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寒冬臘月,年味就慢慢濃了起來,母親開始盤算過年的物資準備,豬哪一天殺比較吉祥?磨豆腐的黃豆夠不夠?打粑粑、做炒米的糯米少了沒?米打夠了沒有,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準備好了沒?給家人做新衣裳的布匹備齊了沒?過年用的大公雞殺一個還是殺兩個?父親就開始準備過年用的木柴,實際上他從盛夏三伏就已經在準備越冬和過年的木柴了,炎炎烈日曬乾了才好用啊。最重要的還得準備一個很大的樹兜,年三十晚上要燒的,被尊稱為主蔸,誰家的主蔸大,誰家來年的豬就長得大,誰家就發大財。民謠記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炒炒米);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燒豬頭(去打酒);年三十兒,守一宿」。
每到大雪飄起的時候,家人圍坐在火坑旁,母親就會握住我的雙手唱那首古老的歌謠:「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毛鐵。毛鐵打到正月正,正月十五玩花燈;毛鐵打到二月二,二月老鴉吹笛子兒;毛鐵打到三月三,三月喜雀鬧牡丹;毛鐵打到四月四,一個銅錢四個字;毛鐵打到五月五,劃破龍船打破鼓;毛鐵打到六月六,六月天氣好曬穀;毛鐵打到七月七,七月亡人討飯吃;毛鐵打到八月八,八十公公彈棉花;毛鐵打到九月九,九個么姑賽吃酒;毛鐵打到十月十,十個豬兒賽吃食;毛鐵打到十一月,關起房門落大雪;毛鐵打到十二月,殺豬宰羊過大節」。我就搬起手指頭數著時間,還有多少天就要過年了。到了臘月和正月,母親再三叮囑我不要「逗星漢」(惹災禍),不要講背時話(不吉利的話),才能過一個好年。
我們土家人過年是趕年,也不是別人說的提前一天,也許有些地方的土家族是提前一天。但我們張家界市永定區不是提前一天過年,而是月小就在二十九的凌晨、月大就在三十的凌晨過年。一家人慢慢享用過年大餐,直到慢慢天明,就是日子越來越亮堂,越來越光明的意思吧,直到現在仍然沿襲著這個古老的習俗。
土家人為什麼過趕年呢?有很多傳說。其中最重要而最廣泛的說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抗擊異族說。由於當時正處於戰爭頻繁時期,土家族人過年前探得敵人要乘過年時來偷襲,而在土家族地區認為,如果一個人連年都沒過,那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來年會不利順。為了打擊來犯之敵,也讓大家過上一個團圓年,頭領也就讓大家提前一天過了年,以便有充足的精力來痛擊來犯之敵。提前過年後的第二天,敵人果然來了,敵人不知道土家人已作好了充分準備,在鬥志旺盛的土家人的痛擊下,來犯之敵被打得落花流水,土家人在抗擊來犯之敵的戰鬥中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因為這個勝利的取得是源於提前過年作了準備,為了紀念這個節日,從此之後也就提前一天過年,並一代代沿襲下來,成為了土家族人的一種過年習俗。另一種是抗擊倭寇說。傳說在明嘉靖年間,倭寇(日本)入侵中國,土家人正熱熱鬧鬧地準備著過年的一切事宜,突然朝廷給土司王下了一道聖旨,調集土家族士兵趕赴東南沿海一帶抗擊倭寇,根據行程計算要按時到達指定的地點,也就無法過年了,為了讓這些馬上就要出發的官兵也過上一個年,土司王決定提前過年。待官兵們與家人團年後,土司王帶著這些官兵即刻奔赴了抗倭前線,按時趕到了指定的地點參加了抗倭戰鬥,並一舉大敗倭寇,取得了重大的勝利。為了紀念這次徵戰勝利,同時也為表達廣大民眾對抗倭將士的深切懷念,每逢過年土家族人都要提前一天,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土家族人的一種過年習俗。
而我小時候知道的緣由卻不是這樣,長輩告訴我,在解放前,社會很亂,「搶犯」(土匪盜賊的合稱)很多很兇。每到過年的時候就下山搶年夜飯吃,吃飽喝足了還把米油、臘肉、牛、雞鴨搶劫一空。勤勞誠實智慧的土家人為了過一個安穩的年,只有提前過年,天還沒亮就吃完了年飯,再把值錢的東西收好藏好。等土匪下山來的時候關門閉戶去給亡人送亮去了或者上山做工去了。久之就形成了過趕年的習俗。我自己推測的緣由卻是這樣:過趕年應該與土家人的文化背景和原始宗教信仰相關聯吧。下面我就想回憶一下那些過年的陳年習俗。
一般來說,進入臘月,家家戶戶就會選擇一個黃道吉日殺年豬。在土家族裡俗有「魚吃跳,豬吃叫」,就是說剛剛殺的年豬比其他什麼時候的肉吃起來都要香。把新鮮豬肉、腸子、肝肺和豬血燉在一起,名為「殺豬菜」,把親戚鄰居一起要來吃,稱為「殺豬飯」,一起吃飯喝酒,真是快哉樂哉!然後做豬血和豆腐、灌香腸,其餘的豬肉和器官都用鹽醃製起來,幾天後掛在火坑上面燻了起來,最後變成了香腸、臘肉、血豆腐了,一年時間也不會壞。小時候我坐在火坑邊一邊烤火,一邊抬頭望望滿炕的臘肉,滿嘴流口水,心裡甜蜜蜜的,特別的充實和滿足,有時候乘大人不在,忍不住就用小刀割下一小塊豬肉,用火鉗夾住烤熟了吃,真是人間極品,美味不可言說,這也許就是膾炙人口的真正含義吧。
打粑粑,我們叫打餈粑。餈粑圓圓的,取全家團圓之意吧。而且餈粑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春耕時節,大人們帶上幾個在莊稼地裡用火一烤也就熟了,拿在手裡就吃,也就是一餐簡陋的午飯了。記得大人先把糯米用水泡著,再用甑子把糯米飯蒸熟。同時打粑粑的圓形粑粑巖已經清洗乾淨,打粑粑的兩個木錘已經備好,女人舀出來一盆熱騰騰的糯米飯,男人隨手撕下一坨糯米飯就吃,同時手持木錘乒桌球乓的打起粑粑來,直到糯米飯的米粒看不見了,糯米飯變成了糯米麵就好了,女人雙手塗滿了熟菜油,抄起糯米麵,捏出一個個圓球,放在塗滿菜油的門板上,放滿了就蓋上另一塊門板,上面站滿了大人小孩,糯米球壓扁了就成為了打餈粑。這個時候就是我們小孩最快樂的時光了,我們跳啊笑啊,大人的臉上也溢滿了溫馨的笑容。現在回想起來把火鉗放在火坑上烤粑粑的情景也是歷歷在目,直到粑粑鼓起一個大的泡泡,粑粑也就熟了,包上冷臘肉或冷酸菜,吃起來那是津津有味,使人垂涎三尺啊。今年我回老家過年卻沒有人打粑粑了,我問老哥,為什麼啊?哥說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沒有人喜歡吃那個東西了,也就不打餈粑了。
推豆腐也就是磨豆腐的意思,因為推著石磨碾磨泡好的黃豆成為豆漿,再做成豆腐,故稱為推豆腐。二十五,推豆腐。做好了豆腐,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潔白的豆腐,取其清白純潔的寓意吧,來年做人一定要如此這般,年夜飯時常常與白菜一道聯袂上桌,稱為一清二白。豆腐也是一道土家人很喜歡很高級的菜餚。未完全做好的可以喝豆漿、吃豆腐腦。做好的豆腐可以直接煎黃了吃,可以和著肉湯煮熟了吃,可以做成血豆腐,可以做成幹豆腐,可以做成黴豆腐,就連豆腐渣也通過發酵做成了渣豆醬,這渣豆醬再經過和臘肉香腸一樣的燻製程序,變得奇香無比,成為土家人全年可以享用的一道名菜,被人們稱為千裡飄香。
在我的記憶中,土家人似乎並不是特別喜歡吃魚,最喜歡的是吃豬肉和雞鴨。但每逢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必須準備一條或幾條較大的魚,醃製後掛在火塘上方和臘肉一起燻制,為什麼過年時候必須擁有一條魚,年夜飯必須有一盤臘魚塊呢?也就是祈求年年有魚,年年有餘吧。此外,魚頭必須完整,雖然魚燻幹了魚頭幾乎無用,但不能不要,魚頭就是遇頭啊,圖個吉利。
過年必須擁有一個豬頭,事事遇頭,處處當頭,出人頭地,也是吉祥之意。與漢族人必須吃芋頭、吃魚頭是一個同樣的道理和寓意。
二十八或二十九打理豬頭,第一個環節是燒豬頭,咚的一聲,臘豬頭從炕架上扔了下來,大人們開始用燒得通紅的木炭燒豬頭上未弄乾淨的豬毛和燻臘變硬的豬皮,並用燒紅的火鉗烙燒豬頭上的內耳朵。第二個環節是清洗豬頭。燒好了就拿去清洗乾淨。一般是在老家門前的小溪裡清洗,用刀子刮,刷帚刷,清水洗,再拿回家用熱水清洗乾淨就好了。第三個環節是煮豬頭。一個完整的豬頭放在大大的鐵鍋裡注滿了水,用最好的柴火煮熟,一直煮到骨肉分離時候為好,再把骨頭拆掉,牙齒拆掉就行了。要吃的時候就切下一坨,再分切成小塊就可以裝盤上桌了。豬頭肉色澤紅潤,香糯濃醇,鹹甜適度,肥而不膩。深受土家人喜歡。我小的時候最喜歡的是吃臘豬耳朵,最喜歡玩的是豬的那兩個獠牙,從煮熟的豬嘴中拔出獠牙,再用牙籤或細鐵絲把獠牙中的肉髓挑出去,把獠牙洗淨就可以把玩了,現在想來一點也不好玩,但那個時候覺得就是好玩。
土家人的生活中從來離不開雞,舉凡生老病死、婚喪娶嫁、造屋上梁、結義拜盟等,都離不開雞。尤其是公雞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深受人的喜愛。人們把雞視為吉祥、勤勞、勇敢、自信的象徵。大公雞引頸啼鳴,預示光明的前景、勝利的曙光,因而,雞公雞的意蘊在中國傳統文化和風俗裡影響深遠。現在我還清楚的記得木匠師傅唱誦的上梁歌:「斧頭一響天門開,魯班師傅下凡來。左手提起金鋼斧,右手提起鳳凰雞。此雞本是非凡雞,王母娘娘報曉雞。頭戴鳳冠霞帔,身穿五色彩衣。日在崑崙山上叫,夜在主東家裡啼。別人拿起無用處,魯班師傅隔煞氣。天煞歸天,地煞歸地,年煞月煞日時煞,木馬斧頭銼子煞,有雄雞來抵煞。鮮血落地,大吉大利,東頭先起,富貴到底。」
過年時候為什麼要殺公雞吃公雞呢?我不知道,也許就是驅邪避鬼,除舊迎新,圖個吉利吧,加之公雞肉味鮮美,也是一道上上的佳餚啊。母親總是在雞肉裡加些黃花菜,我吃起來覺得非常鮮美,此生難忘。而且吃雞也很有些講究,女孩子必須吃雞翅,雞翅像梳子,吃了雞翅會梳頭啊。男孩子要吃雞爪子,雞爪不是非凡爪,雞爪本是抓錢手,吃了雞爪會抓錢,來年就會發大財。雞頭則要敬給年長者享用,雞頭,老大,事事遇頭哦。也有人說,讀書的要吃雞冠子,頭上戴冠,乃是皇榜高中的意思,寓意讀書利害。年輕人吃雞翅也有展翅高飛的象徵意義。現在想來不過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長輩對晚輩的祝願和鼓勵吧。
年飯是一件極其神聖莊嚴的大事情,土家人似乎用了一年的時間來準備一桌年飯,這樣說也許有些言過其實,但在我看來就是如此。種了一年的稻穀,養了一年的豬,餵了一年的雞,養了一年的魚,砍了一年的柴,不就是為了一個豐收年嗎?一個團圓年嗎?一個幸福年嗎?全家人團聚一桌,未開餐之前先敬先祖故人,再正式開餐。年飯的時間是吃得越久越好。雞鴨魚肉滿桌,觥籌交錯,香味滿屋,談笑風生,回想過去的一年,幸福而滿足;展望明年的日子,滿懷憧憬和希望。屋子外面是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屋子裡面是一片歡聲笑語。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土家人對於先祖和亡故的親人是很敬重和緬懷的,從來沒有忘記過根本。小時候老是聽人說,水有源樹有根,世人都是父母生。所以每逢過年、清明、忌日等重要的節日和時辰,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祭祀來緬懷那些逝去的親人和先人。過年給亡親送亮是我們土家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儀式,除特殊情況從來也不間斷。我們一般是年飯以後就帶上早已備好的祭祀用品去亡親和先人的墳墓上去送亮,一般也就是鞠躬、叩頭、點蠟燭、點香、焚燒紙錢和放鞭炮,心中要虔誠的追思和懷念他們。也有敬上肉、蛋、煙、酒、水果等祭品的,一般是亡故者生前喜歡的物品。不為別的,就為感恩和懷念。
我們張家界市永定區的土家人吃年飯是在大年三十的凌晨四點到六點左右,這是過年飯——也就是年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餐飯。到了過年的晚上還要吃團年飯,以求全家團圓之意。儀式已經遠遠沒有年飯的隆重,常常就是早上的飯菜熱熱就吃,有興趣的也就小酌幾杯米酒。就這樣一直到大年初一基本上是不動煙火的。
過年的當晚也就是除夕三十夜,全家老小都必須守歲。父親早就燒了一堆大火,一個很大的老樹兜(主蔸)橫在火坑裡,據說樹兜越大來年越發財。男女老幼圍坐在火坑邊,談天說地,守歲最少要守到夜裡十二點以後。十二點許,大人們就要給那些沒有成年的小孩子發壓歲錢了。子夜時分,隨著辭舊迎新時刻的來臨,鞭炮聲、歡笑聲、祝福拜年聲響成一片,交織在一起,家家呈現出熱情奔放、歡樂祥和的景象。孩子們此時最期待,也最興奮,他們紛紛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則要忙不迭地給「壓歲錢」。不過,長輩給孩子壓歲錢,並不一定是在子夜時分。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壓歲錢,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奶奶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希望小輩平安幸福,遠離晦氣和災難。
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習俗,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我們做小孩子的喜歡放爆竹的原因就是一個,好玩。我們的玩法很多,現在那個記得的無非這樣一些玩法。一種玩法叫甩炸彈,有時候將爆竹往空中甩,當爆竹在空中炸響的時候,我們覺得很悅耳響亮,也很刺激。另一種玩法叫埋地雷,有時候把爆竹插在牛糞上或稀泥巴中,點燃引信後立即跑開,轟隆一聲四下炸開,地上留下一個碗大的小坑。有時候年紀小的、反應慢的、手腳遲鈍的就滿臉都是泥巴和牛糞,大人不斷責罵,小孩卻一臉高興。
公元964年(後蜀廣政二十七年)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畫有神像的桃木板,舊時認為可以避邪)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可是,當群臣們把對句寫好給孟昶過目時,孟昶都不滿意。於是,他親手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這就是我國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對聯。
「爆竹聲中一歲除,總把新桃換舊符」。「 戶滿春色春滿戶,門盈喜氣喜盈門。」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裡裡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我們土家人並不怎麼看重什麼春節,只重視過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臘月三十(月小二十九)過大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就是流動交際的拜年時光。小的時候就聽母親說唱的歌訣:「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門,初三初四出遠門,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還有一句:「有心拜年,十五不遲(端午不遲)」。每到這個時節,走親者都要穿上新衣新褲,帶上拜年的禮品,翻山越嶺去給自己的三親六眷去拜年。平時親人們耕田種地都忙忙碌碌,很少見面和聚會,現在終於一聚,其歡喜快樂無以言表。親人見了親人面,歡喜的淚水眼眶裡轉。大人們大杯小杯、大碗小碗的喝酒,孩子們就盼望那個小小的紅包,得了則歡呼雀躍。
初一到十五,是出燈和看燈的時間。雖然我家在一個遙遠的土家小山村,但看燈的習俗還是非常濃厚。記得小時候在家裡只要聽見哐當哐當哐和咚咚咚的鑼鼓聲,我們就跑出去看燈,一般有龍燈、獅子燈、花燈、漁鼓、三棒鼓等等。那時候酬謝演員的東西很一般,有的主人家也就送給他們十幾個打餈粑而已,有的也就封個小紅包。每當堂屋裡龍飛獅舞的時候,主人就覺得來年一定大順大發!每當堂屋裡花燈唱起來的時候,也就預祝著主人家一家幸福,愛情甜蜜,親情甜蜜啊。寫到這裡,我的耳畔似乎還迴響著花燈的歌唱:「奴在房中悶沉沉啊呀而依得兒呀,一心只想放風箏。」我最喜歡的是獅子燈和花燈。看獅子燈,我就嚮往和羨慕那些人的武功,於是就天天偷偷練習,但那個獅子拳的套路有點複雜,我怎麼也記不住,常常感到惋惜。看花燈,主要就是喜歡看那個頭戴花冠的美女小姐和那個蹦蹦跳跳的三花臉丑角,喜歡他們的愛情故事,喜歡那旋律簡單而優美的花燈曲調。看著花燈也就憧憬著自己將來的愛情故事。母親教育我說:「男不看陽戲,女不看花燈」,現在想來主要是告誡青少年應當以學習和事業為首要,不能過早考慮愛情和婚姻,這也是很在理的。而最好看最輝煌的看燈時光應該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了。近幾十年來元宵燈會已成為張家界市永定區知名文化旅遊品牌和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已成為全國知名五大節會之一。作為獨特的群眾文化活動,永定區委、區政府每年都堅持在繼承中創新、發展,力求品位、特色、影響兼具,倍受中外遊客、群眾期待和喜愛。每年元宵夜,來自全區的100多支文藝隊伍,2000多名文藝演出人員集中展示龍燈、獅子燈、陽戲、花燈、土家高花燈等具有名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目,讓觀眾盡享文化大餐。近十萬遊客和群眾在此狂歡。這個美麗動人的情景正如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 在《青玉案 元夕》所寫的那樣:「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