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即將來臨,人們開始將王安石的這首《元日》掛在嘴邊,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著,給本就熱鬧的除夕更添上了一絲年味。
下面就請大家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了解關於除夕的知識吧。
歲除,是歲末除舊布新的日子。除夕,即歲除之夜,它與歲首(新年)首尾相連。舊歲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換新歲了,故俗以為除夕。
現存文獻中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另據《呂氏春秋·季冬記》中說,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每年將盡的時候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據說這也是當時「除夕」節令的習俗之一。
除夕通常會被稱為大年三十,但是其實由於陰曆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論如何,它都是陰曆年的末尾。
具體的除夕習俗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但是南北方的除夕習俗也是有著一定差異。
南北差異:北方守歲 南方圍爐
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過年夜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子時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到高潮,各家依次給輩分長者拜 年,繼而同親友互相祝賀。除夕當天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能說晦氣之語,此外,整個晚上家裡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 燈。
在南方有除夕夜圍爐的習俗,一家人吃過年夜飯便圍爐而坐,嗑著瓜子,看著電視,邊吃邊聊,述說著一年來的酸甜苦辣。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守歲要圍坐在一起邊看春晚邊包餃子,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棗子、慄子和肉餡等,一齊包入新年的餃子內。
人們在除夕到來時,一面歡度佳節,喜慶豐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掃衛生,以驅疫病、除惡鬼。
民間流傳除夕的禁忌:
1、福字不能倒貼,大門是迎福納福的地方,福字應該正貼。福字倒貼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
2、如果是自家大門對準鄰居家大門,那麼,務在自家大門口外面的門框上掛兩個中國結,以趨利避害。
3、忌倒汙水、倒垃圾、丟棄雜物、掃地、灑水、隨地便溺。據說這樣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就會降禍於人。
4、不論是否守歲,屋裡的燈都不要關,要徹夜不滅,寓意來年前途光明。
5、記得要在年前還清債務,如果已欠過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門討債。
6、忌說不吉利的字眼。
7、過年期間魚是必備菜,曰「有餘」。吃魚時,應將頭尾留下不吃,這樣就表示來年不僅有吃穿,還有剩餘。
夕的傳說
在童話傳說中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裡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躲避夕。後來一聰明的孩子教大家除掉夕的方法,他的名字就叫做「年」。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臘月卅的夜裡,大家齊聚一堂吃著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鐘聲。放爆竹,貼門聯。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裡給予問候與祝福。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相鄰有沒有受傷說一些吉祥客氣的話。希望來年的臘月「夕」不再來。
七郎射夕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傢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後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有個叫七郎的獵人,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後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鬥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後腿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到,萬家團圓真熱鬧;
囑咐你,平安健康最重要;
叮嚀你,快樂在心大聲笑;
問候你,友誼長存心意到;
祝福你,幸福安康好運繞。
除夕快樂!
圖文編輯:王鐸凱
微信審核:劉佳文
責任編輯:李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