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過年這個中華民族最傳統最盛大的節日
各個地方的習俗其實不盡相同
比如年夜飯要不要吃餃子
元宵節要不要吃湯圓
湯圓是甜是鹹
總要引起一番熱議
那麼在崇明
過年的習俗又有哪些特別之處呢?
今天就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
崇明的臘八粥不是甜的,而是鹹的。舊時老百姓家裡並不富裕,快過年時,將年終剩下的食材匯合在一起,有黃芽菜、薺菜、芋艿、油豆腐、豆腐乾、花生、黃豆,再放點鹹肉,用灶火慢慢燉煮熬製。隨著火苗不斷跳動,鍋裡暗藏的香味也會慢慢地飄出來。等到吃的時候,再拌一點豬油進去,吃到嘴裡,真讓人有欲罷不能的感覺。
崇明真正過年是從臘月廿三(當地稱之為廿四夜)的灶王節開始。
崇明的老人會特別重視在這一天祭祀灶神的習俗。按照他們的說法,臘月二十三這天,灶君公公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的情況,一定要好好供奉,好讓他在玉皇大帝前多為本家美言,讓來年時不缺飯吃。
夜幕降臨,老人們會在家裡的灶頭上貼了一張用紅紙印的灶神爺像,在像前點上兩支大紅蠟燭及一炷香,屋裡燈火通明,香菸繚繞。卷銀包、赤豆飯、圓子、豆腐、茨菰等供灶神享用的祭物逐一擺上。全家上下按輩分大小逐一跪倒叩頭。最後將灶神爺像與紙錠一起火化,以示上天。
崇明有一句民諺:「有錢沒錢,蒸糕過年」,除夕除了大魚大肉,還有崇明糕和炒乾果。
和許多地方一樣,每逢過春節的時候,崇明也離不開糕。崇明有一句民諺:「有錢沒錢,蒸糕過年」。臘月剛剛過半,家家戶戶便忙著磨粉,然後在灶頭上架起蒸籠,將糯米粉和粳米粉按二比一的比例用開水揉和,待成為手捏成團、落地能散狀時,放入籠格內用旺火蒸製。這個時候屋內熱氣騰騰,灶頭燈火通明,甚至通宵達旦。糕要蒸得細膩,往往用「摜」的辦法,就是將蒸熟的米粉用蒸布包好,兩個人拎起來,拋向上方,再用力摜到桌子上,這樣多次反覆,米糕摜得又粘又結實。
除蒸糕外,家家還要炒乾果。炒乾果通常有三種,就是花生、蕃芋幹和蠶豆。這些乾果都是平時自家種的。舊時,這些乾果都是用來賣錢的,自己是捨不得吃的。只有在過年的時候,父母會把這三種乾果炒拌在一起,裝在甏內然後儲存起來,作為過年期間的「零食」用來待客。
大年初一睜開眼,除了壓歲錢,還有意外的驚喜。就是女孩床頭都會有一雙嶄新的蘆花蒲鞋,這都是勤勞手巧的奶奶在陳年裡給孫輩們趕製的,毛茸茸的蘆花蒲鞋雖然看上去木醺醺,但它的保溫性極好,腳往鞋裡一伸,頓時從雙腳一直熱到全身。蘆花蒲鞋之所以如此暖和,是因為它使用了崇明土生土長的材料——稻草和蘆花。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蘆花蒲鞋似乎已經徹底淡出了我們的視野。
十月填埋的甘蔗,需要「開填」上桌,作為特別的待客必備食品。
新年裡親友間走動,崇明的人家會用一種特別的方法來招待客人,十月底填埋在地裡儲藏過冬的甘蔗終於可以「開填」了。小心翼翼地扒開嚴實的泥土,甘蔗露出泥面的瞬間,依然一身碧綠。在地裡填埋了一個秋冬的甘蔗,味道比新鮮的汁更多、味更甜,且甜中還帶有醇香味,如果不小心碰到內心泛紅的糖芯甘蔗,那絕對讓人驚喜。還有一種甘蔗經過微弱的發酵,帶有一點酒的味道,這種「醉甘蔗」讓人陶醉。於是,在暖意融融的冬日裡嚼根凍甘蔗,那種瓊漿玉液般的甜蜜和滋潤,也從舊年傳遞到了新年。
正月十五元宵節,崇明當地人稱「過正月半」,是過年的最後一個高潮,除了和別處一樣放煙火、調獅舞龍、懸掛燈彩之外,正月半的紅紅火火還體現在照田財和摜火球的習俗上。
照田財也稱為摜田財,農民們在自家田頭,用秸稈紮成柴把,一邊點燃舞動,一邊高喊著:「田財田財,大家發財」。摜火球則是小孩子情有獨鐘的遊戲。事先在小洋鐵筒上用鐵釘敲上一排排小洞,桶口裝上鐵絲作拎攀,筒內置硬木柴火,點燃後舞動,半小時火球摜下來,周身就會感到暖烘烘的,臉也被捅中的火映得紅紅的,待到柴火燒盡之時,再把它用力甩向天空,火星如天女散花般自由落下,慢慢消失在夜幕中,猶如煙花般絢爛。
怎麼樣小夥伴們
是不是覺得崇明的過年習俗
別具風味
其實不管過年習俗如何
只要一家人團團圓圓地圍在一起
吃一頓豐富美味的年夜飯
才是最幸福的
交一個工作生活的幫手,開一扇了解崇明的窗口,多一條喜歡小島的理由
美圖、美文投稿請發送至郵箱:cmxwb2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