戶好過,沒錢難過"的俗語。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後來就含有開門大吉、高升發財的意思。過年了,大人小孩換上新衣帽,穿戴整潔,全家圍桌而坐,共進豐盛的早餐,以素食為主,再加上湯圓(圓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團圓,年年高,並將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飯拌入早飯內,俗稱"陳年飯",意為隔年有餘的好口採。早飯後,孩子們向鄰居、親友長輩們一一尊稱問好。正月初一這一天忌諱頗多,不能動刀具,不能潑水,不能去水橋淘米,不能掃地,不能開後門,不能搬動柴禾,不能出口汙言,不能動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連煮飯燒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杆,黃豆杆等放在爐堂裡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火越旺,越吉利,預告今年萬事興旺,節節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燒早飯,飯前要點燃香燭,企求全家興旺平安。

舊時,一到春節乞丐就多起來了。有一種乞丐,他們不是因為家中貧困而去行乞,而是為行孝道。據傳,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歲有一道鬼門關,只有吃了"百家飯"才可安然無恙度過這一關。於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們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門去討飯給自己的父母吃。還有一種乞丐俗稱"叫化子",他們乞討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紅紙裹著菜頭掛在竹杆上,每到一家門前就說菜頭到,生意好,懇求施捨,這叫"送菜頭"。有的用紙和竹絲做成牛狀,到家家門前說盡好話,吉利話,以求施捨,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樹的樹枝,在樹枝上掛些小鈴後古錢,表示在新的一年裡家人會象搖錢樹一樣,財源滾滾而來,這叫"搖錢樹";有的企丐身穿佛衫,頭戴神像面具,化裝成財神菩薩的模樣到各家的宅院內狂奔亂跳,以示財神菩薩來了,這叫"跳財神"。崇明人在舊社會裡雖生活貧困,但遇到這些企丐還是樂善施好,給一些乾糧和其他食品.解放後這些行企方式早已絕跡了。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藝人都焚香敬神,稱"燒利節",中午十分,店主還設酒款待店員,一起祈求新年生意興隆。年初五,相傳為財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開門營業,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以示兜財。此外在鄉間田頭還有木人頭戲(今稱木偶戲)。初一至初五期間各家走親訪友,互祝新春快樂,並互贈禮品。期間,各寺廟香火遠比平時旺盛,特別年初一早晨,上寺廟燒香拜佛的人特別多,而且特別早,要趕燒頭香,城外的壽安寺和中興鎮的廣福寺是最熱鬧的地方。

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也稱上元節,俗稱正月半,人們以正月事五至二十為元宵燈期.舊時,在元宵節前,家家戶戶用糯米粉做成各種形狀的糕糰,有的形似古代絹團,銀子,還有的形似小雞、小鴨、鯉魚、棉鈴、玉米、桃子、稻堆等。正月半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下午人們還將這些食品作為祭品,去墳上拜祖宗,祭田頭,晚上,人們三五成群地或提形狀各異的燈籠,後甩火球,後過三橋,盡心遊玩.在正月半點燈籠的習慣十分盛行。燈籠的形狀有兔子燈、鯉魚燈、五角大樓型燈等,燈掛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風味,如把眾多紅燈排成字形或者各種圖形,燈內點上蠟燭,用竹杆高高掛起,這叫"拔紅燈",在鄉間沒條泯溝東西之間插一根竹杆,然後掛上紅燈籠,一到晚間,點上蠟燭,頓時似同白晝,登高望去,熬是好看,這叫掛銚燈,在橋口紮成彩樓,上面掛滿各式奇異的燈籠,晚間這裡又有一番風情。此外在元宵之夜還有跑馬燈,調獅子,甩田財,請坑三娘娘,元節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動。

俗話說:"吃了兩頭大,各人尋頭路".正月十六後,歡慶的人們各自重歸各行業.至此,春節的活動也就結束了。解放後,鬧元宵,趨於簡化,但吃餛飩,做絹團,圓子和小孩玩燈的習俗尚存,並賦予新的含義,特別在縣城的大街上,元宵之夜掛彩燈,放煙火更是吸引了眾多男女老少,有的傾家而出,上街觀燈。奇特的煙火,絢麗多彩,把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它象徵著祖國日益繁榮昌盛。

一千多年來,我們的先輩已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他們長期的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各種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凝聚了先輩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放映了他們的樸實、勤儉的優良品質。當然在傳統習俗中的另一面也夾雜著一些落後、愚昧的內容。人們的傳統習俗隨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從野蠻走向文明,從愚昧走向科學。本文所載的一些舊時習俗隨著文明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有的已被摒棄,有些習俗被注入新的內容,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在世紀之交的今天,我們要致力於建設社會主義新風俗,加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在歡度傳統佳節時,不能忘記樹新風、破陋俗應是我們每個人的自覺行為,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相關焦點

  • 上海人過年必須要有的習俗,你做到幾個?
    筒子們,大家日盼夜盼的春節到啦~~但你知道上海人過年的習俗嗎?
  • 過年習俗和禁忌
    最近大街上的年味也越來越濃,還有十來天就到了我們盼望已久的春節了,想想是不是還有點小激動呢。那麼你知道我國春節都有哪些習俗呢?小編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中國人過年的傳統習俗找全了,作為現代人的我們,看看咱們的老祖宗是如何過年的!1、臘月二十三(1月17日)過小年(1)習俗民間把每個農曆的臘月二十三日稱為「過小年」,也同時稱為小年、小年節。
  • 雲南過年習俗和飲食
    雲南氣候獨特,方言不同,飲食豐富,過年過節的風俗也有自己的特色。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雲南習俗和飲食。 雲南過年習俗貼對聯雲南過年時與漢族一樣也要貼對聯。但那"對聯"是紅紙剪成的各種圖案。不僅"書寫"方式不同,連貼的方式也別具一格。
  • 我的中國年 | 浙江省青田縣過年習俗
    青田糖糕是青田縣的一種特色的傳統年糕,歷史悠久,是以往家家戶戶過年時必須製作的食物,因而做糖糕也就成為了青田的傳統過年習俗。由於糖糕的儲存時間長,且做法多樣,因此製作糖糕時的量也是很大的。而從原料的準備到蒸製時漫長的等待與「守護」,也使得這來之不易的糖糕與做糖糕的習俗成為了青田人過年的頭等大事,自然也是我心中每到過年時分最大的牽掛。番薯片也是青田的傳統食物之一,雖說稱不上是非常美味 但它卻承載了許多青田人的回憶。
  • 閩南人過年的祭拜習俗你還知道幾個?
    過去,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與城市完全不同,不僅習俗多,食物多,而且年味也足。傳統習俗裡,「年」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屆尾聲,長達一個月之久。這期間迎來送往,繁忙、喜慶、回顧、憧憬交織一起,構成了閩南農村濃鬱的「年味」。雖然,如今的農村已經逐漸城市化,老的習俗保留下來的越來越少,但是其濃厚的年味依舊是城市裡找尋不到的。
  • 舌尖上的春節:過年,中國人吃什麼?
    2、天津北方臘八兒喝「臘八粥」,可是對於老天津衛來說,臘八兒喝「臘八醋」,吃」臘八蒜「。用醋泡大蒜,名為」臘八蒜「,」臘八蒜「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2、上海上海人做紅燒肉是一絕,不同於北方的熬糖,上海的紅燒肉上色主要靠醬油。花雕醉雞是老上海人熟悉的老上海味道。年夜飯上出現這樣的傳統醉雞,用上海話說就是「扎足了臺型」!爆魚,也是上海人餐桌上非常受歡迎的家常菜。此爆魚非彼鮑魚,而是拿青魚塊用煎炸的方法製作。吃爆魚,不但取「年年有餘」的好寓意,且'爆"字亦有"爆發之意"。
  • 過年與過年習俗之舂米果
    舂米果——過年與過年習俗之九嘯鵬 那個時候,每個村莊至少有一座舂臼屋
  • 過年必看!全國各省春節習俗大全!
    過年吃魚的時候只吃魚身,要把頭和尾留下,表示年年有餘(魚),有頭有尾。四川客家春節習俗 客家人的不斷遷徙,使他們對故土更為留戀。對家鄉山水、習俗的懷念使他們緊緊地團結起來,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困苦,傳統習俗成為聯繫客家人的堅強紐帶。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風俗習慣。
  • 崇明的這些過年習俗了解一下吧~
    湯圓是甜是鹹總要引起一番熱議那麼在崇明過年的習俗又有哪些特別之處呢?舊時老百姓家裡並不富裕,快過年時,將年終剩下的食材匯合在一起,有黃芽菜、薺菜、芋艿、油豆腐、豆腐乾、花生、黃豆,再放點鹹肉,用灶火慢慢燉煮熬製。隨著火苗不斷跳動,鍋裡暗藏的香味也會慢慢地飄出來。等到吃的時候,再拌一點豬油進去,吃到嘴裡,真讓人有欲罷不能的感覺。
  • 過年習俗:過年禁忌知識匯總
    現代人對於很多傳統的過年習俗知道的很少,過年的「禁忌」很多人也不了解。其實,過年時候「禁忌」也特別多。但並不是迷信,而是人們為了求得吉祥平安的古老習俗。過年日常語言凡「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
  • 小年到正月十五的過年習俗大全,老傳統不要忘了!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
  • 過年與過年習俗之酥玉蘭片
    (圖片來自網絡)酥玉蘭片、炸蘭花根和泡薩其瑪——過年與過年習俗之十嘯鵬
  • 代代相傳:除夕到初七的過年習俗是什麼
    此後,每至年末,家家戶戶就貼紅紙、掛紅燈、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自此以後,守歲和吃年夜飯就逐漸成為了除夕的傳統活動。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三十都外出工作,不回家過年。暢暢也想告訴大家,工作再忙,也要一家人一起吃一頓年夜飯。
  • 過年習俗知多少?!
    童鞋們,距離除夕夜僅有兩天的時間了,馬上就要過年了,真是想想都激動呢!那麼問題來了,大家知道過年這幾天的習俗嗎?今天呢,「微小工」就來給大家介紹介紹~4、壓歲錢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所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
  • 在農村過年,有哪些傳統和習俗?
    農村過年有哪些傳統和習俗呢?每個地方多多少少都會有些不一樣,,但總體而言都是大同小異,我的家鄉在南方江西,我就來聊聊,我那邊過年是怎樣一個習俗。以前在年前的半個月到20來天的時間是人們最忙的時間,忙什麼呢?
  • 年味滿滿的潮汕過年習俗.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對於潮汕習俗,除夕夜就是「過年」。   所以,外出的家人這天都得趕回家團聚。晚上全家吃團圓飯,基本都是吃火鍋,即「圍爐」。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是絕對不能忘記的。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
  • 有哪些過年習俗,日本還在堅守?
    到了我這一代,其實已經不太知道這些過年的習俗與套路。於是,我把祭拜過程與酒水布局一一記下,以備後用。進入現代社會,傳統的好習俗漸漸被人遺忘,作為後輩,也已經鮮有人知道這些習俗的來龍去脈。所以,老人們開始擔心,以後到了天堂,還有沒有子孫在過年時,想起他們?
  • 過年習俗有哪些?怎樣才算真正的過年?讓我來告訴你!
    中國人過年的傳統習俗各式各樣,因地區人文而不同,今天小編帶你看看咱們的老祖宗是如何過年的!(圖文來源:富源縣人民檢察院)這些就是過年的傳統習俗了,到現在為止你們還記得哪些,哪些習俗還保留著?哪些習俗已經拋之腦後了?確實,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現在過年的習俗已經逐漸簡單化,但無論如何,過年還是我們的重要節日,還需要認真對待!
  • 來圍觀,這些都是土家人的過年習俗
    一家人慢慢享用過年大餐,直到慢慢天明,就是日子越來越亮堂,越來越光明的意思吧,直到現在仍然沿襲著這個古老的習俗。土家人為什麼過趕年呢?有很多傳說。其中最重要而最廣泛的說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抗擊異族說。由於當時正處於戰爭頻繁時期,土家族人過年前探得敵人要乘過年時來偷襲,而在土家族地區認為,如果一個人連年都沒過,那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來年會不利順。
  • 滿滿的回憶 細數湖南人過年有哪些習俗
    長沙過年習俗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長沙俗稱過年。長沙人過年須過大半個月,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這個習俗延續了幾千年,與南朝梁時《荊楚歲時記》所記基本相承。 邵陽過年習俗: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 1,過年:有些家庭可以早上吃過年飯算過年,也有晚上吃年夜飯算過年的; 2,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街坊),某些地方有七不出八不歸的習俗; 3,臘月順口溜:二十一做準備,···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殺鳩鳩(Jiujiu就是豬);二十七殺線(閹)雞;二十八打餈粑;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尼燉爛煮爛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